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朋友,悠著點幹吧!

(2017-02-12 18:45:20) 下一個

一位在大學工作的中年朋友說他極為緊張。他的工作時間以五分鍾為單位,如果被什麽人打擾了五分鍾,那麽整天的工作進度就要受影響。除了做好本職工作,他還在業餘時間上許多課,以取得高一級學位。上課就要完成作業,還要應付接連不斷的考試,他因而不得不犧牲休閑、減少睡眠。長此下來,這位朋友感到記憶力衰退,經常疲勞、失眠、腰酸背痛。他看上去顯得憔悴,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少。

這不是孤立的事例,華裔科學家為了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往往比美國同行付出更多的心力,這就不能不損及健康。實際上,中國科學家的過度疲勞是普遍性的,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大陸科學界出現嚴重的“過勞死”現象,知識分子平均壽命僅58歲,比大陸平均壽命少10歲。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大學去世的134名專家和教授,平均年齡更隻有53.3歲。

所謂過勞死是一種超勞動強度導致猝然死亡的現象。對於科學家來說,就是長期超負荷工作,疲勞得不到恢複,身體抵抗力嚴重下降,乃致突然引發體內潛藏的疾病,因救治不及而死亡。大陸的世界級數學家張廣厚是過勞死的代表人物,1987年去世時年僅50歲。華東師範大學的博士生導師施良方,2001年也因工作過於勞累,猝死在講台上。

人的身體和精神,就象弓上的弦,必得張弛有度,才能保持健康;長期繃得太緊,就難免會斷。這個道理誰都明白,但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在筆者周圍,就有一些“夜貓子”式的年輕學者,他們經常開夜車,不到半夜兩、三點不睡覺,第二天中午才起床。這種晨昏顛倒的生活方式違反正常生理節律,實際上是在透支生命。年輕時過度疲勞,必然損及中年以後的健康。已到中年的科學家,就更應當珍惜健康,畢竟生命屬於每個人隻有一次,畢竟我們的生活中不是隻有科學研究。

其實,我們不妨學學漁夫,當漁汛來臨的時候,漁夫自然是要揚帆出海的。但是逢到淡季,他們就會退居岸邊補補漁網,甚至就同家人躺在沙灘上曬曬太陽。

人生是美好的,科學家理應享受生活。讓我們悠著點幹,悠著點才能幹得更好更長久。

(圖片取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北京紐約 回複 悄悄話 願博主多保重。
也願65歲以上的朋友,把工作-生活的天平逐漸換成保健-享樂的天平。
保重第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