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9.08《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6) 曲阜-看儒學力度

(2019-08-11 08:09:07) 下一個

不知造物者是否偏愛山東,給了齊魯大地一座泰山,還在泰山腳下造就了一個奇人孔丘尼,從此開啟了塑身中華文化幾千年的儒學源頭。2500年來,孔子的儒學經過其弟子的不斷發展,而成為影響中國曆史進程的主要思想體係。位於曲阜孔廟、孔府、孔林(俗稱“三孔”) 記錄了儒學與中國曆史發展的獨特淵源,也極好的顯現了儒學的沉淪和興盛。隨著我“三孔”造訪腳步的深入,文聖孔子的很多有趣的故事都浮現於眼前。

 

孔廟-儒學獨尊

 

孔廟是曲阜“三孔”的重點。其初建於公元前478年,曾是一個由孔子故居改造的家廟。千年來,隨著儒學地位的不斷上升而增修擴建,到明清時期孔廟已是擁有現在規模的國廟。其占地麵積約14萬平方米,有廳堂殿廡460餘間,位居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其規格和豪華程度僅次於故宮。

 

走進孔廟形似城門的[萬仞宮牆]入口,是一條長達一公裏的中軸主道。主道兩側建築相互對稱,貫穿了孔廟的九進院落。沿途先後經過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大成門五重門樓。門上匾額多為明清兩代皇帝欽定並手書。這種建築布局暗合了中國古代傳統皇宮式建築的”九五“製,體現了曲阜孔廟享受有王者宗廟和宮庭皇統禮遇特權。

 

曲阜孔廟內有一些各地其它孔廟所不具有的建築。這些都座落在孔廟的第五道門-[大城門]之內。例如:孔子晚年講學的[杏壇]、當年保藏儒學經書使之幸免秦始皇焚火的[魯壁],[孔子故宅],孔子教子學詩學禮的[詩禮堂],供奉孔子夫人的[寢殿]、以及展覽孔子一生功德的[聖跡殿]等。

 

在[大成門]之內,最令人矚目的當是孔廟的核心建築-[大成殿]。在[大成殿]正廳內,除了孔子主祀塑像外,還供奉有“四配”-孔子四大弟子,和“十二哲”-孔子之頂級學生和弘揚儒學的拔尖功臣。在[大成殿]兩側的東廡和西廡中,另分別從祀有曆代“先聖”和“先儒”。“先賢”是優秀的孔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先儒”為對儒學有傑出貢獻的學者。其中有我們熟悉的許多曆史名人:毛亨、諸葛亮、韓愈、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文天祥等。全部配享人選均由皇帝欽定。

 

由此可見儒學在中國曆代封建統治者心目中至高的地位。事實上,儒學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並不被統治者所看好。在周天子大權旁落的春秋戰國時代,法製才是諸候爭霸的需要。後來,儒家之所以能夠力排百家被封建帝王所推崇,要感謝秦始皇開創了中國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的模式,使國家有了文治的條件。還應歸功於孔子的眾弟子和後代門人們對其思想體係不斷地發展和升華,使其適合於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其中,功勞最大的是兩漢時期的董仲舒和宋代的朱熹。

 

西漢時,麵對百家立說和儒學多派糸的亂局,董仲舒把各家學說以及儒家各派巧妙地納入孔子學說名下。又用道家、法家、及陰陽五行家的思想來改造儒學使之適合漢代統治的需要。他提出的“君權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觀點,迎合漢武帝統治天下的胃口。進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立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從此開啟了儒學正統學派的新紀元。

 

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道教的衝擊,和隋唐時期儒釋道“三教並行”的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一度受到動搖。到南宋時,朱熹繼承儒學,發展二程之理學,兼采釋(佛)和道各家思想,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朱熹哲學體係。朱學在中國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官方哲學。而且從元代起,儒學還被納入了科舉考試的內容。從而鞏固並提升了儒學的正統地位。

 

正是因為儒學為生存的不斷改造和包裝,才打造出了為中國封建皇王們可用的“外儒內法”的治國法寶。縱觀曆史,儒學並非中國帝王們的信仰而是他們維權統治的工具。每到改朝換代的殘酷鬥爭時,造次守權者從不尊守“君君臣臣”的儒學之說。一旦到了自己江山在握,必將用儒家學說來束縛臣民,教化他們不要造次。

 

這套方法在中國中央集權統治朝代曆史上周而複始,每每奏效。從漢代到清朝,尊儒和文治幫助維護了每朝幾百年的穩定統治。而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不能不說是一個失敗的教訓。當然尊儒和文官政治也是這些朝代屢遭北方遊牧民族及海外列強侵犯的軟肋。那都是後話。然而從曆史進程來說,董仲舒和漢武大帝的契合是決定中國曆史走向的一個關鍵。

 

中國封建帝王的需要,就是儒學的幸運。從兩漢以後直至中國封建王朝消亡,儒學在為統治者所服務的同時,保持了其儒學獨尊的地位。董仲舒和朱熹也因此得到了統治者的最高嘉獎。董仲舒被欽定孔廟從祀。朱熹被欽定孔廟“十二哲”。在“十二哲”中,隻有朱熹一人不是孔子弟子,可謂殊榮之至。

 

到底是文聖之府,孔廟對其祭祀,修繕,擴建等事件也都用碑刻記載。孔廟有各種碑碣1000多通,居中國四大碑林之第二位。金石和書法愛好者一定不要錯過位於孔廟後門之處的曲阜“漢魏碑刻陳列館”。這裏陳列有稱為“孔廟三碑”的《乙瑛碑》《禮器碑》《史晨碑》三座漢隸碑刻原石珍品。其立於東漢桓、靈時期,碑文記載了孔廟祭祀、饗禮和管理上的事件。三碑的書法藝術被書法界稱之為隸書極則。

