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錢不當錢?

(2016-10-20 16:26:14) 下一個

這些年我有一個感覺:錢越來越不當錢了。這裏說的不是通貨膨脹造成的幣值下跌,其實近年來美元還是相當穩定的。我說的是掙錢和花錢時那種不實在的感覺。

先說掙錢吧。以前在大陸的時候,工資發的是現金。薄薄的一疊,仔細地藏在襯衫口袋裏,再用別針把袋口別上,以防乘公車時被小偷扒了去。回到家裏,鄭重其事地交給太太。雖說錢不多,常遭太太埋怨,可不管怎麽說總是辛勤工作一個月的報酬。這錢捧在手裏,感覺沉甸甸,實實在在的。

來美國後,掙的錢倘偌換算成人民幣,要比在大陸時多得多了。不過領到的不是現金,而是支票。每次把支票拿回家,太太就頗有微詞:“這也叫錢嗎?”後來公司為了方便員工,把工資直接轉到各人的銀行帳戶裏去,就連支票都見不到了。這下太太更有話說了:“看你每天早出晚歸忙得很,怎麽就不見你掙錢回家?”她當然知道工資是存到銀行去了,她其實是要故意氣氣我,因為她懷念把錢在手中過一過那種實實在在的感覺。

再說花錢吧。在大陸時,每個月領到工資後,太太就把兩個人的錢合起來,分別放到幾個小信封裏。這個信封用來付房租和水電費,那個信封用來付孩子們的學費書本費,再一個信封用來買米麵油煤等配給品,最後那個信封裝的是每天的菜金。這樣用起錢來,看得見,摸得著,數得清,花得實實在在。最難忘是我出國時,買一張從上海到紐約的單程機票,花了近3,000元人民幣,這是我在大陸生活四十多年最大的一筆開支。那時最大的票麵是10元,也就是差不多300張。當我把厚厚的一垛錢遞進售票窗口,一時間竟覺得沉重得不得了,因為這筆錢差不多相當於我和太太一整年的工資。此行去美國,若是不好好幹,弄得兩手空空回來,有何麵目見妻兒老小?那年頭花錢的感覺就是這樣實在,不但買了飛機票,還激勵了自己。

來到美國後,現金雖然還在用著,但使用範圍已大大縮小了。美國是支票和信用卡的世界,房租、電話費和煤氣費可以用支票來付,購物、上飯店和買機票則可以用信用卡。支票和信用卡的好處很多,不需細表。不過在我看來,支票和信用卡也有弊病,錢花起來不當錢就是其中之一。譬如,打算花1,000美元買些可有可無的東西,正在猶豫不決之間。如用現鈔付款,即使100美元的大麵值鈔票,還得一張張地數出去10張。而正是這數錢的過程,能使人花起錢來惦量再三。用支票購物就不大在乎了,花1,000美元,不過是一後麵加三個零而已。用信用卡更省事,連數字都不必寫,隻消簽上大名就得。於是乎,這支票和信用卡用起來,大筆隻管瀟灑地揮,好象不是在花自己的錢。許多美國人,寅吃卯糧債台高築,同支票和信用卡的泛濫,恐怕不無關係。隨著計算機科技的發展,現在更推出了網上購物。隻消輕輕點擊一下鼠標,幾百幾千美元的錢就花出去了,連眉頭都不必皺一皺。到了這一步,用現鈔購物那種沉甸甸實實在在的感覺,可以說是蕩然無存了。

我當然明白,自古到今,錢的形態經曆了多次變化。若一味追求錢的沉甸甸感覺,就連紙幣也不夠沉,那就非得複古,用金銀元寶和銅錢不可,可如今還有誰肯腰纏著銅錢上街呢?金屬貨幣被紙幣取代,而後又出現了支票、信用卡和電子支付。這些都是科技進步的必然,我們應當理解和順應時代的發展才是。

不過,理解歸理解,感覺還是歸感覺。盡管支票、信用卡和電子支付越來越大行其道,我還是喜歡現鈔那種實實在在的感覺。我知道與我有同感的人,當不在少數。有一位朋友,初到美國時在一家中餐館打小工,每晚下班時,從老板手裏接過一天的辛苦錢。打小工能掙幾個錢?不過40美元而已,而且大都是一美元的小麵值鈔票。朋友說,他每天感覺最好的時刻,就是回到家中躺在床上,一張張地數那一小疊鈔票。倘若我的朋友從老板手上接過的是一張40美元的支票,或者老板告訴他,40元錢已轉去他的銀行帳戶了,他每天晚上還會有如此美好的感覺嗎?

(圖片取自網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