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和網友駱駝123456關於佛法的討論

(2020-03-10 04:16:23) 下一個

駱駝網友的原帖

https://bbs.wenxuecity.com/teatime/569000.html

 

 

我的跟帖:

 

樓主您好,讀了您的貼子,覺得您並不了解佛法,且在這裏與您討論。我想討論的各部分的觀點我用雙括號圈出,其下是我的一些討論。時間有限,隻能匆匆寫下,若有不清楚之處,請指出。謝謝。

 

1.

[[這種“眾生平等”也包含著人與動物沒有根本區別的含義,因此淡化、甚至抹煞了人的獨特性]]

我們必須先搞清楚,我們討論的“平等”,到底是指哪個概念,涉及哪個方麵。如果您深入了解佛法,會知道佛法中沒有淡化抹煞人的獨特性

佛法不斷強調,和動植物相比,人具有反觀自己意識的能力,也就是,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麽在想什麽,並可以做出思考和判斷。所以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去行善,不去作惡,因此能夠積累善業。而動植物不具備這種能力,隻是跟著自己的本能行動,缺乏了思考反觀這一環。所以和動植物相比,生而為人,是非常值得珍惜的機會。這點來看,佛教並不是悲觀消極的,而是在提醒我們珍惜做人的機會,認真地去生活去做善行其實這點和基督教中的一些教義是不謀而合的。

佛教中說的“眾生平等”,是指我們每個(有感受的)有情眾生都有佛性,佛性是指意識的本來清淨麵目,那種不帶預設的好惡、不帶傲慢與偏見的覺知。佛法告訴我們,每個有情眾生都可以通過修行去掉我們意識中的煩惱和困惑,達到我們清淨無礙的本來麵目。因為沒有了煩惱困惑,我們就不會執著於一定要得到我們喜歡的事物也不會執著於一定要除掉我們不喜歡的事物,這樣就不會做出傷害別人傷害自己的事情。

 

[[佛教徒認為,人間的不平等與生俱來、以後也一樣,所以更願意泰然處之,欣然接受]]

佛法的確告訴我每個人生來帶著過去世的業。Karma這個詞,多被現代人用來指代命運,但其實它的本意是行為,是包括身體、話語和心念上的所有行為。這些行為,都會在我們的意識中留下印跡。當一個人死去的時候,意識並不會消亡和中斷,而是會尋找一個與之最相應的肉體結合,投生成另一個生命,繼續存在下去。所以,每個人生而帶著自己過去世的業,每個人生而是不一樣的。

但是,請注意,佛法並沒有告訴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不平等不一樣是兩個概念。不平等這個概念,帶著很強的價值判斷,很static。但其實佛法是非常dynamic的,每個人生而不一樣,這個起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壞,因為從動態發展來看,未來取決於我們現在的業。正因為業會留下印跡,所以我們可以在今生多做善事多發善願,這些我們意識中的善的印跡,就會影響我們的將來。所以,根據我們現在的行為,我們的將來和現在是不會一樣的,我們可以改變所謂的命運。

 

2.

[[學習過現代科學和概率數學的人應該懂得,殺生與短命多病之間、拾金不昧與躲過天災之間、或者吝嗇與被偷竊之間,並沒有必然聯係。佛教的因果觀念經常不符合真實與邏輯。]]

就像統計分析一樣,惡行和惡報之間,善行和善報之間是否有因果關係,取決於所測量的樣本數據跨越的時間段大小。您得出的結論是建立在一個假設上,就是人隻活這一生,或者說一個意識隻存在這一生。但如果打破這個假設,把觀察樣本的時間段拉長,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我們一般人隻能看到短期(數年,最多這一生)裏發生的事情,卻不能看到更長的時間段裏發生的事情。其實哪怕是這一生,放眼量地看去,也大多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隻是很多時候不會那麽快地顯現出來。

另外,邏輯思維局限於我們的大腦功能。大腦隻是我們的一個工具,但是大腦就真的是一個終極判斷標準的工具嗎?邏輯是無法解釋很多事情的,正如我們甚至都無法用邏輯解釋生命的產生和一個胚胎的發育,但是我們每個人都被生出來了。不能因為我們無法用邏輯分析,就說我們的出生是不符合真實的。

 

