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4

(2016-03-10 05:32:18) 下一個
第三節:清末民初的經濟規模估算
就這樣,我們到達了1911年。當時中國的現銀存量是12億庫平兩。那麽這個12億兩夠不夠當時中國經濟運轉的需要呢?這就要看當時中國的經濟規模有多大了。有本書叫做“世界千年經濟史”裏麵引了聯合國經合組織的數據,說1913年中國的經濟規模是2400億美元。這個美元是1990年的美元。按金價折成1913年的美元大概是120億吧[1],相當於中國銀元240億元。這個數據對不對?是可以大致估算的。

10億畝耕地,畝產2石,米麥均價算5元一石,就是100億了。農村糧食自給之外,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的費用
,依靠副業生產。假設日常人均需求3分大洋一天[2],農村4.1億人口,就是45億元的生產值。城鎮人口3700萬,合800萬戶。每戶每月2石米,300市斤的開銷應該是最基本的了。這個就是10元,上海遠不止10元。這3700萬人口的勞務產值一年就是10億元。全國商品銷售,1913年的進出口總值是10.5億關兩,合16.24億元[3];厘金4500萬關兩,按2.5%稅率計,內貿的金額為18億關兩,合27.8億元;食鹽年銷售70億斤,平均8分大洋一斤,得5.6億元;鴉片,1913年從上海關棧裏出貨的大約6500萬元;近代企業產值,包括工業(機械動力和傳統動力),公用事業,交通運輸,銀行服務,1913年的數據我沒有,1920年是56億元,按年增長率8%倒推回去,1913年中國的近代企業產值大致是32億元。這樣相加就已經是237億元了。另外還有什麽呢?那個時候,中國正在經曆大規模的城市化,房地產增值驚人。光上海租界近5萬畝土地,1913年平均每畝增值300規兩,1500萬規兩的總地價增值中,15%的換手率就是225萬規兩的產值。這還隻是土地;新建房屋方麵,公共租界當年批出新建許可4000棟,平均10000規兩一棟的成本,得4000萬規兩。另外房租估值1340萬規兩。法租界是住宅區,新屋房租的數據即使遜於公共租界,也不會相去很遠。整個上海租界1913年房地產產值0.75億規兩,合1億元左右應該是合理的估計。這還不光租界,華界房地產也在增值。還不光是上海,全國都一樣。具體數據沒有找到,說2億元估計不會過分。由此看來,聯合國經合組織的這個240億元的數據應該是靠譜的。

那麽這個240億元的經濟總量裏去掉140億元的自然經濟部分,貨幣經濟部分就是100億元。12億庫平兩折合銀元16.6億元現錢,一年要周轉上6次?怎麽可能?來看一下,美國100年來的貨幣周轉率:
你可以看到它的均值在1.67,1925年之前的均值大概在1.8所左右。中國的情況自然和美國不同。但是假定可以套用美國的數據來描述清末民初的貨幣供應的話,那麽100億的經濟規模,除以1.67就需要60億的貨幣供應量,除以1.8就需要55億的貨幣供應量。或者再極端一點,拿美國大蕭條時期百業滯礙來比照1913年的中國的經濟環境的話則得出80多億的數據。就是說1913年左右中國要應付100億的貨幣經濟規模,其貨幣供應量必須在60億-80億之間,除去16.6億元的現錢,還需要40到60億元的準貨幣,這些準貨幣哪裏去找?


[1]正確的折算法應該是按ppp平價,這個我不懂,姑且用黃金價折算。
[2]根據“近代中國小農經濟的變遷”一書的數據,全國平均農戶年消費額扣除食品,房租為80元。一戶五口,推算出人均4.4分大洋一天。這4.4分大洋裏麵要扣除賣糧所得。副業所得3分為宜。
[3]1關兩=1.114規兩,1規兩=1.388銀元。這裏不在計算GDP,隻算經濟規模,然後再算出需要多少貨幣與之配套,所以將進口金額也統計進去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