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兩宋係列一:太祖建宋之二十五:宋太祖革除南漢苛政與五代元老張昭病故

(2020-06-18 20:33:43) 下一個

開寶四年(遼保寧三年)即公元971年冬十月初一(癸亥),日食。十月初七(己巳),宋太宗趙匡胤下詔說:“偽造黃金的人將被斬首棄市。”

同一天,遼景宗耶律賢用黑、白羊祭神。

十月初八(庚午),北宋太子洗馬王元吉被斬首棄市。他在英州任知州才一個多月就多次接受贓款,為人徇私,所以被判處極刑。

邕州(今廣西南寧)知州範旻上奏,提到那裏在南漢主劉鋹當政時,攤派百姓的十來件征斂。十月十九(辛巳),宋太宗下詔,命令將這些毫無名目的征斂全都革除。邕州習俗尊崇名目繁多的淫祀,包括生病時不敢治療,隻是多殺些雞和豬,向淫昏的鬼神乞福。範旻下令禁止,並拿出自己的俸錢購買藥物,親自和藥。百姓有病他就將這些藥物給他們,因此病愈的人數以千計。後來南漢所置知州鄧存忠劫持了兩萬多土著人,攻圍州城長達七十多天。範旻屢次出戰,胸部中了不少箭矢,還堅持督促士兵作戰,打退了賊兵。範旻受了重傷,隻好堅壁固守,然後派使者走小路到廣州求援。使者經常路上遇害,他前後送出十五批,才有人終於抵達廣州。援兵到後,邕州之圍才解脫。但範旻的傷勢沒好。宋太祖下詔,讓人用肩輿(轎子)抬著他回歸宮闕,經過地方需要的民工都由官府負責食宿費用。範旻是已故宰相範質的兒子。

十月二十一(癸未),北漢派使者到遼國進貢。

十月二十二(甲申),宋太祖下詔說:“兩京和諸道,自十月以後犯強行盜竊的罪犯,將不在南郊祭禮後的大赦之限。各地長吏應當告諭下民,不要讓他們犯法。”此後朝廷每次舉行郊祭時,都要重申此詔。

右補闕梁周翰上疏說:“陛下再次到南郊祭祀上帝,必定要施恩大赦。臣以為天下如此之大,其中有些地方恩澤無法達到,赦文也不能普及,所以應當盡力推廣。如今租賦的收入很多,加以科率的物品也名目不少;各地調發運輸,不無重重困難。況且西蜀、淮南、荊、潭、桂、廣等地,都已經成為王土。陛下如果真能因三方所得的盈利,減輕諸道百姓交納租賦的負擔,那麽或許恩澤將更為均衡普及,也會省卻很多民力。”宋太祖嘉許地采納了他的建言。

梁周翰曾負責管理綾錦院,因為織錦工匠犯錯,被他杖責,結果被人控訴。宋太祖非常氣憤,召梁周翰入宮痛責,也打算杖責他。梁周翰自稱說:“臣負有天下才名,受杖責實為不雅。”宋太祖這才作罷。宋太祖最初是在軍中認識梁周翰的父親梁彥溫,因梁周翰有文辭的才能,想啟用他為知製誥。天平節度使石守信入朝時,宋太祖談及這事。石守信跟梁彥溫關係很好,於是稍稍給他透了口風。梁周翰急忙上表謝恩,結果弄得宋太祖很不高興,這道任命就被壓下了。

十月二十四(丙戌),宋太祖下詔說:“嶺南諸州,在劉鋹當政時的所有苛捐雜稅,一並予以廢除。被迫當兵的人可以解除軍籍,流亡充軍的人一並釋放,並招誘他們恢複原業。”

