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大清皇朝幼童留美的奇聞軼事

(2016-06-12 13:58:55) 下一個

大清幼童留美記

第1批30名留美幼童合照

留美幼童在美國的生活照

    1870年,晚清重臣曾國藩、李鴻章等人聯名上奏朝廷,請求旨準“近代中國留美第一人”容閎倡導的“留學教育計劃”。此年冬,清政府批準該計劃。按照計劃,首期留美幼童名額為120名。1872至1875年每年派30名,留學時間定為15年,主要學習科技、工程等辦洋務急需的學科,清政府負擔一切經費。

艱難坎坷的招生之路

    經過容閎和洋務派重臣不懈的努力,好不容易排除了頑固保守派的幹擾,最後終於克服了“官方”的障礙,幼童留美計劃卻不料遭到“民間”的極大阻力。官方出錢派人到美國留學,竟然無人要去!

    當時人們仍認為隻有科舉入仕才是“正途”,所以國內的新式學校隻能招收到窮人家的孩子,出洋留學更是被認為是有辱門楣之舉,會被所有人恥笑。為了招滿名額,清政府把留學名額作為“任務”攤派給一向具有出洋傳統的東南沿海一帶地方。地方官為了完成任務,隻得動員一些窮苦人家把小孩送到國外留學。一位留美幼童後來回憶說:“有一天,一位官員來到村裏,拜訪各住戶,看哪一家父母願意把他們的兒子送到國外接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負擔一切費用。有的人報名後又退出了,因為當地人傳說,西方野蠻人會把他們的兒子活活地剝皮,再把狗皮粘到他們身上,當怪物展覽賺錢”。後來經過容閎多方奔走,又到香港英國人開的學校去招生,好不容易湊足了第一批30名幼童,他們的平均年齡隻有12歲,於1872年8月中旬從上海起航赴美。

留美幼童的新奇感受

    留美幼童臨行前先到上海道台衙門向道台大人磕頭辭行。接著他們又去拜見美國駐上海總領事。他們沒想到見到美國總領事時不僅不必磕頭,總領事還拿出茶點糖果招待他們,顯得熱情親切。中、美兩國官員的這種不同以及兩國的文化差異,給幼童們留下了深刻印象。1876年,正在美國留學的幼童們參觀美國費城國際博覽會期間,得到了美國總統格蘭特的專門接見。格蘭特主動與幼童們握手、照相、親切交談,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幼童們在美國逐漸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自由、平等、民主精神,這些都使他們對中國的專製製度產生了反感。

幼童在美的學習與生活

    為了顯示大清威儀,幼童們一身中式打扮;瓜皮帽,藍緞褂,黑布鞋。他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踏上美國的土地,特別是每人一條烏黑油亮的小辮子,引起了美國人的好奇,每到一處總是觀者如雲。

    這些幼童全部被安排住在美國人的家中。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克服了語言障礙,成為他們就讀的各個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令美國人驚歎不已。據不完全統計,到1880年,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他們接受的是西方的教育,過的是美國的生活,他們的行為舉止自然開始變化。容閎積極支持他們參加各種體育活動以及各種社團活動。他們迅速融入美國社會。耶魯大學第一個學會騎自行車的人就是中國留美幼童,他們中的一位曾當過耶魯大學劃船隊隊長,許多人還學會了跳舞。由於他們經常運動,開始討厭中國的長袍馬褂,而喜歡穿運動衣。不少幼童甚至把辮子剪掉,見到清政府的留學督導官員時再戴上假辮子。所有這些,都引起督導官員強烈不滿,他們一麵嚴加訓斥,一麵上奏朝廷。此外,留美幼童對儒學失去了興趣,不再看重繁瑣的封建禮節,而十分迷戀於個人權利、自由、民主等觀念,還有一些幼童漸漸地信奉了基督教,這更讓清政府不能容忍。

幼童留美計劃中途夭折

    留學督導官員接連上奏,攻擊容閎放縱學生,羅織留美幼童的各種“惡行劣跡”,一再要求朝廷將留美學生全部撤回。國內朝野對留學事業的攻擊、指責更是沸沸揚揚,甚囂塵上。於是,清政府準備將留美幼童全部召回。

    得知清政府的態度後,容閎四處奔走,想方設法拜訪、聯絡美國社會名流和政要,希望借助他們的力量勸說清政府改變態度。由耶魯大學校長樸德起草,一百多位大中小學校長、老師、幼童監護人聯名寫了一封長信給清政府,盛讚留美幼童近十年來的表現,說他們品學兼優,可望成才,如果中途撤回,功虧一簣,前功盡棄,對中國來說損失巨大。大文豪馬克·吐溫親自找到曾經訪問過中國的前總統格蘭特,請他給李鴻章寫信,希望中國政府允許這些學生完成學業後再回國。

    但這些全無用處,當時國內朝野上下,無人知道美國名牌大學校長的社會地位和意義,很可能以為隻是一個“洋私塾先生”呢。從1881年8月起,除少數人抗拒不歸外,留美幼童分三批被撤回。耶魯大學的22位留學幼童中隻有詹天佑和歐陽庚二人順利完成學業。

    這批中國曆史上首批官派留美學生回國後即遭到社會譴責。1881年9月29日《申報》寫到:“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遣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後不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並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性情則多乖戾,稟賦則多魯鈍,聞此輩在美有與談及國家大事及一切艱巨之任皆昏昏欲睡,則其將來造就又何足觀。”

中國近代化的一次嚴重挫折

    留美幼童提前撤回、容閎教育興國計劃中途夭折,是中國近代化的一次嚴重挫折。與大清皇朝撤回留學生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向國外派遣留學生的規模越來越大。1854年,閉關鎖國的日本被美國軍艦敲開了大門,一些藩國的首領認識到“開國進取”才是國家富強的根本之道,於是不顧幕府禁令,偷偷派遣學生到歐美學習。明治維新以後,向國外派遣留學生成為日本國策。1869年派了50個人,1870年派了150人,到了1873年,就有上千人在歐美留學。派出的留學生中還有5名女生,有一位還是詹天佑的同班同學。明治天皇親自接見了9歲的津田梅子,勉勵她到國外好好學習。中、日兩國留學事業業的不同命運,也從一個側麵預示了中、日兩國在近代的不同命運。

留美幼童回國以後

    回國後的留美學生成為中國工礦、鐵路、電報事業的先驅者。據統計,從事工礦、鐵路、電報者30人,從事教育事業者5人,從事外交行政者24人,從事商業者7人,進入海軍者20人(其中17人在中法、中日海戰中犧牲)。其中著名人物主要有: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複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首任校長唐國安,北洋大學校長蔡紹基,曾任江南造船廠廠長礦冶工程師鄺榮光,與美國政府交涉成功返還1500萬美元庚子賠款的駐美國公使梁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