3

[[現在很多佛教徒,包括一些佛教大師,心裏知道並明確地講,“輪回不符合現代科學”。其實“不符合現代科學”就是“不符合事實”。他們明知輪回不真實,卻不好意思直說]]

非常想知道是哪些佛教大師那麽扭捏,心裏知道,還不好意思直說 :-p

其實我們還是要先搞清楚什麽是佛法中說的輪回。佛法否認有一個“特定的我”在參與輪回。佛法中說的是,神識(不隻包括我們平常思維的顯意識,還包括那些我們平日裏意識不到的潛意識)是持續存在的。一個生命結束時,神識會離開死去的肉體,投入和它相應的另一個肉身中形成一個新的生命。打個比方說,一個蠟燭快點完了,我們用這跟蠟燭的火點燃下一根蠟燭。我們不能說這前後兩根蠟燭的火是同一個火,但也不能說它們是兩個獨立的無關的個體,因為它們是互為因果,相續存在的。

 

[[想想看,今天我們已經知道人死後不能重生,佛教還讓人依靠未來重生來保持信心,這種信心在現實中就會脆弱,當真的麵對壓力與考驗時,佛教徒就可能發現自己一直在騙自己,也就可能支撐不住。再者,佛教徒把生命的希望建立在自己一人的重生,相對自私。這樣的人組成的社會也會相對鬆散,缺乏凝聚力。基督徒努力把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入到永恒的真實、正義與愛之中,讓整個世界更美好,比佛教徒更利他、更團結。至於佛教徒常有的“今世受苦,為來世修善”的觀念,其實與“冥冥之中善有善報”類似,都是讓自己逃避現實,把獎善懲惡的責任推給別人。]]

不知道這裏的佛教徒指的是您生活中所見到的了解的人,還是您想像的人。

佛法教導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不止是一個人自己的修為,也是與他人的相處之道,怎麽是一個人的重生和相對的自私呢?

 

4.

[[佛教徒修行深了就應該覺得,所有的事情都是空的。現實中的佛教徒經常相信“功名利祿、愛恨情仇,都隻是塵世一夢,與我何幹”。]]

佛法中說的,不是說萬物萬事不存在,它涉及的不是事物存在與否這個問題,而是討論其存在的方式。佛法中的,指的是事物沒有一個本來就具有的(inherent),獨立的始終不變的自我。就如我,名字是A,我現在的存在是因為很多條件的作用,父母生我,農民勞作種出食物滋養我,老師教導我,還有空氣,水等等眾多因緣條件的綜合作用,所以,並沒有一個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我A。這樣的視角,可以讓我避免執著於我的自我,和那些我認為屬於我的東西。我還是會去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做好自己的工作,愛護好自己的家人,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但我不會那麽執著於 - 哦,剛才你罵我一句,傷了我的自尊,或者剛才你誇了我一句,滿足了我的優越感。因為首先,沒有一個不變的我作為辱罵或誇獎的對象,其次,也沒有屬於我的自尊和優越感。因此,我可以比較輕鬆地放下這些辱罵或誇獎,還是該幹什麽幹什麽。這樣的思維方式,在世俗生活裏,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纏和冤冤相報,也不會助長自我的驕傲,其實是非常有利益的。

 

5.

[[佛教相對更重視人的行為,而基督教專注人的精神。… 而佛教越過人的靈魂直接管控和評價人的作為,相對不尊重人的自主性。撇開人的靈魂而直接管控人的作為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把人當作工具]]

佛法中說的業,包括的是人的身語意,也就是在身體行為,語言和心意(發心),並沒有跳過人的精神。相反,佛法中最強調的是心,也就是,同樣傷害了別人,有意或無意做的,兩者的嚴重性是不一樣的,果報也是不一樣的,前者大於後者。

 

6.

[[佛教鼓勵他們逃離世事,遁入空門,成為現實世界的旁觀者。佛教徒則把自己看成是實現佛教功德的渠道或工具,不是自己行為的主宰,自然就缺乏主人翁感,所以對世界與自身的責任心就相對少、戰鬥精神就相對弱。]]

佛法並不是鼓勵世俗生活中的人們都去出家,而是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要有太多的貪欲和執著,這樣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和煩惱。

其實,貪欲,固執,在各種關係中過度高亢的戰鬥精神,不正是我們這個世界上太多問題的根本來源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如斯 回複 悄悄話 特地來向你致謝,謝謝糾錯。以後還請多指點。
春節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