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ical trading

Technical analysis is a way to trade stocks.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to trade. You get your way that match your personality.
個人資料
正文

zt:我在矽穀創業這一年:橫向流動機會減少,AI取代人工

(2022-12-29 08:05:39) 下一個
文章來源: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 59797 次)
  
 

編者按: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每一個人的堅守和努力也值得銘記,普通人的勇氣和智慧更值得傾聽。騰訊財經跨年策劃,尋找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人,傾聽他們口述這一年的故事。本期內容,聚焦3位在矽穀創業的人士,在市場冷清之時,他們的故事有何不同?


 

作為全球科技創業的“熱土”,矽穀匯集了也許是這個星球上頭腦最聰明的一群人,一個個千奇百怪的想法,在這裏生根發芽、茁壯成長,矽穀的“造富神話”不斷湧現,但過程中的艱辛卻鮮被提及。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這一切都起了變化,融資不再變得唾手可得,意誌不堅定的創業者開始心生動搖,矽穀創業“寒冬”在2022年悄然而至。但在這一群創業者中,也有人在“寒冬”裏選擇了堅持,騰訊財經采訪了幾位在矽穀創業的華人,講述他們在創業寒冬下的故事,盡管對於“堅持下去的意義究竟是什麽”這樣的問題,沒有人能夠給出完美的答案,但勤勉、踏實、樂觀和勇於承擔卻是他們身上所具備的共同標簽。

矽穀創業者之一:Tom Sun

“第一次裁掉員工,讓我心裏不好受,但是市場冷清時會淘汰意誌不堅定的創業者”

講述人簡介:孫少峰(Thomas Sun)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電力工程專業。曾就職於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與高頻交易機構Jump Trading,負責高頻交易算法的代碼研發。在進入電動車2B充電領域、創立AmpUp之前,還曾作為廣告算法工程師就職於雅虎(Yahoo)與推特(Twitter)。祖籍河南洛陽,12歲隨家人移民美國,現居矽穀。

剛創業時意氣風發,一路經曆挑戰,發現堅持真不容易

 

創業的這段時期內,我可能經曆了過去10年都沒有經曆過的事,包括產品、商業模式轉型,合夥人糾紛、投資人撤資等,一路走下來,如果讓我用兩個字來總結的話,那就是“堅持”。

2017年底的時候,我從推特辭職開始創業。最初的想法是做充電樁的Airbnb模式,就是解決路上跑的電動車越來越多,充電樁不夠用的“痛點”,我們的項目得到了矽穀最著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認可,2019年被錄取進去,成為了YC的portfolio公司,當時意氣風發,覺得創業的路算是走對了。

但很快我發現,最初的想法有點行不通,讓自己的電動車去別人家裏去充電的想法,現在看來還是有些過於理想化了,因為電動車充電時間長的天然限製,電動車充電絕大多數的場景,依然還是集中在家裏或辦公樓等相對車輛停放時間較長的場所,隨時隨地充電的隨機性並沒有那麽強。

所以在轉型新的業務模式方向之前,我們好長一段時間都不敢花YC給的錢,因為正在經曆轉型,怕YC把我們踢出去,後來事實證明我們的擔心是多餘的,也就是說,項目本身是對於YC的挑選標準來說是其次的,YC更看重的是創始人本身,創業過程當中項目的轉型(pivot)其實在YC經手過的項目中很常見。

創業之前,我隻是一名工程師,決策有老板做,項目有產品經理想。我當時覺得不滿足,很怕自己在大廠不明不白就混了一輩子。在大廠的升遷體係裏,除了核心能力要過硬,還需要好項目、好老板,你才會有發展各種能力的機會。我覺得隻有很少人有那種運氣。

我可能是一個喜歡接受挑戰、不服輸的人,在12歲剛移民到美國時,一個白人小孩挑釁把東西扔到我的桌上來了,我就打了回去。我沒想到,我使勁兒推了他一下,他就倒在地上了。我自認為不是一個容易衝動的人,但是如果需要還擊的話,我也不會猶豫。

