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說走就走去拉薩第二天-哲蚌寺-色拉寺

(2018-10-28 11:57:35) 下一個

載歌載舞阿嘎夯,桑煙除穢柏熏香。

野狗自在安睡臥,   水轉經輪散佛光。

大師畫像萬人敬,   絡繹遊人念倉央,

情緣詩賦傳後世,   不解其意已斷腸。

導遊紮西,司機老吳,從三個旅館(神湖,瑞吉,香格裏拉)接上11個遊客,直奔哲蚌寺。

哲蚌寺, 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色拉寺,甘丹寺 並稱拉薩“三大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勝洲。哲蚌,藏語“米堆”之意。1416年(永樂十四年)由宗喀巴弟子絳央卻傑主持修建,位於拉薩西郊5公裏更丕烏孜山下。

每年拉薩雪頓節期間,哲蚌寺要舉行隆重的哲蚌雪頓節的開場儀軌——展佛儀式,又叫曬佛。藏曆六月三十日為“哲蚌雪頓”,這天,哲蚌寺的僧人們要在根培烏孜山上掛出一副高三十米、寬二十米的巨大釋迦牟尼像供人們瞻仰。

需要護照,憑票入園,左拐上坡,一個大缸似的器皿裏桑煙嫋嫋.

桑煙: 一般用生長在三千米海拔以上生長的圓柏屬植物方枝柏的細枝和葉,當地稱為柏香。藏族人認為凡是不幹不淨的身和物都要用柏香熏陶後,才能清除穢氣得到真正的清淨。拿起放在旁邊的不同的枝葉聞聞,淡淡的香味。扔到大缸裏,在青煙繚繞下,閃現著好多五顏六色的門票。

比起昨天在羅比林卡,今天的感覺清爽許多,用力轉沿途的每一個經輪。

經輪亦稱為“法輪”或“瑪尼解脫輪”。在西藏,到處都有許多經輪。轉經輪,屬佛教法器。其中裝藏經文或咒語,通過右旋轉動即等同念誦之功。

斜坡上趴著的野狗,不鬧不叫,或靜坐,或酣睡。右側的水溝裏清澈透亮的水不急不緩地流淌著,第一次見水轉經輪,不禁駐足觀看。

岩石上的畫像是宗喀巴-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立者,被藏族人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右手邊的台階很陡,上去就是甘丹頗章-藏傳佛教格魯派領袖達賴喇嘛在哲蚌寺的寢宮。

重建布達拉宮以前,五世達賴喇嘛住在甘丹頗章,從那裏開始執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權,甘丹頗章成為西藏地方政府的同義語,史學界故稱達賴喇嘛主持西藏的政權為“甘丹頗章政權“。

     殿外可以拍照,殿內不可以拍照,不可以帶帽子。

     殿前廣場的地是阿嘎土夯製的, 廣場上有慶典活動時,賴喇嘛在大殿高層的傘蓋下觀看。

    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築屋頂和地麵采用的傳統材料或製作方法,先將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後鋪於    地麵或屋頂,再以人工反複夯打。在夯打過程中,工人排成一排,邊唱邊夯,場麵頗為壯觀。夯製出來的阿嘎土屋麵和阿嘎土地麵美觀、光潔。

不清楚是什麽特殊的日子,殿內座無虛席,紅衣喇嘛們手拿經文誦經,整個大殿莊嚴肅穆。

去了措欽大殿,但沒去任何紮倉。

中午由導遊推薦去一個可以自助(50 元)或點菜的餐廳,雖然自助的菜不錯,大家都選擇點菜,因為誰也吃不多。若穀點的土豆絲+米飯(30元)很快上來,可是有人點了比薩餅,等了好久,好久(2小時),最後這幾位等得不好意思了,擔心耽誤大家時間,決定走人時菜才上齊。

午飯後去色拉寺,色拉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據說鼎盛時期曾有5000多名僧人。

色拉寺全稱為“色拉大乘寺”:該寺興建在一片野薔薇花盛開的地方,故取名“色拉寺”,野薔薇藏語發音也為“色拉”。

曲然,一般也叫法園、講經院,就是講經、辯經的場所。

辯經指的指按照因明學體係的邏輯推理方式,辯論佛教教義的學習課程。藏語稱“村尼作巴”,意為“法相”,是藏傳佛教喇嘛攻讀顯宗經典的必經方式。多在寺院內空曠之地、樹陰下進行。最早源於赤鬆德讚時期大乘和尚和噶瑪拉錫拉的公開辯論。辯經這種方式最早源自古印度。

