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兩宋係列五:劉後聽政之十二:大火焚毀玉清昭應宮與大延琳在遼東京反叛

(2020-12-07 20:24:03) 下一個

天聖七年(遼太平九年)即公元1029年二月十四,北宋朝廷將前樞密使曹利用進一步貶為崇信軍節度副使,結果他在前往貶地的路上自縊身亡。

三月二十六(甲申),上密封奏事的人上言,說全國茶鹽課稅虧損,請求重新考慮茶鹽法。宋仁宗趙禎為此征求三司(鹽鐵與度支和戶部)使寇瑊的意見,寇瑊說:“這隻是議政的人不知道其中的要害而已。河北上供軍糧,全都依賴商旅。如果官府得到所有盈利,那麽商旅就不來了,而邊民也沒人為他們送糧食。茶鹽法豈能多次更改!”宋仁宗趙禎覺得有理,因而跟輔臣說:“茶鹽都是百姓平常食用的東西。如果強行設置法律加以禁止,隻能導致很多人犯法而已。隻因為費用還很大,所以暫時還不能鬆弛茶鹽法,又怎能多次更改此法?”

泰州鹽課虧損數十萬緡錢。此事牽連了十一州,所以宋仁宗下詔讓殿中丞張奎前往按察。張奎回來奏報說:“三司拖延發錢,行動非常遲緩;並非各州的罪過。”並趁機上言說:“采用鹽法來滿足軍費,並非是仁政所應當實行的做法。如果實在不得已,可以讓商人轉運貿易,加以流通,靠關卡和集市征收稅利,那麽上下都得到好處。這不比設置重大禁令,造成食鹽無法流通,成為民間弊病來得好嗎!”因此宋仁宗下詔將拖欠的稅全都免了。張奎是臨濮人,後梁重臣張全義的七世孫。

三月二十八(丙戌),宋仁宗派官員去祈禱晴天,並跟輔臣說:“昨天朕派人去巡視四郊,看到麥子已經腐爛。百姓還有什麽希望!這必定是政事沒讓上天稱心的結果。古時候的死刑,外州必須三次覆奏,京師五次覆奏;古人就是如此看重人命。必須警戒有司部門,審訊刑獄案件和議定罪行,千萬不能枉濫。”又說:“朕不想經常大赦,然而不這樣無法召來天地的和氣。”

夏四月初一(庚寅),宋仁宗大赦天下,並蠲免河北水災災民的租賦。京師自三月以來一直下雨不止,大赦前一晚突然放晴。

四月初二(辛卯),南平王(即交趾王)李公蘊的兒子李德政派人到朝廷,告知他父親去世的事。朝廷於是任命李德政為交趾郡王。

五月初一(己未),朝廷下詔舉行禮部貢舉,並於次日下詔告誡文事方麵的弊病。五月十一(己巳),朝廷頒布新令,並於次日又下詔錄用自刺史和少卿監以下的先朝文武官員的後代。

也在這天,密封奏事的人上言說:“靠近邊境的內地州郡,大多是儒臣擔任知州;他們對邊事的武略怎肯留意!希望自今以後,挑選有武勇謀略的內殿崇班以上三二十人,派他們到河北、河東、陝西及西川、廣南,不看遠近,隻要在地處要衝的地方,出任知州。在接替那天,讓他們將本地的民間利弊或有關邊境的十件大事奏聞。如果朝廷要任用某人,可以請他們朝堂詢問,了解某人曾在某處,主管某處事宜;先看看他對靠近邊境州郡的政事如何處理,然後才將臨邊的重任托付,要麽成為州郡的守臣,要麽成為偏裨將領。那樣就不會缺乏人才了。”樞密院於是請求派閣門祗候以上的武臣出知州軍,在被替代回來時,分別逐件上言邊事。

