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近代史新解讀1

(2015-11-03 08:33:53) 下一個

   自序:

中國是被對外貿易推拉著走進近代史的。研究中國近代史首要的就是研究中國的對外貿易。而中國對外貿易裏麵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貿易逆差的平衡。20世紀初開始,中國的對外貿易就出現逆差,而且逐年增大,導致了長期持續的國際收支出超。這個出超最終是如何平衡的?曆代都有學者關注,討論。1904年,海關造冊處馬士先生(Morse)製做了中國第一張國際收支平衡表。到30年代,很多中外學者加入了討論。著名的有:雷麥,耿愛德,穀春帆,土屋計左右,鄭友揆等。30年代研究對外貿易,國際收支蔚然成風,中,日,美學者疊出,其著作至今奠定著這一領域的學術基礎。當代研究國際貿易的不少,專門研究國際收支的,陳爭平先生是比較著名的一位。陳先生的“1895-1936中國國際收支研究”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沒有陳先生的這部書,就沒有我這篇文章。

本文從白銀流入開始,計算了各個時期中國白銀的存量和它的來源,由白銀轉向對外貿易,發現貿易逆差和白銀流入同時發生之奇觀,始而迷惑,進而釋然。其解惑手段:因襲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剔除了過大的僑匯數據,從而使1900-1930年間的中國國際收支出現了無法自行平衡的出超。然後再仔細說明這個出超是被以匯豐為首的外商銀行利用白銀-外匯雙循環的技術手段平衡的。全文以金融技術問題為孔徑,從中一窺波瀾壯闊的中國近代史,闡述了一切中國近代的政治,軍事,經濟問題都是金融問題的觀點,明確了以匯豐為首的外商銀行在處理中國近代金融問題上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展示了民族主義對中國近代化之路的危害。

一切曆史都是假說。這個判斷由二個意義構成。證據學上來說,曆史證據的效力完全依賴證據的話語壽命。而話語壽命完全是隨機的。哲學上來說,即使有完整的證據鏈,也無法在邏輯上到達真相。這個不獨曆史學,社會科學都這樣。和科學不同的是,社會科學不能夠單憑邏輯到達目的地。在證據,邏輯和真相之間存在著一條無知之河,你必須完成最後一躍才能到達彼岸。這一躍依靠信仰。所以通俗地說,曆史就是你願意相信的那個樣子。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workforwal 回複 悄悄話 混賬學者,沒有民旅主義的活力,你早不會用中文了!
萬得福 回複 悄悄話 期待下文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很多學術文章都用“出,入”超來表達,貿易,收支的不平衡。比較搞腦筋。我幹脆立了規矩。在我的敘述裏。
貿易不平衡,一律以“順,逆差”表達。
收支不平衡,一律以“出,入超”表達。
貿易逆差引起了國際收支上的出超。物資進口大於出口,叫逆差。逆差導致結算時的對外支付,這個就是收支出超。
avki 回複 悄悄話 逆差是出超????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