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43

(2016-10-24 05:24:43) 下一個

第二小節:大失血-黃金,白銀的大外流

事情是先從黃金上發作的。道理很簡單,不管是貿易結算也好,資本撤出也好,如果一定要用貴金屬,當然黃金好過白銀。何況中國當時擁有世界第三大黃金市場,通過交易量來推算,其黃金儲備應該在2000噸以上。1930-1935年的世界平均黃金價格為25.71美元,1噸黃金82.1萬美元,同期國際平均銀價一美元=2關兩,1642萬關兩的白銀結算10噸黃金就搞定了。在上海,你一下運出1642萬關兩白銀,算是10%的庫存量,很顯眼了,黃金則小於0.5%,不顯山不露水,悄聲無息。

對於中國1930年代上半期的貴金屬流出,研究主要集中在白銀上。黃金很少有人關注。可供援引的資料就這麽幾條。一條南京政府1930年5月16日宣布禁止黃金流出。可見從1930年開始,中國的黃金就開始流出,數量大到要用政府法令來禁止。之前的中國從來不禁止黃金白銀的流出入,一任自由。正因為這個自由,上海才有機會成為世界第三大黃金交易市場。南京政府的這個禁令割斷了中國黃金和國際黃金的實體聯係,致使上海金價失真,從而毀掉了黃金對衝中國貨幣-白銀的功能,使市場喪失了大量買賣黃金的動機。1935年以後,上海的黃金市場基本不存在了。以後在汪偽和日本統治下,上海,天津的黃金市場有所恢複,已經和1920年代不可同日而語了。一個市場,一個世界規模的市場,要形成是很難的,毀掉它很容易。

那麽南京政府以毀掉一個世界級規模的黃金市場為代價,是否製止了中國黃金的外流?看數據好了。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合計

3160

13670

13150

12160

7160

4370

2930

56600

 

這是海關統計的中國黃金淨流出量,單位“萬關兩”。數據到36年為止,一共流出價值5.66億關兩的黃金,合2.83億美元。禁令有效嗎?禁令無效!所以,什麽時候中國商人最懷念前清?1930年!晚清這70年,的確昏聵,不過涉及洋務,並不蠻橫,都是小心翼翼的,因為西方文明的光芒太強烈,士大夫們有點怯場,生怕得咎,任何洋務總是華洋間反複協商才實施的。1930年的民族主義新生代們自以為真理在手,占據道德高地。出手蠻橫,不講道理。其代價即使到了85年後的今天,中國人民仍在支付。

上麵說過,海關統計的貴金屬數據是不完備的。白銀尤可,黃金是根本沒有準頭的。1930年代到底中國淨流出了多少黃金,海關的數據不作數的。海外的數據呢,我讀書中發現了一條。C.P.Kindleberger的西歐金融史裏有個引用,說格雷厄姆和惠特爾西在1939年合寫了一本書,書名我查不到,此書1978年再版,在其1978年版的第16頁上,有1930年代中國黃金淨流出海外的數據,15億美元,35美元一盎司的話,大約1343噸,這個數據大概是正確的。第一,它新鮮,39年的數據。第二,從上海的黃金存量來看,35年之後上海市場上看不到什麽黃金。淨流出1300噸是可能的。那麽好,15億美元的出超對應了什麽項目?整個30年代,中國10年的貿易逆差總額不過11億美元,那你中國總有些其他收入來衝抵這個逆差的。按照陳爭平先生的計算1930-1936年中國國際收支出超總額在11.22億關兩左右,即5.61億美元。如果中國真的是用黃金來清算國際支付責任的話。15億美元足足可以讓中國熬到, 嗯?1945年或許?也不用打什麽仗了。可見這筆15億美元的出超裏麵用來支付中國國際貿易逆差的不多。我的看法,應該是外資的大規模撤出。這種以黃金為媒介的外資秘密撤出,被隻關注白銀進出的學者們忽略了。因此沒有在當時的國際收支平衡表中反映出來。外資在中國,其安全保障主要就是二個,一個,治外法權,你已經差不多給它弄沒了。二個,就是這個自由買賣的黃金市場,隻要這個市場是流動的,自由的,而且能維持足夠的量,就是外資最後的退出渠道。你的禁令實際上是向外資發出了撤資起跑的發令槍。據雷麥的估計,1930年中國的外資總數30億美元,日本10億,主要在東北,上海。日本人根本就不想撤出,他依仗著武力,還在做大規模的投入。撤出的主要是英美,20億美元多點,依靠變現購買黃金,撤出了10億多。剩下的可能是因為29年-33年國際金價高漲,出境套利的黃金。