這期間,遼聖宗耶律隆緒到永安山避暑。

五月十五(癸酉),宋仁宗親自重審囚犯。五月二十二(庚辰),他登禦承明殿;那天請求應對的臣僚有十九人,所以直到日暮才散朝。

六月初一(戊子),遼聖宗任命長沙郡王耶律色嘉努為廣德軍節度使,樂安郡王耶律遂格為匡義軍節度使,中山郡王耶律查噶為保定軍節度使,進封潞王。

六月初五(壬辰),北宋設置益、梓、廣南路轉運判官,與轉運使分別出去按巡,位在各州同判之上。朝廷另外發給大印,在出巡時使用。朝廷還下詔為任滿一年並通過考課的人升遷一官。議政大臣早先認為,自從撤銷了諸路提點刑獄以來,益、梓、廣南隻有一名轉運使,無法具體了解民間諸事,所以朝廷有了這一設置。

六月二十(丁未),京師下大雷陣雨,玉清昭應宮遭受火災。昭應宮共有三千六百十一個房間,隻有長生崇壽殿完好獨存。次日,劉太後對輔臣哭著說:“先帝經過異常的努力才建成此宮,現在一個夜晚就焚毀殆盡,隻有一兩個小殿幸存下來而已。”樞密副使範雍估計太後有再次興建的意思,便上言說:“還不如全都燒光!”太後問他為何,範雍說:“先朝為此竭盡天下的勞力,現在突然化為灰燼,顯然並非出自人意。如果因為還有一兩個小殿幸存,朝廷又打算重建,那麽百姓就無法忍受。這並非回應天戒的辦法。”宰相王曾和呂夷簡也支持範雍的建言,呂夷簡又援引《洪範》裏的災異進諫。太後默然無語。

太廟齋郎蘇舜欽到登聞鼓院上疏說:“今年自春季直到夏季,不斷下雨,天氣陰晦,未曾停止;農田受災的幾乎十分之九。臣覺得這是朝廷用人失當和賞罰不公導致的。而大臣歸咎於刑獄的枉濫,以為大赦天下就能禳救。這等於是殺人者不處死,傷人者不抵罪,想要以此符合天意。古人判決拖延遲滯的刑獄案件,以此避免水旱災害,從沒聽說使用大赦。所以大赦下達之後,照樣陰霾至今。前誌說:‘積陰生陽,陽生則災見焉。’上天趁著夏季之氣,發泄於玉清宮,震雨混雜而下,烈焰四處興起;萬層重疊的樓觀,數刻之間全都燒盡。這並非因為防火不足,而是上天垂戒罷了。陛下應當降服減膳,避免正殿,自責罪己,下達哀詔;罷除不必要的勞作,拯救失去產業的民眾。這樣或許能夠變災為祐。然而多日以來,臣從未聽說朝廷這麽做,反而估算工役,試圖修複宮殿。都下的百姓得知後無不驚駭困惑,都說章聖皇帝(宋真宗)勤儉十多年才帶來天下富庶,然而為了修建這昭應宮,卻弄得海內虛竭。陛下即位不到十年,卻多次遭到水旱災害;雖然征賦全都進入國庫,百姓卻非常困乏。如果再大興土木,那麽費用將沒有止境。那時財力消耗於內,百姓勞苦於下;內耗下勞,國家如何維持?今天臣為陛下考慮,不如啟用良好士人,去掉佞幸小人,修繕仁德以勤儉為治,使百姓富足,而寬鬆征稅;那樣即可答謝天意而安定民情。賢君見到天變,無不修道除凶。一般說來,亂世沒有預兆,上天也未必譴告。如今有幸見到天變,應當是陛下修繕自身的時候,豈可忽略!”蘇舜欽當時才二十一歲,是宋太宗時參知政事蘇易簡的孫子,大理評事蘇耆的兒子。

六月二十七(甲寅),王曾罷相。當初太後受冊時,將要登禦天安殿,但王曾堅持認為不行。到在長寧節為太後上壽時,他又隻是在便殿張羅。太後身邊侍從的姻親家人請求入宮謁見時,王曾也總是阻攔,所以太後逐漸對他很有意見。剛好遇上玉清昭應宮火災,王曾屢次上表待罪,所以朝廷這時將他罷免,任命他為青州知州。

