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五代係列三:莊宗複唐之十四:後唐水旱成災與宦官構陷郭崇韜

(2019-08-06 12:30:21) 下一個

同光三年即公元925年十一月二十八(丁巳),後唐伐蜀大軍進入成都,前蜀正式滅亡。

十二月十四(癸酉),前蜀秦州節度使王承休和招討副使王宗汭逃回到成都。後唐主帥魏王李繼岌責問他們說:“你們身居大鎮,擁有強兵,為何不帶兵拒戰?”他們回答說:“因為害怕大王的神武,所以不敢抵擋鋒芒。”李繼岌又問:“那麽為何不投降?”他們回答說:“都是因為王師沒進入封疆,所以無處敬納款誠。”李繼岌又問:“剛進入羌蕃地區時有多少人?”他們說:“一萬二千人。”李繼岌又問:“如今歸來的有幾人?”他們回答說:“二千人(《舊五代史》作才及百數)。”李繼岌說:“你們可以為這萬把人償命。”於是將他倆都殺了,連同他們的兒子。王承休是前蜀主王衍的寵幸宦官。

十二月十七(丙子),後唐莊宗李存勖任命北都副留守兼太原尹孟知祥為檢校太傅、同平章事、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西山八國雲南都招撫等使;並催促他從太原趕赴洛陽。莊宗在考慮選誰繼任北都留守時,樞密承旨段徊等人因厭惡鄴都副留守兼興唐尹張憲,不想讓他留在朝廷,便都說:“北都留守非張憲不可。張憲雖有宰相的才器,然而如今國家新得中原,宰相在天子眼前,事情如有所失誤,還容易更改。而北都卻關係到一方的安危,不比宰相的責任更輕。”莊宗於是改任張憲為檢校吏部尚書、太原尹,兼北京副留守、知留守事務。他接著任命戶部尚書王正言為檢校吏部尚書、守興唐尹,兼鄴都副留守。王正言年老昏聵,所以莊宗又任命武德使史彥瓊為鄴都監軍。史彥瓊本是個優伶,得到莊宗的寵幸。於是魏、博等六州的軍旅和財政都取決於史彥瓊。他作威作福,專恣放縱,欺淩並忽視將佐,自王正言以下的幕僚全都靠諂媚事奉他。

當初,莊宗得到魏州的銀槍效節都近八千人,將他們當作親軍。這些人都勇悍無敵,當年潞州夾河的戰役,著實全都依賴他們出力。這些人屢立殊功,因此莊宗經常許諾,說滅梁之日將對他們大加賞賜。後唐平定河南後,雖然給了他們非常的賞賜,然而這些士卒仗恃功勞,驕橫專恣,貪得無厭,反而對朝廷非常抱怨。

十二月二十(己卯),莊宗到白沙圍獵,還帶著皇後、皇子、後宮嬪妃。次日,他們在伊闕過夜,接著的兩晚分別在潭泊和龕澗過夜,直到十二月二十四(癸未)才回宮。當時下大雪,有些扈從官吏和士卒凍僵倒斃在路上。伊、汝之間饑荒尤其嚴重。禁衛兵馬經過那裏時,要求地方官府供應軍餉。官府無法做到。士兵們就毀壞各種器皿,拆了房屋,把木料當柴火燒飯取暖,行徑甚於強盜;縣吏紛紛逃竄,躲進山穀。

十二月二十五(甲申),莊宗派人送了封禦劄給中書門下省。因為今年水災異常,各地民戶為了躲避租稅,紛紛流亡他鄉;關卡和集市稅務的征收,也很繁雜瑣碎;所以他下令讓宰臣商量具體辦法,逐條陳奏。兩天後,莊宗封他三姑宋氏為義寧大長公主,封大姐孟氏為瓊華長公主,封十一妹張氏為瑤英長公主。

這期間,據說有白龍出現在南漢皇宮,南漢皇帝劉岩因此改元為白龍,並將自己更名為劉龑。龑字就像當年武則天的瞾字一樣,是他創造的。長和國的驃信(國君)鄭旻派他的布燮(即宰相)鄭昭淳向南漢求婚。南漢帝將女兒增城公主嫁給他。長和即唐朝時的南詔。南詔鄭氏篡奪了蒙氏的政權後,改國號為大長和。

