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美國故事

(2023-08-30 07:10:02) 下一個

*美國南方出版社讓中文出版走向世界舞台*

內容簡介:《美國故事》,由南加州高校聯盟文學社2023年出品,匯集了三十位北美作家、詩人的作品,他們以在美親身經曆與成長見聞,從初來美國的"霧裏看花"到紮根美國的"撥開雲霧見青天",真實記錄了在美華人努力生活、艱難融入、圓夢美國的點滴曆程。

這些華文作家盡管遠隔太平洋,但仍堅持母語寫作,以他們睜開眼睛看世界的新視角、新見聞、新奇觀,成就了海外華文寫作者的"全景視角",成為在遠離母語環境下堅持傳統寫作、自覺地強化寫作語言的主體性、守衛文字疆域的特殊寫作群體。無論是為詩歌作序的胡野秋口中的"北美的詩歌季風",還是為該書散文、小說作序的蘇煒眼中的"距離是金",都一語道破了《美國故事》獨特的寫作視角和文學價值。

距離是金

——對《美國故事》的推薦語

蘇 煒

文題,似乎是對“沉默是金”、“吃虧是福”之類句式的戲仿,卻是為著指說某種獨特卻容易被忽略的視界感受。大家都一定有過坐在萬丈高空的航班舷窗邊,俯瞰大地時那種眼光心智豁然大亮的經驗感受。其實,那就是距離的奇跡——人類模仿大鳥鯤鵬的飛翔之夢之真實呈現。“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莊子《逍遙遊》)——這種距離帶來的逍遙感,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正是“自由”的最高本義啊!距離不一樣,高度就不一樣,視界格局,自然就不一樣了。

大鵬、航空造就的視界,是天宇大地的格局;到了太空中哈勃望遠鏡的視界(更別說更簇新先進的韋伯望遠鏡了),以光年計算的時間,以星係丈量的空間,那就是一種全星係全宇宙的視界格局了。處在哈勃望遠鏡的距離幅度,“265千個星係是一個什麽的宇宙場?那些由7491次曝光的照片合成的133億年前的星係圖像(距離宇宙起點——宇宙大爆炸的133億年不遠),為何會被行家稱之為哈勃遺產場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時間空間,有限無限,過去未來,宏大渺小……在此,全都打通了,也消解了。

所以,太空哲學家弗蘭克·懷特曾專門研究過眾位宇航員的獨特的太空感受。本來,這似乎是一種“上帝視角”,懷特稱之為“總觀感受” ——“當宇航員第一次從外太空看到地球時,你知道他們都在想些什麽嗎?瞬間,你或會有一種以人為本的全球意識,一種對世界現狀的強烈不滿,和一種想要改變世界的衝動。離開地球來到月球,你會覺得國際政治看起來是那麽地微不足道。”然而,為什麽眾多有幸翱翔於太空的宇航員,卻大都避忌和回避談論自己在此“全景視界”下的直接感官感受呢?懷特的研究指出:因為那裏麵,更多的是一種與“英雄的宇航員”形象預期相反的負麵情感和情緒。比如:國家、民族歸屬感的徹底失落、自我價值的莫名懷疑和人類將會自我毀滅的沮喪預期……這一切潛藏在美麗藍色星球的遙望中產生的“負麵的醜陋觀感”,常常讓宇航歸來的“太空人”被巨大的悲傷感所籠罩,所以他們大都回避對“太空感受”的公開談論。其實,在我看來,從文學的眼光(這也是懷特的觀感),那樣一種的“太空負麵情緒”,正是一隻青蛙跳出了井外再回看那小小的井口,所產生的全新心智與情緒;是一種對人類自我的有限性——對“虛無”與“渺小”的頓悟,“人若微塵,人生須臾,不過爾爾”。它不是消極,而是謙卑,是回到無知無明狀態,重拾人對自然、對宇宙萬物的敬畏之心。距離帶來的全景效應,視野感受帶來的曠達心量,人性與宇宙的大同體、大關懷、大悲憫才於焉產生了。

——以上種種,無論宏觀微塵,樂觀悲觀,偉大渺小,正麵負麵……距離距離距離!距離創造的無垠美妙、複雜多麵,這恰恰正是文學意義的“距離感”的含金量之所在啊。

於是,就可以回到本文推薦的本書《美國故事》的“本體話題”了。

常聽人們這麽說:海外華文寫作者,離開了母語的本土故鄉,離開漢語最大的受眾群體,距離,成為他們文學書寫的最大的鴻溝、最大的硬傷。應該說,從個體和功利的角度,此說不無道理。然而,粗粗瀏覽本書的篇什,你會發現,距離,既然是所有華語寫作者的“標配”,卻恰恰成了他們海外寫作的先天優勢和含金鑰匙。說白了,任何類型的寫作,無非就是主體(敘述者)對客體(描寫對象)的距離的發現、距離的重構和距離的對抗。

