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城裏的非文學博客

醫學史為主,健康科普為輔,偶爾發些議論
正文

白話弗洛伊德(六):死亡本能

(2016-08-02 14:08:00) 下一個

弗洛伊德的理論在歐美風行過好些年,但在亞洲從來都沒火過,即使在日本這種西化得極其努力的地方也火不起來,雖說有個別亞洲心理學家試圖推介弗洛伊德,雖說歐洲別的東西,比如電器,比如西醫,能席卷亞洲不留死角。
 
這種地域性,一部分可能是因為文化背景。弗洛伊德理論裏的案例,很多是有明顯地域色彩的,比如聖經故事和古希臘傳說。
 
但是這些隻是說具體事例。去掉事例,單說理論,弗洛伊德的理論其實沒有什麽地域色彩。那些提法都是針對人類整體的,如果您願意挖掘本民族的心理活動,而且對挖出來的結論有膽量直麵,您會發現弗洛伊德說的那些東西,如果對歐洲人適用,那肯定對別的民族也適用。
 
可是他的理論基本上就沒有能走出歐洲和美國。
 
看來亞洲民族對他的理論有某種抵觸。(非洲民族安享天然,目前沒有強烈的心理分析需要。話題太大此處從略。)
 
其中原因應該不止一端。主要的兩點是大眾對倫理顛覆的承受力和個人對別人坦承隱私的勇氣。
 
先說倫理顛覆。弗洛伊德的理論,都是對傳統戒律的挑戰。一般的翻案可能可以炒一下,比如你說諸葛亮其實不會打仗或是說包拯其實開過公司,這樣的翻案雖然也會遭到鄙視,但鄙視之後大家通常都是一笑了之。
 
但是弗洛伊德挑戰的不是一般故事,他挑戰的都是人類流傳了幾千年的最根本的禁忌觀念。
 
比如性,雖然這東西骨子裏真正討厭的人不多,但是麵子上表示唾棄的人很多,因為幾千年來主流道德家都說性是很下作汙穢的,不但做之有愧,連腦子裏想想都是墮落的表現。可是弗洛伊德說性是人類最根本的心理需求,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
 
比如戀母情結。亂倫本來就夠駭人,母子亂倫更是天地不容的駭人。可是弗洛伊德卻說這種情結是人類共有的通性,無人可以例外。
 
比如快樂原則。按弗洛伊德,天下沒有道德高尚這種東西。即使是看似高尚的利他行為,本質上都是在追求自身的快樂,是在滿足自身的心理需要。
 
比如死亡本能。都說螻蟻尚且貪生,人誰不怕死?可是弗洛伊德說人內心天然的有一種求死的欲望。
 
基本上,傳統禁忌到弗洛伊德這裏都被推翻了。
 
亞洲社會跟歐洲社會相比較,最大一個不同點是亞洲民族十分看重人際紐帶。而倚靠人際紐帶來維係的社會群體是必然講究傳統禁忌體係的。因為這個,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亞洲就不好賣。因為他的所有理論都是對傳統禁忌的徹底顛覆,這對於亞洲這種深度依賴社會紐帶來運行的社會,將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
 
另一個重要阻礙是亞洲人對暴露隱私的恐懼。
 
歐洲曆史有向神父告解的習俗。教眾做了壞事,擔心被上帝懲處。上帝是萬能的,做了壞事瞞不過他老人家,懲處早晚會來,躲不過。要避免懲處,隻有一個辦法,就是對神父告解懺悔。據說隻要神父代表上帝赦免你了,你就不會被上帝懲處。看來代表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到了20世紀,精神分析師跟谘客說你要解決心理病症,就必須敞開心扉,把心底的一切想法都說出來,即使是最見不得人的邪惡想法。
 
