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柴胡注射液的傳說

(2015-10-08 14:57:19) 下一個

1939年,日軍侵華的硝煙彌漫中華大地,太行山的抗日根據地正處於最嚴峻的局麵。很多堅持英勇殺敵的八路軍將士患上了流感、瘧疾,渾身疼痛、高燒不退。由於日軍的嚴密封鎖,治療這些疾病的奎寧等藥品異常缺乏,嚴重地影響了部隊的戰鬥力。當時,任八路軍第十八集團軍一二九師衛生部長的錢信忠(建國後曾任衛生部長)同誌很是著急,他根據當地中草藥資源的分布情況,號召並帶領廣大醫務人員上山采集傳統中草藥柴胡,采回清洗後將其熬成湯藥給病號服用,收到了很好療效。


  第二年,錢部長向在太行山武鄉、黎城一帶堅持遊擊生產的第十八集團軍野戰衛生材料廠(又名利華藥廠)建議,將柴胡進行蒸餾提取製成針劑。不久,便由該廠藥劑研究室主任韓剛和李昕等進行研製,並使用下屬玻璃廠自製的安瓿,成功地製成了全國首創的柴胡注射液。後經臨床試用,治療瘧疾及一般的發熱疾病效果顯著,且未發現有毒副作用。於是,一二九師衛生部正式命名這種針劑為“柴胡注射液”。至此,中醫藥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供肌肉注射的第一支中藥注射液終於研製出來。1941年5月1日,該藥受到晉冀魯豫邊區大會的獎勵,發明人韓剛被八路軍衛生部授予“創造發明家”的稱號。1943年5月,華北版《新華日報》發表了題為《醫學界的新貢獻——利華藥廠發明柴胡注射液》的報道,盛讚柴胡注射液的研製成功是我國中藥西製的重大創舉。


  柴胡注射液的誕生,給前方將士和根據地軍民帶來了福音,在太行山區引起了強烈反響。柴胡注射液,醫名“瀑澄利爾”,係用土藥柴胡提製而成,對原蟲、細菌類之原形質有強力的殺滅或抑製其發育之作用,不僅可治療流行性感冒、回歸熱、產褥熱、肺結核發展期之發熱等,並有代替奎寧治一般瘧疾與頑固瘧疾的功效。柴胡注射液的創製成功,打破了中藥無注射劑的曆史。


  柴胡注射液曆經70餘年,不僅在抗擊侵略者的戰爭年代,而且在祖國經濟建設的今天,始終在為人們的健康作出卓越的貢獻。它除了通過注射途徑給藥外,還可十分方便地以滴鼻的方式退熱。例如,當小兒出現高熱39℃以上、煩渴等症,屢用抗生素治療效果不佳時,可取柴胡注射液適量,放置於滴鼻器中,6個月以內患兒,每個鼻孔滴2滴;6個月到1歲各滴3滴;1~3歲各滴4滴;4歲以上各滴5滴。一般滴後30分鍾至1小時便可退熱。可以每隔30分鍾滴1次,直到體溫正常為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mzl9876 回複 悄悄話 我還能記得,在我下鄉做光腳醫生時,我很喜歡用柴胡注射液給病人治病,給我的印象是,主要是比西藥針劑價格便宜些,而效果相似。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