同時,吐穀渾也派人到遼國入貢。

十一月初一(癸已),南唐主李煜也派他弟弟鄭王李從善前來朝貢。這時他才開始去掉唐的國號,改朝印文為“江南國主印”,請求宋太祖賜給他詔書直呼其名。宋太祖同意了。

先前,江南國主送給宰相趙普五萬兩銀子。趙普將這事告知宋太祖,宋太祖說:“這不能不收,隻要寫封信去答謝,再稍微給使者點錢就行了。”趙普磕頭辭讓,宋太祖說:“這是大國的大體,不能自己去削弱。應當讓他們猜不透我們的用意。”此次李從善入朝覲見,宋太宗除了平常賞賜外,暗中又贈給他一些白金,相當於江南送給趙普的價值。江南君臣得知後,無不震駭,非常欽佩宋太祖的氣度。

一天,宋太祖趁著出門,順便突然臨幸趙普的府第。當時吳越王錢俶正派使者前來,送給趙普書信,及十瓶海產,排列在廊廡下。禦駕突然來到,趙普急忙出迎,沒來得及把東西藏起來。宋太祖看到這些東西,問趙普這是哪裏來的。趙普隻好以實對答。宋太祖說:“海產肯定是好東西。”當即下令把瓶子都打開,發現裏麵貯存的全是瓜子金。趙普非常惶恐,磕頭謝罪道:“臣的確尚未開啟書函。如果知道都是金子,臣必當奏聞,並謝絕這禮物。”宋太祖笑道:“你隻管接受好了,沒有害處。不過讓他們以為國家大事全由你這書生做主罷了。”

十一月初四(丙申,《宋史》作十一月初一癸巳),吳越王錢俶派他兒子鎮海和鎮東節度使錢惟濬來大梁朝貢。

十一月初八(庚子),遼國將臚朐河歸附的民戶分別隸屬於敦睦、積慶、永興三宮。

十一月十八(庚戌),宋太宗下詔說:“選取人才的辦法並非隻有一種。近來下令將諸道的攝官全都罷免,但朕又擔心,如此一來,也許會拋棄不少治理民政很有經驗,也很能幹的攝官,會十分可惜!所以必須讓有司部門考察他們曆任的政績。如果經過三次攝官而沒有劣跡和敗政的,立刻將他們的姓名奏聞。接受偽朝署任的攝官則不在此限。”

早先,黃河在澶州決口,洪水往東灌入鄆、濮二州,損壞了很多民田。宋太祖因地方官吏沒有及時上言而無比憤怒,於是派人前往調查。也在十一月十八這天,澶州通判兼司封郎中博興人姚恕因此被斬首棄市,而澶州知州兼左驍衛大將軍杜審肇被免職,勒令回歸私第。姚恕最初任開封府判官。他曾去拜謁宰相趙普,剛好趙普正在宴請賓客,門人因此沒有及時為他通報。姚恕一怒之下就離開了。趙普當即派人去向他致歉,姚恕毫不理睬,徑直走了。趙普因此對他懷恨在心。當宋太祖為杜審肇挑選副手時,趙普便推薦讓姚恕出任澶州通判。姚恕在澶州二年,竟然因黃河決口的事伏法被殺,屍體還被投進黃河。

十一月二十六(戊午),宋太宗親自去祭享太廟,並首次開始使用繡衣和鹵簿(儀仗)。次日冬至,他到南郊舉行天地合祭,然後大赦,隻有十惡不赦、故意劫殺、官吏受贓的人不能寬宥。他還蠲免開寶元年以前拖欠的租賦,並下詔設置諸州幕府的職官和奉戶(州縣官俸均給實物,被指定出錢易回實物的富戶稱作奉戶)。

十一月三十(壬戌),宋太宗命令潁州團練使曹翰負責去堵塞澶州的決口,讓濮州刺史安守忠為他的副手。

當初,宋太宗挑選後蜀主孟昶親軍中熟悉兵馬的一百多人,作為川班內殿直,給他們的待遇非常優厚,和禦馬直等同。到這時郊禮完畢後,宋太祖為禁軍行賞。他覺得禦馬直扈從禦駕到南郊執禮,所以特命給他們每人增加賞錢五千。也在十一月三十這天,川班內殿直因沒得到同樣的賞賜,其中很多人便一齊去擊打登聞鼓陳訴不公。宋太祖勃然大怒,派中使去告訴他們說:“朕給他們的即是恩澤,哪裏有什麽慣例!”因此下令將他們各打二十軍棍。次日,宋太宗派人到川班軍營,將妄自陳訴的四十多人都殺了,然後將其餘的發配到許州充軍,川班內殿直也就被廢除了(《宋史》說都指揮使單斌等人也被杖責和降職)。