同時,後唐成德節度使李嗣源到洛陽入朝。

閏十二月初一(己醜),孟知祥來到洛陽,莊宗對他異常寵待。

閏十二月初六(甲午),莊宗賜給中書門下一道詔書,說:

“朕聽說先古哲王,臨禦天下,至上則以無偏無黨為大治,其次則以足食足兵為遠謀;緬懷前人的政修人和,誠然可以作為師範。朕繼承大業,嗣守鴻圖,至今已有三年。總理萬機,並非不知兵戈尚未停息,黎民還有眾多艱難。隻是全都依賴愛卿等人謙恭敬業,以康濟百姓為懷;希望盡到解釋數輿的道理,進行盍徹的規諫(數輿語出《老子》的‘數輿無輿’,即東西太多等於沒有。盍徹語出《論語》的‘哀公問於有若曰:年有饑用部族,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即為何不采用周代十分抽一的稅製)。如今卻是墨守成規,全憑謠俗;要麽征用徭役時,罕見勞逸平均;要麽在征斂租賦時,莫辨先後秩序;隻是以督促為名,弄得煩苛不已。身披甲胄的將士何曾得到充分的供給,趨步朝見的官員何曾得到解困的支持?州郡鄉閭的財富全都不見,天地之間的災異卻屢次應驗。以致星辰逾越常度,旱澇時常發生;農桑失業於丘園,餓殍相望於郊野。生靈塗炭竟到如此地步,寢食豈能讓人安逸?難道是因為朕的德政未到,無故自己焦慮煩勞?

“朕昨天親自揮毫書翰,掛念山河的滿目瘡痍;一則要谘詢你們的謀略,一則要表達朕寢食不安的心懷;尚未見到來奏,心裏十分不安;敢不小心翼翼,歸罪自己;自強不息,掛慮萬民?谘詢三山四嶽,輔弼朕自己一人。你們何不舉薦賢才,裨益朕的孤陋寡聞。百司之內,群官之間,莫不有才能被淹沒的忠臣,和懷才不遇的能人;或許草澤之間還有遺逸的人士,山林叢中很多屈滯的人才。你們要是不知道,朕將如何尋訪!愛卿等人位極人臣,名顯上天;既然遇到不諱諫言的朝代,何必吝嗇由衷的語言?應當曆告朝廷內外,加緊尋訪俊傑人才。一應在任及前任文武官員以下,直至草澤人士,凡是能濟國治民和除奸革弊的,都必須各獻密封奏章。朕將認真挑選,予以實施。現就近宣示禦劄,也請告諭朝廷內外,體會朕的心意。”

當時,河南河北都發大水,戶口流失了十之四五;各地都鬧大饑荒,朝廷收不到足夠的租賦。道路又異常泥濘,漕運船隻行走也很艱澀;所以東都的倉廩空竭,沒東西賞給軍士。租庸使孔謙每天都到東門外觀望各州的漕運,隨到隨給。軍士缺乏糧食,有人將妻子租給別人,甚至還有賣子為生的。老弱民眾都到野外摘野菜充饑,百十為群,往往餓死在外。加上各地發生地震,經常出現不吉利的天象。百姓怨聲載道,莊宗雖然依然遊獵不息,但也深為憂慮,便征求所司部門賑濟百姓的辦法。孔謙近來靠吏治得以進位,所以沒有任何保邦濟民的長遠策略,隻懂得靠苛刻的手段征斂租賦。樞密承旨段徊上奏說:“臣見到本朝以前也時常遇到災年歉收,國用不足。天子為了求得對付財政困難的辦法,則送出朱書禦劄,讓宰臣多想辦法。請陛下依照這一先例辦事。”莊宗當即命令翰林學士起草,用親筆禦劄的形式去尋訪宰臣,其實並非莊宗真的關心民間的疾苦。

宰相豆盧革等人總是迎合旨意,最終並沒有任何實際建議,隻是說:“陛下威德冠於天下。如今西蜀已經平定,那裏的珍寶很多,可以用來供給軍隊。水旱災害是常有的事,不值得讓陛下過於擔憂。”中官李紹宏上奏說:“待魏王凱旋歸來之後,如果因為兵員數額逐漸增多,糧運難以跟上,臣請陛下暫且臨幸汴州,那裏的漕運比較方便。”當時群臣獻議的人也很多,但大部分意見都十分迂腐和不著邊際,無法切中時弊。唯有吏部尚書李琪引用古代田租的法則,和臨時救弊的辦法,上疏建議說:“古人量入為出,根據農業產量征發大兵,所以即使發生水旱災害也沒有糧食匱乏的擔憂。近代卻是靠向農民征稅,用以養兵。從未有過農民富足自給而士兵供給不足,農民貧瘠而士兵豐衣足食的道理。如今即使不能減輕租稅,但如果能廢除折納(按錢折價交納穀粟布帛)和紐配(強行攤派)的征斂辦法,農民也可以得到點小休。” 莊宗下優詔獎勵他,並敕令有司部門依照李琪說的那樣執行;然而這事最終也不了了之。

