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夢蕉亭雜記 · 卷二(下)

(2016-05-16 15:52:20) 下一個

    平遠(今貴州省織金縣)丁文誠(丁寶楨的諡號)公,清風亮節,冠絕一時。平生賦性(本性,天性)鯁直,不(熟悉)世故。持節(持著任命)二十年,與連圻(鄰近,親近)諸將帥有公義而無私交。獨於合肥兄弟(指合肥人李鴻章、李瀚章(李鴻章之長兄)),深鮑子知我(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誼深切)之感。癸酉(癸酉年,即1873年)冬,由東撫請假回黔修墓,道出漢皋(山名,在湖北省襄陽市西北,這裏指代湖北)。時李勤恪(李瀚章的諡號)公總督湖廣,聞公至,班荊道故(鋪開荊草,坐於道邊,指老友相逢敘舊),把酒言歡。(臨)行,謂公曰:“我知君官清如水,不名一錢。此番回珂裏(對別人家鄉的敬稱),親戚故舊所識窮乏,均須解囊分(財物)。特備銀三千兩,(姑且)托縞紵(比喻朋友間的相互饋贈)之義。(借,憑借)壯行色(行旅出發前後的氣派),不敢謂豪舉也。”當以情詞剴切(切中事理),未便固辭(堅決推托),暫為收受。繼思攜帶現銀,諸多不便,且行囊尚可自給,(就)以原封囑張樵野(張蔭桓的表字)觀察(即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代存(湖北)寓。(等到)回任時就便奉還,(就)匆匆往黔中而去。甲戌(甲戌年,即1874年)九月掃墓事(完畢)。遵旨回東,仍出漢皋(山名,在湖北省襄陽市西北,這裏指代湖北),(打算)將原件送還。觀察(指張樵野)謂原封不拆,顯見未曾動用,於交情上說不下去。不如全件拆封,另為封固,再行歸還。總算領彼人情。乃拆視原銀,平短色低(分量、成色不足),想(是)(管理)帳者當時作弊,勤恪(李瀚章的諡號)不知也。但既經(已經)拆劫(遭拆),何說之詞,代補足平色三百餘金,由觀察送還,以全交誼。丙子(丙子年,即1876年)冬升任川督,入京陛見(謁見天子)。馳驛(官員入覲或奉差出京,由沿途地方官按驛供給其役夫與馬匹廩給,這裏指行程)不過天津。文忠(李鴻章的諡號)專函迎途邀約(邀請,約請),堅請至津門(天津)一敘。在津盤桓(逗留)兩日,別時,文忠謂現今督撫陛見(謁見天子)到京,應酬大於往時數倍,知君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已代籌備銀一萬兩,存京某號。君到京時,可往取用。邇時(近時)公囊中羞澀,以文忠高義(接近)雲,不忍(辜負)之,竟爾(竟然)收受。(怎料)到京正值(適逢)某(高官)某相生日,外使入京,所望甚(過分),手筆(排場)不能寒儉(寒酸,不體麵)。又同鄉舉子(被推薦參加考試的讀書人)百數十人,留京待試,群望所(歸,歸屬),更須從豐佽助(幫助,資助)。(總合)計一應(一切)支出,前款萬不(夠)用。公籌維(籌劃)再四,笑謂一客不煩二主,(又)函致文忠(李鴻章的諡號),再行代籌萬金。文忠毫無吝色。公到川後,屢思籌還,而力終不(及)。乙酉(乙酉年,即1885年)秋間,公子子美比部在京病逝,公聞之哀痛,百感交集,談及文忠借銀事,自(揣度,暗自估量)歸趙(完壁歸趙,指歸還借款)無期。乃囑餘代(起草)函致文忠,(大致)謂:“前(承蒙)盛情,久銘肝膈(銘記腑內)。屢思返璧(完壁歸趙,指歸還借款),力不人心。自(思)此生無報瓊(投木報瓊,指報答他人對待自己的深情厚誼)之期,而又不願(遺留)子孫之累,我借我還。息壤在彼(比喻遵守信約),銜環(嘴裏銜著玉環,比喻感恩報德,至死不忘)之義(希望)(施布)來生”雲雲。此函發(完畢),餘亦辭公北上。(推想)文忠接閱後,必有好詞以慰公也。當日文誠(丁寶楨的諡號)之清操絕俗(脫俗,超越塵俗),勤恪(李瀚章的諡號)、文忠(李鴻章的諡號)二公之重友輕財,均不可及。特述之,以為後世交友者(勉勵)。

    餘撫汴(任河南巡撫),承某公後,雖不敢謂百廢俱舉(許多已經荒廢了的事情一下子都興辦起來),而凡河務、警務、(軍)務、農工、商務一切新政,次第舉行(依次開展)。曆任三(年),精神為之疲憊。省中又乏佳山水,足以爽心悅目,(心情)(暗,私底下)苦之。(等到)調任姑蘇(今蘇州市),久(熟悉)富庶(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之(鄉),又(是)湖山之(指人或物匯集處)。省會(省城)開通(開發)較早,文明為各行省(省)冠。(當官於)斯(這,此)土者,第一(一定要)出以鎮靜,獄(市場)不擾,(就)可培養元氣(人的精氣),上理徐臻(地方管理逐步達到大治)。(於是)於公(空閑)先訪名(梵語“刹多羅”的簡稱,寺廟佛塔)寒山寺,近而虎丘、山塘、石湖、黃天蕩諸名區,遠而靈岩采香徑、天平白雲泉、司徒廟古柏、鄧尉梅花,一一均(覽,觀看)其(美好,美妙)。太湖距省僅百餘裏,東西洞庭七十二峰,尤具天然形勢(地勢,地形),(查考)之案牘(公務文書),前使者(奉命辦事的人,指奉命擔任江蘇巡撫)安化(今湖南省安化縣)陶文毅(陶澍的諡號)公澍旌節(儀仗,這裏指大駕)曾經蒞止(到此居住)。東山古雪居,公曾賦詩(作詩)《泐石(刻石)歌詠》,傳為盛事。文毅至今八十餘年,使者(奉命辦事的人,指奉命擔任江蘇巡撫)亦屢易人,而足跡罕經,望洋興歎。餘於丙午(丙午年,即1906年)秋,聞湖中私梟(非法販售公家專賣貨品或從事走私的人,這裏指湖匪)不(平安,平定),因決計(決定,拿定主意)帶隊巡湖,(借,憑借)以建威銷萌(消除不安定的苗子)。乘坐槍劃(筏子?),用汽船拖帶。自胥口(今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胥口鎮)放舟,先至東山。湖中父老(鄉民)由童而(耄,七十至九十歲的年紀),久不識漢家(朝廷,官府)旌旗(旗子的通稱)為何物。瞥睹(瞥見,短時間地大略看看)棨戟(官吏出行時,作為前驅的儀杖,戟上有赤黑繒作成的套子,用以表示威嚴)遙臨,擁道歡呼,頓覺失(庇護)童兒一旦獲依慈父母。梟匪(非法販售公家專賣貨品或從事走私的人,這裏指湖匪)遠聞,駭為師從天降,霎時為之斂跡(絕跡,收斂)。凡古雪居、莫厘峰,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幾遍。道山黿山,乃上年(去年)梟匪肆虐,擊敗官軍,殲毀師船多隻處。劫灰曆曆,(仍然)可搜尋。(接著)舟發西山,雖未登縹緲峰絕頂,而石公山一笑迎人,為之低徊(流連徘徊)不能(離開)。石公為西山最佳處,乾嘉(乾嘉學派,清代的一個學術流派,乾隆、嘉慶兩朝時達到頂盛)諸老宿(年老的學者,前代學者)登高作賦(作詩),雅韻(仍然)存。摩挲(用手撫摸)碑石,惜半為風雨剝蝕。江山勝跡(名勝古跡),我輩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不禁感慨係之(對某件事有所感觸而不禁慨歎)。計住湖中三日,每晨傳集舟師將領兵士而申儆(儆戒,訓戒,警覺戒備)(虛詞,無所指)。(接著)由馬磧山,經獨山門,進內河口,已達無錫境。(就)尋惠麓(在今無錫市)訪第二泉,一品竹爐風味。自(惟,思)平生仕宦(做官),竟日(終日)抗塵走俗(為了名利,到處奔走鑽營),何幸(多麽幸運)承乏(暫任某職的謙稱)吳會(江蘇省會)。雖為時不及二(年),(還)有雅人深致(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俗,比較有格調)。俞曲園(清代著名學者俞樾,自號曲園居士)先生曾賦詩(作詩)(敘述)羨,並雲昔歲(早年,往年)曾隨侍曾文正(曾國藩的諡號)公,一上天平(天平山);至太湖東西之(勝景,美好之景),文正亦有誌未(及)也。至省中滄浪亭、拙政園、網師園、顧園、留園諸名區,已習見不(少),旦暮(朝夕)遇之(了)。

    平生自慚無才,而愛才若命。上任五行省(省),所共事寅僚(同僚)不下數百人,就中才識,推平湖(今浙江省平湖縣)朱竹石(朱之榛的表字)觀察(即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之榛為冠。觀察家學淵源(深廣宏大),早(年)官丞倅(任副職),已有能名;積(資曆)(再)升,以江蘇(介於省與府之間的區域,猶如現在的專區)中候補,於蘇省內政、外交、刑名(刑律)、榷稅(征稅)尤為熟悉,計(任職)臬司(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十三次,署藩司(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二次。曆任巡撫(依靠)如左右手,連章(接連上奏章)優保(從優推薦),徒以(隻因)病於目,未能駸駸(迅疾)大用。識者惜之。觀察雖短於視,一應(一切)公牘(公文),(隻)令書記(掌管書牘記錄的人)朗誦一過,(就)能貫徹於心(熟記於胸),一一裁決(判斷決定),無不恰中肯窾(要害,關鍵)。任刑名(刑律)久,總司厘務(主管政事)數十年,遇州縣來(拜見),觀察(約束)之嚴。謂某縣錢漕(錢糧)進款若幹,某(厘卡,征收厘金所設的專門基層機構)稅(厘金)入款若幹,除去應(上繳)公家若幹,某缺餘若幹,某差剩若幹,均飽爾等私囊。(假如)再不知自愛,貽誤(耽誤)公事,白簡(彈劾的奏章)(準備)在,不能為爾輩(寬容)(了)。所言洞見(明察,清楚地看到)症結,吏不敢欺,吏不能欺。餘遇大事,決大疑,(常常)商之觀察。一經擘畫(籌劃),鹹就(都成)條理。(剛巧)淮揚(介於省與府之間的區域,猶如現在的專區)缺出,江南官多如鯽,負大力(恃有後台)者(都)存希(希望)心。餘昌言(直言不諱)於眾曰:“蘇省外補道缺甚少,每有缺出,由督撫會商遴(遴選)員奏補。但商之(商討這一事情)雲者(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提頓,以引起下文),以其人之可否,(仍然)須斟酌(反複考慮)。若朱道(朱之榛道台),才望資格,均推第一,有缺(就)補,何須互商?(假如)淮揚一缺,不以朱道(朱之榛道員)請補,勿論另補何員,巡撫不能畫稿(官員在公文稿上簽字表示認可),(就)請總督專銜(以總督名義)陳奏(臣下向君王進言)可也。”某督以難違公論,落得順風使帆,分寧(淮揚地區)道員(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縱多(眾多),而分蘇(江蘇地區)道員獲補,群相缺望,至譏餘謂專(把持)政權。餘惟扶持善類,力主公道。悠悠(眾多的樣子)之口,一笑置之。(等到)餘去(江蘇),觀察(至今)未(到)新任,旋即(不久)病逝。(難道)暗中(仍然)有阻扼(阻擋)者(嗎)?不得而知(啊)。

