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走進曆史視野的“她者”

(2024-06-23 06:03:43) 下一個

*美國南方出版社讓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內容簡介:19-20世紀,在美國華裔文學創作興起,華裔女性作家尤其遠遠多於華裔男性作家,她們形成了具影響力的作家群體。以迪斯-莫德-伊頓(1865-1914)、黃玉雪(1922-2006)、聶華苓(1925-)、湯亭亭(1940-)、譚恩美(1952-)、任璧蓮(1955-)為代表的美國華裔女性作家,以其自身的生活經曆、細致入微的觀察、深邃的思考,創作出大量的具有哲理的文學作品,打破了美國主流意識形態與種族主義的製約,從寫作中探求出身份的認同identity,並嚐試修改美國文學的一些約定俗成的寫作模式,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美國華裔男性作家。 

本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展現於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回顧早期美國華人女性的移民曆史,介紹了華裔女性的曆史和華裔女性初級階段寫作的曆史。第一章簡介由於語言、文化、教育、種族、性別、"他/她者"the Other的存在,華裔女性實際上被"邊緣"化了,其話語的權利和表述的自由基本被剝奪。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寫出自己的想法,發出自己的聲音,通過寫作爭取的話語權,這些都是要通過尋找自我與認同身份來完成的。第二章通過探討華裔女性獨特的族裔身份認證,探索了華裔女性是如何通過自己的寫作抵抗種族歧視、種間歧視、性別歧視、文化衝擊等方方麵麵,同時抵抗種間男移民的蔑視與歧視。上述諸因素在華裔女性主體建構中密不可分,隻有在眾多的互動關係中華裔女性的主體性才能夠得以建立。 

第二部分研究論述種族華裔女性由於獨特的身份,很顯然其對男性的關照和與男性的關係受到種族身份的影響,其中既包括華裔男性,同時也包括其他族裔的男性。第三章研究重點是華裔女性如何認證自己的女性身份。基於特殊的社會背景,華裔女性成為家庭中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她們除了與男性一起承受著種族歧視的壓力,同時她們還要照顧孩子、老人、以及承擔家務,她們吃苦耐勞,支持著丈夫,照顧著子女,在女兒遭受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時候,她們還要以自己的生活經曆,給女兒力量與支持,為家庭的付出,她們功不可沒。第三章以塑造"母女情結"和"女英雄"形象來表現母親的偉大形象,從而,為女兒們樹立了如何在種族和性別歧視下求生存的榜樣。第三章還探討了華裔女性處於東西方文化之間,而這兩種文化迥然相異,其作用在華裔女性身上,相互衝突、互相碰撞,甚至互為反動,經過曆史發展、權力爭取、文化認證等多方麵的妥協、協商與混雜,最終形成了她們"文化身份"認同的結果。 

第三部分通過分析了華裔女性文化認同的混雜特性的區別,而這種區別極力反映了女性文化認同之處。而這種不同於區別,則在第四章中體現出來,探討了華裔女性主體性與其相關聯的文學創作,形成了華裔女性社會現實獨特性的文學創作,大多作品中或多或少體現了神話性借用以及語言互用的文體的寫作。 

第四部分通過新移民女性的文學介紹,在第五章裏,對新華裔或華僑女性文學批評的研究,探討了女性在言語不通的境遇下,麵臨著新的挑戰,她們麵對著種族歧視、性別歧視、種內衝突、文化衝突。她們似乎不像以往的"女英雄"積極去尋找自己的"身份認證",卻像一群"怨婦"似的對中國的曆史和運動給出的不準確的"哀訴"。其實,她們麵臨多方麵的挑戰,她們要抵抗當今的政治排斥的同時,希望她們提倡建立一種團結不同團體和種族,從而獲得華裔女性最終的自我與自強。 

 

緒論: 美國種族曆史的回顧對華裔女性書寫的發展(節選)

美國華裔女性書寫的概念可以定義為“女人寫女人本身”,是在特定的曆史背景、多元文化情況下所進行的一種特有的藝術文學的創作。美國華裔女性作家自身秉承了華裔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傳統的相結合,在特定文化的境遇情況下,以美國華人女性的經曆為出發點,從而創造出美國華裔女性意識、背景、書寫的文學體係,也就是說這些作家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中華血統的美國女性公民,她們是以英語為主創作了她們的文學作品,這些美國華裔女性作家的書寫揭示她們具有的多重文化身份和經曆,使她們的寫作更有文化的感受力,也有對經曆的承受力、感染力、反抗力。

