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穀歌程序員殺妻,親密關係中的凶殺案是如何發生的?

(2024-01-24 13:11:46) 下一個

27歲的穀歌程序員Liren Chen,被控告殺死了同在穀歌工作的妻子Xuanyi Yu。1月16日早晨,Chen的熟人從窗外看到他一動不動跪在地上,打他電話沒人接,熟人隨即報告了剛好去社區的警察。警察進入房子,發現Chen右手腫得發紫,身上有很多血跡,手臂上也有劃痕,Yu已經死亡,她的頭部受到鈍器多次擊打。

他們倆是清華本科校友,之後都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讀研,據傳剛買了價格不菲的房子,並沒有像網絡傳聞那樣被裁員。很多人說,如此精英,卻作出如此殘忍的事。

 
 


目前還不知道更多事實信息或Chen的動機,也不知道他是否是家暴的施暴者,所以我無意評論這件事。

我想聊的是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和控製,兩者常常緊密相關,隻是有的控製導向肢體暴力,有的僅限於語言暴力。多數親密關係雖然沒有走向犯罪,但以愛之名的控製依然非常常見。為何會有這麽多暴力與控製?教育中應該做些什麽?

穀歌程序員殺妻,親密關係中的凶殺案是如何發生的?
親密關係中的凶殺案是如何發生的?

簡·史密斯曾是英國的警員,後來成為調查親密關係中凶殺案的專家,數十年來她研究了大量案例,寫成《致命愛人》一書。

 
 


作者非常反對的,是“激情犯罪的神話”,她認為“凶手往往遵循情感操縱的模式”,激情犯罪遠比人們認為的更罕見。

書中總結出親密關係凶殺案常見的8個階段,作者稱其為凶殺時間軸”。

從英國的數據看,大多數受害者是女性,也有些是男同性戀,絕大多數凶手是男性。為了方便表述,我姑且用Ta來指代凶手。

階段1:曆史:操縱和跟蹤的曆史
 

 
 

Ta常常是同一類人,其中有些人有操縱和跟蹤伴侶的曆史,甚至有的人的前任也死於非命。

階段2:早期關係:旋風般的承諾

Ta常常發起猛烈的追求,讓關係迅速親密,並對此十分執著,Ta甚至會製造大庭廣眾下的浪漫求婚,迫切需要伴侶給出一生一世的承諾,承諾才能更好地拴住對方。

階段3:關係:生活在操縱之中

在隨後的共同生活中,Ta開始用兩種主要方式控製伴侶:“嫉妒法則”和“忠誠法則”,並且基於此Ta會製定一些“刻板規矩”,要求伴侶遵守。

“你不應該做任何會讓我感到嫉妒的事情。”(“嫉妒法則”)

“你應該對我們的關係忠誠,遠離那些‘試圖拆散’我們的親人和朋友。”(“忠誠法則”)

伴侶慢慢發現,自己越來越閉塞,很多言行都要被Ta允許或評價,不能忤逆Ta的想法,否則就是不夠愛Ta,違背了愛的承諾,所以伴侶常常感到焦慮、矛盾、恐懼,不斷約束自己的行為,證明自己的愛與忠誠,這常常看起來是自願的,但底層是基於恐懼。

而Ta則盡力把伴侶困在一段關係中,讓其難以離開,還有一些親友或機構會無意中成為“操縱之網”中的同謀。

階段4:觸發:一樁挑戰操縱的事件

Ta最大的恐懼和偏執,往往是伴侶離開自己,“提出分手”往往也是最終的挑戰形式,會觸發進一步衝突。任何形式的暴力,是為了維持操縱,讓伴侶保持順從。

階段5:升級:逐漸升級的操縱或出現跟蹤騷擾的情形

伴侶提出分手,甚至逃跑、離開,Ta往往會想盡辦法“挽回”,為此Ta可能不惜跟蹤、騷擾、乞求,Ta很可能會作出改變的承諾,但除非有強有力的外部幹預,這種模式不太可能真的改變。

