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21

(2016-05-18 05:51:14) 下一個
反過來看,從中國內部的白銀流向上,也能看出疑惑來。比方說1890-1930年間,僑匯年均7,8千萬關兩,占外匯收入的大頭,中國也因此大致能達到國際收支平衡。這個肯定不對。你想啊,僑匯大部用於僑鄉無疑,而且收匯行(匯豐)一定是現銀解出。[1] 這好理解的,僑匯是家鄉父老的養命錢嘛。而中國外貿逆差的口子在上海,外債本息支付也在上海,白銀是在上海被支付進匯豐的,由匯豐兌成外匯匯出。如果匯豐的外匯果真是僑匯收入來平衡的話,那匯豐必然要將上海收進的白銀運到廣州廈門支付出去。而且這種上海向廣東福建的白銀流動是基本沒有回路的。因為上海吸引內地的白銀主要是沿長江上溯,直達四川,這些地方要進洋貨,自然向上海采購。南方比如廣東福建是不會向上海采購洋貨的,有廣州香港馬尼拉在嘛,其理甚明。這樣子年複一年的淨流出,上海市麵上早就白銀枯竭了。我們在清末民初的上海總體來說看到的還是白銀充裕的樣子,基本夠用,可以支持長江中下遊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周轉。說明什麽?白銀從上海流向僑鄉的事情沒有發生[2],進而又說明了匯豐的外匯進項裏,僑匯不占主要比例。
1930年代,南京政府從匯豐手裏接管了國際收支,對外匯平衡問題特別重視。曾經做過大規模的調查研究。努力想搞懂僑匯問題,的確出了很多成果。我尊重這些成果,我想說的是僑匯問題是分內外二方麵的。對內是白銀流入,對外是外匯平衡。我承認我看到了清末民初在中國南方有大量的白銀存量,這個和僑匯有直接的關係。[3]所以7000萬到1億一年的僑匯或許是有的。但這隻是白銀形式,貨物形式進入,甚至信用形式流入的僑匯。外匯形式進入的僑匯斷然沒有這麽多。[4]因為不存在上海白銀流向南方的情況。那你以白銀,貨物,信用形式進入的僑匯對中國的外匯平衡沒有直接的作用嘛。所以討論僑匯,主要還是要注重其“鎊匯”的部分。這部分外匯到底有多少,匯豐最清楚,不響而已,可見英人之陰。
英人不說,我們隻能猜。證據有二: 一,抗戰軍興,中英共同維持上海的外匯市場。當時南京政府的估計是上海外匯市場一年耗匯缺口1500萬英鎊。可是你看1939年3月中英第一次平準基金,1941年4月的中英第二次平準基金,中英雙方都是各出500萬鎊。[5]那麽還有500萬鎊的缺口怎麽辦?這明顯的是指望僑匯來填上。因為此時能往中國匯錢的隻有華僑。而且那時已經不用銀元了,大多數僑匯都是走正常國際匯路進來的。所以至少1938,39年的僑匯中的外匯部分大致在500萬鎊,按舊時的英鎊白銀匯率算,合4000萬兩;二,1945年是推測僑匯數目的好年份。多年來由於戰亂而斷絕的僑匯因為勝利重新通了匯,或者即使有僑眷8年中沒有斷匯,但是勝利了,百廢待興,總會帶來僑匯的激增。當年華僑個人不向家裏匯款的恐怕極少。同時戰時美英對中國公民的財產凍結還沒有解除,海外華人資本回流可以忽略不計。這一年的僑匯數目應該反映了海外僑匯的基本盤子。多少呢?美國商務部數據,2400萬美元。按照戰前一美元合1.5到2兩的匯率來計算,就是3600萬到4800萬兩。因此可以初步斷定,1930年代僑匯的基本盤大致在4000萬兩左右。從這4000萬兩出發往前推,避開30年代早期公認的由於白銀大貶值而觸發的“僑匯”大匯入,沿著20年代,10年代,逐漸向前遞減可也。亦或你認為大蕭條後華僑日子也不好過,反而是20年代僑匯進來多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一分析就清楚了,指望僑匯來平衡中國的國際收支是不可能的。