她們以獨特的生活體驗和對華裔女性的觀察,尤其是華裔女性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下生存和人生抉擇的深刻思考,獨特的角度揭露了性別歧視,抨擊了種族歧視,描寫了華裔女性的經曆。她們的寫作包括紀實文學、自傳體小說和自述性散文,不但揭示了種族的“他者”the Other及性別的“她者”,還揭示了兩個“他/她者”的相互作用而加強了的女性“邊緣化”的地位 [1]

這種創作引起文學界的關注,成了女性文學創作研究一個重要的分支,也已經成為美國華裔女性作家,乃至於一些作家自我實現的一種方式,這是海外華裔女性在女性書寫和中國現當代女性自我書寫的世紀文學的傳承,也是一個現當代海外女性文學的一新領域。

美籍華裔 Chinese American 女性文學各自具有不同的作品特色,也對曆史脈絡作了較完整的關照。然而,出台的主要是少數在文學討論會中依附了後殖民文化論述或女性主義觀點所發表的論文。而對一般讀者而言,借助他山之石或可攻玉的思考似乎也充滿了一種期待,以為借助海外華裔的書寫,或許會發現對中國一脈相承的傳統文化與博大精深的政治結構的升華。然而,盡管同樣是華裔,黃皮膚,黑眼睛,但這些美國華裔作者,尤其是 20 世紀以前的作者,對美國的華人社區頗感興趣,而書寫的移民曆史、身份的認同,最終仍回歸到了美國文學的主流傳統中去,字裏行間自然擺脫不掉一些屬於她們的“本土”的觀點,如個人主義的追求的“美國夢”的反省與重建。在 20 世紀 90 年代多元文化主義風潮下,美國華裔女性作者塑造的是她們在美國文化中的“正當”地位。在後人看來一些不堪的異國幻想或貶抑悔辱的觀點及做法,

事實上是美國華裔女性作家通過其寫作迫使白人主流文化正視這些作家存在的重要基礎。這類似一種折射作用,作為少數族裔文學的創作者抑或再現者,既吸納了對方的主流觀點,又能反射出少數族裔新的相貌。

在撰寫本論文的時候,除了回顧複習以往的課程與文獻閱讀,同時也需要查找了大量史料文獻與再閱讀文學作品,其結果可能由於年齡的增長及在中國、加拿大、美國三國生活工作的經曆,卻使我感到欲哭而無淚,欲喊而無力,回顧曆史,渾身發冷,戰戰兢兢。對這些作品我現在的認識是它們本身是華僑或華裔的一部部史詩、是艱辛的史實、而且是“沉默”的曆史。

曆史的眼光似乎在告訴我們:經過了一個世紀富國強兵地飄飄然,縱令是美國人也開始意識到沒有曆史的文化,在高度現代化的資本主義社會發展過程中,似乎是不大正確,而卻應該結合自由與美國夢。雖然此餌後麵的是一條弱肉強食下孤魂遍野的遙迢之路、傷心之路、艱辛之路、一條不歸路。比較東西兩方,似乎在15世紀西方,東方明朝時期,西方簡約其哲學思維係統轉而大力發展科學技術,而東方則停頓了科技發展而注重精神文明,於是當其時,“中國不在努力了” 。

轉而到了美國新大陸向全世界招手,揚起了走出曆史重負、重新出發的旗幟。一個世紀,超強國家果然實現了。但是在社會邁入中年期後,文化中不可避免地對曆史的召喚也浮現了,種族的衝突與歧視問題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即使用白人的觀點回顧,今天的美國人也會發現其曆史之醜陋,民族關係複雜問題、殺害虐待土著印地安人 、奴隸黑人、欺辱排華、反猶太人情緒陰魂不散。更何況標榜是一個以移民為主體的國家,“民族大熔爐” 的神話不經意地熔沒了多少人、多少家庭的悲慘故事。

今天也有些美國人需要找回過去,但是這個過去隻可以是一個新的結構,新的構建,用來滿足他們向來的認同。多元文化主義畢竟敞開了一扇共建文化及文明的大門,也就是說,一個已經沒有曆史記憶的法國移民後裔,可挪用一個華裔的家族曆史加以敘述,從中找到所謂的“美國曆史”的元素。這或許就是近十年來美國文壇中的南美裔、華裔作家們致力於家族故事敘述而獲得廣大回響的原因。不能忽略的是,這樣類似“拚圖”式建構的集體記憶,主要憑借的不是資料的補白,而是由藝術寫作手法編織成的“情感共鳴”。