閏十二月初九(丁酉),莊宗下詔給前蜀署任的官員,說:“惟名與器,不可假人,更何況是遠荒僻壤,僣竊大位,偽署官職,趁著混亂時世而濫稱名位;如今歸附國家,則理應全部予以削除。隻是朕擔心正當本朝艱難之時,或許有些曆代的高官顯宦,身陷西蜀的疆土,而被授予偽官;又考慮到有人曾深受本朝厚恩,當時已位居班秩,必須有所升降,不可同等看待。現命令:一應偽署官至太師和太傅及三少,並太尉、司徒、司空、侍中、中書令、左右仆射以上,應當全部降至六尚書級別,屆時再根據偽署的職位高低,分為六行等次。階至開府、特進、金紫的,應當讓文班降至朝散大夫,武班降至銀青大夫。偽署將相以下與開國男,其餘爵位一律不得再稱封爵,功臣的名號也一律削去。偽署節度使,如果在伐罪之初,率先向往王化及建功立業的,應當委托李繼岌和郭崇韜到時獎勵任用。偽署刺史隻許許稱謂使君,不得再帶有檢校官職。偽署班行正四品以上,也應當酌情降黜;五品以下,如原先未曾經過本朝授官,但材智有所知聞,則允許在府縣中量材任使;如沒有材智可以錄用,是蜀地土人,則一並放歸田裏。如是西班有稱統軍上將軍的,如是本朝功臣子孫及將相後嗣,一律根據才能高下,與諸衛小將軍、府率、中郎將,依次授任。小將軍以下,根據才能如果勝任使用的,則應當委托西川節度使衙前補任押衙;如不堪任使,則應當放歸田裏。一應以前歸降的官員,除了在軍前根據他們的事跡任使之外,其餘並稱先前頭銜,等候朝廷今後根據才行重新任使。”

莊宗又賜給前蜀主王衍一道詔書,大略意思是:“朕固然會對你裂土而封,必定不會薄待於你。日月星三辰在上,朕一句也不會騙你。”

閏十二月十二(庚子),彰武和保大節度使兼中書令高萬興去世。高萬興是河西人,祖父高君佐曾任鄜延節度判官,父親高懷遷曾任都押衙。高萬興和他弟弟高萬金都有武將的才幹,在本軍任職。河西自從王行瑜失敗後,郡邑都被歧帥李茂貞強占。李茂貞任命部將胡敬璋為節度使。高萬興作為胡敬璋的騎將,兄弟都有戰功。邠州節度使楊崇本是李茂貞的假子,改名為李繼徽。汴帥朱全忠(即後來的梁太祖)弑殺唐昭宗後,李茂貞和李繼徽與西川節度使王建的軍隊在岐陽會合,準備興複唐室,全陳兵在關中三輔。朱全忠派大將王重師守衛雍州、劉知俊守衛同州,抵禦他們。天祐五年(908)冬,胡敬璋去世,李繼徽任命他的愛將劉萬子為鄜延帥。劉萬子因凶暴而失去軍心。接著,李繼徽又被後梁大軍攻打。天祐六年二月,劉萬子安葬胡敬璋,將佐都聚集在葬所。高萬興和高萬金趁機縱兵攻打並殺了劉萬子,然後歸降後梁。梁太祖(朱全忠)於是任命高萬興為鄜延招撫使,與劉知俊合兵攻打並收複鄜、坊、丹、延等州。梁太祖於是將該四州分為二鎮,分別任命高萬興和高萬金為主帥。當高萬金去世時,梁太祖讓高萬興兼領彰武和保大鎮。他經累加官至太師和中書令,封北平王。莊宗平定河洛後,高萬興來京城上朝,還參預南郊大禮,在典禮上陪位。回鎮後,莊宗用舊爵授予他。這時他在任上病故。高萬興死後,他兒子保大留後高允韜繼任彰武留後。

