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屬所文革前幾件大事的回憶 zt

(2016-07-05 10:42:39) 下一個
金屬所文革前幾件大事的回憶
2013-06-04  |  供稿: 張榮之(離退休職工)        【  】【打印】【關閉

金屬所成立六十年,我來所五十五年。從年輕團委書記到年老的副所長,親身經曆過若幹大大小小的事情。金屬所老人寫過不少回憶錄,不需要重複,隻寫點大家也許不太清楚的人和事,留個紀念吧!

一、首屆黨代會及其曆史地位

50年代初,金屬所第一座實驗大樓(西大樓——李薰樓),在沈陽南湖郊區一片荒曠的菜園地上拔地而起,1953年4月周恩來總理任命從英國歸來的李薰博士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同年6月11日,中科院正式通知李薰就職,這天,就是金屬所的華誕吧!

(一)金屬所從籌建和初建時期,就有黨的身影和領導。最早是黨支部,後來是黨總支。董晨和高景之是金屬所最早的黨的負責人,董晨調出後,高景之全麵負責黨的工作。她是1952年底,由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調來任金屬所副所長,協助所長抓行政管理和科研組織工作,同時積極籌建黨委會。

(二)1959年3月8日,金屬所首屆黨代會,在新建的科研大樓(西大樓)237教室正式召開。根據我的回憶,黨代會上有三個報告,高景之的代表黨委籌委會關於黨的工作報告、陸炳昌的黨建和紀律檢查的工作報告、張沛霖的關於幹部培養工作報告。黨的工作報告,重點總結建所以來黨在科研單位貫徹中央的方針政策,實行黨委領導下所長負責製的初步體會和經驗。關於培養幹部工作,我當時還不理解,覺得很新鮮,若幹年後才逐步認識到,它是根據科研單位的特點,圍繞“出成果出人才”的戰略,加強黨領導的開創性工作。

金屬所首屆黨代會,經過代表們充分醞釀和討論,通過無記名的投票方式,選舉和產生了金屬所首屆黨委會委員。根據我的回憶,黨委成員有:高景之、陸炳昌、張沛霖、鄭榮、張榮之等。

(三)下麵簡要地把黨委成員的分工和他們的基本情況介紹如下:

1、高景之:黨委書記、副所長。她政治思想覺悟很高。早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參加過著名的“一·二九”青年學生運動,並經蔣南翔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在南方搞教育,做地下黨的工作,後參加新四軍,在根據地從事教育和青年工作,解放戰爭時期隨大軍進入東北。曾任吉林團省委書記、東北團委學校工作部部長、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她早期參加革命,主要從事教育和青年運動,她是我黨從事共青團和青年運動的先輩,也是我黨領導科學事業的開創者。她與李薰所長一起創建了金屬所,為金屬所的建立和發展貢獻了畢生力量。遺憾的是,在文革期間被戴上“金屬所頭號走資派”的高帽,打入“勞改隊”,全所批判大會後致死,使金屬所失去了一位好的領導者,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優秀老幹部。今年恰是高景之同誌的百年誕辰,借此文緬懷紀念吧。

2、陸炳昌:黨委委員,專職黨委副書記。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做徒工時入黨,解放戰爭時期進入東北,曾在一一工廠做黨的工作。50年代末,參加中共沈陽市委工作組在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搞調查研究工作。他來金屬所不久,正趕上金屬所籌建黨委,缺一位專職黨委副書記而被留下。他沒有大學文憑,但是“自學成才”,理論和政策水平很高,嚴格要求自己,密切聯係群眾,善於團結幹部,是高景之書記的得力助手。文革前調往林土所任黨委書記,文革初期被批鬥致死。

3、張沛霖:黨委委員,黨員科學家,副所長。他與李薰同誌一起從英國雪菲爾德大學冶金係歸國,並先期回國籌建金屬所。他是國外歸來入黨最早的科學家,他是李所長的高級助手,高書記的得力參謀,又是我們黨委班子的科學顧問,他為金屬所的發展,特別是幹部培養工作做過突出貢獻。因工作需要,黨代會後不久,被上調二機部任總工程師,他是科學院院士,直到去世前一直是金屬所的學術委員。