    德清(今浙江省德清縣)俞曲園(清代著名學者俞樾,自號曲園居士)先生,東南碩學(知識淵博,飽學之士),以翰林(在翰林院任職的翰林學士)罷官歸,僑居吳下(江蘇)。所著《春在堂全集》,膾炙人口。湘鄉(今湖南省湘鄉市)曾文正(曾國藩的諡號)至有“李少荃(李鴻章的號)拚命作官,俞蔭甫(俞樾的表字)拚命著書”之語。內兄(妻子的哥哥)許子原觀察(即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為先生婿。先生文孫(孫子的美稱)階青太史(指在翰林院任職的翰林學士),又出餘門下。餘撫蘇蒞新(新到,新上任)時,出《大梁留別詩》七律八章示階青。先生見之,即日(當日)和成。馬工枚速(司馬相如的賦寫得好,枚皋的賦寫得快,比喻既好又快),兩擅其勝(質量與速度兩方麵皆好)。餘為之驚服。寒山寺古(梵語“刹多羅”的簡稱,寺廟佛塔),為姑蘇(今蘇州市)名勝。兵燹(因戰亂所造成的焚燒、破壞)後失修,公(空閑)往遊,蓬蒿(蓬草、蒿草,泛指亂草)地滿,(就是)所謂“夜半鍾聲”(虛詞,無所指),亦歸(之於)無何有之鄉,琳宮寶刹(全)付劫灰(劫後灰燼)。(於是)捐(官吏任職的年資)醵貲(籌集資金),重建殿宇(殿堂,高大的建築物),並範鍾(南宋大臣)泐石(刻石),以存古跡。寺中舊有文待詔(翰林院官職名,這裏指明代畫家文征明)草書唐張繼七絕一首,碑已半(倒塌),字亦經風雨剝蝕幾盡。(於是)請先生重畫。先生謂張句(確實)佳,但“江楓”二字不(怎麽)可解。考之《中吳紀聞》,所載(是)《江村漁火》。因賦一絕(作一首絕句詩)辯正,與原詩共書諸(寫之於)石。今(仍然)兀立(筆直挺立)寺中。餘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解組(解下官印,辭官卸任),僑居滬瀆(滬上),曾至姑蘇(今蘇州市),偶過楓橋小泊,重尋雪爪(筆跡),摩挲(用手撫摸)片石,為之低徊(流連徘徊)而不能(離開)。先生丙午(丙午年,即1906年)十二月病逝前一日,餘往視疾,時已昏厥,(仍然)(竭力,盡力)語餘曰:“《春在堂集》煩多印行。”餘允之,臨沒口拈(口述)一絕(作一首絕句詩)雲:“茫茫(模糊不清楚)此恨竟何如(究竟如何),(隻)恨粃糠(比喻瑣碎而沒有用的東西)未掃除。七尺桐棺三尺土,此中了卻(了結)萬言書。”可想見其風致(風采神韻)。餘奏請入《國史儒林傳》,奉旨俞允(允可)。《春在堂全集》兩次捐資印行,以(實現)(素,一向)諾而廣流傳,(希望)不(辜負)九原(春秋時晉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知己而已。

    丁未(丁未年,即1907年)七月,餘在江蘇任內,升(任)川督。所遺蘇撫以浙撫張君曉颿曾揚(張曾敭,曾捕殺秋瑾)調補。川黔接壤,餘(離開)鄉已廿六年,(於是)於具折(備擬奏折)謝恩時,附片奏(奏折)(請)賞假三月,回(原籍,家鄉)省墓(祭掃尊長的墳墓)。時張君以辦理秋瑾一案,不無操切(急躁),大(違背)江浙人士之意,撫蘇命下,江南士紳(紳士)專電阻其來蘇。張亦請假就醫。餘入(朝見帝王)情(深厚),歸思正切,專電樞廷(政權中樞,內庭),請以蘇藩(江蘇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陳君伯平(陳啟泰的表字)啟泰,護理(以次級官暫時代理出缺的長官職務)撫(印章多用篆文,故為官印的代稱),以便克期(如期)交代(交接),入京祝嘏(賀天子壽),奉旨俞允(允可)。電音傳來,(怎料)江督(兩江總督)端忠敏(端方的諡號,托克氏,滿州正白旗人)公以事前未經知照(通知),意頗不(喜)。而又無從與餘作梗,乃密電樞臣(朝廷中樞大臣)張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公,謂伯平嗜好(指吸鴉片)甚深,不(能)封疆重任。力保鄂藩(湖北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李君岷琛,堪以升(補缺)。遞遺鄂藩(所留鄂藩空缺職位順次),請以鄂(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梁君鼎芬補(任)。維時(當時)文襄(張之洞的諡號)新入政府(中央政府),李、梁二君,(就)其舊(僚屬,下屬)。(兩江總督端忠敏)意在迎合,希(希望)動聽(說動)。文襄持端電傳觀樞垣(樞府,政權中樞,內庭)諸公,項城(今河南項城市))袁君世凱笑曰:“伯平是否吸煙,(還)在疑似(疑問)之中,若少東(可能是陳伯平的表字)之痼疾(積久難以治愈的病,這裏指煙癮)甚深,餘在津親見,(怎麽)午橋(端方的表字,托克氏,滿州正白旗人)竟不知(呢)?目前已有電旨,令伯平護理(以次級官暫時代理出缺的長官職務)蘇撫,實任應(選擇)何人,(等待)升任川督陳筱石(作者的表字)製軍(總督)到京,麵(問)伯平精神如何,再行請旨辦理。” 文襄(張之洞的諡號)意亦謂然。其後伯平果拜真除(實授官職,由暫時代理改為正式職位)。在餘原不敢居功,而江左(在地理上以東為左,江左也叫江東,指長江下遊南岸地區)諸君群起與之為難。伯平忠厚長者,何堪(如何忍受得了)八麵受敵,(最終)之遇事拂逆(違背心願),齎誌以歿(懷抱著未遂的誌願而死去)。靈櫬(靈柩)回(湖南)時,餘(剛巧)在武昌。曾親(到)舟中祭奠,揮淚送之。而與彼作梗者,不數年間,大而禍國,小而殺身,竟無一令終身。伯平有知,當亦含笑於九原(春秋時晉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啊)。

  在(以前)後夔(相傳為舜掌樂之官)(主持,主管)樂,百獸(順服,順從,引申為跟著)舞;大漢西京(指長安)朝會,盛(獻上)百戲;唐則霓裳羽衣(霓裳羽衣曲,唐代漢族宮廷樂舞),傳之天上;歐公(歐陽修)《五代史》,至特編《伶官(樂官)傳》。戲之由來久(啊)。我朝恭遇萬壽(帝王的生日),王公大臣入坐聽戲,載於會典(記錄古代官府更迭、政務要聞的典籍),(實在)重之也。餘以外吏(地方官)兩次入京陛見(謁見天子),均(當,遇到)慶辰,恭逢巨典(盛典,大典),耳(聽)仙樂,不可謂非榮幸。癸卯(癸卯年,即1903年)六月,以(開封)撫入京,適值(剛巧正當)德宗(光緒皇帝)景皇帝(端儉寬勤景皇帝,光緒的諡號)萬壽。在頤和園隨班行朝賀禮。先期(事先)傳令入坐聽戲。(皇上)駐(帝王出行的車駕)頤和園,(就)於園中德和園排演。台(總共)三層樓,北向,規製(建築規格)崇閎(高大宏偉)。兩宮(皇太後和皇帝)正殿坐,南向。東西各(間),諸王公大臣以次(按照級別高低次序)坐。凡近支(宗族中血統關係較近的分支)王、貝勒(貴族稱號,相當於王或諸侯,地位次於親王、郡王)、貝子(清朝宗室及蒙古外藩的第六級爵職,地位在貝勒之下、鎮國公之上)、公、滿漢一品大臣,(與)內廷(宮中)行走(在京城擔任非專任差事)者均(參與,如席);在外將軍、督撫、(提督)(總兵)(剛巧)在京者亦(參與,如席)。其京中一品之各旗都統(清代八旗組織中每旗的最高長官),及二品滿漢侍郎(副部級),均不得列入。東第一間,近支王公,次軍機大臣(軍機處大臣,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大學士(內閣大學士,皇帝顧問,從二品)、各部尚書、都察院(主管監察、彈劾及建議,與刑部、大理寺並稱三法司)左都禦史(都察院的長官,從一品,職掌糾劾百官,辯明冤枉,監督各道)等。西第一間,禦前大臣(由王公大臣兼任,掌管乾清門侍衛司員諸務,實際即統轄內廷事務,並常日侍直於皇帝左右),次內務府(管理皇家大小事務的總機構)大臣,南書房(文學侍從、應召侍讀之處,位於紫禁城內月華門之南乾清宮西南角)、上書房(尚書房,清代皇子讀書的場所,位於紫禁城乾清門內東側南廡)翰林(在翰林院任職的翰林學士)。將軍、督撫、提鎮之在京者,居於西末一間。此其大較(大略,大概)也。計獲(親臨)盛典者,約五十餘人。由內務府大臣即時傳單知會(通知照會),共湊集銀二千兩,為賞(用酒食或財物慰勞)內監(太監)之需,人約派五、六十金,(交付)呈禦覽(天子閱覽)後分給。辰九鍾,諸臣先到,各依次跪。少焉(過了一會兒),樂作。內監傳呼:“駕到。”皇上在慈聖(慈禧太後)輿(車)前步行,後妃、公主、福晉(親王、郡王、世子的正室)等隨輿後。慈聖下輿,升殿坐。諸臣行三叩首禮。傳命脫補褂(正式官服),去朝珠(胸前飾物),賞賚(賞賜)雪藕、冰桃、瓜果等物,人各一黃龍盒。由內監親(拿著)(恭敬地送上去),慈聖一一過目,(才)依次遞交。各敬(恭敬)領(完畢),行一叩首禮謝恩。內監承旨,命張大幕二:一由北而東;一由北而西,名曰隔坐。三麵各不相見。僅見者,台上歌舞(也)。諸臣可於其時休息談論,各適其適(各人尋找自己適意的事去做)。兩宮(皇太後和皇帝)體恤(體諒)臣僚(官吏),無所不至。餘居西第六間,同坐者,為湖廣總督張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公之洞、安徽巡撫誠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的事務,明、清常以副都禦史或僉都禦史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亦例兼右都禦史)勳。維時(當時)正演吳越春秋範蠡獻西施故事。當範蠡(訪問)太宰(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嚭府第(貴族官吏或大地主的住宅)時,投刺(投遞名帖以求見)二次,司閽(看門之人)不之理(不理之,不理他);(接著)用門敬二千金,閽者(看門之人)(就)為轉達。(觀)至此,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忽失聲狂笑曰:“大惡作劇,(正)是今日京師(京城)現形記(啊,也)!”聲振殿角,餘(急)以他語與周旋,免再發言,致(通,達)天聽(天子的聽聞)。時(進入)午正(正午),內監(太監)傳呼:“賜宴。”宴設於仁壽殿東偏殿,(總共)八席,諸臣隨意飲(吃)。大官廚瓊漿(傳說中神仙飲的仙水,借指美酒)玉粒,非(再)人間風味也。酉正(酉時,下午五至七時)撤幕,各大臣仍須衣冠如禮。未幾(不久),樂止。(再)朝北行三叩首禮,各(快走)出。翼日(次日),亦(依照)之。又四年丁未(丁未年,即1907年),升任川督,十月到京,恭遇慈聖(慈禧太後)萬壽(帝王的生日)。先期(事先)賞紫禁城騎馬,賞西苑(紫禁城西側的北、中、南三海合稱西苑,即今中南海)門內騎馬,賞坐船隻賜墊,並賞初九、初十、十一三日聽戲。時(進入)冬至,(就)在西苑舉行慶典。於豐澤園(東)另製戲座,廣設帷幕,規製(格局)較澱園(圓明園為狹,以其可禦嚴寒也。(剛巧)餘與馬提督玉昆、薑提督桂題、夏提督辛酉,同在西末間。南皮(張之洞,祖籍今河北南皮縣)與項城(袁世凱,祖籍今河南項城市),(剛剛)(入宮值班供職)軍機(軍機處,中樞權力機關,負責輔佐皇帝處理軍國大政),二君均不喜觀戲,(就)至西間外房,命蘇拉(皇宮內的仆役)約餘出外閑談,(問)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拳亂事。猶憶(仍然記得)台上正演《長生殿》傳奇,簾(帳幕)之外雪花紛披(雜亂而散散落落,紛紛揚揚),想見瓊樓玉宇(形容精美華麗的樓閣,也用以指月宮或神仙住的地方)高寒景象。曾有詩雲:“長生一曲(指《長生殿》一戲)(悲傷)心神,凝碧池(唐代洛陽禁苑中池名)間百戲(陳設,這裏指上演)。樂府舊人(指演《長生殿》的演員)誰(還)在?不(能,忍受)回首說庚辛(庚寅年與辛卯年,即1890年與1891年)。煙波(煙霧籠罩的水麵)一(大船)任遊行(遊動),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位於北京城內故宮和景山的西側,合稱三海)風光畫不成。為報來年豐已(預兆),雪花飛上(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簾(用羽毛裝飾的旗子,泛指旗子)。”(大概)紀實也。今則滄桑陵穀(滄海、桑田、山陵、山穀),事變日(亟,急迫),昔時(往日)鈞天廣樂(指神話中天上的音樂),隻好付之一夢。(還)何言(啊)。