對於歐洲人來說,聽從分析師的這個建議不是很難,因為他們本來有向神父告解的習俗,現在對分析師坦承心底隱私,跟告解也沒有什麽區別,隻不過神父換成了分析師而已。
 
但是亞洲從來沒有這種告解習俗。亞洲也有過宗教。但是不管什麽宗教,要說禁惡念,也是在教導了正道原則之後自己狠鬥內心邪念,沒有向師父坦承惡行的做法。
 
所以弗洛伊德的理論在亞洲火不起來。因為亞洲曆史上沒有過那種告解懺悔的傳統,到了現在,即使在谘客隱私有嚴密保護的心理治療室,你也很難(我盡量不說“不可能”吧)讓一個亞洲谘客真正敞開心扉吐露心底那些違反禁忌的心結。
 
而不能直麵這種心結,就不可能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解決心理症。
 
“死亡本能”是弗洛伊德晚期增加的一個說法。這提法也夠顛覆。不過,直到去世,弗洛伊德對這個死亡本能也沒有充分展開,其舉證過程相對不這麽完善,好在觀點的基本輪廓還是很清晰的交待出來了。要點並不複雜,就是一句話:人都有一種試圖恢複到自己的最原初形態的心理需要。
 
“最原初”指的是什麽?
 
生命的進化過程是從散在於海水裏的碳、氮、氫、氧等等分子聚合成有機分子,然後有機分子演變出有膜的微粒,從而能保持特殊的內環境,然後從這裏演變出細胞,也就是最早的生命形式,接下來單細胞生物經過悠悠幾億年演變成了人類。弗洛伊德的回到原初,就是從人類退回到散在的分子狀態,用中國話然後稍微掉點兒文,就是“歸於塵土”。也就是死亡。死了皮囊腐化回歸塵土,變成肥料滋養野果,野果被後人采來吃了,吃下去的養分參與體內蛋白質合成,於是先人身上的物質得到再利用,完成了化學水平上的輪回。我跑題了。
 
輪回這事,就算有,也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天數,所以弗洛伊德的“回歸原初狀態”不是指輪回。他說的不是外在的超自然的力量,而是說人自己內心就有“對死亡的渴求”。
 
聽起來很離譜對吧?
 
我們看看弗洛伊德用來做例證的一些具體現象。
 
有個博主評述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學說的時候,說他在自己身上就經常能感覺到死亡本能在冒頭。引用他的一段話:
 
“當你站在懸崖邊的時候,站在一個沒有安全護欄的懸崖邊的時候。你的身子可能在微微晃動。這種時候,雖然大腦裏會浮動著對墜落危險的恐懼,可是同時捫心自問,你內心深處,是否有這麽一瞬間,幾乎想踴身一躍?”
 
http://thoughtsfromthemiddleseat.com/2011/02/28/explaining-thanatos-the-death-drive/  原文為英文)
 
您自己可能未必有過這種衝動。但是如果說這個作者並非天下唯一這麽想的人,世間還有若幹人會跟他一樣,站在懸崖邊的時候有這麽一種一閃而過的毀滅衝動,這樣的假設應該不算太離譜。
 
如果這種衝動根本不可能出現在人類心目中,為什麽會有人熱衷於一些“玩命”的愛好?比如,那些攀岩愛好者的那種冒險激情是哪裏來的?


他如果就是為了健身,可以選擇跑步。如果為了登頂,可以選擇走山道。即使是為了挑戰體能和難度,攀爬懸崖的話也可以用安全繩。
 
可是就是有人不用安全繩攀岩,即使他們知道每年都有人攀岩摔死 。他們玩的就是心跳。為什麽心跳?因為有危險。什麽危險?摔死的危險。
 
他們就是有一種衝動,要玩這種有摔死可能的遊戲。
 
飆車的人玩的又是什麽?
 
全世界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在美國,其中因為超速和醉駕導致的死亡事故各占三分之一。中國因為道路擁擠,就算有人想超速也很難找到機會。但也不是沒有,比如牛振華案。
 
超速和醉駕的人,他們真不知道這麽做有危險嗎?每年因為這個死去的數以萬計,他們不可能沒有聽說,不可能不知道這種作為的危險性。而車由他操縱,道路有明確交規,所以他完全有選擇安全駕駛的自由,但是卻要去做這種危險操作。這種作為,與其說他們是“不怕死”,不如說他們是想找死。因為他們就是在這種可能有死亡危險的賭博裏才能感到腎上腺素的釋放,才有一種激動得戰栗的快感。
 