就以本書的開篇兩作——劉荒田的《於是,我們抵達》和陳九的《中文表達,我的異鄉回眸》為例吧(哈,這兩個題目,恰就成了拙題“距離是金”的最好注腳啊)。我個人非常熟悉的文學兄長劉荒田的散文,已是當今海內外散文隨筆領域中一座眾口稱譽的高峰。他的那支可以隨處揮灑、既上天入地又見微知著的健筆,是最典型的由距離造就又觀察距離的奇跡。正是隔山隔洋、浮桴海外的距離,賦予了他個人生活和思域筆頭的無垠自由和無窮想象,而自由的觀看、自由的品評與自由言說,使他的筆下品出了異域世界、草根人生的生命百感和生活百味,造就出被王鼎鈞先生稱之為“散文中的巴爾紮克”的、在整個現代漢語書寫畫卷中都無可替代的非凡奇崛的景觀。荒田兄這一篇《於是,我們抵達》是他散文作品中少見的長篇大製。由修房子和鄰居話題引出,那個俄羅斯裔又含中國血統的兩代伊凡的交往故事,天井另一邊的雷姓業主和後來的住客凱奇的日常行止故事,再到隔壁越裔近鄰或對街西班牙人店鋪的過往來去,讀來一若“小聯合國”式的“浮世繪”,畫麵流轉而意趣橫生,呈現出一種完全是“非虛構小說”般的快感閱讀質地。時空的幅度(老伊凡的“白俄”背景與哈爾濱、上海再到美國的流離生涯),生活的尺度(包括具體而微的租金數額變化),及其情感深度(結語“我感到這塊土地的神聖”),在在可見其非凡分量,都是從“距離”這個金庫裏陶煉出來的擲地有聲的書寫文字啊。

陳九近年的小說創作奇葩,則是海外華文尤其是美華文學中新崛起的一道奇麗景觀。他的這篇《中文表達,我的異鄉回眸》,同樣是敘述美國日常生活感受的文字(從學英語到鄰居交往),卻幹脆把自己在洋風洋水的海外之中文寫作,稱之為“第三隻眼”,開宗明義稱為“以第三者角度觀察海內外文化現象”。這“第三隻眼”,不正是本文的題旨所言的“距離之金”的別義麽?再看看本書的其它篇目——《奇遇》(張惠雯)、《生命的遊絲》(葉周)、《風城天珠》(二湘)、《移?美國到底為了啥》(李學)、《誤機的教訓》(山杉),還有——《約翰與約書亞》(野樵夫)、《獨行新奧爾良》(虔謙)、《想家》(夫英)、《無花果——一個伊拉克女孩的美國故事》(袁鐵堅)、《在感恩的日子裏》(王偉)、《NY公司的合夥人》(王丹萍)、《就是這雙手》(孫超)、《老金的黃金夢》(北奧)……等等等等(我沒有全錄,隻是擇“扣距離之題”而錄之)。——此一篇一頁,其一筆一墨,可不全都是“距離”之說,“距離”之果?!兩洋之距,中西之距,我他之距,種族、膚色之距等等,距離帶來的新見聞,新角度,新扭曲,新奇觀(甚至也包括一切的負麵經驗和負麵感受),如此這般,就是文學揮灑的舞台,就是奇跡奇觀奇葩奇果生發的現場,就是文學之為文學、寫作之為寫作的“本體”之義啊!

走筆至此,忽然讀到香港作家西西不久前談“香港是寫作的寶庫”的一段話:“由於我們獨特的文化背景、視角、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香港作家與其他作家不同,不可否認,這對華語世界是一種福音。”看來,對於華文寫作,距離是福,距離是金,已經是不言而喻、鐵板釘釘的了。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咫尺距離,尚且是“華語世界的一種福音”,我等置身於兩洋之遙、星月之距而具“全景視角”的筆墨寫手,還有什麽理由不讓自己的筆頭如翼如劍,生花造景,成歌成詩,創造出華文寫作的全新的奇觀呢?!

202355於耶魯澄齋

蘇煒簡介1968-1978下鄉海南島農墾兵團山大學中文學士,洛杉磯加州大學文學碩士。曾在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1990年定居美國。現任教於美國耶魯大學,曾任耶魯東亞係中文項目負責人。著有長篇小說《渡口,又一個早晨》《迷穀》《米調》《磨坊的故事》《遠行人》、學術隨筆集《西洋鏡語》、散文集《獨自麵對》《站在耶魯講台上》《走進耶魯》 、交響敘事合唱知青組歌《歲月甘泉》、歌劇《鐵漢金釘》《天涯晚笛——聽張充和講故事》、古體詩詞集《袞雪廬詩稿》等。

《美國故事》在巴諾書店上發行 

《美國故事》在Books-A-Million上發行

《美國故事》也隨著亞馬遜在全球發行

購買此書請關注下麵鏈接或亞馬遜搜索書名:

http://www.dwpcbooks.com/product/html/?580.html

點擊下麵鏈接可閱讀本書更多內容:

http://www.dixiewpublishing.com/doc/preview5541.pdf#toolbar=0

美國南方出版社簡介:

“圓作者一個夢想,助作者美國出書”是美國南方出版社Dixie W Publishing Corporation,http://www.dwpcbooks.com/)的出版宗旨。美國南方出版社2006年在美國Alabama州注冊成立,多年來為諸多作者出版圖書,銷售不斷攀升,是美國出版界的後起之秀,現正逐漸為各界熟悉。

美國南方出版社所出版的圖書通過自己的網站,美國最大連鎖書店巴諾書店(Barnes& Noble),以及亞馬遜(Amazon)等網上和實體書店在全球範圍內發行。美國國會及各大地方圖書館均有收藏,美國南方出版社成功地把很多作者推向了更大更紛繁的世界舞台。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