    天下大鎮四:曰河南朱仙,曰江西景德,曰廣東佛山,曰湖北漢口。自豐工決口,河流橫齧(肆虐),朱仙化為一片沙(碎石)場,不成商市。景德(隻)營業陶工一部分。佛山近海,市場較大。然據武漢上遊,推內地商埠(與外國通商的城鎮)第一,莫如漢口。凡西南若(雲南)、若蜀,西北若秦隴(陝西、甘肅)、若豫晉(河北、山西),五方百貨,均奔輳(聚集,匯聚)於此,以灌輸於東南。該鎮背湖枕江,一線長堤廿餘裏,廛市(市中店鋪)鱗集(群集)。惟限於地勢,凡細民(小民,普通百姓)無力居(店鋪)者,(都)於肆旁設攤貿易(買賣),不下千餘家,均借此謀生活,由來舊(了)。餘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四月抵湖廣任,前任某製軍(總督)稱交案件,約數百起。窮日夜之力,(全)(加以,予以)判決。某製軍(總督)辭赴蜀任,舟維(係船停泊)漢上(武漢),(打算)拜答各國領事官。(剛巧)巡警道馮觀察(即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啟鈞銳於市政,早欲將鎮中攤市一律肅清。而又未曾預擇廣漠(廣大空曠)之場,為移此(到)彼之(籌劃)。(急)聞某製軍來鎮拜軍(指拜答各國領事官),將計就計,傳(告)(全)鎮一律拆攤清道,以備大府(高官,上級官府)賁臨(光臨)。攤商以為暫時拆卸,不得不遵。時已三日,群(打算)回營(回來經營)生理(生意,買賣),馮觀察又傳(告),攤經拆去不準再設,另各擇地謀生。於是大(違背)商情,群執香向有司(有關官員)衙門請求複業。某製軍(總督)(此)日仍(又)拜客,易輿(換車)而騎,正馳驅(策馬疾馳)市中,眾商遮攔(阻攔)馬首(恭敬地送上去)訴。某製軍(假如)能妥加曉諭(明確告知),令其仍舊貿易(買賣),移攤一事,從緩解決,該商等無不樂從;即不然(就是不是如此),而(推托)之後任,亦可(告)知該商等,謂已經卸事,應候後任酌辦(酌情辦理),該商等亦無知之何(不知所從)。(至)均不出此,一見眾商攔阻,勒回馬頭,拚命狂奔,竟駕扁舟(小船)而(逃跑)。眾商見其飛奔示(膽小,膽怯),一時人聲鼎沸,相率(相繼)窮追。鎮中無業遊民最多,所謂大(聚合)隊、二攏隊者,不下千餘人。附和滋事,焚燒搶掠,紛擾昕夕(早晚,引申指整天)。某製軍(剛剛)離漢鎮(漢口?),而該鎮之大亂將作(了)。餘遠在武昌,聞警後立派張統製(師統領)彪、黎協統(旅統領)元洪,各帶軍隊馳往。先保護鐵路、電杆,及一碼頭等處與租界聯屬之地,恐匪徒攔入(闖入)界內,致煩交涉(以致造成涉外事件)。又慮夜間軍隊入市,易(生出,造成)驚擾。(素,一向)(知悉)鎮中商辦救火會最得力,(下公文)令該會夜巡邏,以防未然。部置(剛剛)定,(剛巧)盛侍郎(副部級)宣懷來(拜見)。侍郎膽(一向)(膽小,膽怯),謂所辦漢陽鐵廠與兵工廠毗連(相連接,相鄰),合計約數千人,漢口有警,必遭影響,懇派兵彈壓(鎮壓)保護。餘謂君可無慮,此案乃巡警道辦事操切(急躁),激變商情。既經準其複業,收拾(辦理,搞定)(極)易。其餘不法之徒,乘機擾亂,已派隊彈壓(鎮壓),絕不至大起風潮。並聞沿江某製軍(總督)幸災樂禍,越境欲建奇功,已在下關(地名,在南京市城外,瀕臨大江,屬深水良港)簡糾(選派集合)師船(兵船),武裝待發。餘指揮雖定,究以(湖北)省人心浮動,使者(奉命辦事的人,這裏指奉命擔任湖廣總督的作者)蒞新(新到,新上任)未久,恩信(恩威信譽)未(信任)。(而)將士能否用命(遵奉命令),均難意測。外雖持以鎮定,私衷(心中)不無惴惴(恐懼的樣子)。(是)(蒙)天公做美(作美),由(夜)達旦,大雨時行(及時而作),延至次日午後始止。連江烽火(就)為一雨洗淨,兵氣無光。事定後,派員查勘(查驗),僅焚毀洋商一二家,華商四五家,洋婦亦有受傷者,略加撫恤,各無異辭。某製軍督(湖北)(剛剛)半(年),不能為鄂造纖芥(微小)之福,幾至為鄂釀滔天之禍。清夜(寂靜的夜晚)(而)思,何以自解(自己解釋清楚)?(至於)馮道(巡警道觀察馮啟鈞)之辦理不善,(罪,過失)實難辭。(但)查其平日勇於任事,並非不(能)造就(栽培)(虛詞,無所指),(輕微)加譴責,以勵將來。此餘抵鄂渚(湖北口岸,指武漢)接任後第十日之事,特(完整,詳盡)述之。

    武漢據天下上遊,夏口(今武漢市漢口)北(靠)雙江,武漢屏蔽。龜蛇二山,遙遙對(聳立)。岷江東下,漢水西來,均以此間為樞紐。地勢成三角形,(高聳)為中流鼎峙(鼎立)。餘服官(做官)鄂渚(湖北口岸,指武漢),(剛巧)英、美水師提督乘兵艦來(拜見),謂:“遊行(航行)幾遍地球,水陸形勢(地勢,地形)之佳,未有如(此)地者,推為環球第一,不僅屬中國奧區(內地,腹地),(私底下,心中)興觀止之歎。”地利關係一國之強弱如此。軍興(?)以後,南皮張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公服官(做官)最久,於省垣(省會,省城)分建絲、麻、紗布各廣,以塞漏卮(財政漏洞,財政短缺)而擴利源。並建甲、乙、丙、丁四(貨棧,倉庫),奄有(滿口)碣石招賢(梁人鄒衍入燕,燕昭王築碣石宮親師事之)、平津東閣(西漢平津侯公孫弘為丞相,起客館,開東閣,招請士人,後因以“平津館”等稱高級官僚延納賓客的處所)遺意。漢陽立鐵廠、兵工廠,規模尤為雄闊。惜(隻)能舉其大綱,承辦者不盡得人,至有美(啊)(仍)憾之歎,然一個臣之遺澤(遺留給後世的恩惠德澤)遠(了)。夏口(今武漢市漢口)當輪船、鐵路之要衝,百貨雲駢(雲集)。洋商茶市交易,不集於滬瀆(滬上),而(?)(歸向,追逐)於漢上(武漢),所係顧(關心照管)不重(嗎)。餘承乏(暫任某職的謙稱)二(年),蕭規在望,有愧曹隨(蕭規曹隨,形容繼任人沿用前任定下的規則、做法等等,不作更改)。(但)前賢(施與,貢獻)之(多,大)(虛詞,無所指),(就)(維持)之以(簡要),昔日(以前,往日)(足以)為利(實施善政)者,頗思救其弊。此無他,意指本不相符,而今昔之情形,亦有所不同也。曾過漢陽,登晴川閣,憑覽(居高而看)江山形勢(地勢,地形)。文襄(張之洞的諡號)有聯雲:“洪水龍蛇(指長江及其眾多之流)街循軌道,青春(草木繁茂)鸚鵡(鸚鵡洲,長江邊一處因江水衝積而形成的沙洲)起樓台。”想見元臣(重臣,老臣)風概(風度氣概),固自(原本,自然)不凡。獨武昌黃鶴樓久毀於火,(至今)未修複。(暗)怪文襄督(湖北)廿餘(年),經營建設,不惜浪擲(虛耗)多錢以億萬計,區區一樓,估值僅需十萬金,何以(吝惜)而不(辦理)?得毋(莫非,是不是)文人結習(積習),(忌戒)“崔顥題詩在上頭(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但見到崔顥所題《黃鶴樓》一詩後,大為折服,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嗎)?每與(湖北)紳柯巽庵侍郎(副部級)逢時宴集(每逢特別節日聚宴),倡議重修,十萬之數不難籌辦。(剛剛)定議,(剛巧)奉移節(轉任,調任)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之命,繼任者恣睢暴戾(粗暴凶惡),欲蓋翻(顛覆)前人成案(規矩,製度)而芻狗(輕賤)之。坐鎮非才,群(助詞,表示狀態,相當於“然”、“樣子”)一哄。不一(年)而方、召中興(西周時助周宣王中興之賢臣方叔與召虎的並稱,後借指國之重臣)之地,忽(變成)為勝、廣(陳勝、吳廣)發難之區。江漢(長江、漢水)橫流,(無)有其(盡頭)。(才,就)知保邦製治(保衛、治理國家),不(在於)其地惟其人。後之論者,可以觀其變而會其通(透徹領會)(啊)。