4、鄭榮:黨委委員、黨辦主任、宣傳部長並兼統戰部部長。他也是抗日時期入黨的老幹部,雖然不是大學生,可文筆水平很高,是我們黨委的“筆杆子”。首屆和二屆黨委的工作報告出自他手,寫過“一調”、“二調”、“三調”葛庭燧積極性的文章。他業餘愛好攝影,金屬所不少老照片是出自他的優秀作品。文革後被上調任遼寧省科協副主席。

5、張榮之:黨委委員、團委書記。他在黨委班子中年齡最小,但也是建國前參加革命和入黨的老同誌,他是應高景之的建議,由遼寧團省委下派的團幹部。他來所後,在黨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團的工作,發揮了黨的助手作用。60年代初期,為加強黨對科研的領導,高景之建議將所工會主席梁仁和、任團委書記的我、黨委專職幹部李魁盛、郭英特、丁東生等深入科研第一線,做研究室的專職支部書記。先後任七、八、九、十一和十三支部書記,比較深入地接觸科研人員和科研工作。1963年,鄭榮擔任黨委副書記後,我調任黨委宣傳部部長兼統戰部部長。宣傳和統戰工作,經常出頭露麵、開會、講話和寫文章,留下不少文革時期批鬥的材料,當批鬥“金屬所頭號走資派”時,我就被戴上“保皇派”帽子陪鬥。我家庭出身貧苦,很早就接受到黨的教育和培養,16歲時就加入中國共產黨,自信不會是當時盛行批鬥的“三反”(反黨、反社會主義、反毛澤東思想)分子,經受住了文化大革命的考驗。文革後期落實幹部政策,他曾任三室(合金鋼)和四室(高溫合金)的指導員、支部書記。粉碎“四人幫”後,被中共沈陽市委選派為青年幹部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深造。回所後,進入新的黨委領導班子,在李薰所長的建議,曾任科技處處長。1980年1月經科學院批準任金屬所副所長,協助師昌緒、徐曾基兩屆所長抓行政管理工作。我與基建辦一起,為新建新大樓(葛庭燧樓)、4200m2和所外泉園小區等職工住宅和改建752樓實驗室等做出了突出貢獻,榮獲中科院管理人員“突出貢獻”獎。1993年離休。

(四)文革前,黨在科研單位的領導是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所長負責製

1、通過黨員的模範作用,貫徹黨的方針政策。黨委書記高景之兼任副所長,她團結老科學家,依靠李薰所長,通過黨員科學家張沛霖、莊育智、張名大和各室黨員副主任以身作則,起領導和影響作用。

2、把握科研方向,課題選擇要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建所初期,主要依托遼寧和東北鋼鐵工業基地,配合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針對冶金生產中的問題,著重在鋼質量方麵進行研究,並結合做基礎理論工作。對在職和新分配來的大學生,在老科學家帶領下,分赴鋼鐵生產第一線,邊工作、邊學習、邊提高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科研與生產相結合,走出了一條科研為生產服務的正確道路。從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60年代初期,赫魯曉夫撕毀協議,撤走專家,給我國造成了很大困難。此時,黨委書記高景之和李薰所長,親自去蘇聯考察。回國後,結合我所的特點和優勢,重新組織科研力量,調查研究室,確定以研究與開發新材料為主要方向,瞄準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發揮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的精神,組織攻關,體現了黨委對科研的領導。例如鑄造造高溫合金渦輪空心葉片的研究和試製成功,為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做出了曆史性的貢獻。它是黨委領導、專家掛帥(師昌緒)、黨員模範作用和各室密切配合“一條龍”的大協作成果,也是黨領導科研的一項成果。