經過這些“挽回”,有時伴侶回心轉意,重回階段3;有時倆人徹底分開,Ta再去找下一個“愛的人”(受害者),重回階段1;還有時,這會引發階段6,走向凶殺。

階段6:想法的改變:焦點的變動

當Ta意識到伴侶終會逃離自己的控製,Ta可能改變想法,決定殺掉伴侶,這其實讓Ta擁有更多的掌控感,反而會讓Ta獲得一段時間內心的平靜。

階段7:計劃:謀劃一起凶殺案

作者研究的案例中,計劃凶殺的時間平均是一個多月,也可能很短。這個過程中,Ta“有邏輯、有計劃、有決心”。

階段8:凶殺和/或自殺

凶殺發生了,也有時候受害人自殺,就像北大女學生包麗。Ta往往會責怪受害人,試圖獲得同情、讓自己顯得無辜,也有時候凶殺被精心偽裝成意外或突發事件,Ta逃脫了法律製裁。

施暴者最大的共通點,是有強烈的控製欲。這種控製,常常偽裝在浪漫、愛、保護、關懷的名義下。

當然,關係裏常常多少存在一點控製,很多時候是相互的,可能導致人不那麽舒適,但並不是如此嚴重的問題,我想之後再用另一篇文章寫寫:親密關係中的自由、控製和愛

/Coen Pohl/

/Coen Pohl/

為什麽人會在親密關係中控製他人?

很多女性都想找個“像個男人”的戀人,他有決斷、保護欲強、能用盡方式追求你,女性常誤以為這就是愛。

很多男性也會想找一個“罩得住”、聽話的戀人,溫柔體貼,不要忤逆自己,要給自己足夠的麵子。

後來我明白,這是控製,不是愛。

為什麽尤其在東亞社會,親密關係中的控製如此常見?我覺得有多層因素。

從社會層麵,對人的控製無處不在,人們習慣了被控製,也容易把習以為常的控製帶入親密關係中。

父權製社會的文化,也強調“男子氣概”和“女性特質”,前者意味著有權力、有麵子、說一不二、有一家之主的掌控權,後者強調順從、溫柔、乖巧。在這樣的文化中,男性對女性的控製很常見,常常被認為是正常的、甚至是浪漫的。

家庭教育中,在家暴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更可能變得暴力,專斷型(父母說了算)、放縱型(無底線滿足孩子)、忽視型(孩子的正常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的教養方式都可能導致孩子想要控製他人。

什麽都由父母說了算,甚至是父親一個人說了算,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可能認為這樣對待親人是正常的,即使內心不認同,也隻學會了這種待人的方式,而且從小缺乏掌控感,長大自己有機會時可能更要牢牢控製自己的生活;

孩子從小做什麽事都不受限,就容易缺乏同理心、極度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所有人都應該滿足自己、聽自己的;

孩子從小被忽視、缺乏愛,就更容易恐懼失去愛,要把愛的關係牢牢控製在自己手中。

我們帶初中生讀王朔的《我是你爸爸》,介紹過四種教養方式,書中的爸爸就在專斷、放縱和忽視之間搖擺,這是非常常見的父親形象。

經濟壓力、社會壓力、心理健康問題,也可能導致施害者更想要控製伴侶,很多人想要通過控製比自己更弱的人,來滿足自己心理上的安全感,妻子、孩子往往是更弱勢的人。

這些因素,都可能讓凶手獲得更多的同情,確實,從家暴到凶殺案,原因往往是複雜的,但很多時候,受害人已無法為自己發聲,如果凶手獲得的同情,比受害人獲得的同情還要多,這也值得我們反思和警惕。

穀歌程序員殺妻,親密關係中的凶殺案是如何發生的?

如何培養更懂得平等、

尊重和邊界感的孩子?