當時內臣中有個叫李承進的左飛龍使,曾在後唐任職。宋太祖問他道:“莊宗靠英武平定中原,然而享國不久。這是什麽原因?”李承進說:“莊宗喜好畋獵,還一心姑息將士。每次到近郊狩獵時,禁兵衛卒總會攔在他的馬前,哭訴他們有多寒冷,希望得到救濟。莊宗馬上就發給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都是因為威嚴不行和賞賜毫無節製造成的。”宋太祖拍著大腿歎道:“二十年夾著大河爭戰後才得到天下,卻不能用軍法約束這幫人,反而縱容他們貪得無厭的要求。用這樣的辦法臨禦,真是猶如兒戲。朕如今撫養士卒,固然不會舍不得爵位和賞賜;但如果他們違犯朕的律法,麵對的惟有寶劍而已!”

十二月初一(癸亥),宋太宗賜給南郊大禮的執事官員不同的禮物。十二月初五(丁卯),朝廷舉行慶典,皇弟開封尹趙光義和興元尹趙光美、皇子貴州防禦使趙德昭、宰相趙普全都因此增加了食邑。兩天後,朝廷內外文武官員也都遞進勳爵。十二月初九(辛未),宋太宗賜給通過九經考試的李符本科出身。

十二月十一(癸酉),遼國用青牛和白馬祭祀天地。

十二月二十(壬午),宋太祖到近郊遊獵。

十二月二十七(己醜),遼國皇子耶律隆緒出生。這年冬季,遼景宗在金川過冬。

同時,江南國主李煜任命湯悅為司空兼判三司和尚書都省。

開寶五年(遼保寧四年)即公元972年春正月初一(壬辰),宋太祖因下雪沒有禦殿上朝。正月初六(丁酉),宋太宗下詔禁止用鐵鑄造佛塔與佛象,以及其他人物,擔心有些愚蠢的農民會去毀了農器,鑄造這些沒用的東西求福。

前鄆州盧縣尉鄢陵人許永,年已七十五歲。他到京師來,將上疏放進言匭(鼓勵民間言政和求職以及自薦或伸冤的銅匣),說:“臣的父親許瓊年已九十九,長兄年已八十一,次兄年已七十九。臣請求朝廷就近賜臣一個官職,好奉養他們。”正月初九(庚子),宋太祖在便殿召見許瓊,問他近前的事。許瓊全都記得,仿佛曆曆在目。宋太祖因而厚賜了他,當即授許永為鄢陵縣令。

正月十一(壬寅),宋太祖減免州縣小吏及直力人。

同一天,已退休的吏部尚書致仕陳國公張昭去世。張昭字潛夫,本名昭遠,為避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名諱,隻稱張昭。他稱是西漢常山王張耳的後裔,世代居住在濮州的範縣。他祖父張楚平曾任壽張令,張楚平的兒子張直即是張昭父親。當初,張楚平調到長安任職,正值黃巢動亂,後來也不知死在何處。張直幼年時到河朔一帶避難。成年後,因為丟失了父親,而當時到處又都是盜賊,道路不通,他隻好自秦州前往西蜀,沿途乞討,尋找父親,但十多年都沒有找到。最後他隻好發哀服喪,親自在海濱耕種謀生。青州節度使王師範開學館延請儒士時,兩次寫信和送禮去召張直,署任他為賓客。王師範歸降後梁時,張直脫離了他北歸,靠教授周易和春秋謀生。學生有從遠方慕名而來的,當時他號稱逍遙先生。