3、保證科研時間。那個年代政治活動很多,嚴重影響科研工作的進展。為此,黨委和所裏做了兩項嚴格規定,一是工作時間不做非業務性工作;二是政治活動和非業務性會議,一律在業餘時間進行。為保證科研時間,黨團活動,包括黨委會、團委會、組織生活會,一律在下班後晚上進行。那時,我住在所外太原街附近,到所沒有直達的交通車,他每天早上五點多鍾動身,乘電車到南湖終點,再轉乘到郊區的汽車,半個多小時一趟車,頭車沒趕上,第二趟車就要遲到。那時經常晚上召開黨委會或黨團組織生活,晚上郊區汽車收車較早,有時趕不上汽車或電車,隻能步行深夜到家。為方便工作,我住進19棟獨身宿舍。黨委副書記陸炳昌關心幹部,把自己的自行車借給了我用,就這樣我堅持騎自行車二十年,直到1980年,張當了副所長後才分到房來所居住,真是“沒有功勞還有苦勞”啊!

二、學習型的領導班子及其幹部培養

(一)金屬所首屆黨代會後,狠抓“出成果出人才”的落實。關於幹部培養,黨代會上張沛霖作了專題報告。黨委首先抓好黨委本身的學習。

一是結合科研工作的業務學習。這是由黨委書記高景之親自組織、全體黨委成員和有關業務科室負責人參加的學術報告會。一般兩周舉行一次,由業務處(科技處)具體組織實施。即由各研究室主任結合本室的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務進展情況的學術報告。根據我的回憶,在60年代初,曾聽過如下內容的報告:

1.金屬物理、金屬內耗:由美國回來的一室主任葛庭燧先生報告;

2.高溫合金:由美國回來的四室主任師昌緒先生報告;

3.合金鋼:由三室黨員副主任王儀康報告;

4.難熔金屬、鉬合金:由英國回來的九室主任莊育智報告;

5.鈦合金:由蘇聯學習回來的十室副主任萬曉景報告;

6.鈾合金:由蘇聯學習回來的十五室黨員副主任王景唐報告;

7.金屬陶瓷:由瑞典回國的七室主任郭可信先生報告;

8.金屬焊接:由美國回來的五室主任斯重遙先生報告;

9.金屬壓力加工:由蘇聯學習回來的張勝天報告;

10.非金屬、石墨材料:由十一室黨員主任張名大報告;

11.光譜和化學分析:由美國回來的八室主任何怡禎女士和黨員副主任陳存之女士報告;

12.技術與技術服務:由美國回來的技術室主任吳鼎銘先生和副主任陶冀平女士報告;

13.高溫測試:由十三室副主任周本濂報告。

上述學述報告,既是授課,又是匯報;既是學習,又是工作。通過學習,推動工作;通過工作又促進學習。這種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學術報告,連續了多年(一個循環結束,再進行新的循環)。我們黨委成員都受益非淺。這也是黨委領導,促進科研工作的一種好形式好方法。

二是根據黨委班子多數不是大學畢業的現狀,高景之建議開辦文化補習班。葛庭燧副所長和一室承辦了特殊的文化補習班。老師是葛先生和他的“四大弟子”及部分老實習員。他們承擔這項任務,覺得是黨委的信任,個個認真備課,熱心授課。根據我的回憶,是葛先生上第一課(緒論)。當講到數學課,聯係到代數題,多數學員聽不懂,他就由算數講起。他講課的特點是:看著學員講課,我們不懂又不好意思問,他一下子就抓問題的所在,再耐心細致地由淺入深地講解。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給我們沒有大學程度的學員講課,真是難為他們了。那時文化課的內容,基本上是高中或大專程度的數理化。我們學員(黨員成員、黨團專職幹部和部份科室領導)文化程度不齊,有高中生、有初中生,還有小學還沒畢業的自學生。要把這個文化補習班辦好,確實不容易。記得“四大弟子”中的“馬四”(馬應良),給我們講電子和聲學,他是南方口音,說話有些不清楚,我們更加聽不懂,他講課都冒汗了,我們也不好意思再問了。那時,學習最好的是黨委副書記陸炳昌和團委書記張榮之。我們倆下課後給聽不懂的學員輔導。回憶這段曆史,感到很有意思,一方麵學習了文化,另一方麵又密切了與知識分子的聯係,和他們交朋友。