    國家龍興遼沈,定(國柄,政權)燕京(北平的舊稱,因曾為古燕國都城)。(引用)照明製,特開科舉,以係人心而光國(典章製度)。順治丙戌(丙戌年,即1646年)會試(禮部主持的中央一級科舉考試),為開國第一科,選山東聊城(今山東省聊城市)傅君以漸為狀元。由丙戌(丙戌年,即1646年)截至光緒甲辰(甲辰年,即1904年)廢科舉之日止,計共得會試一百十三科,狀元共一百十三人:內蒙古一人,順天(北京市區)一人,直隸(今河北)三人,山東六人,河南一人,江蘇五十人,浙江二十人,安徽九人,江西三人,福建三人,陝西一人,湖北三人,湖南二人,四川一人,廣東三人,廣西四人,貴州二人。餘東三省、山西、甘肅、雲南均無人。江蘇一省幾得半數。蘇州一府計廿三人,幾得一半之半。蘇、浙文風相(等同),(衡量)以浙江一省所得之數,(還)不及蘇州一府。其他各省(有的)不及十人,或五六人,或一二人,而若(奉天省,即今遼寧省),若(山西),或甘,若(雲南),文氣否塞(閉塞不通),竟不(能)破開荒而光巨典(朝廷大法),(難道)真秀野(茂盛、荒野)之懸殊(嗎)?(私底下)(曾經)縱觀而知其故,自言遊以文學專科,矜式(尊敬效法)鄉裏,宣尼(對孔子的尊稱)有“吾道其南”(“吾門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門下有了言偃,我的學說才得以在南方傳播)之歎。南方火德(古代以五行附會王朝的運祚,以火而王者稱為“火德”),光耀奎壁(二十八宿中奎宿與壁宿的合稱,二宿主文運,所以常用以比喻文苑)。其間山水之鍾毓(鍾靈毓秀,指美好的風土孕育優秀人物),與(那)曆代師儒之傳述,家弦戶誦(家家都不斷歌誦,也形容詩文流傳很廣),風氣開先;拔幟(非)難,奪標自易,此一因也。冠蓋京師(京城),凡登揆席(宰相)而(登,升)九列(九卿之列)者,半屬江南人士。父兄之衣缽(原指佛教中師父傳授給徒弟的袈裟和缽,後泛指傳授下來的思想、學問、技能等),鄉裏(家鄉)之標榜(榜樣),事(剛剛)半而功必倍,實未至而名先歸。半生溫飽,盡是王曾(北宋仁宗時名相,曾連中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年少屐裙(原指六朝貴遊子弟的衣著,後泛指富家子弟的時髦裝束),轉(進用)梁灝(北宋狀元,曾任開封知府。有三子,梁固、梁述和梁適。長子梁固後也中狀元,史稱父子狀元。梁適曾在宋仁宗時任宰相)。不(知)大魁(狀元)為天下公器,竟視巍科(科舉考試名列前茅者)(是)我家故物,此又一因也。(總合)此二因,沿成積習,至國朝(指大清朝),三元(解試、省試、殿試皆第一)僅得二(雋士,才智出眾者)。蘇州錢君棨三元坊(蘇州市區中南部一傳統地名,位於人民路自新市路至書院巷段)高豎黌宮(學校)道(東),餘撫蘇時(仍然)及見之。而廣西邊遠省分,亦有陳君繼昌。其人崛起(高起,突起)遐荒(偏遠的地方),如驂之靳(如拉車的驂馬、服馬一樣前後相隨)。(才)知文章同此報國,人才不限方隅(區域)。篤生(一生,終身)非偶(不適當的婚配,不相稱的配偶),人貴自立,科名(科舉功名)一事,(隻)(助詞,無實義)小(助詞,表示狀態,相當於“然”、“樣子”)(虛詞,無所指)(啊)。通計聖清(大清)一代,自博學鴻詞科(科舉考試之一種,唐開元年間始設,以考拔能文之士,清代康熙與乾隆時曾兩次舉試,不論已仕未仕,皆可應考)、特保經濟科出,而翰林(在翰林院任職的翰林學士)(後退)步。自援例(援引慣例)納粟(捐納粟米得官或入國子監,後改用銀兩)、軍功、保舉興,而正途(指科舉)減色。至廣方言館(成立於1863年,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國語專科學校,所謂“廣方言”,就是推廣方言的意思,清政府把外國語當作“方言”,顯然是有點老大自居的傲慢)、憲政編查館(清政府為推行“預備立憲”而設置的機構,光緒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直屬軍機處,下設編製、設計、官報3局,庶務、譯書、圖書3處)、督辦政務處(是清政府為施行“新政”而設置的中央辦事機構,光緒二十七年(1901)4月成立)立,而科舉(就)廢刻苦(極苦)不(再)存。狀頭(狀元)之名,從此中絕(中斷)。一朝之國運,亦從此告終(助詞,表示感歎,相當於“啊”)。重檢館選錄(疑為有關科舉的典籍),為之太息(歎息)不置也。至由狀頭(狀元)登揆席(宰相),所謂狀元宰相者,有清一代,僅得一十四人。曾聞之元和(今蘇州市)陸文端(都察院左都禦史陸潤癢的諡號)相國所雲,(於是)(接)於篇末。

    光緒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秋,江(湖北)兩省會操,地在安徽太湖縣。江南第九(師)統製(師統領)徐(總兵)紹楨,與湖北第八鎮統製張鎮彪為南北總司令官。張(總兵)辭赴(安徽)境,餘告之曰:“張中堂(內閣大學士)經營締造,不惜(浪費,花費)巨(軍費),練成此軍。”故鄂省成軍在江南之先,一切軍械較他軍為完備。壯(啊)此行,可以實地練習,為將來敵愾(對敵人的憤恨)疆場之用。張去後,所有武漢守衛事宜(事情),責成獨立(旅)黎副將元洪、(衙門)巡警道金(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鼎和衷(和睦同心)辦理。(怎料)皖省新軍統帶(清末新兵製,統轄一標(團)的長官稱統帶,也稱標統)熊成基,(是)著名老革命。乘秋操時,皖撫(安徽巡撫)朱經田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的事務,明、清常以副都禦史或僉都禦史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亦例兼右都禦史)馳往太湖彈壓(鎮壓)照料,省垣(省會,省城)空虛,煽動(全)營兵變,圍攻省城。餘聞警報,飛電經田中丞立即(傳告)省,並電(令)張統製(師統領)彪速命王協統(旅統領)得勝帶隊折回安慶,力保鄰疆。經田中丞(急)圖捍禦(防衛,抵禦),苦於無兵。該叛軍熊成基勢張甚(勢力增長迅速)。援軍一時未刻(一時三刻,短時間內),(危險)(啊)岌岌(危險的樣子)。(剛巧)(湖北)省載兵赴(安徽)之楚材(一艘 950 噸之兵輪的名稱)兵輪,停泊皖江城外,管帶(艦長)孟憲德首先開炮,擊毀叛軍營壘炮台。霹靂一聲,山鳴穀應。熊成基知事已敗,(才)逃往集賢關(在今安徽省安慶市)北去。餘黨紛紛潰散。(剛巧)王得勝軍到,省城得以保全。營中未叛者,(還)有數百人,(就)由王得勝率隊住紮(駐紮)該營中,暗為抵製。(經曆)五日而大局粗定,張統製(師統領)(才)督率全(師)回(湖北)。當(安徽)中兵叛之時,不幸(剛巧)逢二次國恤(帝後之喪),全國震驚。武漢地方人心浮動,論言(輿論)四起。餘不動聲色,密(令)黎協統(旅統領)、金觀察(即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多方鎮壓,得以轉危為安。(其)後(安徽)省奏報,由江督(兩江總督)某製軍(總督)主稿,鋪敘該軍(平定)難情形。而(湖北)兵輪首先開炮,擊走叛兵;(與)王協統(旅統領)暫守皖垣(安徽省會),力服降卒,一字不提。但據皖撫(安徽巡撫)來(商議),謂:“(湖北)省出力人員,亦應列獎,請開(準備)銜名(官銜與姓名),(商議)(安徽)(準備)奏。”(湖北)軍將弁(將官)聞之大嘩,相率(相繼)不願列保(上司列舉屬下的功績而保舉)。餘一麵善言撫慰(安撫慰勉),並專折聲敘(明白陳述)當日(湖北)軍代為(平定)亂情形,並稱(湖北)省援(安徽)各將弁(將官),食祿(享受俸祿)忠事,於義當然,(湖北)軍曆年奉派援(湖南)、援(河南)、援(江蘇)、援(廣西),幸示隕越(失職)。此次以兵剿兵,與平時剿匪不同。且發難即係(就是)(安徽)省陸軍,首犯熊成基(至今)未弋獲(擒獲)。省界雖(不同),軍界則一。(正)以軍人名譽攸關(所關,有關),引為愧(罪,過失)。何敢仰(取得)獎敘(獎勵),致抱不安等語。(奏章)上,奉朱批(用朱筆批點,也特指由皇帝親自用朱筆批示的奏章),(命令)餘查明得力人員,擇(突出)保獎(官員向上薦舉有功之人,使得到獎勵擢用)。江督(兩江總督)、皖撫(安徽巡撫)聞之,均各慚(恐懼)。(於是)遵旨敘保(官員向上薦舉有功之人,使得到獎勵擢用)十九員,楚材(一艘 950 噸之兵輪的名稱)兵輪管帶(艦長)首先開炮之孟憲德,業已(已經)病故,不及身(取得)顯擢(提拔),僅得從優議恤(議其功績﹐給予褒贈撫恤)。餘深惜之。時張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公(仍然)在政府(中央政府),來電雲:“君真能為(湖北)軍吐氣。”餘複電謂:“吾輩激勵軍士,應如(此)(也)。”並非與(江蘇)、(安徽)連帥(泛稱地方高級長官)鬧意見也。

    國家整軍經武,原以自強之道首在練兵。(但)此事非可紙上空談。(就)以屯營(安紮軍營)而論,首須查勘(查驗)地勢。省會(省城)之區建置營房,宜於郭外(城外)擇一二高原曠野,或背山,或臨水,分營駐紮,不宜專駐一處;(隻)取消息靈通,於同袍同澤(比喻共事的關係)之中,隱寓相(聯係)相製之意。在(以前)棘門(門口插戟守衛)、細柳,未知若何。以近時而言,凡目所經者,不下十數處,此其大較(大略,大概)也。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到)(湖北)督任,下車伊始(初到任),首以(湖北)省(駐紮)軍處所(地方)(問)之。第八(師)統製(師統領)張君彪、混成協統(旅統領)黎君元洪(全,都)謂,所統各(團)營,大半在武昌城內蛇山左近(附近)。心(暗)(驚訝)之。(接著)率同張等前往查看,所有營房一律仿照西式建置,規模極其崇閎(高大宏偉)。續查(師)營與(旅)營同在一區域,望衡對宇(形容住處相距很近,可以互相望見),形勢(陣勢)崢嶸(凶惡)。餘心更為詫異(驚訝)。省垣(省會,省城)繁庶(繁榮與人口眾多)之地,(隻)須警察得力,足以建威銷萌(消除不安定因素)。無端(沒來由)聚此赳赳(威武雄壯的樣子)勇士,多則萬人,少亦數千人,雜居共處,易(生出,造成)群哄。萬一變生肘腋(事變就發生在身邊),為患何可勝言(怎麽能說得盡)。況此營與彼營,並不同一部分,無端(沒來由)強與合並,意見不免紛歧(混亂不一致),接觸尤易齟齬(意見不合),(放任)私憤而(違背)公義,(實在)恐在所不免。不(審視,細看))文襄(張之洞的諡號)當日經營構造,何以貿然出此。將欲力加改作,又恐搖動軍心。兼之習慣(已經)久,亦慮遷地(不)良。展轉籌度(反複謀劃),無術補救。未幾(不久),餘調任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繼任者恣睢暴戾(粗暴凶惡),變(就)生於肘腋(身邊)之間,無從防禦(防備抵禦)。(剛巧)作成武昌起義之名,玉步(君位)因之(急遽)改。誰使神州陸沉?恐夷甫諸人(指清談誤國之輩)不得不(負責)其(罪過)也。論語有(虛詞,無所指),“季孫(季康子,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名肥,把持朝政)之憂不在顓臾(魯國的附庸國),而在蕭牆之內(內部)”,(確實)(啊)(此)言,可深味(深深體味)(啊)。