辯經通常分為一對一、一對多和多對一等多種方式。

以一對一舉例,兩人一組,一人負責提問,一人負責回答。發問者站著,回答者坐著。發問者每次提問前會大力擊掌,擊掌時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擊掌響亮,動作幅度很大。發問者氣勢逼人,回答者必須馬上回答,不能反問。

色拉寺的辯經場設在通往正門通道的北端,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庭院。導遊帶眾人進去,裏麵古樹參天,紅衣喇嘛們或坐或站正在激烈地辯經。遊人允許靠邊坐下看,不可以用相機,但可以用手機拍照。

一個站著問,一個坐著答,發問者提問,發問者的動作是“右手背拍左手心”:錯。,動作依舊是“右手心拍左手心”:對。右手在對方頭上繞圈時,那就代表著答者要出局了。

辯經考驗了僧者的智慧具足、心機熟練與通曉經籍。

辯經過程中,既要考慮辯論四根本:主張、見解、戒禁和我論;還要顧及辯論三過失:內容過失、思維過失和語言過失。

當然,辯經的目的並不是要爭出個你輸我贏,而是旨在通過辯經的形式,提高個人對於佛法的領悟程度。

在外圈席地而坐,不解地看,紅衣喇嘛們或站或坐饒有風趣地辯解著,聲音即喧囂又縹緲,總之聽不清也聽不懂,但飽眼看個正著,麵前的一對年輕師傅手勢鮮明,笑意滿麵,遠不像想象得那麽嚴肅。站著的一個表情豐富,動作也多。據說拍手多重時會把胳膊拍出血。

從小在家習慣和父親,哥哥爭辯的若穀,如今看到如此友好的辯經模式不禁敬意滿懷,若非小我破碎,胸懷無邊誰能做到就事論事,毫無分別心地發問並欣然接納錯對?

回旅館休息片刻,傍晚集合去吃團飯。這家餐廳離八闊街不遠,團隊有13人。以清淡,七成飽為本,蔬菜裏有咖喱,油鹽多不益多吃,犛牛肉挺嫩個,味道不錯,羊肉看上去有些奇怪沒嚐。大家分享高反經驗:

“昨晚在旅館打了一針(600多),感覺好多了。“

“頭疼得厲害,沒睡好覺。“

“一直在吃紅京天,感覺還好。“

“在吃降壓藥,和降眼壓藥。“

自東向西進入布達拉宮廣場, 夜色下的布達拉宮美侖美換,天上繁星滿天,水邊綠柳婆娑,從人縫中拍張倒影,雖然遠非看到的壯觀,介於唯一的攝影工具是手機, 效果還滿意。

導遊催大家集合,若穀申請5分鍾,去看看近景,導遊慷慨地批準15分。轉身,疾步向宮牆走去,夜幕籠罩下,台步派上了用場,稍有造次起伏,腦漿便隨之跌宕,胸口也氣虛,如果行雲流水,隻覺身輕自如,心平氣和,頭清眼亮,與平時無異。聲稱無明顯高反的年輕的隊友拍了張高跳的照片,頭疼也瞬時問候了她,當然全無大礙。

白塔上,最佳的拍照位置,由幾個支著三角架的攝影人士占據。

西藏拉薩藥王山與布達拉宮所在紅山原為一體,公元8世紀,赤德祖讚迎娶了大唐金城公主。金城公主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佛像,迎請到大昭寺主殿,製定了一整套供養祭祀儀軌,在紅山和藥王山之間修造了稱為“巴嘎噶林”的三座大白塔。兩山之間的穀口為一座底部帶通道的白塔,形成進入拉薩城的門戶。20世紀60年代拉薩擴建,拆掉了佛塔,幾十米寬的北京路在此通過,從此拉開了兩山的距離。一些虔誠的信仰者慮及神脈被阻斷,便用長長的經幡將兩山牽連在一起,五彩紛飛在城市高空中飛揚,成了拉薩一道亮麗的風景。

 1995年修建布達拉宮廣場,恢複“巴嘎噶林”三座古老白塔(近景為藥王山白塔,中間是過街塔,遠處是紅山白塔)。昔日的過門塔又被複建在原址,既方便交通又維係了神山的脈絡,也成為布達拉宮雄偉建築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隊友們友好地相互提醒時間,二十分鍾後,司機在路對麵等候,十點鍾了,回旅館後需要洗澡,一夜好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