或許您會說這種人有病。既然您這麽說了,那我們來看看一種跟求死欲望有密切關聯的病:抑鬱症。抑鬱症的典型心境是負罪感,覺得自己卑微至極甚至罪孽深重,根本不配活在世上。所以抑鬱症患者在重度抑鬱的時候,都會有很強烈的結束自己生命的欲望。他覺得生是一種苦難,死是一種解脫。
 
您可能覺得這個是病態,不足以說明問題。但是我們應該注意一個人類精神症狀的本質:精神病的症狀,看著淩亂詭異,其實並非天外來風。就好象人所想象的妖魔鬼怪,再怎麽奇形怪狀其實也就是把動物和人的形象重新拚接一下而已。精神病症狀也一樣,所有精神病症狀,都是人類心理本來就有的思維和情感素材,隻不過是其中某些特質極度放大了而已。比如思維條理不清晰,輕度的我們會說這人想問題沒條理,太跳躍。重度的就是精神病裏的思維破裂症狀。比如對安全的關心,要是晚上睡覺前一定要去查看一下門鎖才上床,我們說他為人過於謹慎,如果一晚上要檢查十二遍而且床頭一定要準備一把槍才敢睡覺,這就是精神病裏的被害妄想症狀。實際上,所有精神病症狀,在正常人身上都能找到影子,程度不同而已。
 
既然精神病的症狀不是從外界注射進來的,而是人腦固有心理活動的過度釋放,那麽憂鬱症患者的求死欲望就讓我們不得不考慮這種可能性:死亡衝動也是人類心理固有的一種衝動,隻不過平時不會這麽彰顯而已。
 
這裏列舉的幾種人類行為,都不能說是歐美國家的人才會幹的事。尤其是醉駕和飆車,查一下資料就知道這個是全人類的通病,實際上,在亞非發展中國家裏,醉駕和飆車導致的死亡更多。
 
看來說人的內心深處潛伏著一個求死的幽靈,也不是這麽的荒誕。
 
這個是咱們理解弗洛伊德死亡本能的大前提。大前提交代完了,我們應該注意到,跟他的其他理論一樣,弗洛伊德這個死亡本能,其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死亡”。弗洛伊德的字典裏,“性本能”其實常常是要詮釋為“求生本能”和“快樂原則”的。與此類似,弗洛伊德說的“死亡本能”裏麵的這個“死亡”,並不一定是說當即結束生命,而可以包括各種對自己的生命質量有害的行為。
 
什麽叫“對自己的生命質量有害的行為”?比較明顯的例子是自虐。
 
麵對極度精神痛苦的人,最嚴重的會自殺。如果沒到自殺的地步,可能出現的一個舉動就是自殘,比如用刀紮自己,或是用拳頭猛砸牆壁直到鮮血淋漓。這不會致死,但是會傷害自己的身體。這種作為不是後天學到的。沒有哪個學校會教育學生說你痛苦的時候就應該用刀紮自己。但是人在經受極度精神痛苦的時候,會有一種從意識底層冒出來的本能衝動,無師自通的要傷害自己的肉體。所以說這是一種本能。按弗洛伊德的定義,這就是死亡本能。
 
這個是有意識的自傷行為。而人處在這種精神狀態的時候,還可能出現無意識的行為變化,比如不吃不喝。這些行為對身體肯定有不利的影響。這種反應,可以說是一種無意識的自殘反應。
 
這些是日常生活裏能見到的“普通人”的反應,其自殘性質比較容易看出來。但是有些自毀行為卻不一定這麽明顯。
 
我們看看一種宗教活動。
 
菲律賓的聖費爾南多,是一個基督教盛行的小鎮。每年複活節,這裏要舉行一個紀念活動,模擬耶穌基督當年被釘十字架的故事。別的地方說模擬,就是“裝裝樣子”的意思,找一個麵相比較清苦的中年瘦弱男擺在十字架上,胳膊象征性的用繩子捆一把,腳下還要給他做個平台能站著,免得胳膊受不了。但是在聖費爾南多,他們的模擬可不是演戲。他們動真格的。出場的人都是誌願者,極為虔誠的信徒。他們跟您說這位誌願者要被“釘十字架”,那可是真釘,四寸長筷子這麽粗的鋼釘直接從手掌中間釘透。