    光緒元年歲紀(年代)乙亥(乙亥年,即1875年),舉行恩科(明、清的科舉考試本按一定年歲舉行,朝廷有慶典特恩,則加開恩科取士)鄉試,餘獲售(科舉中試),是為承恩(獲寵)之始。其間服官(做官)京師(京城),外任各行省(省),由(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而撫、而督,均在光緒三十四年中。不幸龍馭(皇帝的車駕,借指皇帝)上賓(帝王之死),(幼)皇嗣統(繼承皇位),攝政(代國君處理國政)(剛剛)經三(年),國體更變。餘亦因病棄職。舊製新主即位,例須奉卜(恭敬地選擇)萬年吉地(清製,皇帝即位之初,即可為自己尋覓死後埋葬之地)。不知何以當時未經懿旨(皇太後或皇後的詔令)施行。直至大行(皇帝或皇後初崩)之後,倉卒(急促匆忙的樣子)於西陵(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易縣西陵鎮,是清朝雍正帝、嘉慶帝、道光帝、光緒帝四位皇帝及其皇後、嬪妃的陵園)建造山陵(皇帝陵墓),梓宮(皇帝的棺木,以梓木做成)暫奉祀(祭祀)於梁格莊(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易縣)享殿(供奉靈位、祭祀亡靈的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築群)。餘己酉(己酉年,即1909年)十月由(湖北)調(直隸,今河北),入京陛見(謁見天子)。翼日(次日)敬(恭敬)齋戒(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不與妻妾同寢,以示虔誠莊敬),馳往西陵,虔叩梓宮(皇帝的棺木,以梓木做成)。追(思)(聖上,皇上)德神功,(恩澤,比喻像雨露滋潤草木一般的恩情)流中外。微臣(極重)蒙殊遇(特殊的寵遇),答報無從(無以報答)。(就)不禁感激(感恩)流(淚)也。大工(指建造陵墓)未(完成),忽(遇到)國變(指滿清被推翻),一切匠作(建陵工程),因而停止。幸南海梁文忠(梁鼎芬的諡號)公鼎芬,痛哭陳書(通過書信述說),嚴責當事。撥給巨(內帑,宮內府庫的財貨),得以乘時(抓緊機會)興工。並函致海內外諸遺臣,量力報效,集成巨款,為山陵(皇帝陵墓)種樹之需。餘報效四千元,內子(對他人稱自己的妻子)許夫人報效二千元備用。文忠(梁鼎芬的諡號)於事(完成)後,曾(描摹)崇陵(清德宗景皇帝之陵)種鬆圖見寄(寄我);承修此項欽工(指建陵工程)之前直隸(今河北)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淩方伯(即布政使)福彭,(又)以崇陵(清德宗景皇帝之陵)寢殿皇帝的靈魂起居的地方,裏麵陳設著死去的皇帝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完全像奉侍活人一樣地服侍死者)拓印(將石碑上的字、畫摹印在紙張上)成圖寄閱。荒江孑遺(孤獨的遺臣),老眼摩挲(用手揉擦),不知(淚)之從何出也,至孝欽顯皇後(即慈禧太後)菩陀峪定東陵(位於河北省唐山市,為清文宗鹹豐帝的孝貞顯皇後(慈安太後)和孝欽顯皇後(慈禧太後)的陵寢。慈安陵名為“普祥峪定東陵”,慈禧陵名為“菩陀峪定東陵”),前為萬年吉地(清製,皇帝即位之初,即可為自己尋覓死後埋葬之地),年久重修,餘亦曾任此(差事)。目諸規模(高)麗,不比崇陵(清德宗景皇帝之陵)倉卒(急促匆忙的樣子)興辦,諸(形體,實體)簡陋。時會(機會)所(遇到),無可如何(無可奈何),惟有(推托)之氣數(命運)而已。

    直隸(今河北)為各省領袖,屏蔽京師(京城)。自五口通商,特設北洋大臣(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以直督兼任。形勢(地位)較他行省為要,體製亦較他行省(省)為肅。李文忠(李鴻章的諡號)曆任廿餘年,庚辛(庚寅年與辛卯年,即1890年與1891年)議款(議和),上相(尊稱宰相,居首位的宰相)騎箕(去世)。時(承受)永遠停捐之旨(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光緒下聖旨,聲明以後無論什麽原因,都不準捐納實官),捐輸(將財物捐助繳納給公家)異常勇躍(八月之前的買官賣官行為依然是有效,於是,各地的捐納機關開足了馬力,展開最後的、瘋狂的捐納行為,各方督撫紛紛親自出馬,為最後期限內的買官者奏請官職,一個月之內,各省台麵上的捐納收入就超過百萬兩),北洋(指直隸,今河北)實總其成(最為成功)。文忠歿(死)後,存款不下千餘萬金。繼任某製軍(總督)(借)以為練兵之用,不三年,支銷殆盡(幾乎罄盡)。(又)奏準由各省合籌練兵經費,(年)約數百萬,竭天下之脂膏(財富),供一己之揮霍,而定藏竭(了)。(其)後繼任某製軍(總督),(再)踵事增華(繼續以前的事業並更加發展),取攜任便。(年)入隻有此數,出則層出不窮。餘由(湖北)調(直隸,今河北),未到任前,某藩司(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護篆(掌印),一意徇情(曲從私情)見好(討好),計一月內(下公文)委差使至一百五十餘人,聞之(特別)為震駭。公(國家庫藏的金帛)有限,(怎)能長此濫支。(於是就)破除情麵,一筆勾之。並將前有兼差者,一律厘剔(清理剔除),以(明白)核實。開怨同僚(不)顧也。舊製北洋大臣履新(赴任),各國領事先來拜謁(拜見)。某藩司(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護院(掌印),力(推崇)謙抑(謙遜,謙卑),先往拜各領事。餘(到)任後,領事團欲(引)以為例。餘笑謂:“中外通商,凡交際與交涉(處理)為二事。交際以私交言,餘與各領事(一向)無交情,何必令其來見。交涉事關兩國公件(公事),關道(海關部門)與領事平權,載在條約,盡可互相商酌(商量斟酌)。(他)亦勿(用)見餘,聽之可也。”(剛巧)美國新任總領事抵津,不以領事團為然,首先來見。德國領事以德商與華商交易,多曆年所(年數),華商虧欠德商銀至一千一百萬兩,曆前數任,(至今)無辦法。時(當)歲暮(一年將近的時候),急求餘一言解決,竭誠請(拜見)。其餘各領事,目見團體已散,(就)亦相率(相繼)來見。法領事並托譯員轉述,(他)等一時誤會,致拜謁(拜見)稍遲,請勿介意雲雲。餘一一應付之。並允德領事所求,商之度支部(清代掌管財政事務的機構),為設保商銀行(北洋保商銀行,創辦於1910年,原是為了清理天津商人積欠洋商款項,維持天津華洋商務而設),以(緩解)華、洋各商之困。各領事見餘此舉,均為滿意。嗣後(從此以後)交涉不煩言而自解。此餘(剛剛)履新(赴任)一月內之事。開歲(年首)庚戌(庚戌年,即1910年)正月,樞臣(朝廷中樞大臣)南海戴文誠(戴鴻慈的諡號)逝世。輦轂(天子,京師)之下,喧傳(廣傳)餘將內召入(內閣大學士)。(忌恨)餘者,嗾使(指使)言官(諫官)某侍禦(禦史,都察院官名),以不根(無根據)之言,妄行參劾(上奏章揭發官吏的罪狀)。仰(蒙)聖明(指朝廷)垂鑒(俯察明鑒),令該禦史(都察院官名)明白回奏。(最終)以妄行誣蔑,不稱言職(言官之職),從寬(令)回原衙門行走(在京城擔任非專任差事)。餘以時艱莫補(不能挽救),(才)幸借此乞身(請求退職),騰章(上奏章)引疾(托病辭官)。(最終)蒙溫旨(溫和懇切的詔諭,對帝王詔諭的敬稱)慰留。碌碌(平庸的樣子)濫竽,(迷惑,迷亂)經兩(年)。會逢(恰巧碰上)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之變,(剛巧)(才)臥病治事,不能中流擊楫(渡河,指挽救時局),挽東南之厄運,僅(能夠)保我疆土,還之朝廷。(等到)遜位(退位)詔下,餘亦蒙恩給假。家居海上(上海)偷生。匆匆又十三(年),追(思)往事,感激(感恩)涕泣(哭泣,流淚),不知所雲。

    宣統初元(元年),設立憲政編查館(清政府為推行“預備立憲”而設置的機構,光緒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直屬軍機處,下設編製、設計、官報3局,庶務、譯書、圖書3處),憲法期以九年(宣統九年)成立。於第九年特開國會,新政逐年舉行。立法未嚐不(不是不)善,奈一般急進派嫌其過遲,訾議(非議)政府(中央政府)有意延宕(拖延),阻撓憲政。東三省新學家,首先入京,乘機煽動,革黨一倡百和,伏闕(拜伏於宮闕下,指直接向皇帝上書奏事)上書,請立時開國會,並至攝政王府攔輿(車)陳請(陳述請求)。朝廷以議定年限,未便遽行(匆忙)允許,而又不能剴切曉諭(循循善誘地明確告知),以(尊重)國體(國家的典章製度)而(阻止)眾囂(眾口囂囂)。終日紛擾,舉國若狂。監國(代皇帝處理國政的人)至避居大內阿哥(皇子)所,未敢公然回(高級官員的住所),以避其鋒。正相持間,天津無賴某君,出身寒微,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後和議成,外人歸還津地,某君乘時崛起,以創辦學堂為名,聯絡當道士紳(紳士),居然自命為維新人物。聞(奉天省,即今遼寧省)人在京請願,事未果行(獲得結果),乃勾串(勾結)來津請願,嗾使(指使)各學堂各派代表。登時聚集千餘人,斷指喋血(灑血),群向督署(總督府)陳懇(懇請)入奏,早開國會。一麵力阻各學生上課,借示(借機?)要挾。並通電各行省(省)各學堂,同時罷學請願,期憲政即日(即刻)成立。言之雖亦有故,實則假公濟私,意存(居心)叵測(難以預測)。津地人情浮動,影響所及,(特別)於治安大有關係。餘不動聲色,傳令為首代表來見。(告,使明白)以朝廷預備立憲,決無更改。(但)有一定秩序,勢必分年(按年)辦事,(怎)可一蹴而成(一蹴而就,踏一步就可以完成,形容事情很快就能完成)?今眾情既形(已經變得)亟亟(急切),亦(是)愛護國家,力圖早日富強之意,使者(奉命辦事的人,這裏指奉命擔任直隸總督的作者)(懇切)為嘉許(讚許)。惟恃眾罷課,甚至通電全國,震駭(震驚)觀聽(視聽),實屬大(觸犯)法紀,亦不得為爾等寬恕。當嚴(令)各學堂校長,傳諭(傳告,通知)學生一律上課。由使者(奉命辦事的人,這裏指奉命擔任直隸總督的作者)據情(詳)奏,以九年立憲為期較遲,難(信任)眾望(眾人的期望),籲懇(呼籲懇求)朝廷提前趕辦,期於五年成立。所有奉省(奉天省,即今遼寧省)各員一律資遣(發路費遣送)回(原籍,家鄉),靜候諭旨(皇帝曉諭臣民的詔書),不得在津逗遛(逗留),另生枝節。(臣子向帝王分條陳述的意見書)(已經)上,荷蒙(承蒙)俞允(允可),分別曉諭(明確告知),群情極為貼服。並電知各省曉諭(明確告知)各學堂教員、學生一體遵照。窮三日之力,大海風潮為之頓息。繼思析(考慮)津開學最早,學規本極嚴肅(嚴格)。自某君混入學界,恃有護符,(所作所為)其平日不安本分,已非一(樁)。此次竟敢(倚仗)眾罷學,通電全國,幾至激成巨變,不可收拾,此而不懲,何以端士習而肅法紀。律以兩觀之誅(為了國家安定而對亂臣賊子所施行的必要的殺戮),亦屬罪不容(推卸)。隻念立憲時代,(暫且)從寬典。(命令)(衙門)巡警道田君文烈密拿到案,即日(當日)電奏發往新疆安置。奉旨後,立派妥役押解起程,不準(稍)有稽延(遲延,拖延)。津門(天津)士紳(紳士),有為之關說緩頰(求情)者,已望塵不及。頗(驚訝)使者(奉命辦事的人,這裏指奉命擔任直隸總督的作者)辦理此案之密而且速,而為地方除一巨(蛀蟲),則又未嚐不(不得不)心悅而誠服。此宣統二年庚戌(庚戌年,即1910年)十月事。(等到)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十二月遜位(退位)詔成,國體更變,餘亦乞病獲允,萬事不關。而某君何時(回)津,是否改過遷善,能否為民國效力,惟有付之不論不議之列而已。