(二)研究所的主題是科研人員,不斷提高他們的科研能力,是黨委和所裏關注的重點。

1、首先是高級科研人員和學術帶頭人。由李所長和葛副所長帶頭,組織科學家這一層學習理論。他們先後學習了位錯理論、金屬電子理論、非平衡熱力學理論等。為督促學習效果,還采取閉卷考試、公布學習成績。老科學家這種與世俱進、不斷充實新知識的學習精神,影響和帶動了全所職工的學習熱潮。

2、“金屬所的希望在於青年”這是黨委書記高景之在金屬所首屆團代會講話中的一句名言,她為了培養青年科技人員,親自組織並帶頭參加沈陽高校聯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習。這對青年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運用唯物辯證法開展課題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李薰所長經常強調:“科學工作者必須學練基本功,學好基礎課”,“不為外來困難所嚇退,堅持下去才能出成果”。黨委和所裏非常重視“科研基本功”的培養與訓練。對非冶金專業的科技人員、對新分配來的大學生,組織必修課。對非物理專業人員,請所內外專家,講授熱力學、統計物理、彈性力學和量子辦學等。 從而打好科研能力的“基本功”。我們所老一代科學家學風嚴謹、對科學實驗一絲不苟、探索未知的精神很強,很重視對青年一代基本功的訓練,這種傳統的科學精神影響著下一代,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光大。

(三)提高全所職工的文化素質,從整體上適應科技發展的要求。建所初期,為了充實技術係統和實驗係統,招入了一批小學畢業生,60年代初又有一批複員軍人來所,雖經“八字”方針的調整,精減了人員,留下的部分比較優秀的複員軍人,但是他們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初中程度。為了提高這兩批人員的文化素質,除了少數參加不同類型的技術學習班外,多數職工是白天工作,晚上學習。每天晚上下班後的7-9時,西大樓(李薰樓)和全所能容納學員的場所都是“燈光明亮,讀書朗朗”,各種類型的初中和高中文化補習班開課。西大樓的二樓圖書館,座無虛席,科技人員在翻閱國內外學術刊物,為提高知識、充實科研能力在奮發圖強地讀書,真是一派大好的學習風光。那時國家正處在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降低糧食定量(例如,我從31斤降到27斤),在吃不飽肚子的情況下,還頑強地學習與工作,這是何等的精神啊?金屬所就像一座大學校、一座大熔爐,培養和鍛煉了一大批人,為黨和國家出了成果出了人才。

(四)為了培養骨幹,黨委書記高景之親自帶隊去農村鍛煉。60年代中期,全國開展“四清”運動。作為中共遼寧省委委員的高景之,抓住機遇,在省市委統一領導下,抽調金屬所一大批骨幹,下鄉去沈陽五三公社黃泥坎大隊搞“四清”。我記得有安維垣、龍期威、張勝天、陳存之、柯偉、周自謨、王連東等中層骨幹。與此同時,在市委統一領導下,抽調張榮之、陶國良、阮鶴清、任桂玲等到科研係統搞“四清”。前者經過八個多月的時間,後者經過一年多時間,特別是去農村的科技人員,與農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生活艱苦的環境得到了鍛煉和考驗。黨委書記高景之親自帶隊下鄉培養幹部,說明她不僅在業務上培養,而且重視在政治上培養,為金屬所帶出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幹部,為金屬所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三、首屆團代會及其青年學術活動

