山居閑話

古稀老翁防癡呆,學習碼字非有才,有話則長無話短,藝術本是開心菜。無病呻吟莫恥笑,偶有得罪莫見怪,君子自有常來客,清茶淡酒敞胸懷
正文

三隻“水晶鞋”的“當代”聯想

(2016-09-24 09:13:42) 下一個

三隻“水晶鞋”的“當代”聯想

    為什麽想起這麽個話題?起因是三隻巨大的“水晶鞋”。

    2013年12月,兒子帶我們去英格蘭著名旅遊區考茨烏德地區度周末。在Cheltenham美術館,一隻兩米多高閃爍著鱗鱗銀光的高跟鞋,十分醒目地聳立在出口處。

“水晶鞋”!

“水晶鞋”之一

     不用解釋,大多數人看後,都會和那婦孺皆知的“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童話故事聯係到一起去了。

果然,大字印有“灰姑娘的水晶鞋”的明信片上,作的也是這樣的介紹:

    “‘鞋’這一形象的象征性被藝術家珍妮·貝克爾Jane Beker用來創造了一件大尺度的雕塑。這是經典的Cidrella(譯為“灰姑娘”,或比喻那些被埋沒了的、沒被人理解其真相的人和事-本翁注)的隱義,常常用單隻的女鞋來表示。在這件作品裏,它被替換成一種用特殊的、易碎的、幾近透明的鱗片物組成的雕塑,為我們做出了一個大膽和生動有力的表達。

‘鞋’的閃光是由上千個金色瓶蓋形成,前後鞋幫是用不尋常的紐扣、凹凸不平的胸針、回收的珍珠項鏈和沒人要的首飾,共同組成了一個美得令人吃驚的物體。

      ‘灰姑娘’故事中小仙女的傳說因素,則是用眾多的舊表來表達的 — 它們的指針全都指向了半夜12點。”

     介紹下麵是藝術家的聯係電話及email地址(我理解,如果哪位也想要一隻“水晶鞋”的話......) 旁邊是Cheltenham小鎮服裝節的活動廣告、讚助單位。

     這隻水晶鞋雕塑,原來是被選來作為這次服裝節的一個特殊標記的。可以理解為她就是被服裝業“白馬王子”選中,在服裝節“宮廷舞會”上擔當主角的“灰姑娘”。

* * *

  第二隻“水晶鞋”是在倫敦參觀Wallece藏品美術館回來的路上,老遠就看見在一家大公司的街頭櫥窗裏,陳列著一隻十分醒目的、銀光閃閃的大高跟鞋,這隻鞋全部是用不鏽鋼鍋和鍋蓋組成的。

  又是一隻“水晶鞋”?這是我本能的反應。

一隻用鍋做的“水晶鞋”

  細看介紹,此作品的題目叫“Carmen Miranda”像是個人名,想起歌劇“卡門”。後來上網一查,才知道此“卡門”非彼“卡門”,這是1930-50年代在美國紅得發紫的一位歌手、舞者和好萊塢名演員。

  製作這隻“鍋鞋'的藝術家,也是一位女將,叫喬安娜·瓦貢塞洛斯Joana vasconcelos,1971年生於巴黎,工作和生活在裏斯本(葡萄牙)。接著是她作品曾多次展出和得獎的介紹。關於她的藝術手法,用一句話作了概括:“她的創作方法,是基於挪用經過破壞和去除原意後的、每天熟視無睹的現成物體來構成作品”

  至於為什麽要用鍋和鍋蓋來組成鞋,這隻鞋又和卡門·米蘭達有何關聯,說明上沒做任何解釋,可能是要留給觀眾去發揮“互動”吧。

我的直覺反應:她是被鋼鍋的生產廠家雇來為她們作櫥窗廣告宣傳的。她腦子裏構思要做的就是“水晶鞋”,不鏽鋼的光澤正好用來達到水晶般眩目的效果。

  作品用卡門·米蘭達命名,按我的理解:卡門和藝術家Joana都有“葡萄牙血統”,她們都是從葡萄牙小地方,被外國的“白馬王子”選中,出國當上了“王妃”的灰姑娘。

* * *

  第三隻“水晶鞋”是在BBC英倫網上看到的。

  在《古老莊園的新潮藝術》標題下,刊登了一組圖片,是愛爾蘭藝術家麥克爾·克雷格-馬丁為查茲沃斯Chatsworth莊園設置的幾件戶外藝術品。仿造的都是日常用品:獨輪小推車、園藝用叉、雨傘及一隻粉紅色的高跟鞋。