但後來發生的另一件事讓我意識到,隻有這種心氣是不夠的。高中的時候,一次一個黑人同學在班門口挑釁,推了幾個同學。推到我這的時候,我照舊打了回去。但那個黑人同學身體比我健壯得多,他抓著我的兩個手腕,我竟然沒有力氣掙脫開。這件事當時給我上了一課,身體的健壯很重要,實力和心氣要能夠匹配。

第一次裁員,心裏很不好受,覺得是否背叛了曾經是“打工人”的自己

在創業過程中,也是挑戰和能力不斷升級的過程,為了要幹成一件事,創始人會快速發展出各種能力,比MBA快太多。我把銷售、運營、客服……都幹過。這個經驗讓我理解為什麽創始人會有很強的自信,因為沒有什麽大的門檻是過不去的。創業過程中持續在升級打怪,持續能去做那些挑戰你上限的事情。

比如人事上的事,第一次裁手底下的員工,讓我心裏很不好受,因為自己也曾經是一名“打工人”,可能當時很有“代入感”,但經曆多了,我也把這件事情想開了:讓不合適的人在不合適的崗位上,本身對於雙方都不是好事,因此還不如用最有效率的辦法,讓公司和個人的價值都能在短時間裏最有效率地最大化。

正是因為經曆過各種團隊和人事上的問題,我們現在的決策團隊在人事上非常果斷。如果人不合適,就讓他離開,讓團隊保留的是最優秀最合適的人。所以馬斯克最近在推特的大規模裁員我可以理解,其他大廠的裁員也隻是讓規模回到了一年前的水平。

疫情讓人員節省了很多通勤時間,但是線下辦公才會讓彼此有更緊密的關係

現在我們終於在商業模式上梳理清楚,專注做充電樁的軟件管理,就是向充電樁管理方提供管理的解決方案,現在我們的技術和商業合夥人都非常強。在過去12個月的時間裏,我們在美國將行業領先的充電物理基礎設施擴張了20倍,這個速度在市場上是前所未有的。AmpUp的充電樁部署到了數百家客戶,包括很多知名公司的辦公園區和酒店。

現在我們的目標是覆蓋電動車主90%的充電時間,因為我們的客戶覆蓋車主各種日常生活的觸點,城市基礎設施、辦公園區、酒店、餐館等等。

從我個人的創業經曆來說,並沒有感覺到疫情所帶來大的影響,可能是我們的業務模式主要是TO B有關。相反,疫情反而讓人員節省了很多通勤時間,因為我對團隊完成工作的效率和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居家辦公也隻需要把工作及時完成對我來說就沒問題。

AmpUp目前的辦公模式是線上下混合辦公。疫情唯一讓我感覺在創業方麵不友好的一點,是我還是很懷念在線下可以一起工作時,有些閑聊時間的時候,因為很多有創意的想法就是在這些閑聊中發生的,不是在正式的決策會議上。

就目前的疫情發展情況來看,我們並不打算恢複全線下辦公。對小團隊來說,招到能力強、有自驅力的人,線上辦公也可以很有效率,不需要每天到辦公室呆多少個小時。我們在全球的團隊,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有辦公室。但是我們會有線下見麵的時間,包括每年兩次讓全球的同事飛到一起。這樣也會讓同事之間有更加立體的認識,知道大家在工作之外是怎麽樣的人,彼此有更緊密的關係。

矽穀創業者之二:Tim Li

“遠程辦公開始成為趨勢,AI和外包在替代高收入的矽穀人工”

講述人簡介:Tim Li,畢業於加州伯克利大學,2014年創辦北美最有影響力的亞裔職業互助社區,2015年成為矽穀獵頭,2018年創辦人力資源服務公司HireIO,服務覆蓋北美獵頭、靈活用工、勞務派遣以及名義雇傭等企業服務。

矽穀的人才,也開始減少了橫向流動的機會

由於2022年是美國宣布疫情結束的一年,但是大部分人依然居家辦公,遠程模式。我們公司HireIO因為是從事人力資源服務, 跟各行各業的職業人士打交道比較多,可謂是經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這一年尤其是跟中美關係,美國經濟政策,和經濟周期調整有很多相關性。