(一)金屬所團委書記的選定。金屬所建立初期黨員很少,新分配來的大學生多數是共青團員,團組織由團支部、團總支,發展到需成立團委,誰來當這個團委書記?黨委書記高景之考慮了多年,從來所的大學生選?他們是國家分配來的有專業的科技人員,抽出做政治工作有些太可惜,從現有黨政幹部挑選?又沒有合適人選。高景之是團的老幹部,自然想到請遼寧團省委下派幹部,但條件很難滿足。一是要大學畢業的黨員幹部;二是有工業方麵工作經曆。第一條不可能,因為那年代幹部隊伍中大學生太少,團省委機關隻有兩名大學生,一是團省委副書記(主管文教),二是大學工作部部長。多是中小學老師和農村團縣委一級幹部。至於有工業方麵實際經曆的那時在團省委隻有張一個,我雖不是大學生,但在東北局和遼寧省委機關文化補習學校補完了初、高中課,接近大專文化水平吧。我從基層上來,當過工人和廠技術員,又在東北團委、團市委和團省委機關工作多年,多次參加過團省委青工部和中共遼寧省委工業部組織的工作組,去過鞍鋼、本鋼、撫鋼和遼寧一些大廠礦搞調查研究,寫過不少調研報告,特別是曾在阜新市平安礦蹲點近半年,協助團委組織青年突擊隊,並總結團的工作經驗,團省委以此為主要內容召開全省現場會,予以推廣。由我執筆的《遼寧開展青年突擊隊》經驗小冊子,由遼寧出版社出版,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經過雙方協商,最後選擇我來所任團委書記。

(二)開展青年學術活動。我知道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很難適應到知識分子集中的單位任職,雖有不同意見,但在那個年代,隻要是共產黨員,是絕對服從組織安排的,劉少奇的“馴服工具”論,對黨員的影響是很深的。我來所後積極熟悉全所和團的情況,虛心向老幹部、老科學家、青年科技人員學習。那時,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誌學習》偉大號召,我所團委也積極開展了這一活動,並出現了不少好人好事。記得一天,李薰所長和我都在看西大樓(李薰樓)一樓宣傳板上登載的好人好事的報導。李所長對我說:“在科研單位怎樣學雷鋒?”我知道李所長常常說半句話,下麵的意思要你去猜,當我請教李所長具體意見時,他已經離開走向別處了。在李薰所長的啟發下,團委發動團支部廣泛進行了討論:“科研單位怎樣學雷鋒?”大家的共識是隻做好人好事還不夠,要把精力放在自己崗位上,學雷鋒搞好科研,從而把全所團員青年學習雷鋒活動引向正確軌道,推動了青年的學習與工作。我深入第一線,發現分析室、高溫合金室和焊接室等團支部組織青年學術活動報告會,他們覺得開展這一活動,能推動青年的學習與工作,因為要作學術報告,必須重視實驗數據,還要看書學習,使其有理論根據。這是在科研開展青年獨立活動的好形式好方方法,開展青年學術活動的新鮮事物,得到了常委和團省委的肯定。

1961年初冬,團委在林土所三樓禮堂召開了“金屬所首屆青年學術報告會”,會上,團員宋啟洪、王守芬等作了學術報告,黨委書記高景之、共青團遼寧省委書記畢文庭都在大會上講了話,充分肯定金屬所團委開展青年學術報告會的經驗,認為它是根據科研單位的特點,開展團的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方法,一些老科學家也作了肯定。葛庭燧副所長還建議對優秀的學術報告予以適當的物資獎勵。現在金屬所舉辦的各種類型的學術報告會已經常化、常態化。但是,它的源頭,應當說是60年代初期開始的,由我執筆的《金屬所團委關於開展青年學術活動經驗》,應邀在當年全國發行的《科學通報》予以刊載,還是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的,這也算是金屬所團委早期的貢獻吧。

(三)首屆團代會。1962年1月29日,金屬所首屆團代會在西大樓(李薰樓)237教室隆重召開。團委的工作報告是由我執筆,通過征求基層團支部意見,又經過黨委審查通過的。文革期間,被批判為“不要階級鬥爭的大毒草”,我自認為不是,不能說是一篇水平很高的作品,但它是圍繞“出成果出人才”戰略,發揮青年先鋒作用的好文章。團代會表揚了一批在“向雷鋒同誌學習”活動中,在開展“青年學術報告”中,在日常工作中,湧現出的優秀共青團員和先進團部。周邦興被授予“模範共青團員”光榮稱號,周原是北京物理所,隨院所調整來到金屬所二室,他在科研工作中,踏踏實實,有“三嚴”精神,並取得一定成果,得到科學家和黨委的肯定,後因工作需要,調出金屬,現在是科學院院士。