所以說,“美籍華裔文學”不能隻以後殖民時代postcolonial era非白人主流爭取發聲的“現象”或“運動”看待,太多的討論似乎集中在其代表的意識形態下,以及曆史脈絡的還原,從而忽略了作為文學作品它本身具備的肌理與藝術手法的獨特性。

在排斥亞裔與華裔的法律之下,在此我不能隻提及華裔,當時華裔隻是亞裔種群的一部分,亞裔或華裔女性若想移居美國勢必受到嚴格的控製,那些已進入美國的亞裔或華裔女性移民麵臨著“性別”和“種族”上的雙重折磨和歧視,這是因為美國白人主流社會認為亞裔或華裔女性的性欲與歐洲裔美國女性不同,亞裔和華裔女性移民是妓女,是“誘惑年輕的白人男孩走向墮落生活”的人 ,後期的研究也在印證這種觀點 。

根據字典的定義 ,種族主義“是代表某一特定族群具有先天的優勢;據此對其他族群采取的一種敵視態度”。這個解釋直接將這一概念聯係到了“某一共同祖先的後裔、人種、種屬,就像馬一樣”。盡管仍然有爭議,目前仍然要承認,種族是有差異的 。

在研究美國華裔文學中,華裔學者林英敏Amy Ling (1939-1999)的《兩個世界之間:華裔女作家研究》是一部研究美國華裔女性作家的重要研究論著。作為最早對華裔女性文學進行係統研究的學者之一,林英敏為美國華裔文學的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 。

正如前麵所述,當代美國華裔女性文學是在美國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女性主義敘事話語場域下所進行的藝術創作。華裔女性作家融合了自身族裔的文化傳統與西方文化的碰撞,書寫華裔女性的經驗,與性別意識,很多是親身經曆的,在一係列女性主義寫作的顛覆、拆解過程中為華裔女性作家贏得了話語權。作為一門獨立自主的新興學科,當代美國華裔女性文學開辟了美國文學與批評的新領域,為美國華裔和少數族裔研究、美國華裔文學及少數族裔文學的發展與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作者簡介:徐弘博士,傑出教授 (Distinguished Professor),主要研究領域:二語習得、海外漢語教學和美國華裔女性書寫。徐弘博士在中國哈爾濱師範大學獲得英語教育學士學位,之後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獲得雙語教育碩士學位及二語習得教師教育哲學博士學位,並在中國東北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院完成了現當代漢語文學博士學位。2008年,徐弘博士在美國特洛伊大學任教 (Troy University, USA) ,並擔任大學國際語言與文化研究學院院長。來美國前,她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埃德蒙頓公立教育局工作十五年。在第二語言教學、指導、谘詢、課程與課程大綱的開發和設計方麵具有三十多年的經驗。徐弘博士教學領域從幼稚園到大學研究生課程,從小學到大學,從中國到加拿大再到美國,教學經曆和研究跨度大。她致力於為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創造課堂內外的語言學習環境和機會,並為教育專業學生及教師提供跨文化和跨語言交流機會。徐弘博士是語言教學領域專家,受邀於美國、加拿大、中國、英國、新西蘭、墨西哥等國各種國際性會議,並參與教師培訓、研討會和課程設計。指導來自世界各國的語言教學的研究生。她發表過多篇英文/中文二語教學方麵的學術文章。組織編寫了《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第一版,於2008年底出版,已經印刷了47種不同語言的譯本,超過了1500萬冊的發行量。

《走進曆史視野的"她者"》在巴諾書店上發行 

《走進曆史視野的"她者"在Books-A-Million上發行

《走進曆史視野的"她者"》也隨著亞馬遜在全球發行

購買此書請關注下麵鏈接或亞馬遜搜索書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646.html

閱讀更多精彩章節: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6401.pdf#toolbar=0

美國南方出版社簡介:

“圓作者一個夢想,助作者美國出書”是美國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國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國Alabama州注冊成立,多年來為諸多作者出版圖書,銷售不斷攀升,是美國出版界的後起之秀,現正逐漸為各界熟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