張昭七歲時就能背誦古樂府和詠誦史詩百餘篇;不到二十歲他就遍讀九經,並全都理解其中大義。身處同類學者中,他緩步闊視(自視很高),覺得甚至馬融和鄭玄(均是注釋經史的名家)都不如自己。他後來到了河北讚皇,遇到一位程生,專門研究史學。程生覺得專門研究《易經》之類的經書,不通今古,隻能導致遲滯,言辭繁瑣而抓不住要旨。如果要談論王霸大業,經緯天下,大治大亂的事,非研究史學不可。程生於是拿出班固和範曄編撰的漢書,和張昭商榷其中的十來處大義,還教授張昭東漢史學家荀悅的《漢紀》和三國誌等。張昭接著又學習了全部十三代史。五七年裏,他就能在史學界馳騁上下千百年的事。張昭又注釋了十代興亡論。當時處於亂世,張昭親自耕地運米,奉養親人。

晉王李存勖(即後來的後唐莊宗)入魏時,大多數的河朔遊士都到他的軍門效力,張昭因此而去了魏州(鄴都),還帶上十軸文字去拜謁興唐尹張憲。張憲家裏收藏了很多書籍,每次和張昭暢談時,兩人談起經史的要事,都遺恨相見太晚。張憲當即署任他為幕府推官。後唐同光初年(約923),張憲奏請莊宗授張昭正式官秩,加他為監察禦史裏行(官職,起於初唐;當時名臣馬周以布衣入朝,唐太宗臨時弄了此職啟用他)。張憲出任北京(太原)留守時,張昭也跟他去了晉陽。莊宗遇難時,鄴中兵士推戴總管李嗣源(即後來的後唐明宗)為主。張憲的部將符彥超集合軍士準備響應。張昭跟張憲說:“是否得奉表勸進,為自身安全做打算?”張憲說:“我本是個書生,得到主上的知遇,位至保釐(即治理百姓的藩臣),是布衣平民能得到的頂峰。如果為了求生而卑躬屈膝,將來有何麵目到地下去見主上?”張昭說:“這是古人的大誌。明公能身體力行,將死而不朽。”兩人哭著拜別,張憲結果死於節義。當時輿論都看重張昭能成就張憲的節操。

當時有人想害張昭。張昭說:“明誠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無悔。”眾人拿下他後執送符彥超。符彥超說:“推官是位正直人士,你們不能害他。”眾人又逼迫張昭起草榜文去安撫軍民。事情平息後,明宗任命張昭為北京留守推官,加他為殿中侍禦史和內供奉官,並賜給緋色官服。天成三年(928),他改任安義軍節度掌書記。當時因為後唐武皇(李克用)和莊宗的實錄尚未編修,明宗下詔讓正國軍節度使盧質、西川節度副使何瓚、秘書監韓彥輝記錄他們的事跡。何瓚上言說:“張昭有史學才幹,曾私下撰寫同光實錄十二卷,又聽說他想撰寫三祖誌,還收藏了昭宗朝時賜給武皇的九十多篇製誥。臣請求將張昭所撰寫的送交史館。”明宗於是拜張昭為左補闕和史館修撰,委托他撰寫實錄。張昭覺得後唐懿祖、獻祖、太祖都沒有實際稱帝,所以隻是補充了紀年錄二十卷,又撰寫了莊宗實錄三十卷上呈。明宗下優詔褒揚讚美,升遷他為都官員外郎。當時皇子競相攀比奢侈,張昭上疏諫道:

“帝王之子,長在深宮,安於逸樂。紛擾的娛玩,絲竹的美音,天天耳聞目睹,不期望他們驕矜而驕矜自然而來。如果不是天資英敏和識本清明,以此激蕩他們的心思,怎能不受迷惑?如果不預先教誨他們,將來如何能把他們安排在藩維?臣見到先帝那時,皇子和皇弟全都喜歡說些無稽之談,和玩物喪誌的話;討厭聽取治理國家的言論;入宮則一心都在如何粉飾姬妾,出宮則大肆增添奴仆從馬。他們親賓滿坐,食客盈門,規勸進諫的很少,詼諧戲謔的很多。靠這樣的行跡而想把宗廟社稷托付給他們,不是很難嗎?臣請求為諸皇子各置一位師傅,陛下讓皇子屈身以師長對待,聽他們講論道德。假使一日之中,隻記住一事,那麽一年之內,所記的就逐漸增多。到了每月月終,讓師傅具體記錄奏聞。或許在皇子入宮拜謁時,陛下再讓侍臣當麵問詢。即使隻有十中得五,也是得益很多;使皇子們博識安危的道理,深知成敗的由來。