 

由於儒學對中國帝王統治階層的巨大貢獻,曆史上有十二位皇帝來曲阜孔廟致祭。孔廟的份量使之成為了曲阜縣的核心。據說,明朝時期為了保護位於縣城東部十餘裏的孔廟,曲阜縣不惜東移,以孔廟為中心用十年的時間重建曲阜城。而孔子家族也因為儒學的興旺而享有榮譽、富貴和特權。這些在曲阜孔府和孔林中得到充分體現。

 

孔府-富貴無頂

 

孔府又稱衍聖公府。占地16萬平方米,是朝廷修建給孔子後代的居所。衍聖公,則是帝王給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宋代時,衍聖公隻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則成為一品文官。皇帝曾先後賞賜“賞穿帶膆?褂“,“太子太保“,“欽差大臣”,“誥受光祿大夫“,“賞戴雙眼花翎“,“班列文官之首”,“紫禁城騎馬“等榮譽。

 

孔府分中東西三個建築群。中軸線上的若幹門樓和殿堂將其劃分為九進院落。共有廳堂樓房463間,是中國古代獨特的官衙和內府合一的貴族莊園。其中,[二堂]即[後廳], 是洐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及替朝庭考試禮學、樂學、童生的地方。[三堂]又名[退廳],是衍聖公處理家族內務的地方。堂內一側沿牆置放著一排紅扙牌,列出衍聖公所受帝王賜與的各種加封頭銜和特殊待遇。

 

據說,所有孔氏地產,包括孔家自購民田和皇帝欽賜的祭田、孔林地、廟基地、學田等,均不納賦稅。孔子家族還例免所有差役。清朝初年時,連曲阜縣令人選也由衍聖公保舉孔姓人氏擔任。

 

有文章披露,衍聖公具有地方行政和司法實權。對佃戶和其他平民,可以進行私堂判決,然後交縣衙執行法辦。衍聖公的這種作為,並非皇權明文所授,但是朝廷和地方官史對此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予纖正,被視為默許的特權。

 

這讓人不禁聯想起在曲阜孔府大門兩側的一幅對聯。上聯是“舉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下聯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其中,上聯的“富”字上少寫一點。而下聯把“章”字下麵的早字的一豎一直通至上麵的“立”字。據說這是清代大才子紀曉嵐的一個文字遊戲,以此形容儒學為孔子家族帶著的“富貴無頂”的經濟利益,以及儒學所具有“文章通天”的崇高地位。這種福利,孔子後代是生生死都享不盡。

 

孔林-生死榮耀

 

恐怕沒有一個中國貴族或皇族的後裔能享受到孔氏家族從生到死都有的殊榮。孔林是孔子宗族的墓地,現占地3000餘畝。2500年來,曆代帝王不斷賜給祭田、墓田。才具有了現在的規模。據說,至今已有十萬孔姓子孫安息於此地。雖然是墓地,此處卻是古木參天,加上莊嚴的排坊和寬闊的道路,儼然一副自然園林的風貌。據介紹,孔林中百鳥雲集,唯獨沒有烏鴉。據說烏鴉過孔林時都要繞道而飛。

 

在孔林一公裏長的林蔭大道盡頭,座落著孔子的墓地。墓為土製,形似馬背。據說這是一種特殊尊貴的古代築墓形式。墓前有大小二塊石碑,大碑在前,刻著“大成至聖文宣王墓”。這是一個無以複加的崇高稱號。大碑前設有青石的供案、下酒池和拜台以及花欞圍牆等。然而,石供案的台麵正好將大碑上“王”的下橫擋住。據說這是有意之為,因為皇帝隻拜師不拜王。如果露出完整的“王”字,皇帝就無法拜謁孔子墓了。

 

在孔子墓台附近是孔子之子孔鯉和之孫孔伋的陵墓。三個墓呈品字形,孔子墓和孔子兒子孔鯉的墓在後,孫子孔伋墓在正前方。這種墓葬形式被稱作“攜子報孫”。孔子之子孔鯉一生並無建樹,但因為是至聖之子,被宋帝封為“泗水侯”。孔子之孫子孔伋繼承孔子學說並有所發展,故被元帝封為“沂國述聖公”。

 

孔林因孔子而具盛名。然而有文章說,孔子墓實是空穴。傳說文革時期有人挖開過孔子墓,沒有發現任何遺跡。這使孔子真正墓址何在成為一個謎。然而,孔子帶給子孫的榮耀和對中國曆史的影響卻淵遠流長。

 

在孔夫子離世2500年後的現代,儒學仍舊是許多國人崇尚的思想。在我參觀“三孔”那天,就有清華大學附小的二零一九屆畢業學生來孔廟[杏壇]進行“師者孔子”活動。同時,另有幾十名年齡參差不齊的成年男女,衣著統一漢服,在領班的帶領下,列隊在孔廟[大成殿]前的廣場上,頌詠《論語》字句,拜聖孔子。

 

孔子的儒學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曆史進程,也塑造了我們民族的性格特征。無論我們怎樣看待他,他都在我們之中。了解儒學或許是認識中華文明和解析自我的必修課。

 

 

 

 

 

閱讀本糸列的其他文章: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1) 還願之旅

http://bbs.wenxuecity.com/poetry/831096.html?backPage=0&backSubid=poetry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2) 濟南-走近李清照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52.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3) 大明湖-古韻品到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6/1625.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4) 曲水亭街話“流觴”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16534.html


 

《華夏文明尋蹤背包行》(5) 泰山-何止風月無邊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70804/201907/25224.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