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曰集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個人資料
斯人曰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2018.05 薦讀 《泰坦尼克號上的6名中國人: 106年了!這世界欠他們一句“對不起”!》

(2018-05-06 21:02:18) 下一個

提到泰坦尼克號,你首先想到的是什麽?

 

是船上豪華奢侈的國外上流生活?是電影裏jack和rose感天動地的愛情故事?還是災難來臨時,英美舍己為人的紳士們?

 

 

然而你想不到的是,泰坦尼克號悲劇的背後,還藏著一個被隱瞞了100多年的秘密。

 

這個秘密,和6個中國人有關。

 

 

 

故事還得從106年前那場震驚世界的海難說起。

 

1912年4月14日,夜幕緩緩降臨,一望無際的海麵上伸手不見五指,稀稀拉拉的遊人在甲板上喝酒聊天,他們原本以為,這就是生命中最普通的一天。

 

突然,隻聽見“砰”的一聲巨響,伴隨著船身的劇烈抖動,開始有人意識到——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了!

 

 

一時間,尖叫聲、呼救聲、嗬斥聲不絕於耳,所有人都在拚命地跑,卻不知道自己該跑去哪兒,能跑去哪兒。

 

最終,超過1500人在災難中喪生,隻有不到700人僥幸活了下來。

 

這場突如起來的災難,後來被記錄在了家喻戶曉的電影——《泰坦尼克號》裏。

 

電影裏記錄了海難發生時的感人故事:有犧牲自己放棄逃亡,緊緊相擁著等待赴死的老夫妻;有臨危不懼、大義凜然指揮婦女兒童先上船的英美紳士;更有讓全世界為之哭泣的愛情,jack和rose那句“you jump,i jump”至今仍是金句……

 

當我們被電影情節感動得不能自己的時候,幾乎沒有人意識到,這艘遊輪上至始至終沒有出現過中國人的身影。

 

也許看到這裏你就會問了:畢竟是英國駛往美國的船隻,沒有中國人也並不稀奇吧?而且,船上真的有中國人嗎?

 

一位來自英國的小夥兒Arthur帶著這個問題,查閱了泰坦尼克號的水手日誌,發現在乘客統計上,赫然寫著中國人的名字:

 

 

羅馬文清清楚楚標注著中國人的名字

 

這些人是如何上船的?海難發生的時候他們又去了哪裏?最關鍵的是,他們都逃出來了嗎?

 

Arthur克製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展開了調查。

 

隨著調查的逐漸深入,他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

 

很多人以為泰坦尼克號是歐美國家的災難,其實不是的。它更是中國人的災難。

 

 

 

按照原計劃,泰坦尼克號本應從英國的南開普敦起航,載著2000多名乘客和船員,開往美國紐約。

 

在這艘“永不會沉沒的巨輪”上,頭等艙匯集了無數英美富商和名流,裏麵有華美的禮堂和餐廳,金碧輝煌,一時無兩。

 

 

而高貴的頭等艙之後,就是被隱藏著甲板底下、條件惡劣的三等艙。

 

那些“消失”的中國人,就住在這裏。

 

《泰坦尼克號》裏被刪減的中國人鏡頭

 

他們因為被英國公司辭退,隻能乘坐唯一出航的泰坦尼克號,去美國討生活。

 

1912年,那是一個什麽樣的年代啊,中國剛剛進行完辛亥革命,內憂外患,腹背受敵。

 

中國人在國外的待遇自然也可想而知,他們因為種族歧視,每天工作15個小時,工資卻隻有白人員工的1/5。

 

為了省錢,所有上船的中國人共用一張三等艙船票。可光是一張船票的價錢,也幾乎榨幹了他們小半年的心血。

 

他們滿心期待著,到大洋另一頭的紐約,展開新的生活,最好能多賺一點錢。隻可惜,所有的幻想和指望都被那場海難擊毀了。

 

 

因為階級等級森嚴,最先接到逃生通知的是頭等艙的乘客。

 

就在頭等艙還在因為救生船不夠寬敞挑三揀四的時候,三等艙裏的人根本不知道船馬上就要沉了。為了防止他們逃生,工作人員甚至還牢牢鎖住了艙門。

 

 

好不容易等到艙門開啟的時候,留給他們離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更雪上加霜的是,三等艙的人根本沒有資格登上救生艇!

 

絕望的三等艙乘客爭相恐後逃出艙門,現場一度混亂到,有兩位中國人竟然被逃難的人群活活踩死了。

 

所幸剩下的6位中國人沒有慌張,他們在船上努力搜尋逃生工具,終於在後艙找到一艘破舊的小船。

 

令人失望的是,這艘船太破了,根本支撐不了多久。可泰坦尼克號馬上就要沉了……

 

顧不了這麽多了!他們齊力將船拋入大海,然後跳到船上,把自己和破碎的船身綁到一起,隨著海浪飄飄浮浮。

 

最終,有5個人被隨行經過的救援船發現,不過其中一個名叫Fang Lang的中國人就沒這麽幸運了。

 

因為漂浮太久,再加上天氣寒冷,他逐漸失去了意識。就在這時,唯一返回搜救的14號救生船發現了他。

 

 

一開始救生船長官根本不想營救他,後來因為船上人的勸告才勉強救了對方。沒成想,Fang Lang醒過來後做的事兒,卻贏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當時,一位水手累到劃不動槳了,Fang Lang見狀二話不說,直接搶過槳劃起來,直到被他們被大部隊發現。

 

後來當事人回憶稱,“他就像個英雄。”

 

就這樣,這6位中國人憑借骨子裏的頑強和聰明,硬生生把自己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

 

但這6位中國人沒有想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料。

 

 

 

很快,“泰坦尼克號沉沒”作為震驚世界的大新聞,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條。

 

憤怒的人們開始炮轟製造方英國:不是說泰坦尼克永遠不會沉沒嗎?不是說是迄今為止最厲害的船嗎?