有同學說了,你上麵的分析都有點道理,隻是這個4000萬兩的量定的太突兀,證據單薄點。這個問題呢,我也仔細想過了。其實要搞清國際收支項下的鎊匯僑匯的量並不難,沒必要從華僑人數,經濟能力,人均匯款上著手,這樣搞太複雜,吃力不討好。你隻要判定華南向上海的年均匯款淨額,這個數額就是大致的僑匯金額。那,基本假設是這樣的:上海向華南的匯款額=華南向上海的匯款額。理由,1930年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白銀流向南方,並且一去不回頭的事情,說明二廂可以相抵。接下來的事情就簡單得很了。華南和上海之間的商貿不像其他地方,它是基本沒有逆差的。它不從上海進洋貨,哪裏來的逆差?20年代,隨著上海近代工業的崛起,有部分上海的機製產品如棉產品流入華南。可能會形成華南對上海的貿易逆差,至於程度有多大,我還要繼續學習,觀察。目前隻能說這部分逆差不大。服務方麵,隻聽說有廣東幫,潮汕幫在上海打工,沒聽說上海人在廣東打工的。所以華南上海之間一般正常的貿易服務項目應該是能夠自相平衡的。[6]剩下的無償轉讓部分就是由鎊匯解出的白銀僑匯和由華南匯向上海白銀投資款項,這二者也應該可以自相平衡。而從華南匯入上海多數是發了財的廣佬,到上海買房買地,花天酒地的,再就是華南流入上海的商業投資,這有多少金額?上海那時總共不過20萬廣東人,1萬福建人。年均4000萬兩都怕是多估了。以後讀書多注意這方麵的數據隨時修正。


[1]廣東沿海有一定的港元紙幣流通。
[2]由於對南洋的貿易關係,上海在1900年之前每年大概有一,二百萬兩白銀向華南流出,考慮到華南總也有款項向上海流動,這個因貿易進出口地點的不同所造成的上海白銀向華南流動可以忽略不計。隻有到了1930年代,資料上才頻頻顯示出上海白銀流入華南,說明僑匯作為中國國際收支的主要來源是從1930年才開始的。
[3]廣東地方大量發行雙毫。張之洞的那個寶貝造幣廠原來是開在廣東的,可是廣東地方因為雙毫的流行,銅元沒有市場。當時有幾百萬雙毫的交易合同。不像是計價貨幣,需要真正交割。可見廣東白銀之多。
[4]閩粵二地,地下錢莊的傳統源遠流長,銀錢進出的渠道五花八門,“鎊匯”隻是其中之一。
[5]1941年4月那次美國人也參乎進來了。出資5000萬美元,但是有一條,得中英資金先頂上,用完了,才可以動用這5000萬。其實就是一額度,安定人心用的,不是現錢。
[6]廣州為中心的華南在20,30年代一直鬧獨立,說明它經濟上能夠獨立,才會有政治上的要求。經濟獨立最基本的就是廣州和上海的埠際收支能夠平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Yes,Sir.這就是英國紳士文化的標誌。以前上海電視裏找了個過去在大關裏做事的職員,說英國人欺負我們。舉了個例子。早上進去說了good morning,還是被叫到科長辦公室裏去,你今早向同事致敬了嗎?致了呀!怎麽致的?goodmorning,錯!你應該說good morning,sir.這就是英國人的等級觀念。在過去租界即使在英國人之間也是等級森嚴的。紳士和工人階級分得清清楚楚。所以等級身份這些並不會對資本主義的形成造成多大障礙。劉仲敬認為資本主義在英國的成功恰恰是因為封建殘留在英國最厲害。有點道理。不過波蘭人不服了,我們波蘭封建殘留也厲害呀,怎麽沒變成資本主義?波蘭人生束縛也厲害呀,自由農民倒退回農奴的歐洲隻有波蘭發生。所以英國的封建殘留主要對上,是限製權力的。對下主張勞動力自由流動。而且他的等級也是有流動的,貴族源源不斷地產生,又不斷消亡。貴族和血緣的關係不密切。德伯家的苔絲裏有個情節,牧師考證出一農民是個爵士,農民就嚷嚷著要將頭銜賣掉,20鎊,要不5鎊也行。匯豐幾乎所有的總經理和上海北京分行經理任期結束後都能得到爵士封號,像jackson,學徒出身,成為匯豐曆史上最偉大的經理,沒有之一。銅像至今在中環。這個就是爵士,從學徒到貴族。所以資本主義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對上限製權力,對下提倡自由,上下等級森嚴沒關係,但要流動,要淘汰舊人,補充新人。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我修改一下我的觀點,經濟繁榮與資本主義,
重商,自由市場有關係,文治武功與民主有關係,米國人寫過一篇文章,
比較大公司和海盜,發現海盜內部最平等和民主,大公司內部則等級森嚴。
英國為什麽成功,你作為崇英的應該仔細研究一下:-),
英國人自己說可能跟引進中國文官製度有一定關係.