2022年我全家第一次得了一遍新冠,對自己的生活感悟更深了,康複之後繼續計劃好的紐約之行,到隨後的英倫之行,感覺美國,歐洲,和其他主要地區大家都在比誰更不爛。東歐局勢持續惡化,整個歐洲都過的不好,感覺是順應了美國高端製造業回流,人才回流的國家戰略,資本和人才都在往更不爛的較大國家跑。

因為我身處矽穀腹地,接觸最多的是歐洲,亞洲國家的科技和人才流動。在矽穀本地,上半年就陸陸續續有資本和公司開始很謹慎保守的執行他們的商業計劃,下半年就開始看到矽穀一線科技公司開始大手筆的裁員和凍結招聘。人才從一線科技公司開始失去減少橫向流動的機會。

由於美國政府持續發錢,供應鏈問題,導致整體的通脹很嚴重,我們的個人,家庭,以及企業消費的各種商品和食物價格已經是年初的一倍了。

一邊是水深火熱的日子,另外一邊很多科技公司朋友們依然是拿著高薪過著work life balance的幸福日子。於是我在朋友圈看到的和出行看到的世界出現了戲劇性的反差:矽穀朋友圈都是曬滿世界旅遊,祥和幸福生活的朋友,但是矽穀高速路邊卻看到越來越多的流浪漢帳篷和到處扔的垃圾。

遠程辦公的條件逐漸成熟,矽穀高薪人工加速被AI和外包取代

美國社會在各個層麵的撕裂,在矽穀主要體現在巨大的收入差距上,很多美國人會因為生活成本比之前高一點點就被迫進入流浪漢的帳篷裏住,而我們接觸的科技公司的人才平均都是35萬美金以上的總包,如果兩口子都是互聯網從業者,基本上是50-100萬美金的家庭收入人群。本質上,很多矽穀的其他工種,其實遇到了更多的挑戰來自於科技在疫情期間的快速適應從而加速了工作被AI和外包所取代。

這一年,遠程辦公的應用和基礎設施已經高度成熟,從全球發薪,視頻會議,遠程協作,互聯網安全,和通信係統等等各種工具層出不窮,“在哪兒辦公“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做什麽事兒”。各種人工智能工具的成熟和海外用工的普及,直接挑戰了傳統的用工模式,重點已經不是本地找”誰來做“。

2022年由於美國官宣疫情結束,我有幸作為創業者和投資人代表HireIO參加過大大小小的科技活動,峰會,自己也舉辦過一些活動。感觸最深的就是,大部分創業團隊都在使用自動化工具+海外員工以對衝日漸升高的美國用工成本壓力。其實包括我們自己也在菲律賓,印度和國內有將近百人的團隊支持海外業務。

就我的觀察而言,美國的勞動力市場未來主要需求趨勢應該是:高端人才,本地化人才和基礎生活服務人才。隻要是你能想到的能夠通過遠程辦公和AI自動化取代的崗位,未來5年內必然發生變化。當然,這背後除了科技發展,經濟問題之外,還有大國博弈的成分在。

2022年還有一個大的背景是中美關係的發展,對於我們這樣的具備中美二元特色的服務型公司來說,肯定是首當其衝,業務變化可謂是驚險刺激,在我的行業視角體現在中國公司針對兩邊政策的聰明調整,變化,和適應。很幸運,我們也經曆了快速調整,適應並且發現機遇的過程。

我從2015年開始幫助中國科技企業出海,前後經曆了四股浪潮,從一開始的遊戲出海,到巔峰時期科技互聯網公司的技術人才引入形式出海(比如說華為,阿裏), 到2021年中開始的大批量的品牌,商務出海,前前後後服務了超過300多家企業,從初創公司到絕大多數你能叫得上名字的一線科技公司,高端製造業等企業我們都合作過,我們公司HireIO是在企業出海美國最前線的見證人。

