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8.09 轉載 [買房: 蘇軾, 杜甫要寫多少首詩,才能在長安買上一套房?]

(2018-09-25 07:56:57) 下一個

本文來源: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北美華人e網)

http://forums.huaren.us/archiver/showtopic.aspx?topicid=2337691

 

 

唐代
4521016
租房一族:白居易

白居易二十九歲中進士,三十二歲參加工作,具體工作是到中央辦公廳負責校對紅頭文件(正九品“校書郎”),月薪一萬六千錢,大約相當於如今8000元左右,這工資並不算低。

 

又過了五年,白居易遷任左拾遺,工資漲到25000文。

 

一開始,他在長安東郊常樂裏租了四間茅屋,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遂養匹馬做代步工具。

 

後來手頭寬裕了點,想把母親和弟弟從安徽老家接來首都享享福,於是白居易跑到陝西渭南縣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單位,逢假期和休息日回渭南的家裏短住。

 

這個“後來手頭寬裕”,是他辛辛苦苦存了十餘年的錢。

 

然而事情還沒完……

 

公元806年,白居易35歲,校書郎任期已滿,退掉常樂裏租的亭子,跟同事兼好友元稹一塊兒去靖安裏東側的永崇裏租房。

 

據悉,白居易結婚生子後仍然以租房為生。

 

租房的時間,從他32歲參加工作開始,到50歲買房結束,不多不少,總共18年。

 

白居易有詩雲:

 

《卜居》

 

 

  •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  

他說自己租房的時間長達“二十春”。說起來,還是白居易時髦,和都市白領差不多,郊區買房不住,到城裏租房上班。


4521017

說起杜甫,大家都會想起《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覺得杜甫實在是生活得太艱苦了,對此,杜甫表示,自己也很無奈啊……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麵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裏裂。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社會動蕩不安,晚年的杜甫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之下才好不容易修起了一間茅草屋。

 

然而禍不單行,一場秋日刺骨的寒風將杜甫的本就不堅固的房子吹得更加破敗,屋頂上的茅草也被吹得到處都是。

 

而村裏的小孩兒也爭先恐後地將散落的稻草抱走,氣得杜甫哀歎連連,晚上隻能裹著破舊的被子瑟瑟入眠。

 

而這還不是結束,隨著戰火的綿延,杜甫的茅屋也不保,最後隻能夠在一條破船上生活,吟著“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度過了餘生。

 


4521018

同樣是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大詩人韓愈,知名度比白居易更高,官職也比白居易高出不少。

 

韓愈位居京兆尹,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同時還兼任了吏部侍郎,相當於現在的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可謂是十分顯赫。

 

但即使是這樣,韓愈也隻是在晚年的時候拿出自己的積蓄購置了一處小戶型住宅。

 

可是,韓愈卻十分自得,作詩曰:

 

始我來京師,止攜一卷書。

辛勤三十載,已有此屋廬。

此屋豈為華,為我自有餘。

 

這樣的清官,實在是令人欽佩啊!

 

 

宋代

 

北宋前期,汴京一戶普通人家的房子叫價1300貫。

 

到了北宋末期,房價狂漲到數十萬貫,以購買力折算成人民幣,至少是5000萬RMB。

 

如果要想在首都開封買房,一個普通公務員不吃不喝260年左右。

 

260年啊!!!才可以在首都開封買房

 

怪不得像蘇東坡、歐陽修等大詩人都一直以租房為生,苦了你們了,大文豪們!





4521019蝸居一族--蘇澈
 

提及租房不易,買房難,蘇轍是宋朝最有發言權的人,他曾在詩中自嘲:

 

“我生發半白,四海無尺椽”。

“我老未有宅,諸子以為言”。

 

蘇轍是誰?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一,和自己的爹蘇洵、老哥蘇軾並稱三蘇。

 

這三蘇剛到京城時,一家十幾口人擠在老爹蘇洵的公署裏,所謂公署就相當於是單位分配的房子,能有多大?