 

美國媒體更是憤怒,直接撰文爆料英國人的罪惡行徑:

 

所謂的“婦女兒童先上船”的紳士行為根本是添油加醋,沉船後英美國會議員搶著上救生艇,船員們開槍才將他們趕下來。

 

那個被英媒大肆讚揚的戈登夫人,也根本不是“臨危不懼的英雄”,她一上救生艇就賄賂船員,直接導致原本能載40人的救生艇,隻載了12個人就離開了。

 

 

可就在美國媒體爆料得起勁兒的時候,戲劇化的一幕發生了:美國人突然改口了!

 

他們開始和英國人一起,歌頌“英國紳士”,宣揚“英美人道主義”和“騎士精神”。

 

為什麽會這樣?

 

原來,建造泰坦尼克號的英國白星公司,實際上是由美國財大氣粗的摩根財團所掌控的。

 

再加上美國本土很多商界大亨也希望不要和英國人關係搞得太僵,否則不利於雙方的貿易往來。

 

有錢都能使鬼推磨,又何況是讓人昧著良心說假話呢。

 

更過分的是,英美人隻誇自己還不夠,還把算盤打到了中國人身上。

 

那麽問題來了:憑什麽英美人算計的不是其他國家的人,偏偏是中國人呢?

 

很簡單,在所有英美人看不起的人群中,隻有中國人最好欺負啊。

 

意大利有黑手黨,政府強勢,自然惹不起;愛爾蘭人正在鬧獨立運動,也不好欺負;黑人吧,船上隻有一個,還被打死了,更不行。思來想去,隻有拿軟弱無能的中國人開刀最合適。

 

弱國無外交,現實就是這麽殘忍。

 

很快,英美媒體開始用最過分的語言汙蔑死裏逃生的6位中國人:

 

拚命想辦法找工具逃生,被造謠成了“偽裝女性乘客,混進婦女裏逃生”;被救後主動幫助外國人劃船,被造謠成了“搶了別人的位置,還惡意踩死了其他人”;生死關頭不放過一點一滴求生的希望,被造謠成了“無恥的中國佬,一群貪生怕死的偷渡客”;

 

更過分的是,美國接納了所有幸免於難的生還者,唯獨禁止中國人入內。

 

原來,遠比突如其來的災難更可怕的,是人心。

 

 

因為不懂英語,6位好不容易才活下來的、本應受到尊重的中國人,麵對氣勢洶洶的美國人,一臉錯愕,不知所措。

 

他們無處辯解,也沒有人想聽他們辯解,隻能默默坐上前往古巴的船隻,就這麽消失了。

 

隨他們一起消失的,還有隱藏了近百年的真相。

 

 

 

一百年過去了,中國人還是沒有等到那句道歉。

 

 

而那6位中國人,也早已不在人世。那種被冤枉、被詆毀的無力和心酸,也再沒有人能知曉。

 

我們隻知道,也許是因為慚愧,或者因為無奈,他們極少向後代提起這段曆史。

 

明明費勁心血逃出來了,明明拚盡全力幫助別人了,為什麽得不到尊重呢?

 

那種死裏逃生後又被汙蔑的無奈和憤怒,又有誰能真的知道和理解呢?

 

 

好在,百年後的今天終於有人願意正視這段曆史,把真相說出來。

 

Arthur和他的朋友決定把有關泰坦尼克號上6位生還中國人的故事,拍成紀錄片《TheSix》,並告訴全世界:

 

“曆史上根本沒有這六人‘為生存而作惡’的史料,而且他們還勇於幫助別人,完全就是善良的好人。

 

長達百年的時間裏,這六名中國人就這樣被放在了不正當、不公平的位置。”

 

 

這意味著,英美人當年的言論完全是無稽之談;

 

這意味著,中國人百年來受的冤屈,終於得以化解;

 

這更意味著,當年那些人、那些國家,欠了他們一句對不起。

 

 

我們不禁會想:

 

如果那時候的中國,也能像今天一樣擁有足夠的話語權,這6位中國人是不是會更有底氣?

 

如果那時候的中國,也能像如今一樣強大,英美等國是不是就不敢放肆詆毀我們的同胞?

 

106年過去了,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可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中國。

 

如今的中國,不再是一百年前的東亞病夫,而是雄壯屹立在世界之巔的大國,是短短時間內就能實現海外撤僑的強國。

 

我們中國人,無論在世界哪一個角落,也應該挺直腰板,充滿底氣。

 

而現在,為了應有的道德與正義,為了百年來被詆毀、誣陷的中國人,是時候正視這段曆史了!

 

因為那6位中國人理應得到尊重,這世界欠了他們一句道歉。

 

資料來源: 有書

https://mp.weixin.qq.com/s/2vpEN-NhADHPsbOj5MKDP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