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的心聲

我多麽期望有一天,我們的民族能夠把自由、民主和人權大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從而以嶄新的麵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個人資料
加成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1978年後從中國大陸本科畢業的24位美國科學院院士

(2016-09-19 20:47:58) 下一個

隨著新一代留學生的成長與成熟,自2004年王曉東成為第一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之後,越來越多的華人科學家得到美國學術界的認可。本篇收集的24位華人科學家,全部都是出生在中國大陸、在國內接受了恢複高考之後的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然後出國深造、取得成就的。他們目前都是美國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他們中的某些人將來是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的。除了從中國國內選出的“外籍”院士外,他們中的好幾位已經全職回國工作。沒有回國的,也多多少少與國內有合作關係。雖然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他們都在為中國的科學發展盡力、作積極的貢獻。

 

 

1、王曉東:1963年出生於中國河南省新鄉市,1984年獲得北京師範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當時獲選院士最年輕的一位。成為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科學家。王曉東的主要貢獻是解密了細胞凋亡的生物化學途徑的關鍵過程,他是離諾貝爾獎距離最近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

 

 

2.  謝宇:1959年出生於江蘇鎮江市。1982年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現上海大學)冶金工程專業,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史碩士和社會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美國國家科學院中社會科學家極少,他是社會政治組中最年輕的院士,也是社會科學部(包括經濟、心理、人類和社會)唯一的亞裔院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教授。謝宇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分層、統計方法、人口學、科學社會學和中國研究。他在推動定量研究方法的發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貢獻,發展出一係列分析分類變量的新方法,尤其是他的對數乘積分層效應模式(又稱“unidiff”模式)已成為比較研究中(包括跨國家和跨時間比較)分析離散結果最為標準的統計方法。200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3.  朱健康:1967年生於中國安徽省阜南縣。1987獲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業化學學士學位,1990獲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學碩士學位, 1993獲得普度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國際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係和園藝及園林係傑出教授,現任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在植物抗旱、耐鹽與耐低溫方麵做出了傑出的成就,是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發表論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1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4.  周忠和:1965年生於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係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古鳥類學博士學位。199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2010年8月周忠和就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2010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5.  謝曉亮:出身於化學世家,其父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謝有暢教授。謝曉亮1984年畢業於北大化學係、獲學士學位,並在該係繼續攻讀研究生。1985年赴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攻讀博士,1990年獲博士學位後在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工作,1999年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係終身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單分子光譜檢測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2011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6.  葉軍:1967年11月出生於浙江紹興。1985-1989年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物理係,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97於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執教於科羅拉多大學物理係,2009任正教授。兼任上海交通大學與華東師範大學客座教授。葉軍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約翰?霍爾的學生,於201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7.  李家洋:1956年7月出生於安徽肥西縣,1982年初獲安徽農業大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中科院遺傳研究所碩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布蘭代斯大學博士學位,並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湯普遜植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回國工作,曆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所長助理、所長,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2011年10月任農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8.  董欣年: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生物學係,1982年獲武大學士。 1983年至1988年,就讀於美國西北大學(位於芝加哥),獲得分子生物學理學博士。1988至1991年,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起,曆任杜克大學生物係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水楊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細胞內和體內的信號轉導途徑,及其相互作用的機製。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9.  駱利群:1966年1月出生於上海市,1981年初中畢業後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5年,他被中科院生化所免試錄取為研究生,1986年1月獲郭沫若獎學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學,在美國Brandeis大學生物係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6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9月,駱利群博士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6年6月,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神經元”的“神經的發育”。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0. 莊小威:1972年出生於江蘇省如皋市,1987年蘇州中學的科大少年班預備班,199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1997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1997年-2001年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研究,2001年哈佛大學助理教授,2006年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係和化學係少有的雙科教授。莊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體係中單個分子或單個粒子的運動表現。莊小威創造性地將熒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於單個分子,這種嶄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實時揭示複雜生物過程中的分子個體及其運動步驟成為可能。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1. 張傑:1958年1月出生於山西太原,原籍河北邢州。1982年、1985年在內蒙古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8年在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所和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實驗室從事科研工作。1999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光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和物理研究所副所長,200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局長。2006年11月27日起接替謝繩武出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2. 