(四)老一代的期望。金屬所首屆團代會上,最使人難忘的是黨委書記高景之語重心長的重要講話。我回憶,在大會開會前,她領著自己的女兒朱克難觀看團代會會場,她指著鮮紅的共青團團旗說,你知道團徽的含義嗎?那“五星”是代表共產黨,那“圓圈”代表共青團圍繞共產黨,聽黨的話,做黨的有力助手,她轉過身對我說,“全國解放前夕,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團代會,首次亮相的團旗是我和另外一名團幹部高舉著走向會場的。”這是多麽自豪和光榮的事啊!

團代會上高景之的重要講話,我回憶起來有以下內容,一是祝賀,祝賀金屬所首屆團代會召開,視賀團員代表。二是簡要地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曆史,用事實說明黨是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她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加入這個黨的人是最光榮的,共青團是黨的助手,應當具備條件輸送到黨內來,增加黨的新鮮血液。三是講了著名的“一·二九”學生運動。那時,她還是一個大學生,看到國家的危亡,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她聯係到當時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處於困難時期,希望青年像當年青年一樣,承擔克服和戰勝困難的重擔,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把中國建設強大起來。四是最重要的是對青年的期望。她說,金屬所希望在於青年,她看著參加會議的周本濂、柯偉等代表說:“金屬所的明天是你們的,二十年後你們將成為金屬的棟梁”。是的,當年的團員代表,大多數成為金屬所今天的骨幹,有不少團員(周邦興、周本濂、柯偉等)成為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在青年中有影響的人物,像莊育智先生曾是遼寧和沈陽市青聯委員,孔莊平是全國青聯委員。金屬所團委在黨委領導下,做了不少有益於團員、青年活動,發揮了黨的助手作用。

四、李薰入黨及其深遠影響

(一)李薰所長是著名的金屬物理科學家,是金屬所的創建人,又是國內外知名人士。關於他的事跡和貢獻金屬所人人皆知,本文沒有必要去重複。但是,著名科學家自然具備加入中國共產黨條件?那時在黨內外是有不同看法的,首先在我們黨委會,就有不同觀點。黨委書記高景之認為,經過回國近十年的考查,基本上具備了入黨條件,更重要的是李薰入黨後其發揮作用會更大,多數委員則認為他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表現也很好,但是按黨員標準要求還有一些距離。加之,當時“以階級鬥爭為綱”極左思潮影響下,特別是高舉“三麵紅旗”的年代,凡是不利於這方麵的言論,都被認為是政治覺悟不高的表現。大家都知道,李薰在國外多年,習慣言論自由,笑話和俏皮話特別多,作為群眾,又是國外回來的,這沒多大問題,可是作為共產黨員那就不同了。所以,當時開過好幾次黨委會,都沒有通過李薰入黨,又經過大約一年多的時間,高親自對李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麵又做我們黨委成員的工作,當時國家處在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李薰經得住困難的考驗,在言行方麵又有不少進步,於是黨委一致通過了李薰同誌的入黨申請。李是“大人物”又是民主黨派九三學社的成員,最後報請中共沈陽市委批準。市委政治很敏感,指示金屬所黨委要隆重地舉行入黨宣誓大會,借此更好地教育廣大知識分子,而且市委要派領導同誌參加會議。