因玉清昭應宮火災的事,知宮李知損被送到陳州,成為被管製的編戶。當時,禦史台調查起火的原因,得知是李知損曾和他的徒眾聚集在宮中大吃大喝引起的。

當初,太後很氣昭應宮守衛的人不夠謹慎,要將他們關進禦史監獄,全都殺了。中丞王曙上言說:“從前魯桓公和魯僖公的宮殿著火,孔子認為是他倆自己的責任。遼東高廟及高園便殿火災,董仲舒則認為高廟不應在皇陵旁邊,因此導致火災。魏崇華殿火災,高堂隆覺得應以台榭宮室為戒,請求取消土木工程。但魏帝不聽,結果翌年又發生火災。如今所建的宮殿,並非順應經義,所以災變的到來,似乎有所警戒。希望朝廷廢置那地方,也取消各座禱祠,以順應天變。”右司諫範諷也上言說:“這實在是天災,不應當立案窮治肇事人。”監察禦史張錫上言說:“如果反而以此對人治罪,恐怕隻會加重天怒。”上言的人很多,宋仁宗和太後終於全都感悟,因此減輕了對守衛者的罪懲。

議政的人還擔心朝廷將要修複昭應宮,範諷因此又上言說:“山木已盡,人力已竭,即使重修,也必定無法建成。臣知道朝廷也不會這麽做,但天下人畢竟還有懷疑!希望陛下明告四方,讓家家戶戶全都知曉。”

秋七月十二(己巳),朝廷下詔,將不再修複昭應宮的意願告諭天下,並將長生崇壽殿改名為萬壽觀(《宋史》說七月初六癸亥,因玉清昭應宮火災,朝廷派人去祭告諸陵,並下詔告示天下,不再修複該宮)。

七月十八(乙亥),宋仁宗下詔說,殿直以上武臣不得換為文官資曆。七月二十八(乙酉),朝廷聽從執政大臣呂夷簡、張耆、夏竦的請求,取消諸宮觀使並輔臣所領的諸宮觀使名。

八月初一(丁亥),日食。同時,朝廷下詔說:“取消全國的職田,官府征收田產,將收入平均分給官員。”先前,上密封奏事的人上言說:“職田收入的多少很不平均。有些不良的官吏,往往多收租賦,殘害下民。”朝廷於是讓資政殿學士晏殊與三司、審官、三班院、吏部流內銓一道商議,大家都覺得有道理。所以朝廷有了這道詔書。

八月初三(己醜),宋仁宗任命呂夷簡為昭文館大學士,並在兩天後再次任命夏竦為樞密副使,陳堯佐和王曙並為參知政事;他還改任樞密使張耆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夏竦與呂夷簡關係不好,所以宋仁宗讓陳堯佐代替夏竦。

八月十三(己亥),宋仁宗下詔說:曾犯過貪贓罪的官員,不能再出任親民的地方長吏。

當初,渤海自遼太祖神冊中年依附於遼國以來,一直沒有榷酤鹽曲(鹽酒專賣)的課稅,對關卡和集市的征稅也很寬鬆,所以渤海民眾得以安居樂業。自從馮延修和韓紹勳采用燕地平州的律法治理渤海後,百姓就無法忍受。後來遇上燕地饑荒,遼戶部副使王嘉獻策造船,讓渤海民眾漕運穀粟去賑濟幽州的饑民。但水路艱險,很多船隻都覆沒;官府靠拷打逼迫百姓,所以民眾開始思亂。這期間,遼東京(今遼寧遼陽)舍利軍詳袞大延琳趁機發動事變,囚禁了留守駙馬都尉蕭孝先及南陽公主,殺了韓紹勳和王嘉,以此取悅渤海民眾,並僭號興遼,改元為天慶。