 粉紅色高跟鞋,遠處是宮廷式的莊園建築

   比起前兩個“水晶鞋”,這隻鞋的製作要簡單得多,也“當代”得多、新潮得多。好處是:在多雨的英國室外,能經得起風吹雨淋日頭曬。

   對此作品沒有任何別的說明,我把它看作“水晶鞋”的理由也很簡單:藝術家設置的其他物品都可理解是園工所用,唯獨這隻單隻女鞋,散落在宮邸外很遠的花園裏,它是誰“拉下”的呢?這不就是“灰姑娘“故事中所描繪的情節嗎,圖片中透過“鞋”看到那遠處的莊園官邸,好像昨晚剛舉辦過一場宮廷舞會呢……

* * *

  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材料、由不同藝術家創作的這三件不同的“當代”藝術作品,都引用了同一個“水晶鞋”傳統的故事來源,我想把它稱為“當代藝術”中的“灰姑娘情結”。

  據學者們介紹,“灰姑娘”類型的民間傳說故事流傳極廣,幾乎世界各地都有:從古希臘、古中國、古阿拉伯,直到近代歐洲法國的夏爾·佩羅及德國的格林兄弟兩個流行版本,據說此種故事的不同異文有1500種之多。這說明,千百年來,人們對於社會上永遠存在的“灰姑娘”現象和希望她們命運能得到改變的關切。

  “灰姑娘”沒有自己的真名,“灰”(英文Cinder法文Cendre)一詞既是指爐灰、煤渣,在古代西方(如《聖經》中)又有羞辱與苦修的象征意義,意味著主人公不怕嘲諷、刁難和欺淩仍然心懷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忍辱負重、艱苦努力,在“魔力”的幫助下,終於得到了她所希望的幸福。

  由此聯想到今天眾多走上了藝術之路的年輕人,尤其是當你選擇做一個不依附體製,自由從藝的職業藝術家,在未能打開局麵的很長一段時間裏,大多數人都將和“灰姑娘”處境相同。

  但問題是:世界上灰姑娘有成千上萬,能被“白馬王子”相中、從而改變了命運的那個“灰姑娘“,卻隻有一個 — 穿得下水晶鞋的那一個。

  這一個“灰姑娘”,她命運的改變是因為她具備了三個條件:

   其一:美色出眾,“白馬王子”看中的是“灰姑娘”非同尋常的美麗。一個長相平平的“灰姑娘”,不可能在舞會的眾多佳麗中脫穎而出。作為“灰姑娘”處境的藝術家,就必須要求你的藝術“麵貌”能非同尋常的出眾。(至於這個出眾的標準是什麽,還得由“白馬王子”來製定)

   其二:有“魔力”相助:“灰姑娘”是在仙女“魔力”的包裝下,打扮成了一位穿上水晶鞋的公主,坐上南瓜馬車前往“宮廷舞會”的。作為當今的藝術家,如果沒有經紀人、策展人、、讚助人、畫廊、傳媒一係列的包裝運作,隻靠自己,亦很難登上“宮廷舞會”一類的大雅之堂(美術館、雙年展、大獎賽都是此類的“宮廷舞會”)

   其三:也是最關鍵的,是被“白馬王子”相中。而不是被什麽別的“灰小夥”愛上。隻有在嫁給了擁有權力和財富的“白馬王子”後,這個社會底層被人看不起的女孩,才可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如同當今,全世界這麽多藝術家,都要想方設法去紮堆威尼斯雙年節的“宮廷舞會”,不就是期待著能獲得當代“白馬王子”的眷顧,從而一步登天嗎?

   那麽,究竟誰是當代的“白馬王子”呢?難道這世界,就由他們來決定藝術的命運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