 

後來蘇轍、蘇軾的妻子和孩子也來到京城,加上丫環保姆,一家老小幾十口,公署裏住不下,蘇洵才去租了一處宅院。

 

蘇轍當官之後,也是各地輾轉,全靠租房,治平三年,蘇洵病故,在分配財產的時候,除了眉山老宅,蘇洵沒有給兒孫留下任何一處房產,也沒有留下任何一塊土地。

 

直到元符三年,蘇轍回河南許昌定居後,終於下定決心,拿出了攢了大半生的積蓄,變賣了自己收藏多年的書畫,用了好幾年的時間,陸陸續續買下了“卞氏宅”“東鄰園”“南園竹”。

 

買房以後,裝修也是一個巨大的工程,總算在改建,擴建後,蘇轍安置了一處百餘間的大院落,讓一家人從此不再過蝸居的生活。

 

用蘇轍自己的話來說,他為了買房“盎中粟將盡,囊中金亦殫”,心願滿足了,積蓄也耗盡了,“平生未有三間屋,今歲初成百步廊”。

 

可見宋代買房實屬不易。

 

 

元代

 

從元朝開始,還出現了一種有趣的購房政策:

 

不許當官的買房。(參見元刻本《大元聖政國朝典章》卷19《禁官吏買房屋》)

 

嚴格講,不是禁止所有官員買房,而是禁止蒙古官員在原南宋統治區域。如江蘇、浙江、福建等地買房。

 

等於說這個時期想買蘇杭的房子還得辭個官?

 

 

明代
4521021

徐渭

在明朝,有一個落魄才子名叫徐渭。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麵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才子”,然而徐渭這樣的一個大才子,竟然也買不起房,甚至租房都成問題。

 

徐渭在結婚時,就有一個巨大的問題——沒房,在沒錢買房,租房女方家又不同意的情況下,徐渭隻能入贅紹興富戶潘氏,俗稱“倒插門”

 

想象一下,在程朱理學盛行的明代,倒插門是個什麽樣的概念?更何況是徐渭這樣的大才子?

 

直到公元1561年,胡宗憲在杭州建成大型景觀建築鎮海樓,已經租了十幾年房子且到了不惑之年的徐渭有感而發,寫了一篇《鎮海樓記》

 

據說胡宗憲讀了後大喜,給了徐渭220兩白銀的稿費。

 

徐渭拿著這筆巨額稿費,在紹興城區東南郊買了一套二手別墅,終圓買房夢。

 

不過,明代一兩銀子差不多是現代800元左右,徐渭的220兩差不多就是18萬不到,紹興郊區二手別墅才18萬,在現代人看來,確實不貴。

 

清代

 

史料記載,乾隆時期,清朝公務員的薪水,一個七品官的年薪為90兩,90兩是什麽概念呢?

 

據記載,當時新街口附近的房子85兩,也就是說一個小小七品芝麻京官,省吃儉用刨去生活開支,大概2年收入就足夠在京城買一套私宅。


4521022

清代房價可能是曆史最低點,為什麽這麽說呢?

 

舉個例子,天津有個叫任秀坡的人,花了200兩銀子,買了一套四合院,加蓋一間客房、一間門樓、三間書房、三間板房,總共投資了350兩,最後賣了600兩

 

這麽一看600兩好像比明代徐渭200兩一套的別墅貴很多啊?

 

然而,清朝的銀兩貶值嚴重,一兩銀子等於現代200元不到,乾隆時期更是跌到150元左右,所以一套四合院9萬塊錢,是不是很便宜?



民國

4521024

房價最便宜的時期當屬民國初期。

  

民國四年(1915年),阜成門內王府倉胡同四合院一處瓦房十一間,售價一百五十塊大洋。

 

民國十六年,宣武門西大街四合院一處瓦房十八間,售價兩千五百塊大洋。

 

民國二十二年,崇文區東柳樹井一處房產瓦房十間的四合院,大洋兩千九百五十塊,折算成今日價格,每平方米約合六百塊,百平米的房子隻需六萬元就能拿下。

  

到了民國後期就不行了,買點米都要扛一大袋子錢去,你跟我說你要買房?

 


4521025

 

本文來源:

Chinese In North America(北美華人e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