 

如果世間隻有這麽一個地方這麽一個人幹這種事,或許不能說明什麽。但是看看苦行僧的作為,恐怕這種舉動不能當作個別的怪癖來封存。所謂苦行就是有這麽一種信徒,他們認定人是有罪的。為了洗盡靈魂裏的罪孽,就要在肉體上虐待自己。其中集大成者是印度的苦行僧。此類高人的修行方式是把自己不當人,怎麽殘忍怎麽來,比如鐵鉤穿透皮肉把自己吊起來,用荊棘抽自己,要抽到皮開肉綻。您可能還聽說他們跟自己的肚子過不去,吃東西都不能照常人這麽吃。聖雄甘地時常禁食就被西方譽為苦行僧。其實真正的苦行僧做的比不吃不喝要難。他們要吃屎喝尿。連佛祖釋迦摩尼都吃過牛屎。
 
修苦行的僧人都能為自己的修行方法說出崇高的理論做支撐。可是我們可以拿早先質疑攀岩愛好者的問題來質疑苦行修道術:如果是為了提升修養,可以讀經或是拜師。如果是為了洗淨靈魂,立下戒律好好遵守即可。宗教教義無非是要向善(說的是“教義”,就是教主教導教民的條文。至於教主自己內心追求的是什麽,那是另一個話題)。損毀自己的身體跟向善有何必然因果關係?
 
苦行這事,要叫弗洛伊德來看,不折不扣就是死亡本能的展現,隻不過在苦行僧的身上,這種行為有一層宗教的包裝,掩蓋了原色,披上了聖潔的外衣,於是得以恣意綻放。
 
這種心態,其實有一個我們更熟悉的詞可以描述,就是受虐狂。
 
受虐狂這詞很難聽,但是並不罕見。性受虐狂出現率如此之高,以至於SM(施虐受虐狂)即使在非英語國家,比如中國,都是個不算冷僻的英文縮寫。有受虐狂的人,能從肉體痛苦裏吸取精神的快感。這種似乎違悖常理的感受,或許就是因為,這種行為雖然形式上具有傷害性,但它卻是死亡本能的延展表現。既然是一種本能,那滿足本能要求的時候有快感,也就有了一定的道理。
 
而且,受虐狂可能並不像您想象的這麽“變態”。所謂變態指的是跟主流行為違逆的奇異行為。但根據金賽報告,一般人群裏有四分之一的人多少都有些受虐傾向。都占人口四分之一了,恐怕是不大好把人家歸類為變態了。盧梭自己在《懺悔錄》裏記述,說他8歲被母親用樹枝鞭笞的時候忽然感受到一種強烈的快感,從此成為受虐狂不能自拔。
 
受虐傾向不一定是表現在性需求上。一般人際關係裏也會有受虐的蹤影。您或許見過這樣的朋友。一個是頤指氣使的強橫大哥,一個任虐不慍的鐵杆附庸。兩人關係極不平等,可是兩人相得益彰其樂融融。又比如有這樣的夫妻。妻子屢屢被丈夫虐待,用很惡毒的語言羞辱,甚至動手毆打。妻子被打時可能會逃出來跟友人訴苦,可是您要是給她出主意說讓她離婚,她還死活不會同意。不管那男人怎麽把她當豬狗一樣的虐待,她還是一次次的主動返回他身邊,雖說那男人並沒有什麽“把柄”能鉗製這妻子。
 
這種欺壓式的人際關係看似畸形,可是當事人卻能保持這樣的關係多年不散,原因就在於其中的被欺壓一方具有受虐型的人格。所以他/她能這麽常年與暴力為伍,即使有機會擺脫也不會試圖擺脫。實際上,包括他們對友人的抱怨哭訴,也都可以是滿足受虐需要的一種方式。因為,訴說自己的苦難,為自己建立一個苦人兒的形象,這本身也可以是死亡本能的一種折射。
 
