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銅鑼灣書店老板失蹤?一場自導自演的陰謀營銷

(2016-01-05 23:34:31) 下一個

    據《環球時報》消息,香港銅鑼灣書店股東李波於去年12月30日 神秘“失蹤”,其家人對媒體說他最後一個電話是從深圳打來,稱自己“正協助調查”,而香港方麵並沒有他的出境記錄,他的回鄉證也在家中。這件事在香港被熱 炒,猜測這是被內地執法人員“越境”帶走的說法最熱,一些人還迫不及待地給此事做“違反一國兩製”的定性。此外,個別反對派組織更是借題發揮,欲於本周舉 行示威遊行,還宣稱要向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投訴。

    太 汙了!這是很多人看到這條消息的第一個反映,相信該事件在部分港媒的惡意炒作下,又能在港燦那掀起又一波仇視大陸的情緒。因為,這個局太明顯了,雖然所有 佐證都是“隻言片語”,但傻子也能猜的出,這肯定是“大陸仔”幹的“餿事”。一個連回鄉證都沒隨身攜帶的香港公民,怎會神秘“飛”出境,還用深圳電話給家 裏報平安,而且更有內涵的是“正協助調查”這句話很符合內地的政治語言習慣嘛!於是這口黑鍋,那必然是背定了!

   既然背了,那也要背個明明白白,這個啞巴虧咱也不能白吃。個別港媒聲稱大陸執法人員不顧《基本法》要求,悍然溜到“境外”執法,那想必這個執法對象也不是等 閑之輩,敢讓內地冒天下之如此大不韙。據網上消息,此人隻是銅鑼灣書店的一個股東而已,請注意書店不是你想象的三聯、商務書局什麽。所以,一個書店的商 人,要挺險“越境”執法,犯得著嗎?的確,一般書攤的老板肯定沒有這個影響力,但人家這個書店可是專賣禁書,而且還不是《金瓶梅》那一類的茶餘飯後,是極 其敏感的政治類禁書,說白了,就是咱們內地看不到的那些個所謂的“勁爆”內幕消息。

     說實話,雖然此前鄙人也去過幾次香港,但談不上真正地了解,不過,對於香港禁書這個 東西還是多多少少有些看法的。大約二十年前,第一次去香港的時候,除了滿街的俊男靚女和商店裏琳琅滿目的商品,最讓我們這些大陸客感興趣的莫過於各式各樣 的禁書,原因你懂的,那個年代能看到不一樣的聲音實屬不易,而且人家這還說的有鼻子有眼,個別描寫更是香豔十足,成為大陸客返鄉必帶、炫耀又便宜之上品, 尤其是送給領導,會顯得特別有水平、有見識。

    但時過境遷,記得最近一次,跟公司裏的一個小年輕去香港出差的時候,正好遇上SOGO打折,於是淘換了幾件便宜行頭,心滿意足的出店後,遇上了這間所謂的“銅鑼灣”書店,作為半個讀書人,我和小王饒有興致的逛了逛這家號稱“政治書最全”的書店,但隨便翻了基本標題醒目的政治書後,就失了興趣,還是覺得香港最有閱讀價值的原創刊物就是《龍虎豹》(開個玩笑)......。事後,我問小王,為啥不買一本回去給兄弟們長見識呢?小王不屑的答道,一看就知道是胡編亂造,而且就算是胡扯,都比不上內地的微博和論壇來的尺度大。

    是啊,香港這些年還保留這看報紙的習慣,而反觀內地,在互聯網的強勢擠壓下,很多傳統媒體都不得不麵臨著轉型生存的嚴重問題,微博、論壇、貼吧、微信、APP、QQ等各類信息集散、傳輸平台跨越發展,早已在互聯網世界將還保留著良好“讀報”習慣的港民拋擲腦後。說實話,不是你們的禁書在回歸後越辦越溫柔,而是在互聯網的熏陶下,我們大陸人的口味是越來越重了,對你那點小清新已完全提不起興趣,特別是“互聯網+”下的內地人民智已開,也沒那麽好忽悠了!

    顯然,禁書的唯一市場是大陸人,因為在香港不禁,歐美人也看不懂漢字,所以,麵對大陸人的不買賬,此書店的生存狀態也就可想而知了,要知道銅鑼灣的店租可不便宜,要知道印刷書籍是要花費大量成本的。所以,一場自導自演的“失蹤”陰謀就卑劣地上演了。

    其實,挽救書店的方式無非就兩種,一種是製造話題,提高銷量;另一種是獲取其他利益集團的資助和捐贈,顯然,這兩點他都做到了,倒也不枉費該書店往日裏捏造那麽陰謀論調。不過,戳穿這個陰謀倒也並非多麽了得的本事,抓住動機和細節便可一目了然。

    首先,內地“越境”執法動機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即便你天天說內地政府的壞話,傳領導人道聽途說的野史,但畢竟這麽多年都放任、不管,又何必在你行將毀滅之時,又突然跳出來做一件很愚蠢的“越境”執法,來給你製造炒作複活的話題,相信我們內地人還沒有蠢到這個地步。

    其次,新書即將出版之際,事件演變太“順理成章”。據悉該書店在幾周前曾高調宣布將會出版關於某某的野史秘聞,但沒兩天就被抓了,於是這個陰謀就馬上變得合 理,但正因為如此“合情合理”才最有問題。假如該人被“放了後”,那麽此書的發行便會披上一層神秘、真實色彩,大熱大賣、上暢銷榜,估計也不難想象。

    再者,深圳打來的電話細節值得玩味。既然內地已不惜“越境”撕破臉來執法,那怎麽還會讓你給你機會打電話報平安,而且還告訴家人地址,或使用深圳的電話打,這不符合邏輯啊。

   還有,該書店剛被收購就開始玩起“失蹤”。顯然,一個經營很好的企業是舍不得隨便轉 讓的,但正因為前文分析,該書店其實已經門可羅雀,而且從一樓搬上了二樓,但自從被一個姓桂的華裔瑞典人收購後,該店便頻頻上演了失蹤事件,而且都不約而 同的上了新聞,不約而同的家裏收到報平安電話,不約而同的主動去香港警察局銷案,這不免讓人懷疑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營銷方案。

   最關鍵的是,通過這一連串“失蹤”事件,該書店迅速成為香港反對派的“香餑餑”,又讓他們亢奮的找到了可以興風作浪的好借口,想必,此時美民主基金會等一幹金主也會對該書店慷慨解囊吧,助其迅速避過“經濟危機”,成為據港反華的又一“王牌”暗堡。

   唉,還真是防不勝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不妨迷糊 回複 悄悄話 相信的人自然相信,不信的人自然不信。
李道子 回複 悄悄話 土共再用心良苦。但是手法拙劣,哪經得起精英一通程序正確的攻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