“臣又聽說古代的人君,即位後就封太子和拜諸王。考究其中緣由,的確有深刻用意。這樣做能讓庶不亂嫡,疏不間親,禮秩有常,邪佞不作。近代的人君,失於此道,以至邦家產生禍患,宗室萌生矛盾。從前即使隋文帝那麽明智的君主,也讓隋煬帝顛覆了太子楊勇。唐太宗如同聖人,而魏王最終也搞掉了太子李承乾。臣每次閱讀古書時,都為這些事深感悲哀。希望在此聖代,朝廷能夠杜絕這種禍端。至於要立誰為儲君,臣不敢隨便議論,隻請陛下在賜給諸皇子恩澤之間,他們的婚姻省侍之際,依照嫡庶確定禮秩,根據親疏製定節文,向他們表示等同的威嚴,杜絕他們僥幸的心理。保衛宗廟社稷的大道,莫大於此。”

明宗閱覽了他的奏疏,然而不能采用。天成四年,張昭獻上武皇以來功臣列傳三十卷。接著他以本官兼知製誥。明宗喜好遊獵,張昭又上疏諫道:

“太祖(即武皇李克用)初鎮太原時,每年都到北部邊境打鹿。先帝在位時,有閑暇時也都到近郊射雁。這都是因為在軍務之餘,靠遊獵適應爭戰的需要。自從先帝即位以後,要駕馭寰宇,本來應當更改還是諸侯時的做法,顯示萬乘之軀的威儀。然而他依然承襲舊風,失去威重,追逐野獸,幾乎天天如此

“臣的愚見認為:令人可畏的有四件事情。根據洛都的舊製,宮城與禁苑相連;人君宴遊,不能離開苑囿;禦馬來往,車路必須平坦;不涉及荒郊,就不用擔心偶然會馬失前蹄。如今陛下卻驅騁禦駕駟馬,曆經荊棘荒草。嚴寒即將到來,路途將會冰凍道滑,萬一遊獵時出了事故,陛下即使不在乎自己,難道也不在乎宗廟社稷?這是令人可畏的事一。又有,陛下新有四海,應當以仁德讓萬邦臣服。如今江東和嶺南尚未平定,淮南的夷蠻依然作梗。他們起初得知陛下改革先朝的弊端失政,恢複太古的淳樸風尚;以仁慈禦物,靠儉樸節財;朝廷既有法典又有規則,陛下既不矜持又不驕慢。他們必然會有三苗率服之心,七旬來格之意((相傳說:三苗不服,禹請進攻;舜說可以德服;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後來大禹伐苗,七十天而征服對方)。近來他們聽說陛下在近郊遊獵,就以為陛下又恢複了先帝喜好畋獵的舊習。這是令人可畏的事二。臣又聽說有這樣的說法:‘作法於涼,其弊猶貪,作法於貪,弊將如何(語出《左傳》,意思誠信製作的法律,弊病仍然很多;要是因貪利而製定法律,那弊病又該有多少?)?’況且打鹿射雁的事雖新,而前車顛覆的車轍還在。陛下應當經常以此為鑒,不可因循守舊。這是令人可畏的事三。臣又聽說‘作事可法,貽厥孫謀(語出 《尚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意即做事必須依照法則,好為子孫考慮)’。陛下有著聖人般廣博的機算,神武般聰明的度量;但宴遊和狩獵的事,多少也會影響陛下的聖明。這就是所謂‘城中好廣眉,城外加半額(意思是城裏人喜歡長眉毛,城外人就把半個額頭都畫成了眉毛)’。製定法律的弊病,無不由此而起。這是令人可畏的事四。還希望陛下居高慮遠,慎始圖終;思考創業的艱難,知道守成的不易;念及老子馳騁的警戒,樹立文王忠厚的基業;約定三驅的舊章,製定四時的遊幸。開始時就有所節製,以後就不敢違背。”