除了全球經濟不好,政策性影響無疑是雪上加霜,但是我們中國企業家是高度適應環境,以及具備極強的學習能力的。從2021年中開始,到現在2022年底,越來越多的以商務出海為主導的公司找我們合作取經。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大部分公司都解決了一些關鍵問題,或者正在積極探索規避新的合規問題的路上。我相信最終選擇出海,全球化的中國企業會以一個嶄新的麵貌在世界商業舞台上博弈。

矽穀創業者之三:Chris Li

“包容並允許失敗,個人還可以宣布破產,矽穀讓創業者可以丟掉包袱放手幹”

講述人簡介:Chris Li是矽穀創業公司OAK Networks (Stripe for Web3)的創始人。在創立OAK之前,他是微軟的高級通信協議工程師,也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者。在過去的4年間,他和團隊在以太坊和波卡上構建智能合約產品。在2019年,開發的區塊鏈遊戲應用,連續10個月排名日交易量前十。OAK Networks在2021年獲矽穀頂級風投Greylock的投資。

矽穀對創業寬容、允許失敗的文化,或許是我創業能堅持下來的原因

我從2010年來到美國讀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微軟的矽穀分部做後端架構,2016年辭職正式在美國創業,工作十年有餘,2022年是我辭職創業的第6個年頭,時間過得很快,沒想到自己就這麽堅持下來了,回過頭來看,沒有哪一年是輕鬆容易的,對我來說,矽穀這裏對創業寬容、允許失敗的文化,或許是能讓我一直堅持到現在的最關鍵的因素。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美國,信用卡刷爆了還不上,是可以宣布個人破產的。破產之後銀行不會再幫你開卡,借錢給你,你無法過度消費,基本上什麽大件都買不了了,所以一般人是不會選擇走破產這一步的。但是當實在無路可走,選擇破產也不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美國人給破產加上了一個期限,七年;也就是七年之後,之前的個人信用記錄重置歸零,又是一條好漢。至於為什麽是七年,據說這是來自聖經的典據。

在美國做公司也一樣,文化和環境允許創始人take risks,在失敗(破產)這方麵,對公司的約束跟個人相比,甚至尺度更寬鬆,懲罰力度更輕。公司沒做成,破產了之後可以立即東山再起,為下一個idea繼續融資,又是一幫好漢。作為一個人生前20年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草根階級,這種欠債可以不還的觀念對我一開始來說是難以置信的,並且在現實中也很罕見,比如在矽穀之外的很多地方,股權和債權之間往往沒有一個很清晰的界限,公司做失敗了,創始人就要擔負巨額的債務,就要轉型上抖音,帶貨還債。

但是這在矽穀,在美國都可以。在一個奈飛上關於Donald Trump的紀錄片裏,Trump在90年代初瘋狂擴張,花重金在亞特蘭大打造了當時最壕的賭場Taj Mahal,結果後來因為經營不善隻能宣布破產,破產之後借不到更多的錢,沒辦法隻能苟了一段時間,所以那個關於Trump的紀錄片裏,90年代後期幾乎沒有什麽內容,從92年直接跳到2002年他開始在電視節目上走秀,再到後來的美國總統大選。實際上,據公開消息報道,Trump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一共宣告破產了四次,按照每十年一次算,也隻需要四十年,所以在美國,像Trump這樣能折騰一輩子的人機會還是非常多的。

文化決定了政策,政策決定了立法。從創始人到投資人到公開市場,大環境對這種創業失敗的寬容,極大的減輕了企業人的心理壓力,提高了承受風險的能力,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企業的決策模型,激活了創新潛力,所以直到目前為止,我們看到的很多高精尖技術還是出自美國,出自於矽穀。當然,其他很多條件對於創新來說也不可或缺,但是我想說的是,這種文化和環境的成型,並非一日之功,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孕育,所以矽穀這種地基深厚的優勢並不是短時間內可以輕鬆超越的。

允許失敗的文化,也造成了很多破壞性的事件,比如FTX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文化和相應的政策,對於投資人很不友好,起初我也有這樣的困惑,如果動不動就失敗破產,那投資人不是虧的底掉?