北歐出資本主義可能跟歐洲的封建和新教倫理有關係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哈神探' 的評論 : 哈總這個說法可以商榷。我覺得是先有自由資本主義,然後才有文治武功。比如資本主義的宗師荷蘭,被西班牙法國擠兌的無路可走。可是他轉過身來再去擠兌比他更弱的英國。英國最是苦逼,氣候不足以養活人民,紡織工業受到荷蘭嚴厲的技術資金封鎖,出海捕魚又要和荷蘭丹麥等北歐國家衝突。那時英國漁船經常被荷蘭漁船包圍,一個衝突就被人連人帶船一起沉入大海。14,15,16世紀從全歐洲來看,西北歐最苦逼,西北歐裏麵英國最苦逼,偏偏第一個成功的資本主義出在了英國。這裏麵時有很多講究的。中國文治武功厲害的時候也有幾次,可從來不出資本主義。如果沒有外來因素,中國文化裏麵就沒有能夠出資本主義的條件。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這種說法也許是從工商文化的角度來說的,如果從軍功武力的角度看,順序就要倒過來,
資本主義出在文治武功都比較強的國家,或者文治武功都比較強的國家出資本主義,
中國的問題是這兩方麵很不平衡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1920年代上海輕工業化之前,三角貿易的形式是這樣的:南洋出口到上海,卻從華南進口,它對上海是順差,賺取上海的白銀,它對華南是逆差,輸入華南白銀,那麽實際上就是上海的白銀流入華南。但是數額不大。1920年代以後上海的輕工業產品對南洋形成出口優勢,南洋賺不到上海的白銀了。你這個思路其實就是馬士最初的思路,他一開始是研究香港在中國收支平衡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但是後來他放棄了這條思路,理由也沒說,應該是沒戲。資金的自由往來技術上對做平國際收支表是有用的,實際上沒什麽影響,6月30日財政年度結束之前正好有大筆資金匯入,當然有利平衡,7月1日在匯出,實際有什麽效果?至於說到中國當時是逆差國,既然能做平, 自然“肯定會有某種機製吸引資金的“ 這個思路對頭,問題是哪種機製,怎麽運作?我這本書說的就是這個,等全書讀完了,就明白了。我不敢說自己正確,至少理論清晰,可以自恰。而且拿來觀察整個中國近代史,可以透視很多曆史現象。
南洋華僑銀行有好幾家大的,如豐業銀行,當年在上海在南洋算是叱吒風雲,後來都完蛋了。
哈神探 回複 悄悄話 上海-華南-南洋-上海之間有沒有可能存在某種三角貿易或者三角資金流動,
如果上海真的是當時的遠東金融中心,那麽資金會向上海的黃金,
外匯,證券市場流動,或者匯豐在不同國家的分行之間融通拆借資金?
中國是逆差國,肯定會有某種機製吸引資金的,也許高利率就是其中之一
記得有個姓胡的銀行家開了一家銀行,重要業務就是吸收廈門的僑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