到目前為止我們檢視的例子都比較極端,都很容易讓人說一句“這人有毛病”。但是按弗洛伊德的詮釋,死亡本能的表現並不一定都這麽極端。就像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可以表現為喜歡吃零食一樣,他的死亡本能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貌似“小節問題”的形式表現出來。
 
比如吸煙和酗酒。
 
以現在媒體的發達,但凡能聽懂電視節目的人,不會不知道吸煙致癌酗酒傷肝的。可是吸煙酗酒的人仍然前仆後繼。即使在中國這麽講究養生的一個國家裏,還是有這麽多人堅持不懈的吸煙酗酒。這種明知煙有害,偏要往裏吸的大無畏精神,似乎從側麵印證了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就如同咱們的國罵從側麵印證了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一樣。

更明顯一點的例子,比如有人喜歡會在舌頭甚至生殖器上打洞掛環,有喜歡做刺青毀損皮膚。愛美固然是人類天性,但是就有如攀岩或是苦行,目的固然無可挑剔,但是手段卻很有商榷餘地。難道舌頭上的環真的就比頭發上的簪要美麗動人?您可能會信,我盡量爭取信,但弗洛伊德肯定不信。讓弗洛伊德說話,這就是死亡本能的婉轉折射。
 
這是說具有生理傷害的日常行為。按弗洛伊德的理論,從道德層麵毀損自己的作為,其實也是死亡本能的表現,比如說粗口,結交損友,混黑社會,破壞電話亭,隨地大小便,或者明知自己一種行為是不理性的,比如不斷花錢買不需要的東西,不斷為此自責可是卻永遠不糾正這種做法。
 
弗洛伊德理論的特點之一是把人的心理需要當作一種能量,而且這種能量是可以向外投射的。心理防禦機製的投射作用就是典型例子。同樣的原則也被弗洛伊德用到了死亡本能上。就是說,死亡本能並不總是對內對自己的。這種驅力也會朝別人身上使。死亡驅力使在自己身上是自殺自殘。使在別人身上,那就是各種破壞性的人類行為。弗洛伊德用這種投射來解釋人類的暴力衝動、破壞行為、戰爭欲望等等針對別人的惡行。因此受虐狂就有了一個兄弟叫做施虐狂。就是說這種人在傷害別人的時候會有一種快感。
 
其實古人似乎也發現愉悅可以寄生於自毀行徑,於是就有了“痛快”這種詞。痛並快樂著。焉知說這話的人不是正在讓他的糟糠用皮鞭抽打自己,然後在聲聲脆響中進入銷魂境界?
 
托爾斯泰說文學作品有兩個題材是永遠寫不完的。一個是愛情,一個是戰爭。
 
這句話弗洛伊德肯定同意。隻不過弗洛伊德寧願用他自己的術語,把這個命題這樣表述:文學作品的主要動力來自人類的兩種本能,一個是性本能,一個是死亡本能。
 
總結一下,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要點就是這麽幾條:
 
1)人內心深處有一種回歸自身原初狀態的欲望。這個原初狀態就是有機體解體成為散在元素的狀態,就是塵土。人體變成塵土的同義詞就是死亡。
 
2)死亡本能不一定是指立即結束自己的生命。死亡本能的表現可以是直接求死的衝動,也可以是一般的有損生命質量的行為。
 
3)有損生命質量的行為可以是極端行為,比如受虐狂,比如苦行僧的自殘,也可以是相對“接近生活”的行為,比如吸煙、酗酒、道德墮落。
 
4)死亡本能可以是針對自身,也可能會投射外界,表現為破壞欲望和暴力行為。
 
5)最後,記住一點:弗洛伊德從來沒有能有力的證明死亡本能是一種客觀存在。生物醫學研究也從來沒有發現大腦有什麽部位會產生死亡欲望。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學說之所以能流傳,隻是因為他的一些描述似乎符合我們在生活中看到的人類行為規律。但是因為沒有生物學證明,甚至不曾有調查問卷方式的的統計學證明,這種理論隻能稱之為描述性的理論,而不是一種實證的理論。換句話來說,這隻能歸類為一種哲學思辨,而不是一種科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