但是隨著和投資人接觸多了,我也開始慢慢理解了風險投資的邏輯,風投本來就是九死一生的事情,靠的是踩準項目賺大錢,在美國踩準了可能顛覆性也大,投資回報上限比較高。另外投資機構也有金主爸爸,如果大環境是如此,大家的期望值都差不多,那金主爸爸在給錢的時候應該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投資失敗的時候大家最多也隻是吞一吞苦水。

當然包容允許失敗的文化,也釀成了很多破壞性很大的事件,這是這種文化比較負麵的一方麵,最近的FTX暴雷事件也確實證明了過於寬鬆和寬容的創業環境容易造成極大的傷害。正所謂,回報上限高,損失下限也不低。

FTX宣告破產,雖然不知道之後事件會如何發酵,SEC會不會處理,但是目前創始人還在瘋狂的PR給自己洗白,感覺反正我的美國前輩們也是利用手段整出過各種幺蛾子,一副“不好意思我就是不小心開杠杆失敗了”的樣子。即使SEC追查審判,最終的結果可能也隻是判幾年,或者直接在家苟幾年,等等風波就過去了,倘若真是如此,這開杠杆的風險也是低的離譜。這事要是發生在國內,恐怕創始人得是拋下一句“下周回國”,就腳下抹油走人了。

矽穀的圈子文化: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圈子,肥水不流外人田

另外我想說的是,“圈子”文化,從我創業的個人經曆來看,我願意把“圈子”作為第二重要的因素,每個地域,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圈子,在矽穀的創業圈,相信最出名的就是Paypal Mafia了。之所以有這個名號,是因為Paypal早期的團隊成員們在公司成功後紛紛選擇各立門戶繼續創業,繼而又發展出了Tesla,LinkedIn,Palantir,Youtube等偉大的公司。接著,這些公司又繼續籠絡人才,派生出了自己的嫡係,比如我自己的創業公司就是Greylock的被投企業,是LinkedIn創始人Reid Hoffman旗下圈子裏的一員。

那至於圈子所帶來的資源,之前我也從公開渠道讀到過很多,但大多是霧裏看花, 很難去量化其中的價值,直到去年自己的公司成功拿到Greylock的投資,我才有了切身體會。總體來說,Greylock的投資合夥人認知都比較高,並且積極幫忙,有問必答,但是這些平時的幫助跟他們每年一度的重頭戲,被投企業創始人聚會相比都不值一提。

我2022年有幸第一次參加這個創始人聚會,真是大開眼界,會議上大咖雲集。Stripe創始人,Coinbase COO, Databrick CEO, Uber CEO等創業圈的明星悉數到場,每人都花了近兩個小時來閉門分享經驗。因為台下的聽眾的是清一色自己圈子裏的創始人,講座的內容針對性極強,一些關起來門的話,在公開渠道是聞所未聞。講座之後還有小組討論,8人一組,跟大佬們麵對麵,可以暢談各種話題。我印象最深的是跟Databrick CEO Ali的交談,我問了他一個公司人事管理上的問題,他不假思索的提起一段5年前自己公司的相似經曆,三言兩語點破,那感覺真是鵜鶘灌頂!不愧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將軍,一場對我來說的陷入僵局的小仗,被他一方錦囊妙計就給輕鬆化解。要知道,這種錦囊可是價值連城,遠勝過很多投資人的美元,美元並不稀有,而且美元並不能直接解決公司的問題,創業本身就是一個四兩撥千斤的故事,縱有千軍萬馬,可能也抵不過諸葛亮的一支錦囊。在這個創始人聚會上,傳授錦囊的機會Greylock給了,剩下的就是考驗各個創始人的記憶力了,受用的經驗能帶回家多少。

另外的一點觀察,Greylock幫裏麵也不無靠著關係進來的,但是比例很小,就好像美國的名校招生,讚助商和虔誠老校友的孩子們進來相對容易一些,但是大部分考生還是得靠實力,總體上公平性很高。總之,創業圈的Mafia,跟大學兄弟會,名校校友會,高爾夫球會等如出一轍,都是西方文化裏Club的不同形式,混進去之後,投資人,合作夥伴都是相互介紹,畢竟肥水不流外人田,感情這句中國老話在矽穀也同樣適用。

 
相關推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