在東亞文化下,要讓孩子不控製他人、也能拒絕被控製,其實非常難,這需要家庭和補充的教育。關鍵就是教孩子尊重人與人間的邊界——家庭成員間依然需要有合適和健康的邊界。

第一,培養權利意識。

人需要尊重他人的權利,也要能保護自身的權利。

在敏感話語越來越多的環境下,理解和保護權利並不容易。

我的兒子小拓快4歲,三四歲正是小孩想要控製他人,獲得掌控感的年齡。

吃飯時他想聽某些歌曲,會非常開心,還要放很大聲,希望我們說話小聲些。一開始我覺得不是大事,盡量可以滿足他。

後來我覺得不太對,我和先生也有吃飯時聊天的權利,也有聽自己喜歡的音樂的權利。所以我提出不能限製我們聊天,我們想聽歌時也可以選歌,不能隻聽他喜歡的。

小拓就開始大哭,情緒要崩潰了。一邊哭一邊說,“你們不要說話!不要說話!”我先生語氣嚴厲地講道理,小拓哭得更凶了。

我就說,“老公,你先別說嘛,他剛被安撫了一些,你一說他哭得更厲害了,可以等他情緒平複再講道理。”我先生覺得自己有說話的權利,也很生氣。

後來和老師、醫生聊,我意識到,確實,小拓需要知道,他可以表達自己的期望,但不可以控製父母,讓父母不要說話,他也不可以隻聽自己想聽的音樂。我可以和先生商量,們自己選擇不在他情緒失控的時候進一步刺激他的情緒,小拓可以選擇個安靜的地方自己哭一會兒。

但是,家庭中每個成員都平等享有選擇不同音樂的權利、有說話的權利,我們不能控製別人的選擇。

權威型教養方式,能讓孩子以父母為榜樣,理解權利,尊重邊界。它是指父母需要給孩子支持、回應孩子的需求、起到教養責任,但同時設定嚴格的、合理的邊界。父母會和孩子討論、會傾聽,給孩子提供充分的選擇,尊重孩子的基本權利,但也並不總是接受孩子的要求。

第二,給孩子提供更多做選擇的機會。

從選擇中獲得一定掌控感、成就感是很重要的,要讓孩子不控製他人,一個基礎是讓孩子更能掌控自己的事情。

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孩子選擇穿什麽衣服、吃什麽東西、聽什麽音樂、玩什麽玩具、交什麽朋友、如何安排自己的時間……把精力放在替自己做選擇,更可能減少對他人的控製。

除了現實生活,閱讀文學作品,並且討論書中人物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孩子能帶入書的角色,換位思考,討論可能的選擇,培養同理心。

我們每年帶很多學生閱讀17-22本經典書,會找出書中重要的選擇,讓學生討論,學生就會看到,人們會作出不同的選擇,要尊重他人的選擇,思考自己如何做出更好、更適合的選擇。

第三,進行性別教育。

世界和人都是多元的,那些“男孩應該是什麽樣”、“女孩應該是什麽樣”的觀點往往很有問題。

讓孩子充分尊敬和重視多元,這非常重要,作為家長我們也要以身作則。

在當下價值觀相對單一的社會中,這尤其困難。

反思“男子氣概”和“女性特質”,欣賞女孩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而不隻是看重女孩的外貌和年齡,欣賞溫和的男孩,不把有同理心和尊重他人,當成是“缺乏決斷”。

學會識別控製,不把控製等同於愛或浪漫,批判性看待影視作品和流行文學。

尤其要鼓勵女孩挑戰權威,別告訴女孩要聽話,教女孩維護自己的權利,有勇氣說“不”,不害怕衝突,生氣的時候要表達。

尤其要教男孩用更多元的定義看待“成功”和“失敗”,接納自己的情緒,可以哭泣、可以脆弱,在生氣的時候要能控製自己的言行,找到抒發情緒的積極方式,不傷害別人。

進行性別教育非常不容易,我們每年有1-2節課討論性別話題,有時卻會感受到一些孩子(尤其是男孩)的排斥、不感興趣。性別教育其實會讓每一個人獲益,是建立好的親密關係的必經之路。

人進入親密關係,便讓渡了一部分自由和權利,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但本質上,我們還是獨立的、不同的人:擁有基礎的自由和權利,會有不同的喜好、觀念、選擇和感受。孩子也是如此。

我覺得,愛,先要讓自己的內心有力量,為自己做選擇,建立起自己的一方天地,然後與對方的天地交融,欣賞彼此的差異,包容和接納,會為對方改變自己,也會守住自己的邊界。

控製,不是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