陳雪梅:1966年生於中國哈爾濱,1988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生物化學專業,獲博士學位。曆任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助理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UC Riverside)教授,長期從事microRNA和花器官發育研究,是最先從植物體中分離出microRNAs的研究團隊之一。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3. 鄧興旺: 1982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1985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89年-1991年:博士後在耶魯大學分子細胞發育生物學係,研究擬南芥光形態建成的分子遺傳學分析,以及燕麥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與啟動子相互作用的活體DNase指紋分析。鄧興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美國耶魯大學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係終身教授。鄧興旺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方麵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有關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傑出成績,榮獲美國總統青年教師獎。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4. 楊薇: 1983年複旦大學生物化學本科畢業,1991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1995年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5年進入NIH工作,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教授。楊薇對DNA修複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2013年被評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5. 施一公:1967年出生在河南鄭州小郭莊,1984年畢業於河南省實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係,1989年提前一年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2008年,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係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副校長。施一公主要從事細胞凋亡及膜蛋白兩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beta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麵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2013年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6. 陳誌堅:1966年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1985年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生物係,1986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攻讀博士,5年後獲得紐約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1997年起,陳誌堅在美國擁有5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先後擔任分子生物學係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陳誌堅的成就包括在理解先天免疫係統方麵的一係列重要進展——人體對感染的第一和總體反應。他的最新發現為認識細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提供了深遠的新的洞察,可能為開發亟需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2014年入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7. 鬱彬: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係,1985年獲陳省身數學交流項目資助前往美國,於1987年和1990年分別獲伯克利大學統計學碩士和博士學位。她曾執教於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並且曾經是貝爾實驗室的技術研究成員。她在2009年到2012年間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係係主任,還是北大微軟統計和信息技術實驗室的創辦者和主任之一。鬱彬教授是統計理論、高維數據分析、機器學習等方麵國際著名學者。她的交叉學科研究即廣泛又深入,包括神經科學、遙感、生物信息、及文本總結。她的多項工作均在理論和應用領域有很大影響,其中最近的一項工作,與合作者利用fMRI分析解碼人類在觀看影片時的大腦視覺信號來重建影片中的影像,該工作被時代周刊評為年度top 50發明之一。2014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8. 何勝陽:出生於浙江省一個隻有300人的村子,1982年本科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博士畢業於康乃爾大學,現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導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發病機理,找到真核細胞的工作機製。2011年,何勝陽獲得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和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啟動的基礎植物學研究計劃資助,與另外14名學者分享7500萬美元的科研基金。201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 沈誌勳:1983年畢業於複旦大學,1985年在羅格斯(Rutgers University)大學取得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係教授。沈誌勳在凝聚態物理和複雜材料領域研究中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一流科學家。201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 吳皓:於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學接受醫學預科教育,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主攻醫學。之後,吳皓在美國普渡大學邁克爾·羅斯曼(Michael Rossmann)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於1992年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為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助理教授,2003年被評為教授。2012年,吳皓被聘為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藥理學教授,並擔任波士頓兒童醫院高級研究員,2014年被聘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皓實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主要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和電子顯微鏡解析免疫相關蛋白結構,從而闡釋免疫受體尤其是天然免疫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理。201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1. 張首晟:1963年生於上海,1978年考入複旦大學,1980年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1983年獲碩士學位,之後前往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1987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級研究員。1993年,張首晟被斯坦福大學聘為物理係教授,1996年被評為終身教授,當時他年僅33歲,是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 張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撲絕緣體理論的材料實現方案;次年,這個預言在他與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實驗中得到證實。同年,張首晟領導團隊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雜誌評為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5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2. 戴宏傑: 1966年出生於湖南邵陽,1989年獲中國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任斯坦福大學化學係助理教授,2006年至今任該校教授。納米技術專家,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3. 孟祥金: 1985年獲中國山東濱州醫學院學士學位,1988年獲武漢大學醫學院(原湖北醫科大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過一段時間,1999年任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分子病毒學助理教授,2007年至今任該校教授。分子病毒學專家,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4. 楊培東:1971年出生於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係,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99年他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為終身教授。他獲得過很多獎項,包括2015年度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2014年英國湯森路透公司預測楊培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納米材料學家,2016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