黃金之後就是白銀。中國的國際貿易出超不依靠匯豐的外匯保護,純用白銀對外結算是從1930年開始的。 還是調用陳爭平先生的數據:單位萬關兩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合計

6700

9080

13830

13070

25130

22940

21510

112260

 

1930年到1936年總共用去白銀11.22億關兩。那麽當時中國的白銀總數是多少呢?1911年為止是12億,1912年直到1931年中國白銀淨流入的最後一年根據海關數據淨流入8.13億關兩,合計20.13億兩。學術界基本同意到1931年為止就是這個數據。耿愛德有自己的計算,認為有25億兩。估計他是將窖藏也算進去了。7年裏麵中國的白銀走掉一半。注意,這隻是國際結算金額。套利,走私出境的白銀還沒有算進去。白銀因結算而流出,在中國不算個事,年年都是這樣啊。但是以前是流進匯豐。匯豐會通過債務讓這個白銀再流回來。現在,這樣的保護機製消失了。流出去的白銀是真正的一去不複返了。

白銀的減少是從1932年慢慢看出來的。當然這個“看出來”是要打引號的。是今天我看出來的。當時的人並沒有看出來。當時隻覺得奇怪。往年春絲蠶,秋雜糧需要用去上海大量銀元。1930年內地大豐收,可是銀元需求少了25%。內地吸收上海銀元的能力在慢慢減弱。29年上海銀元流向內地5870萬元,30年3322萬元,31年5413元,似乎又回歸正常。那年長江大水,賑災款項占去很大比例。32年一下倒過了,內地流進上海1.4億元。32年也是豐收年呢,收購季節銀元都不下鄉,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上海白銀充斥,銀行裏存有大量銀元貸不出去。33年又進來7700多萬元。出了什麽事了?上麵的章節裏,我講過,中國的外貿是逆差貿易,逆差貨物單向從海外流向上海,再從上海流向內地。白銀反其道,單向從內地流向上海,再上海流向海外。這個是中國外貿的結構性問題。隻要逆差不變,問題不變,它永遠存在。以前之所以沒有發作出來,完全是因為英,日二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哼哈二將幫中國看守外匯的大門。現在門將休息去了。理論上的白銀單向流動終於成為了現實。 其後果是農村的破產和革命的興起,這次是革革命者的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原來是這樣的,有意思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好問題,好問題。我也回答不出來。一部分來自日本是肯定的。日本江戶時代直到近代產出大量的白銀,這個大家都知道。他還產出黃金。而日本的對外貿易逆差的支付,一直是用白銀的。以致到了江戶後期出現了銀貴金賤的局麵,雖然總體上的金銀比1比12,和中國差不多,但是非常不穩定,銀總是忽然貴起來,那麽日本國內的金銀比是法定不變的,於是商人套利,輸入銀,輸出金來平衡。金輸出的對象無論是澳門,琉球,還是中國,最終目的地總是中國。另一部分應該來自中國的淘金工。中國南方外出淘金是有悠久傳統的,時間之早,地方之遠都超過想象。關於這部分根本沒法研究。我讀到過二則資料,都是鴉片戰爭之前的,1820幾年,一則廣州的英國領事的報告,說今年從廣州流入中國的淘金工攜回的黃金大概10幾萬兩。一則是新西蘭政府對華人淘金工的表揚,說這些人吃苦耐勞,安分守己,而且隻要掙到100英鎊的黃金馬上離開新西蘭。一鎊7.3克吧?100鎊大概20兩黃金。海外大大小小有多少金山?曾經有過多少人次的淘金工? 具體數目根本沒法統計。總之到了20世紀初,中國的黃金擁有量不是個小數目。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記得以前中國是不產黃金的,中國國內的黃金是怎麽流入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