奏疏呈上後,明宗嘉許也采納了。長興二年(931),張昭因母親去世丁憂離職。明宗給他五十匹絹布和五十石米買,作為喪事的賻禮。張昭生性至孝,明宗聽說他居喪時哀毀過度,又賜給他額外的錢幣。喪服解除後,他改任職方員外郎兼知製誥,並擔任史館修撰。張昭上言請求恢複本朝慣例,設置觀察使訪察民間疾苦,讓禦史彈劾違法官員,以及每月發給諫官諫紙。明宗全都聽從了。張昭又奏請鼓勵農耕,及設置常平倉調整糧價等事。

明宗當時正傾心聽取諫言,張昭於是又上疏說:“臣聽說‘安不忘危,治不忘亂’,是先儒的良好訓導。‘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語出《詩經·大雅》;意即沒有不能善始的,但很少有能善終的)’,是前經的重要警戒。曆觀各代君主,莫不因為驕矜怠惰,有虧盛德。隻有太宗的貞觀之初,玄宗的開元之際,他們操勞朝政,因此帶來太平。到了國富兵消的時候,他們年高誌逸,因此疏忽了守約之道,而導致有些史官的譏諷。陛下以仁慈和節儉感化天下,以禮製和律法監督臣鄰;罷黜奸邪的黨羽,延請正直的言論;務必遵從純樸節儉,用以製約浮誇浪費;賞罰分明,至公無私。陛下創業和傳位的規章,猶如貞觀和開元之始;然而陛下有始有終,無荒無怠。臣又覺得保存邦國之道,有八個審慎。臣願為陛下詳細陳述:委任審慎於才器,聽受審慎於忠邪,出令審慎於煩苛,興師審慎於德力,賞罰審慎於喜怒,毀譽審慎於愛憎,議論審慎於賢愚,嬖寵審慎於奸佞。以此八個審慎處理朝廷萬機,或許可以達到天下大治。”明宗閱覽奏折後十分欣賞。

清泰初年,張昭改任駕部郎中兼知製誥。在撰寫皇後冊文後,後唐末帝升遷他為中書舍人,賜給他金紫官服。清泰二年(935),朝廷加他為判史館兼點閱三館書籍,校正添補。他還參與修撰明宗實錄,修成三十卷進獻。清泰三年,他升遷禮部侍郎,又改任禦史中丞。

後晉天福初年(約936),他跟從晉高祖巡幸汴州。張昭請求創立宮闕匾額,並振舉朝綱、條疏百司廨舍。天福二年,他改任戶部侍郎。宰相桑維翰推薦他為翰林學士。按照朝廷內署(翰林院屬於禁內)慣例,以先後進入翰林為順序,不按官序。晉高祖下特詔,讓張昭位居僅次於翰林承旨崔梲的位置。晉高祖曾臨幸內署,和張昭談及並、魏的舊事,非常器重他,給他頗為豐厚的賞賜。張直因兒子張昭的緣故,被授為著作佐郎,在該位置致仕。這時他病故。張昭回歸西洛,晉高祖給他加等的喪事賻賜。天福五年,他服喪完畢,晉高祖召他出任戶部侍郎。因後唐史書尚未寫成,晉高祖下詔讓他與呂琦和崔梲等人續寫而成。朝廷又另外設置史院,任命張昭兼判院事。張昭又選用了唐朝君臣正論二十五卷上呈。他接著改任兵部侍郎。天福八年,他升遷吏部,兼判東銓(東部官員選拔)和史館修撰,掌管館事。開運二年(946)秋,他修成唐書二百卷,少帝因此加他為金紫階,增加他的爵位和封邑。開運三年,他官拜尚書右丞兼判流內銓選,並暫時掌管禮部貢舉。