(二)李薰入黨宣誓大會。經過充分的準備,1961年12月13日下午二時,在金屬所大禮堂隆地召開了李薰同誌入黨宣誓大會,大會邀請了兄弟科研單位的領導,還吸收了全所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參加,會議由黨委書記高景之主持,雄壯的國際歌樂曲震憾了參加大會的每一位黨員和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李薰在鮮紅的黨旗下宣誓入黨後,在大家麵前又講了話、表了態,決心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獻給人民。當年還沒有入黨的九三學社會員師昌緒代表要求入黨的積極分子講話,表示向李薰同誌學習,接受黨的考驗,爭取早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三)市委領導的講話。李薰入黨宣誓大會各項議程完成後,黨委書記高景之邀請特來參加大會的中共沈陽市委焦若愚書記講話。我們基層黨員很難聽到高級領導的講話,因此都非常認真地聽講。焦書記的講話,首先肯定了金屬所黨委做了很有政治意義的好事,並對李薰入黨表示熱烈的祝賀。根據我的回憶,他重點講了李薰入黨的深遠影響,他說,我們黨的曆史上有不少知識分子入黨,可是在大革命失敗後有的經不起考驗而退黨。現在,我們國家又遇到暫時困難,要求入黨的人很少,而李薰同誌恰恰在這個時候申請入黨,說明他的政治覺悟很高,這是李薰同誌由愛國主義向共產主義轉變的重要表現。他希望李薰同誌戒驕戒躁,不斷進步,為黨和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市委書記的講話,現在都過去半個世紀了,仍然記憶猶新,說明黨委發展李薰同誌入黨,吸收新鮮血液,不僅是非常正確的,而且有著深遠的影響。

(四)深遠影響。李薰入黨,觸動了不少要求入黨的知識分子,最突出的是師昌緒同誌。他50年代中期,衝破美國的阻力,從麻省理工學院回國,當時他完全可以到上海冶金所,但在黨委書記高景之的爭取下,來到生活比較艱苦的東北。他的專業和經曆,主要從事冶金理論的研究,當李薰所長把自己兼任的冶煉化學研究室交給他時,他毅然服從組織安排,並帶領青年赴鞍鋼、大鋼、撫鋼等大鋼廠,從事鋼質量的研究工作,協助工廠解決了大量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技術問題。當金屬所科研方向轉向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研製時,他帶領高溫合金室人員從與上鋼、南京化肥廠合作研製無鎳不鏽鋼,與撫鋼合作研製808鐵基高溫合金,到獨立創新研製成功鑄造造空芯渦輪葉片,是師先生和他的團隊為國家,特別是為我國航空發動機事業做出了新的貢獻。記得文革後期,落實幹部政策,我去四室(高溫合金)任指導員,與剛剛解放的師先生在一起共事,我們去哈爾濱飛機製造廠搞調研,發現倉庫裏積壓了上千個渦輪盤坯,因有很多冶金缺陷而不敢用,師先生根據他十多年從事高溫合金研究的經驗,一個一個的檢查坯盤,並與工廠一起製訂科學的驗收標準,從而解決了一大批合格坯盤,並舉辦了學術報告會,受到工廠領導和技術人員熱烈歡迎。師先生就是這樣重視實際,重視生產,無私地奉獻。作為科學家,他不僅重視生產實踐,而且注意理論提高,如關於M17合金鑄造一級空芯葉片生產的鑄造工藝和晶粒度驗收標準的修訂,使葉片合格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礎上關於晶體粒度的研究論文,引起國內外同行的關注,英國金屬學會特此來函索取論文。對於師昌緒的實際考查和他的政治覺悟,我認為基本上具備了入黨的條件,當向文革後新的金屬所黨委匯報師的工作和要求入黨的申請後,得到黨委的一致同意。1978年7月1日師昌緒正式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履行填寫入黨誌願書表中有一項黨委與其個別談話一欄,我榮幸受黨委委托與其個別談話。記得,那是在237教室談話時,師拿出了一個新買的小筆記本,準備記我說話的內容,一個普通黨委成員與新入黨的科學家正式談話,好像雙方都有一些小小的緊張。我說,不必記我的談話。我祝賀師經過多年的努力和考察,終於光榮地加入了黨,希望入黨後嚴格按照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為黨為國家為科技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事實證明,金屬所黨委重視在高級知識分子中發展黨員工作,是對黨的一大貢獻。張沛霖、莊育智、張名大、李薰、師昌緒、郭何信、葛庭燧等老科學家的入黨,為我們黨增添了新鮮血液,為金屬所和國家發揮了比一般黨員更大的作用,對他們的優秀品質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我們每個科學工作者都要向他們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複興夢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作者:張榮之(離退休職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