    丙年(丙戌年,即1886年)同年(科舉考試同一年考中者)楊蓮甫製軍(總督)向官京師(京城),所居相距鴪遠(非常之遠),不常把晤(會麵,互相執手晤談),僅於春秋期會(約期聚集),樽酒(把酒,暢飲)言歡。君以編修(翰林院官職之一)改官直隸(今河北)道員(道台,介於巡撫與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隨李文忠(李鴻章的諡號)公來京議款(議和)。餘時官京尹(即順天府尹),(輔佐)辦和議,與君時相過從(相往來)。患難論交,情非(尋常,普通)泛。歲(末),通永(介於省與府之間的區域,猶如現在的專區)出缺(職位空缺),藩司(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周玉山方伯(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言之李文忠,請以君奏補。張幼樵(張佩綸的表字)學士(內閣大學士,皇帝顧問,從二品)時在幕府(衙署,這裏指內閣),亦為君說項(替人說好話,說情)。文忠終以君到直(入直,入宮值班供職)資格太淺,未經允諾。猶記小除夕日,君匆遽(驟然、急忙的樣子)(訪問)餘,詳述前事。(因)餘(是)府尹(知府),此項奏件例須會銜(共同簽名)。並述周、張二君語,謂非餘力向文忠陳說,難(希望)有成。且時甚促,一過新年,正月初五文忠壽辰,保定(衙門)臬司(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某君來京祝厘(祭神祈福,祝壽),資格較深,恐文忠意有所屬。語次(交談之間)情形極為迫切。餘以同年(科舉考試同一年考中者)至好,又(是)分內應辦之事,允於除日(陰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往見文忠。(怎料)到時,文忠正會晤德公使,以懲辦禍首。未滿各使意,德帥瓦德西欲下各動員令,(直接)往陝西與樞府(政權中樞,內庭)麵商。文忠極為勸阻,一麵電奏行在(帝王巡幸所居之地)。(等到)德使去後,文忠(打算)暫休息。餘(估計)此情勢,恐難進言,而蓮甫守催(守著催促)不已,隻好(暫且)為開說(說辭)。文忠謂,蓮甫雖(是)翰林(在翰林院任職的翰林學士)出身,(但)官直(任官)日淺,此(空缺職位)(還)有盡先(優先)應補之人,長官亦須稍存公道,餘謂:“公言(確實)是。直省(直隸,今河北)候補人員雖多,但從公於患難中者,目前僅蓮甫一人,勞績(功勞)亦不可沒。公昨謂行在(帝王巡幸所居之地)諸公,均蒙優敘(晉升官職)。然而從公於賢良寺(位於今北京市東城區金魚胡同、校尉胡同、煤渣胡同一帶,是內城中一座著名寺院,清代時賢良寺因為臨近皇宮,許多外省官吏進京述職多居於此)者,不應得優敘(嗎)?”公笑曰:“我已知蓮甫托君前來說話。君與彼為同年(科舉考試同一年考中者),又(是)大京兆(京城地區的行政長官),例須會銜(共同簽名)。我若奏補他員,恐君不肯畫諾(在文書上簽字,表示同意)(了)。請(遵從)君議。”餘亦笑對曰:“某所言,實(是)力(推重)公道,並非專顧私交。” 比時(當時)窗外環而聽者多人,知事已(辦妥),玉山方伯(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快走)而前曰:“稿已辦(完成),(就)請書奏。”餘亦列(簽名)書奏(完畢),與方伯(即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退入蓮甫室。(剛巧)吏部尚書嘉定徐頌閣先生在坐,聞之謂餘曰:“蓮甫得(空缺職位)太便宜。但須說明,如何應酬(犒勞,酬答)我。否則,交部議奏時,我必議駁。”餘笑曰:“公喜食福全館(北京著名的餐館),蓮甫治具(置辦宴客所需的物品)尤精,多備盛筵(請客吃飯)公,餘亦得(叨光,沾光)坐末,何如?”均各大笑。(豈,怎)知蓮甫官符如火(官印炙手可熱),奏到,竟邀特允,不交部議。尚書挾持(脅迫)一飯而不可得。(其)後餘撫汴(任河南巡撫),蓮甫任(直隸,今河北)(按察使,主管一省刑法),(打算)保升(河南)(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為餘臂助。項城(袁世凱,祖籍今河南項城市)阻之。不數年,蓮甫已繼項城為直督,而餘督直轉在(跟在)其後。功名遲速,庸有定(嗎)?蓮甫歸道山(歸隱),未經國變,可謂全福。公子輩承其餘蔭(祖先積德,恩澤及於子孫),各自成立。長者(長子)(格外)恭謹(恭敬謹慎),(能夠)(世傳)其家。故人有子,為之欣喜不置(不已)。

    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八月,武昌發難,總督出走。餘(剛巧)在病中,警報傳來,(因為)(湖北)係舊治,深悉彼中情勢。密電樞垣(樞府,政權中樞,內庭),謂川督岑君春煊帶隊入蜀,計時已在鄂中(湖北),請旨(剝奪)(湖北)督職,以岑調任,責令收複省會(省城)。鄂垣(湖北省會)兵變,僅一小部分,速電(令)帶兵統領督率南湖一帶各軍,並漢口駐紮軍隊,力圖規複(恢複)。陸軍第二(師)第一(旅)全部,現駐保陽,即時下動員令,京漢快車兩日一夜可達漢口,直逼武昌,以壯岑軍聲勢。彼(是)烏合之眾,人心未定,收複不難。而樞府(政權中樞,內庭)不報也。但責令陸軍部編一混成(師),有此軍步隊參以彼軍馬隊者,有彼營輜重(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搬運的物資)配以此營馬匹者,混沌雜糅(錯雜混亂),故緩師期(出兵日期)。(最終)之兵與兵不相習。將與將不相識,遲之又久,(才)報啟程。(等到)抵漢口時,鄂中(湖北)叛黨,布置完備。羽翼已成,公然誓師抗順(造反),大局不可問(了)。項城(袁世凱,祖籍今河南項城市)賦閑(罷官閑居)已久,乘機思動。其門生故舊,遍於京津等處,不恤(不惜)捐集巨款,(送給)之親貴(皇帝的親戚或親信的人),圖謀再起。監國(代皇帝處理國政的人)以彼從前廢斥(廢黜屏斥),其(罪)非輕,不敢貿然起用。該黨以監國(一向)重視餘,謂得北洋(北洋大臣,指作者本人。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一保,必生效力。某君夤夜(深夜)來(拜見),極為關說(求情)。餘嚴詞拒之,謂:“項城前(是)一品大員,此時起用與否,朝廷自有權衡;不宜由疆臣奏保,致涉植黨(培植黨徒)之嫌。(假如)貿然上(奏章)強令出山,不特(不但)無以尊朝廷,亦非所以厚愛項城也。”其人嗒然(懊喪的樣子)而去,(又)運動連疆(接壤)某督、某撫,即時電保。謂非任用項城,不能收拾危局。監國(心疑不定)之,未能一意堅持。項城一出,而清(社稷、政權)(就)(終止)(了)。當其奉命督師也,徘徊於(河南)(南方)之間,不肯直入(湖北)境。(最終)以夤緣(攀緣上升)組閣,(快)回京師(京城),大權獨握,(報)前日之怨,力排監國去(虛詞,無所指)。政由己出,東朝(太後)(隻)司用(掌管)(帝王的印)而已。嗣複(接著又)授意前驅(前線)各將領,聯銜(聯合署名)力請遜位(退位)。滬上僦居(租屋居住)某督等(附和,支持)之;商界各巨子(大亨)亦和之;英國公使某君,亦複(又)為之聲援。十二月廿五日,遜位(退位)詔書頒出,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從此斷送。哀何可言。甲子(甲子年,即1924年)十月,(又)有馮(馮玉祥)軍入京之舉,病中驚起,無淚可揮。瞻望(遠望)闕廷(宮廷),神魂飛越。雖糾合(聚集,召集)海上(上海)諸遺老(前朝舊臣),連電津(山海關),作包胥秦廷之哭(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楚國大夫申包胥赴秦國求救,在秦庭連哭七日,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救楚),究何(補益)於大計。悠悠(廣闊的樣子)蒼天,謂之何(啊)!

    壬午(壬午年,即1882年)冬會試(禮部主持的中央一級科舉考試)北上,以車道艱苦,改由海船入京。先在武昌度歲(過年)。比時(當時)黃鶴樓未毀於火,旅寓(旅舍)(就)在其下,時往登臨(登高臨下),縱覽(放眼)長江上流(上遊)形勢(地勢,地形)。覺中興(曾國藩)、(胡林翼,晚清中興名臣,湘軍重要首領)削平大難,(就)以此為基礎,憑吊(麵對遺跡追念古人或舊事)久(虛詞,無所指)。(其)後張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公督(湖北)(接近)二十年,百廢俱舉,規模宏肆(宏大)。(但)(湖北)(是)(中流)省,財(賦稅)隻有此數,取錙銖(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而用泥沙,不無積盛難繼之慮。(暗中察看)時者頗心憂之。餘辛醜(辛醜年,即1901年)外(選拔)漕督(漕運總督),(隨即)調中州(中原地區),(於是就)臨吳會(江蘇省會)。積(資曆)(已經)久,(衙門)中賓(同僚,官職相同的人)(眾人)以吳楚(指長江中、下遊一帶)一家為言,(希望)為升遷預兆。付之一笑而已。丁未(丁未年,即1907年)夏,兩廣總督出缺(職位空缺),樞府(政權中樞,內庭)(打算)奏請以餘承乏(暫任某職的謙稱)。鹿文端(鹿傳霖的諡號)昌言(直言不諱),謂(河南)撫張安圃中丞(官名,掌管接受公卿的奏事,以及薦舉、彈劾官員的事務,明、清常以副都禦史或僉都禦史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亦例兼右都禦史)曾任廣東撫(布政使,俗稱藩台,省級官員,執掌民政和財政),熟悉地方(當地)情形,(就)(取得)簡任(選拔任用)。不數月,川督出缺(職位空缺),餘蒙恩升(任)。為昔年贅姻(入贅成婚)作(幕僚,官府中的輔助人員)之地,舊遊重來,一時傳為佳話。且川(貴州)接壤,風土(所)宜。不比五羊(廣州)濱海之區,新黨橫行,難以駕馭。(等到)入京陛見(謁見天子),文襄(張之洞的諡號)(剛巧)以(湖北)督內召入直(入宮值班供職)樞廷(政權中樞,內庭),與繼任某製軍(總督)臭味差池(意氣不投),頗思易人而治。餘循例往(拜見),文襄謂:“四川地方遙遠,交通不便。如君才(地區),似與長江一帶為最宜。”餘(隨便)應之,不(知)其意雲何(為何,是什麽)。(接著)陛辭(拜謁後辭別)還寓,(離開)有日(了)。文襄於丙夜(三更或半夜)遣價(差人)來言:翼日(次日)早十鍾散直(值班結束)後,(就)來寓有話麵談,當在寓靜候。(等到)文襄到後,項城(袁世凱,祖籍今河南項城市)亦來。(剛剛)入座,文襄拂然(不高興的樣子)對項城曰:“君言我所辦湖北新政,後任決不敢改作。試觀今日(湖北)督所陳奏(臣下向君王進言)各(事項),其意何(居心)?且其奏調各員,均非其選,不恤(不惜)將我廿餘年苦心經營締造(創立)諸政策,一力推翻。”意極憤憤。項城婉言代某製軍(總督)疏通(辯解),以餘行將(訪問)(湖北),囑傳語某製軍,謂文襄所辦興學、練兵、理財、用人各大(項),極宜蕭規曹隨(漢代曹參繼蕭何為相國,舉事皆無所變更,比喻後任的人依循前任所訂的規章行事),不可(胡亂)行更易(改變)。餘笑應之。項城(因為)文襄盛氣相(欺壓),不便久坐,告辭而去。餘送之門外,暗(思量)似此情形,某製軍(總督)必難終(湖北)任。文襄今日來寓,有事麵商,或恐意將屬我。(但)聞該省財政枯窘(枯竭窘困),債台高築,較之川省財力豐富,不啻(如同)天淵,(怎)可以此易彼。(於是)重入坐,(借)他事與文襄款洽(誠懇周到,這裏指聯絡感情、互通情誼)。文襄意所欲言,一時未便直吐,(隻)雲:“君此次遠別,不知何日再見。可在京多住數日,不必汲汲(急切的樣子)西行。”餘(又)溫應之。翼日(次日),恐文襄再來絮煩(言語煩瑣不休,嘮叨),匆匆乘京漢火車而去。抵漢時,將項城之言,轉達某製軍(總督)。(剛巧)餘先請假三月,回(原籍,家鄉)省墓(祭掃尊長的墳墓)。戊申(戊申年,即1908年)二月屆滿(規定的擔任職務的時期已滿),正(打算)由(貴州)持節(持著任命)入川,先驅(先行人員)已到渝州(即今重慶市),己亦束裝(收拾行裝)待發,(剛巧)奉(皇上)(文告,指示),某製軍(總督)與餘互相調補。未經西上,仍(又)東行。邊遠勞臣,(實在)不知聖意所在。(接著)悉督辦四川藏衛邊務事宜(事情)某大臣現(總領)川督,為某製軍(總督)介弟(尊稱他人的弟弟),稔知(熟知)餘將(到)蜀任,特預條陳(分條陳述的建議)藏事。謂藏與川相為表裏,一切(籌集)兵籌(薪給),責在川督。總督與邊務大臣休戚(喜樂和憂慮)相關,源源接濟(支援),藏事自易奏效。否則,無從辦理雲雲。文襄因持原奏,力陳於兩宮(皇太後和皇帝)之前,謂邊務大臣之意,恐川督非所(一向)識,不肯為力(成功,奏效)。查(湖北)督與該大臣(是)胞兄弟,合辦川、藏事宜(事情),公議私情,更屬責無旁(推卸)。不如(就)將(湖北)、川兩督互相調補。(帝王的命令)曰:“可。”餘回抵鄂省(湖北)接(印章多用篆文,故為官印的代稱)後,即速(立刻)某製軍(總督)入川。逾年(一年之後),江督(兩江總督)缺出,政府(中央政府)請以餘調補。文襄獨謂:“方今時勢,鄂省(湖北)據天下上遊,輪船鐵路,四通八達,較(南洋,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1844年,為應付對外通商(也包括外交事務),清朝在廣州設立五口通商大臣機構,由兩廣總督特加欽差大臣頭銜兼任。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鹹豐十年十二月(1861年3月),五口通商大臣衙門移駐上海,劃歸總理衙門管轄。最初南洋大臣為專職,薛煥任職,後由兩江總督兼任,駐地從上海移到南京)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更)為重要,不(應當)輕(交換)總督。”事(於是就)中止。(及,等到)餘調任北洋,已在文襄歿(死)後。此公若在,恐餘須久任楚疆(指湖北)。但不知武昌發難時,餘(假如)(仍然)督(此)(地區),又是如何景象(情景)(啊,也)。

