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怎樣吃糰子:對科學研究的啟示

(2017-02-01 07:05:31) 下一個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在大陸一個偏僻小縣接受工人階級的“再教育”。每逢有新官上任或同事外調,便少不了集體去飯店吃一頓解解饞,費用平攤,稱之為“打平夥”。當時食品相當匱乏,最重頭的一道菜隻是糰子而已。糰子是當地人的叫法,其實就是豬肉丸子。把炸好的糰子放到滾開的湯裏燴一下,隨即就上桌了。

糰子雖平常,吃起來卻有學問。裝著糰子的大海碗剛端上桌,工人師傅們喊著“來來來”,就把筷子伸了過去。我也夾起一個糰子,才咬了一口便燙得眉頭直皺。一位工人師傅見了我的窘相,開導我說:“吃糰子要不怕燙。”說話間,一大海碗的糰子如風卷殘雲,被一掃而空。按說每人能攤到四個糰子,可是我隻吃到兩個,那位不怕燙的師傅吃到五個,而最高紀錄竟是七個。

席後,創紀錄的師傅向我傳授了吃糰子經。他說:“要吃得多,光是不怕燙還不夠,要嘴裏吃著一個,筷子上夾著一個,眼睛再盯著一個。”事情過去了四十多年,可是我一直不曾忘記這位師傅吃糰子的“再教育”。吃一個、夾一個、盯一個,這個道理豈止隻適用於吃糰子?譬如下棋,一般人隻能看出一、兩步棋,能看出三、四步棋已經算得是好手了,而大師們據說能看出十步開外的棋局發展。

科學研究又何嚐不是如此?初出茅廬的研究者,往往習慣於直線式、單打一地從事一項研究,實驗中遇到難點就反複地試;實驗完了再寫論文,思路卡住了也硬著頭皮往下寫。直到一項研究全部完成,才開始考慮下一項研究。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固然可嘉,但與隻是吃糰子不怕燙有什麽分別?

有經驗的科學家不是如此。一項研究尚在進行,一篇論文尚在撰寫,他們已經在考慮與計劃新的研究和論文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科學研究中遇到一時難以克服的困難,不妨暫且放一放,讓頭腦冷卻一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的思路和靈感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湧現,許多科學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其二,科學研究發展很快,同行間的競爭也很激烈。經常策劃新研究,有助於科學家及時留意本門學科的新動向,使自己的研究始終處於發展的前沿。

生活中有些事雖然細小,仔細回味卻富有哲理,給人啟迪。吃一個、夾一個、盯一個的吃糰子經就是一例。

(圖片取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阿留' 的評論 : 這位工人師傅怎麽會知道“吃一個,夾一個,盯一個”的,我就不清楚了。謝謝評論!
阿留 回複 悄悄話 加成兄好文!“吃一個,夾一個,盯一個”,好像是劉伯承打仗的原則。這位師傅沒準是劉鄧大軍複員的呢。:)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