後漢初年,他重新出任吏部侍郎。當時高祖追尊六廟,製定諡號、樂章、舞曲,因此任命張昭代理太常卿事,一個多月後他即轉正。乾祐二年(949),後漢加他為檢校禮部尚書。後漢少帝當時才十九歲,還有童心,喜好和一群小人親昵。張昭上言,請他在聽政的閑暇,經常召儒臣為他講論經義。

後周廣順初年,他官拜戶部尚書。他兒子陽翟主簿張秉陽犯罪,張昭覺得自己教誨無方,因此上表引咎,後周太祖將他貶為太子賓客。一年多後,他恢複舊官。他曾上奏請求恢複製舉,重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閑吏治達於教化等三科;職官、士流、黃衣、草澤都能應詔參預。諸州依照禮部貢舉的體製,量試策論三道,共以三千字以上為準。如果考試的文理俱優,考生將被送到尚書吏部。朝臣也聽任他們自薦。後周太祖聽從了他的建議。

顯德元年(954),張昭升遷兵部尚書。世宗因張昭是老臣舊德,對他非常尊重。顯德二年,他上表請求退休致仕,但世宗下優詔不允,催促他入宮謁見。世宗曾下詔讓他編撰製旨兵法十卷,又讓他撰寫後周太祖實錄三十卷,以及後梁郢王(諸友珪)和均王(即末帝朱友貞)、後唐閔帝(李從厚)和廢帝(即末帝李從珂)、後漢隱帝五朝的實錄。後梁二帝的年歲已遠,事跡都已遺失,所以無法重修。張昭撰寫了其餘三帝的實錄,全都珍藏在史館。世宗喜歡提拔奇才俊士;自布衣或低下職位上書言事的,大多都得到超次擢用。張昭上疏諫道:“唐朝初年,劉洎和馬周起自徒步進京,太宗擢用他們為相。後來,柳璨和朱樸也是位居下僚,昭宗也加以大用。這四個士人都得到明主的知遇。然而太宗啟用他們而國家興隆,昭宗啟用他們而國家衰亡。士人的優劣就是如此難以知曉。臣希望陛下在用人方麵保存舊法,應當以這四個士人為借鑒。”世宗同意他的看法。他還下詔讓張昭祥定經典釋文、九經文字、製科條例。世宗還問他六璽的出處,還和他討論三禮圖(即《儀禮》、《禮記》、《周禮》有關宮室和輿服等物的圖冊)和郊廟祭玉(世宗曾下詔讓太常博士聶崇義參定郊廟祭玉,聶崇義後來根據三禮舊圖,重加考訂編輯成《三禮圖集注》)及鼎釜等。張昭援引經典,時人無不稱讚他的知識淵博。恭帝即位後,進封他為舒國公。

宋初,宋太祖拜他為吏部尚書。乾德元年(963)郊祀時,張昭出任鹵簿(儀仗)使,並上奏恢複宮闕、廟門、郊壇夜裏警衛和清晨戒嚴的製度。大禮完畢,宋太祖進封他為鄭國公,和翰林承旨陶穀一同掌管銓選。陶穀曾誣奏某事,援引張昭為證。張昭脫下冠帽抗議反對。宋太祖因此很不高興,張昭也意識到,於是三次上表告老,以本官退休致仕,改封陳國公。這時他病故,終年七十九歲。張昭學識淵博,書籍無所不覽,還善於天文、風角(以五音占卜四方之風而定吉凶)、太一(萬物本源)、卜相、兵法、釋老(佛教道教)之說,並收藏書籍數萬卷。他尤其愛好纂述,自唐晉直至北宋,他一直掌管修繕章典的重任。嶺南平定後,宋軍生擒南漢主劉鋹。即將舉行獻俘儀式時,沒人知道具體的禮儀儀注。那時張昭已經退休,但宋太祖還是派近臣到他的宅第去詢問。張昭正臥病在床,但還是將具體怎麽做口授給使者。另外,他還著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跡五卷。他臨死時告誡兒子說:“我先後事奉數朝,沒有功德留給他人。你千萬不要請求諡號或立碑。這樣隻會加重我的過失。”

要想知道宋太祖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