當時遼聖宗耶律隆緒人在黑嶺,副留守王道平翻過城牆跑來告變。遼聖宗當即征調諸道兵馬及時進討。那時國舅詳袞蕭實迪首先率領本管兵馬占據要害,斷絕了大延琳西渡的退路。大延琳寫信去結交保州戍主夏行美,讓他率領渤海軍為亂。夏行美將他的使者拿下,送交遼統軍耶律普古。耶律普古於是殺了八百渤海兵,占據保州,斷絕了東路。大延琳分兵西取沈州,而沈州副使張傑聲言要投降。大延琳信了,因此放緩了進攻。後來知道張傑是詐降,他才開始猛攻。但這時沈州的守禦已經齊備,大延琳無法攻克,隻好撤回。南北女真人都跟從大延琳,高麗貢使也不再到遼國納貢。

冬十月初一(丙戌),遼聖宗任命南京留守燕王蕭孝穆為都統,蕭實迪為副手,蕭普努為都監,帶兵出討大延琳。遼軍和叛軍在蒲水中遭遇,遼軍稍稍退卻。接著蕭普努率領右翼,蕭實迪率領左翼,夾攻叛軍,並先占據了高麗和女真的要衝,使他們無法救援。大延琳的叛軍於是潰敗,遼軍追殺到平山北麵。蕭普努放棄馬甲疾馳,追殺殘餘叛軍。進而大軍包圍東京,蕭普努則分兵出討各個反叛的城邑,還平定了吼山的叛軍。大延琳深溝高壘,嚴兵自衛,固守東京,不敢出戰。

十月十七(壬寅),宋仁宗檢閱虎翼武騎的士卒演習。十月二十一(丙午),京師地震。同時,宋仁宗下詔,讓各位知州軍每年在下屬判、司、簿、尉中,舉薦可以勝任知縣的一人。

十一月初八(癸亥)是冬至,宋仁宗率領百官到會慶殿為皇太後上壽,然後登禦天安殿接受朝賀。秘閣校理範仲淹上疏說:“天子有事親之道,卻沒有為臣之禮;有南麵之位,卻沒有北麵之儀。如果在宮內事奉親人,用家人之禮就行了。如今陛下卻和百官同列,這將有虧君主的大體,有損主上的威嚴。這不能讓後世效法。”疏奏進入後,宋仁宗沒有答複。範仲淹又上疏請求太後還政給宋仁宗,朝廷也沒有答複。範仲淹於是請求補任外職,朝廷很快就任命他為河中府同判。

十一月十一(丙寅),遼聖宗任命張傑為沈州節度使,超次授任保州戍將夏行美為平章事。他還召皇城進士張人紀等二十二人入朝,策試他們的詩賦,賜所有進士及第。

十一月十五(庚午),宋仁宗下詔,要全國各地官府送醫藥並慰問孤獨疾病的人。他還下詔說:每次舉行南郊祭祀後,都要錄用周世宗的後裔一人為官。

十一月十七(壬申),遼聖宗任命駙馬都尉劉四端為代理知宣徽南院。

十二月初六(庚寅),北宋朝廷任命知製誥李仲容為判禮部。依照先例,茂才異等、高蹈丘園、沉淪草澤三科舉子所上的策論,首先委托禮部考核後奏聞,才能得到召見廷試。當時直史館康孝基負責禮部,選定了富弼等十人。宋仁宗改任李仲容為判禮部,而康孝基隻是同判(比判禮部稍低)。李仲容於是取來富弼等人的策論加以重新比較。富弼是河南人。

十二月二十七(辛亥),左司諫兼龍圖閣待製孔道輔因糾察刑獄案件時處理不當,被降職為鄆州知州。孔道輔曾極力指責曹利用和羅崇勳弄權,還說曹利用死了,而羅崇勳依然得到委用。

這年,河北發生水災,宋仁宗派使者到那裏判決拖滯的囚犯,賑濟窮人,掩埋溺死的百姓,給家人緡錢,並按察貪暴和不能撫恤民眾的官吏。也在這年,鬼茲和下溪州和黔州蠻人派人前來納貢。

要想知道宋遼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