    當項城(袁世凱,祖籍今河南項城市)之由(湖北)北上也,行使內閣職權,前方軍事責成馮都護(都統,清代八旗組織中每旗的最高長官)國璋督辦。馮軍先占據漢陽赫山,(撫摸)龜山之背,漢郡收複指日間事。項城京寓電話處學生(隨從官),與津(衙門)電話學生,本(是)(一向)識,私電傳來,餘喜甚。以正式電話(問)之項城。(怎料)複電雲:“未得鄂中(湖北)確息。”其誌不在恢複,可為駭異(驚駭訝異)。遲之又久,(才)悉漢陽業已(已經)克複(收複)。餘急電馮都護,請其率得勝之軍,直搗武昌。馮覆電謂:“漢口江岸缺少船隻,不能(直)達省城。”且(接到)京電,已有英國公使出任(出麵)調和(調停)。北軍暫在漢陽駐紮,不得越雷池一步。餘聞之,憤甚。急電項城,(大致)雲:“所謂調和者,兩方居同等地位,(才)各有開議(和談)資格。現今革黨,皆我臣民,作亂犯上,自取屠戮之(憂愁,悲哀)。我軍已得漢陽,與武昌僅一江之隔。黨人已聞風喪膽,漢江沿岸船隻何止千艘,頃刻即可飛渡。武昌若複,中外人心大定;沿江下遊各行省(省),亦得所屏蔽,不至望風而(順風倒下)。(就)為應酬(應付)調人起見,何妨(等待)武昌收複後,再行開議(和談)。聲勢(已經)壯,折衝尊俎(進行談判),(更加)易為功。”項城無從置喙(插嘴反駁),(隻)雲:“(已經)經英使調處(調停),不(應當)(直)行用兵。事機一失,連江(沿江)若(江西)、若(安徽)、若蘇、若(南京)、若滬,紛紛獨立,(就)至不可收拾。”又(因為)監國(代皇帝處理國政的人)臨朝(親自處理國政),不便為所欲為。賄通貴戚(帝王的親族),迫脅東朝(太後),勒令攝政王退位。(因為)餘現任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一切)事作梗(從中阻擾,從中作對)。密遣使以甘言相餌,謂餘坐鎮津地,於各省獨立之(時機),獨能捍衛疆土,最(顯著,突出)勤勞(辛勞,勞苦),行將(即將)有宮銜(加官進爵)黃褂之(賞賜)。但大勢群趨共和,一方(怎)能立異(實行不同的製度)。與餘交誼最(深厚),近因政見稍(不同),各行其是,不能相強。所慮津(塘沽)一帶,黨人密布,手槍、炸彈防不勝防,(私底下)代為憂之。餘謂與項城比肩(並肩)事主,回憶孝欽(慈禧太後)在日,項城受恩獨(極重)。現(正當)國家多難之秋,正我輩竭忠授命(獻出生命)之日。內閣關係全國,項城任之。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領袖(領頭)各行省(省),餘任之。項城謂與餘政見不同,(實)為知言(從言談中了解他人的真意)。餘始終惟知有國家,(希望)不負三朝恩遇而已。項城雖日以暗殺為能,偵騎密布,(最終)亦無如餘何(奈何不了我)也。(等到)至遜位(退位)詔成,餘已病莫能(起來),奏蒙賞給三月假,而國事不可問(了)。

    (奉天省,即今遼寧省)軍張紹曾占據灤州車站,威脅朝廷立憲。結納新(任)(山西)撫吳祿貞,帶領第六(師)全軍駐紮石家莊,據(直隸,今河北)晉交界之道,(打算)(等待)前驅(前導)赴太原受事(完畢),即回戈直赴北京;紹曾亦由灤赴京,兩道(兩麵)夾攻都城,圖不世(非凡,世所罕有)之大舉。石家莊軍隊並可阻截項城(袁世凱,祖籍今河南項城市)入(湖北)之師,不能北上,以免後顧之慮,用計(誠,實在)為狡毒。幸天奪之魄(上天奪走魂魄,比喻人將死亡或遭大災難),祿貞忽為隊下亂兵戕害(殺害),一說為項城遣人暗殺。後雖奉旨命餘查辦,(最終)莫得其實在(實際)情形。然先除此一害,紹曾勢孤,氣為之奪。餘乘機遣通永鎮田君文烈,以(用酒食或財物慰勞)師為名,馳抵灤城,代通情款(情誼)。紹曾謂,(素,一向)(附屬,隸屬)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部下,決不敢犯擾天津。與田君有故,聯床話舊,中宵(半夜)以後,忽以一劍置(床)上,若隔鴻溝(古代運河,在今河南省,楚漢相爭時是兩軍對峙的臨時分界,比喻界線分明),竟夕(整夜)不(睡)。田君知其氣怯(膽怯,膽小),決不能成大事。翼日(次日),(回)津覆命,請餘勿(用)過慮。田(隨即)升任陸軍部侍郎(副部級),通永鎮(空缺職位),餘(下文書)令王君懷慶先行署理(代理,擔任),並奏請實授(正式任命)。王(剛剛)到灤,紹曾密令黨人,乘其不備,包圍鬥室中,迫令獨立;一麵派死黨潛來天津,四處埋伏,散布謠言。一聞灤事得手,津郡(天津府)同時響應。維時(當時)津(塘沽)猿聲鶴唳(形容場景十分淒慘恐懼),租界各國領事,紛紛來(衙門)探取消息。餘雖連電王君,設法出險,苦難達到。幸王(一向)有權略(謀略),(表麵上,假裝)(依從)彼黨之請,(一起)往校場(操練、演習或比武的場地)行受任禮。匹馬當先,乘其不備,一鞭叱吒(呼喝),風起雲揚,馳驟(騎馬疾奔)廿餘裏,群相追逐(追趕),望塵(不)及。頃刻突圍而出,(回)入軍中,帶隊反攻,生擒數十人,學生居其大半。電(向上級報告)到津,批令(全)數殲除(滅絕鏟除),以示懲儆(懲罰儆戒)。陸軍部亦派兵援應(應援,接應救援)。灤亂平,曾(作詩)《飛將軍歌》以策王君之勳(歌頌王君之。策勳,把功勳記錄在簡策上)。紹曾兵柄(兵權)(已經)解,踉蹌(跌跌撞撞)帶數十人,夤夜(深夜)來天津。(因為)谘議局(1905年,清廷宣布實行“預備立憲”,次年,頒布九年預備立憲詔,與此同時,模仿西方立憲製國家國會在各省籌設谘議局)議員(一向)通款洽(誠懇周到,這裏指聯絡感情、互通情誼),徑詣(直到)局中止宿(住宿)。(全)局大驚。某巨紳及議長閻君倉皇(恐懼的樣子)來報,請餘飭令(命令)所住衛隊移宿他聽(調離等候命令)。餘笑應之曰:“君等(以前)以張某為義師,不惜為之道地(招呼),今竟何如(究竟如何)。”(於是)命材官(勇健的武卒)持令箭傳(告),以津地華洋雜處,《辛醜(辛醜年,即1901年)條約》:二十裏以內不得駐兵。可速將所帶衛隊解除武裝,暫住旅館,以免人心疑懼。(假如)因此另生交涉(涉外事件),(罪)將誰(擔當)。紹曾唯唯(應諾)聽命。谘議局全體局員及某巨紳等,均各滿意而去。翼日(次日),紹曾來(拜見),攜其六歲子同來,(借)明心跡。餘偵知其近日舉動乃父(其父)亦不謂然,因囑其早歸養親,(緩)觀世變,此事(於是就)告結束。然此數日中,運籌(籌劃,謀劃,製定策略)決勝,(都)(憑借)文武各僚友(同僚,官職相同的人)(全)心劻助(鼎力相助),獲免愆尤(罪過),不可謂非幸事(啊)。

