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納言

閑暇時喜歡舞文弄墨。偶有所得,貼上網,自娛自樂。若能給網友一點兒樂趣,也不枉所勞。
正文

乳腺癌,女性的惡夢

(2018-10-26 08:19:09) 下一個

最新資料顯示,中國女性乳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是占女性癌症的第一位和第五位。美國為發病率第一和死亡率第二位 (占全部女性癌症死亡比例)。而中國女性被診斷為乳腺癌的年齡比美國要早十歲,平均五十歲左右,主要原因可能和人種有關。

乳腺癌有明顯的遺傳因素,大約15%的乳腺癌有此相關性。例如乳腺癌基因 (BRCA),事實上BRCA是一種具有抑製惡性腫瘤發生的“好”基因,但如果發生基因突變,乳腺癌和卵巢癌風險明顯增加,也就成了“乳腺癌基因”,是不是頗有些“辯證法”的味道。類似的還有其它一些基因。但要強調的是:有乳腺癌基因家族史,不等於家族性乳腺癌,更不是說家族成員一定會得乳腺癌(說明白點兒好,免得擔心者都去切乳房。矯枉過正。 )。另外有個 HER-2基因雖然與發病無關,但過度表達時會影響乳腺癌的化療效果,增加轉移的風險。但有此基因表達者,又對一種生物抗體Herceptin有良好的治療反應。(世間的事情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

乳房是一個重要的性器官,所以體內激素水平 (尤其是雌激素)紊亂和乳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初潮早,絕經晚都是危險因素。生育後不母乳喂養,甚至反複終止妊娠,從未懷孕過也增加患乳腺癌的機會。因為這些因素均能擾亂正常的生理過程,一會兒是雌激素,一會兒是孕激素,一會兒又是催乳素,乳腺剛調整好自己,環境又改變了,乳腺能不“生氣”嗎? 肥胖也是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因為雌激素的一種前體主要產自脂肪組織。還有長期服用避孕藥,為生雙胞胎吃促排卵素等試圖改變生理過程的作法都有潛在的危險。

有關乳腺癌尚有一些特殊性值得調侃一下。女人是一種非常敏感的動物,乳房更敏感,情緒的波動對女性內分泌影響很大,後者又作用於乳腺及卵巢,尤其是在生理期(排卵,月經),孕期及哺乳期等。中醫說的"氣滯血瘀"都聽說過吧,如果不是很懂,"回奶"也應該聽說過吧,就是哺乳期婦女受意外精神打擊後,奶水突然沒有了!這種劇烈變化對乳腺當然是非常有害的。所以女性不應該經常生悶氣,保持心情愉快才是正道。女人身邊的男人們也有相當的責任,不僅身體上要體貼自己的女人,精神上更要體貼自己的女人。這才是“體貼”的完整含義。

其它的危險因素與大多數癌症的危險因素共享,以前的小文都詳述過,這裏就不浪費筆墨了。

乳房癌的種類有七八種之多,主要對治療和愈後有重要意義,此小文是為了普及知識,增加戰勝乳腺癌的機會,所以把重點放在早期發現上。

年檢。女性中年後 (當然,你如果有條件更早,更頻繁做檢查更好,有家族史者也應更早開始排查 ) 每年都應常規做一次乳腺成象檢查(Mammogram),是一種低能X-射線拍的照片,很小的乳癌(密度會增高)都會被發現。

自查。乳房腫塊,尤其是無痛性腫塊,發現後應立即就診,最好是西醫,弄清楚是個什麽狀況非常重要。乳房皮膚改變,尤其是凹陷性改變,所謂的“酒窩”,“桔皮”樣表現。有可能是癌症中的纖維組織與皮膚粘連引起的,不能掉以輕心。乳頭溢液,尤其是在停止哺乳半年後出現分泌,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惡性的,但如果帶血或非常稀薄的那種,應盡早就醫弄清楚是怎麽回事。乳頭乳暈改變,機理類似皮膚凹陷性改變,但乳頭濕疹樣癌,可表現為乳頭皮膚瘙癢、潰破、結痂、脫屑、等不適,也可引起乳頭回縮。腋窩淋巴結腫大,尤其是無痛性,是個局部轉移的體征。根據中國的資料,三分之一以上的初診乳腺癌患者已經有腋窩淋巴結轉移,而美國這個比例要低的多,主要原因是中國的乳腺癌篩選 (Mammogram)遠沒有美國覆蓋廣泛。中國政府應該更加努力!

乳腺癌的自然病程相對較長,從一個癌細胞長到直徑一厘米左右的球體,大約需要7~8年的時間。現在的Mammogram 技術連 10 mm ( 1厘米) 的乳腺癌都可以發現!而15 mm 以下的乳腺癌,  如果沒有轉移 (這麽小一般也不會轉移),完全可以治愈。

女同胞們, 大膽的往前走,乳腺癌現在已經並不哪麽可怕,關鍵是早發現。如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90%的乳腺癌是可以治愈的。而不隻是五年生存率!

目前已基本能做到,希望早日惡夢不再。

下篇預告:肺癌,癌中第一殺手。

爺爺,這是奶奶。(網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alidali 回複 悄悄話 ""爺爺,這是奶奶。""

哈哈哈! 好東西藏到文章最後!
MoatCity 回複 悄悄話 Breast cancer used to be a fairly rare cancer 40 years ago in China -- now the rate is fast approaching US and the Western world, and it happens earlier and earlier.
Life style change (diet, obesity, birth-control pills, etc) -- major culprit.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is very high, yet, it casts a dark shadow through the rest of the life, as in most cases, it would recur.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