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自忠雪恥“七七事變” (轉自水煮百年網)川軍抗戰曆史研究委員會

(2016-07-07 12:15:30) 下一個
張自忠雪恥“七七事變”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夜十一時,駐紮豐台之日本軍隊在未通知北平當局之情勢,在國軍駐地附近進行夜間軍事演習,以“士兵失蹤”為理由,要求進入宛平城內搜查。國軍拒絕,而日軍開始炮擊城內,城內守軍未予反擊。直至日軍強化攻擊後,中方守軍以正當防衛為目的開始反擊,雙方互有傷亡。隨後雙方進入相持狀態。蔣介石獲悉日軍啟釁後,立即電示宋哲元主任:“守土應具必死決戰之決心,與積極準備之精神應付,至談判尤須防其奸狡之慣技,務期不喪絲毫主權為原則,吾兄忠貞亮節,中所素念,此後尚希共為國家民族前途互勉”。

二十九軍急赴戰事,而七七事變為中國全民抗日戰爭之起點。而日方一再要求所謂取締之抗日活動,實為力行社之外圍組織”中華複興社“在平津之行動,日閥汙為”藍衣社“。

 
日軍戰史稱,演習結束後,在河畔的龍王廟方向突然響了三發槍聲。有人用手電筒發出明暗交替的光亮,隨即判斷為中方軍隊士兵在用暗號互相聯絡。此後龍王廟不斷有槍聲出現,而日軍認為頻頻出現的射擊目的在於進攻日本軍隊,於是在4時20分下達了戰鬥命令。
 
交戰雙方開始談判,主要圍繞“相關地區撤軍”,“今後的治安保障”,“中方對挑起事端道歉”以及“取締當地抗日活動”展開爭論。同時日軍也開始加緊對華北地區派兵,以增加對國民政府的壓力。7月10日在中方回絕要求後,日軍陸軍部決定從關東軍中抽調2個混成旅,駐朝鮮軍中抽調1個師,從日本本土調航空兵團及3個步兵師趕赴華北。日軍繼續進攻蘆溝橋一帶中國守軍,擴大事態。7月11日 雙方簽訂秦德純鬆井協定。然而日本近衛內閣批準增援華北方案,擴大戰事。

7月28日第二十九軍軍部被日軍攻破,佟麟閣副軍長與趙登禹師長殉國。於是宋哲元決定將第二十九軍撤到保定,將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北平市長都交由張自忠代理,以掩護第二十九軍撤退。張自忠成為眾矢之的,全國各大報紛斥張自忠,提及必稱“張逆自忠”

 
張自忠此後在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向城戰鬥、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他更與部隊大呼“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後在棗宜會戰中以身殉國。
 
1940年5月16日,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陣亡。此亦國軍陣亡之最高將領。
 

蔣發表主張四點,強調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指出全國應戰以後之局勢,就祗有犧牲到底,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此後張自忠在南京見到蔣,蔣告訴他“你在北方的一切情形,我均明了,我是全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一切統由我負責,你要安心保養身體”。
 
1940年5月,日軍為了控製長江交通、集結30萬大軍發動棗宜會戰。張自忠戰死殉國,而靈車抵宜昌,10萬群眾自發送殯,不顧敵機轟炸凶險,卻無人躲避逃散。張自忠靈柩乘舟溯江而上重慶。28日晨,船抵儲奇門碼頭。蔣介石、馮玉樣、何應欽、孔樣熙、宋子文、孫科、於右任、張群肅立碼頭迎靈。

蔣介石1940年5月28日書:“英烈千秋”。並且有文:“藎忱前主察政,後長津市,皆以身當樽俎折衝之交,忍痛含垢,與敵周旋。眾謗群疑,無所搖奪。而未嚐以一語自明。唯中正獨知其苦衷與枉曲。"49後守護張自忠墓碑之湖北鄉民,不顧被打成反革命危險,守護張將軍墓碑五十年有餘。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