    光緒末造(末期),新黨散布長江流域。(但)與軍隊互不相(熟悉),致不能揭竿起事。監國(代皇帝處理國政)時代,親貴(皇帝的親戚或親信的人)用事(當權),軍(商議)大權掌於紈絝(自小嬌生慣養的人)之手。部中主要人員,新舊淆列(混雜),習染(已經)深,一朝(一旦)發難,其禍至不可收拾。餘於宣統己酉(己酉年,即1909年)臘月(農曆十二月),(開始擔任)(直隸,今河北)督任,所轄北洋(鹹豐十一年(1861),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及五口通商大臣,負責處理對外通商(包括外交)事務。同治九年(1870)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第二、第四兩(師),兵力甚強,足以建威銷萌(消除不安定的苗子),新黨不便,慫恿京師(京城)權貴,收歸部中直轄。監國(代皇帝處理國政的人)貿然允之。疆臣職司(職掌)疆土,直隸(今河北)尤屏蔽京師(京城)。一旦(急)失兵柄(兵權),(助詞,無實義)何能(好)?(奏章)凡再上,以去就(取舍)力爭。(最終)未能收效果。欲另立一(師),苦於財力艱窘(艱難窮困)。不得已暫編混成一(旅)。以(憑借)控製而(救助,救濟)緩急。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八月,(奉天省,即今遼寧省)軍入關,與部中直轄之某(師),於直屬灤州會操。軍(商議)處某貝勒(貴族稱號,相當於王或諸侯,地位次於親王、郡王)奉命前往校閱(檢閱),道出天津。餘扶病往(拜見),聞新黨已向奉軍接洽(聯絡),約於開操日起事。(怎料)期(還)未到,(剛巧)鄂中(湖北)某督以嚴(搜捕)黨人,辦理操切(急躁),激變軍心,先於十九日在鄂省(湖北)起義,某督倉皇(恐懼的樣子)出走,武漢重地突歸黨人之手。警報到京,秋操停止。奉軍某協統(旅統領)(就)占據灤州車站,公然兵諫。(就)以所(起草)憲法十三條,脅朝廷允行。樞府(政權中樞,內庭)無人主持,不得已交憲政編查館(清政府為推行“預備立憲”而設置的機構,光緒三十三年(1907)8月改考察政治館為憲政編查館,直屬軍機處,下設編製、設計、官報3局,庶務、譯書、圖書3處),擬定(起草定稿)十七條,筮日(舉行禮儀選擇吉日的占卜方式,用蓍草占卦為筮,用龜殼占卦為卜)告廟(指古代天子或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帝位雖存,大權業已(已經)下移。時(乃,是)武昌已失,沿江各督撫聞風而(順風倒下),不降(就)(逃跑),粵、(湖南)、齊魯(山東)亦複(又)紛紛獨立,僅直隸(今河北)安堵(安居)如常,不為所動。餘病瘍(患瘡病)已數月,強起治事。激勵文武寅僚(同僚),多方鎮撫(使安定並撫恤之)。黨人有煽亂滋事者,一經偵察屬實,拿獲到案,嚴懲不(寬恕)。奉軍駐灤某統領,揚言率師入京,並來津與餘商舉大事。析津(北京)士紳(紳士)與谘議局(1905年,清廷宣布實行“預備立憲”,次年,頒布九年預備立憲詔,與此同時,模仿西方立憲製國家國會在各省籌設谘議局)議員等,聞之生懼,誠恐(心裏害怕)奉軍一到,擾亂地方,相率(相繼)數十人來(衙門)求見。餘(剛巧)與天津鎮張君懷芝、督練處總參議(負責審議有關部務法令)舒君清阿籌議(籌劃商議)兵事,聞彼等已集前廳,(就)請一體(一起)入見。某巨紳首倡言(提議,建議),餘坐鎮天津,軍民愛戴,地方蒙福。但自武昌起事,曾不幾時,各省均已獨立,直隸(今河北)首善(模範)之區,(是)各省領袖,聞風興起轉在(跟在)他省之後,如人格何(將會有如何聲譽)。請餘俯順潮流,從權(變通)獨立。不過(改變)一名義,一切治軍行政,仍由餘主管,決不幹預。(隻)求提高直省(直隸,今河北)人格(指聲譽),兼免黨人攻擊等語。一(提議,建議)百和,情形激烈,有立待解決,遲(就)生變之勢。餘笑應之曰:“君等所言,餘亦熟思至再(再三)。武昌起義,各省獨立,潮流所(到),亦(怎會)不知。但直隸(今河北)情形與各省不同,(怎)能獨立?”某巨紳大為詫異(驚訝),(追問)餘不同之故。餘謂:“各督撫管理該省之事,獨立與否,能自主之。直隸(今河北)範圍最廣,包括北京在內。北京現有皇上,如此大事,必須秉承(承受,接受)諭旨(皇帝曉諭臣民的詔書),(怎)能效各省,私自獨立?”某巨紳雲:“此層我等何嚐(未嚐,哪裏)不知。”餘曰:“君言是也。前日已奉旨,將來國體應否更改,(等待)開國會時公(之於)輿論。煌煌(光明的樣子)詔(文告),中外皆知。此事稍遲,必有辦法,目前(還)談不到。餘(謙辭,辱,有愧於)任直督,當此人心不(平安)之秋,惟以保衛地方為宗旨(主導思想)。勿論斷黨(?)舊黨,或官或紳,遇有作亂犯上,擾害地方者,殺無赦。他非所知。”張總戎(統帥)起而言曰:“予(是)武人,隻知帶兵,不知憲法為何事。‘獨立’二字,更不知從何說起,(我)作天津鎮,津地治安(是)某之責。製台(總督)本駐保定,近二十年來改駐天津,保護製台(總督),(更是)我之責。有人破壞天津,侵害製台(總督),某惟以兵力製伏。”《天津條約》:租界附近不得駐兵。二十裏以外已嚴陣以待。該紳等以目相視,默然不語。(又)(使明白)之曰:“餘與張鎮台(總兵)之言,諸君想已聽悉(聽到,聽明白)。刻間(此刻),惟有官紳一體(一起),妥籌保衛地方之事。津地華洋雜處,毗連(相連接,相鄰)租界,無險可(守)。黨人(假如)無知妄逞(肆意鬧事),諸君一味盲從,難免匪徒不乘機肇釁(挑起爭端)。餘責在守土,惟力(助詞,無實義)視。萬一力有不繼,何惜一死以報國。總督為一省長官,不幸以死塞責(盡責),試問津郡(天津府)治安,何人擔負?勢必紛紛擾擾,戈刃相尋(相繼,連續不斷)。諸君不獲黨人之利,先受黨人之害。回憶庚子(庚子年,即1900年)一役,津民受虐最酷,創深痛巨,(私底下)恐再見於今日(了)。”言未(完畢),某巨紳矍然(驚視的樣子)曰:“效死(舍命報效)一節,於今非(適當)。惟求大公祖(士紳對巡撫、按察司、道台、知府等本地長官的稱謂)政躬(尊稱國家元首或一般長官的身體)康複,保艾(養育)津民。(就是)事到危急之時,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成仁取義之言,亦可不必拘泥,千(希望)以地方為重。”(於是)相率(相繼)嗒然(懊喪的樣子)而退。日已向夕(傍晚),津橋南段巡警已被煽惑,袖纏白布,乘機思動。所幸北段巡警,由練軍(新軍)改編,管帶(營長)劉君錫鈞(是)江蘇舊屬,忠事於餘。得以互相箝製(用威勢壓製他人),不至生變,然已(危險)(啊)岌岌(危險的樣子)。直隸(今河北)一省,於全國分崩離析(四分五裂,分裂瓦解)之秋,(最終)能烽火不驚,(實在)屬(僥)天之幸。直至(退位)詔將下,餘(剛巧)乞病獲請(獲允),得以完全疆宇(完整疆域)還之朝廷。痛定思痛,有餘(痛)(啊)。一臥滄江(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滄江鄉),歲序(時令)(迅疾)周一紀(過完整整十二年)。海桑陵穀(滄海、桑田、山嶺、深穀),萬事皆非。(老)病餘生,不(料想到)於劫火(大三災之一,即壞劫時所發生的大火災,燒到初禪天,一切都變成灰燼)灰中,重溫舊夢。自今以往,為元遺山(元好問,號遺山)之憂憤(嗎)?為楊鐵崖(元末明初文人)之曠達(心胸豁達)(嗎)?(抑或,或許)求為文信國(文天祥,曾被封為信國公)不獲,而(暫且)以仁義兩言留作千秋(千年)正氣(嗎)?餘不能自知。今之人亦不我知(不知我)。後世(假如)有知我其人(知我之人)(呀),(那麽)其我知(知我)(可以看作)我之自知,為較真切(啊)。

    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十二月,餘在(直隸,今河北)督任內(請)假得允,移寓(移居)津(塘沽)德租界養(病)。越歲(次年)八月,就醫南來,(隨即)在滬上作寓公。閉門卻埽(不再掃徑迎客,即閉門謝客),萬事不關。迄今(年)甲子(甲子年,即1924年),匆匆已十三年。此十三年中,約計上至總統及閣員,外而督軍、省長,非當年部曲(私屬),(就是)舊日寅僚(同僚),從不願以尺牘往還(書信往來),借通情愫(內心是真情)。一切目見耳聞,離奇怪異,幾不知人間有羞恥事,不屑(認為不值得)筆之記載,汙我毫端(筆端)。(發語詞)三綱五常(封建禮教的道德準則,三綱為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為仁、義、禮、智、信)之淪斁(敗落,淪落)久(了)。本年十月,忽有馮玉祥反戈入京,廢斥(廢黜屏斥)總統,波及皇室,冒大不(是,對),致有倉卒(急促匆忙的樣子)逼宮之事。惡耗傳來,無中外,無男女,無少長,均斥其荒謬絕倫(絕群,同類中無可比擬,沒有可以相比的)。餘臥病滄江(今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滄江鄉),聞之(格外)為憤懣(氣憤)。時段芝泉(段祺瑞,字芝泉)(依從)各方之請,入京執政;張雨亭(張作霖,別名雨亭)(親自)率勁旅,戰勝入關。主持公道,於兩君是(助詞,無實義)(依賴)。(於是)會合海上(上海)諸遺老(前朝舊臣)。公電京(山海關)兩處,作包胥秦廷之哭(楚昭王十五年(公元前506年)吳國攻破楚國,楚國大夫申包胥赴秦國求救,在秦庭連哭七日,秦哀公終被其誠意感動而出兵救楚)。其文曰:“報載,京政府以閣令擅改優待皇室條件,迫遷乘輿(皇帝),逼索(強求)宮禁(後妃);眾情皇駭萬狀。辛歲(辛亥年,即1911年)遜政(把國家政權讓給別人),優待本屬國民公意。此項條件(明)告中外,為民國成立公據(公開依據),屢(經曆)政變,恪守不渝(嚴格遵守決不改變)。若一二人可任意推翻,(那麽)何法可(供)遵守?影響極大。芝公(段祺瑞,字芝泉)群倫(眾多同類)屬望(期望),綜領(總領)機鈐(機智);雨公(張作霖,別名雨亭)倡義(首倡義舉)興師,奠安(國泰民安)畿輔(直隸省)。必先堅守盟約,(使)天下信其可(依靠),大局方易維持。切盼先行電京,速複優待皇室原狀,免致根本動搖,人心疑懼。全國幸甚。夔龍等(年齡,同庚,同輩)叩”等語。(繼而,隨後)得雨帥(張作霖,別名雨亭)覆電雲:“庚電誦悉(閱知)。優待條件載在盟府(保存盟約的地方),(建立在……之上)(之於)輿情(輿論,群情),凡屬國人,同此心理。敝軍行師(興師)討賊,不願幹政,(素,一向)有宣言。前驅(先頭部隊)(剛剛)(到達)津(塘沽),距京(還)遠。都門(國都)近日舉動,事前毫未預聞。辱承(敬辭,用於別人對自己的行動,如垂詢)(委托)殷拳(誠懇),頗苦無從置喙(插嘴,幹預)。不日海內明達群集論政之時,當能主持公道也。作霖佳叩。午印。”言外之意可耐(經得起,值得令人)尋繹(尋味,推究)。段雖無覆電,聞(回答)天津遺老(前朝舊臣)言,自任力為保護。(等到)入京後,首先撤退防守醇邸(醇賢親王奕譞)衛兵,一切得以自由。(但)閱昨日各報,聖駕已駐(帝王出行的車駕)東交民巷日本公使(衙門)中,脫險難而入坦途。此後惟(請)各友邦之共同保護而已。餘草筆記(完畢)。不忍載辛亥(辛亥年,即1911年)以後之事,僅載此條以增餘痛。而夫己氏(某人,那個人)之肉,(怎)足食(嗎)!甲子(甲子年,即1924年)十月十五日記。

(全書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