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day

每天進步一點點,幸福得象花兒一樣
正文

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2016-02-11 18:20:19) 下一個
 

-- 讀金宇澄的《繁花》有感

“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是翻開《繁花》後看到的第一句話,這句話讓我若有所思。

金宇澄的《繁花》發表於2012年,是一部用滬語寫作的長篇小說,新舊交替,雅俗同體,加之作者自繪的插圖,才華躍然於書頁。為了使更多非滬語的讀者能讀懂這部小說,作者對語言做了一些改良,即便如此,我想這多多少少還是會影響到一些非滬語讀者在閱讀時的舒適度,但滬語是這部小說的特色,這種語境讓我時刻沉浸在上海的氣息裏,小說勾起了我對很多昔日在上海生活的回憶。

想過寫一個書評,但麵對這樣的作品,“一個作者把他一輩子的故事,他要講的話都放進去了”,而我隻看了一遍就要去評,我覺得是對他的作品的不敬,所以還是先放一放,等我感覺真正ready的時候再去寫吧。

剛剛得知王家衛導演計劃2020年將“繁花”搬上銀幕,我是極喜歡他的”花樣年華”和”一代宗師”的,所以特別期待他的電影版“繁花”。那誰會被他選中出演小說中的三個男主角阿寶,滬生和小毛呢?王家衛導演說: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張愛玲的影響,上海的文學都非常女性,但是金老師的小說充滿了男性荷爾蒙,這種性感不是粗獷,也不是頹廢,是一個上海男人的性格。我是很認同王導的說法的,一個不懂上海文化的人,怎麽可能完全看懂上海男人?怎麽可能給上海男人一個公正的評價呢?

《繁花》主要是沿著兩個時間段展開的:1960年代 — 文革,1980年代 — 1990年代末。

第一個時間段裏的我還很小,記憶不多,但懂事後,通過我媽逐漸了解了一些。小時候,每年的三伏天家裏都是要曬黴的。到那時,我媽就會翻箱倒櫃,把家裏的”老古董”們拿去天井裏,或大門外曬,而我就得坐在邊上看著,印象中這是一件非常boring的苦差事。到我大了點後,我媽就會給我講那些物品背後的故事。我媽的家庭成分是資本家,大學前有過一段不錯的光景,之後便一直不順。醫學院畢業後,因為不服從分配,所以就沒了戶口,由她哥哥照顧著直到與我爸結婚。通過曬黴,我看到了一些我媽當年的生活。小說中年輕阿寶的生活圈中有我媽當年生活的影子。三個男主中我最喜歡的是阿寶。

我爸的家庭成分也不好,所以與我媽的結合也算是門當戶對了。我是在上海南市的所謂下隻角出身長大的。我看不到小說中有好的家庭出身的滬生的生活,但我還是能夠”看到”同樣生活在下隻角的小毛的髒亂差的生活的。

我沒有真正經曆過文革,但對下隻角的生活還是有很深刻的記憶的:小時候我媽因擔心我受到周圍的不良影響,所以不允許我出去玩,但我羨慕在外麵玩的孩子們,於是就偷偷溜出去玩,結果我總是那個在遊戲中賣苦力的人,其他孩子多有哥哥姐姐,一委屈就有他們出麵擺平,而我這個編外成員就得take the pain,所以幾次之後,我便失去興趣,乖乖呆在家裏了;很小就被大男孩騷擾,因為害怕,更不想出門了;小學一年級時,莫名其妙被全班女生孤立,現在知道它叫bully,每天放學就有幾個女孩罵著”送”我回家,持續了一周,被我媽發現,告到了班主任那裏,最後以道歉結束。不過在那個星期中,班上的那些男生並沒有給我雪上加霜,我的同桌就對我很照顧,我感激至今,可惜沒有記住他的名字,因為不久後我媽就想辦法讓我轉學了,去了一個環境好很多的重點小學。轉學之後,學校離家遠了很多,但沒有人再欺負我了。

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末,我在不斷地長大,也不斷見證著周圍的變遷:個體戶,知情返滬,港澳同胞,出國扒分。。。這些在《繁花》裏也都有出現。我呢,就想著有朝一日能夠離開這個下隻角,並且最終我也做到了。

下隻角的生活讓我早早體會在孤獨中生活,現在這已成為我性格中的一部分,我很知道如何享受它了。

謝謝《繁花》,讓我憶起很多弄堂舊事。很久沒有看過這麽精彩的有關上海的小說了,very touching,非常喜歡!

 

後記:這是15年我看完《繁花》後寫的一篇短文。這次征文又想到了它,借著文學城這個大平台,如果有機會讓金宇澄老師看到這篇短文就好了。我還想讓王家衛導演知道,胡歌是我心中出演阿寶的不二人選,我會在銀幕上看到胡歌阿寶嗎?什麽微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everyday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荔枝100' 的評論 : "越讀越喜歡",太好了!讓我們一起期待它的電影版 :)
荔枝100 回複 悄悄話 聖誕前剛讀完了《繁花》,它的語言風格很特殊(不單單是方言),小說的技巧也十分獨特,一開始不太習慣,但過了五、六頁,就開始體會到作者的用心了,越讀越喜歡。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