閏十二月十六(甲辰),淮南的南吳王楊溥派使者前來朝貢。次日,莊宗任命晉州節度使李存乂為鄜州節度使,相州刺史李存確為晉州節度使。

莊宗因為軍糧儲備不夠,打算前往汴洲。閏十二月十八(丙午),兩省諫官上言說:“不如通過節儉滿足用度。自古以來從未有過到外地就食的天子。如今楊氏尚未消滅,不應將自己的虛實暴露給他們。”他們總共上了三道表章,莊宗這才作罷。

莊宗滅梁平蜀之後(據《清異錄》)頗為躊躇滿誌,命令蜀匠織造十幅無縫錦緞作為棉被。錦被織成後,他賜名為“六合被”。

閏十二月二十二(庚戌),魏王李繼岌上奏,說他派秦州副史徐藹帶著詔書去招諭南詔蠻人。他又上奏說,清點總共得到兩川九千五百三十匹戰馬。

次日,莊宗下製,封皇二弟李存霸為永王,三弟李存美為邕王,四弟李存渥為申王,五弟李存乂為睦王,六弟李存確為通王,七弟李存紀為雅王。

伐蜀實際主帥都招討製置使郭崇韜曆來嫉惡宦官,曾暗中跟魏王李繼岌說:“大王他日繼承皇位,連騸了馬都不能乘坐,何況任用宦官!應當將他們全都趕走,專門啟用士人。”魏王府通謁呂知柔偷聽到這話,於是宦官們都對郭崇韜恨得咬牙切齒。

當時成都雖已被攻下,然而蜀中的盜賊蜂起,布滿山林。郭崇韜擔心一旦大軍離去,他們將成為後患,便命令都統參軍任圜和西川管內安撫應接使張筠分道招討,所以滯留在成都,沒有及時回朝。莊宗派宦官向延嗣去催促他回去,郭崇韜沒有到郊外迎候。見麵時,郭崇韜對他的禮節又比較倨傲,向延嗣因此十分惱怒。魏王身邊的宦官李從襲跟向延嗣說:“魏王是太子。但願主上萬福,要不然郭公如此專權,將來不可思議。郭廷誨擁著徒眾隨意出入,每天都和軍中饒將,以及蜀地豪傑親熱交遊,飲酒作樂,指天畫地。近來聽說他向他父親請求,要上表奏請自己為蜀帥;又說什麽:‘蜀地富饒,大人應當妥善為自己謀畫謀畫。’如今諸軍將校都是郭氏的黨羽,魏王寄身於虎狼之口。一旦有變,我們都不知屍骨要留在何地。”說著說著對望著哭泣落淚。向延嗣回洛陽後,將這些事詳細轉告劉後。劉後向莊宗哭訴,求他盡早救救李繼岌,不要讓他死在郭崇韜手裏。

此前,莊宗就聽說蜀人請求郭崇韜為帥,已經十分不滿,這時又聽到向延嗣這麽說,不能不心起疑心。莊宗看了前蜀州縣送來的前蜀府庫賬簿,說:“人們都說蜀中的珍貨都算不過來,怎麽會就這麽點?”向延嗣挑撥說:“臣聽說西蜀被攻破時,那裏的珍貨全都落入了郭崇韜父子的腰包。郭崇韜有黃金萬兩,銀子四十萬兩,錢幣一百萬緡,名馬一千匹,王衍的愛妓六十名,樂工一百個,犀玉帶一百條。郭廷誨拿走的還不算在內,據說郭崇韜也有金銀十萬兩,犀玉帶五十條,藝色絕妓七十名,樂工七十個,其他東西也差不離。所以縣官得到的東西不多。而蜀人給魏王府的東西隻不過一匹馬而已。”莊宗因此怒形於色。當孟知祥赴任前夕,莊宗私下跟他說:“聽說郭崇韜有異誌。愛卿到那裏後,為朕把他殺了。”孟知祥說:“郭崇韜是國家的功勳舊臣,應當不至於此。待臣到西蜀後認真訪察,如果他果真沒有異誌,臣就送他回朝。”莊宗答應了。

閏十二月二十四(壬子),孟知祥離開洛陽。莊宗很快又派衣甲庫使馬彥珪飛馬前往成都,觀察郭崇韜的動向。如果他奉詔班師就算了,如拖延遲滯和專橫跋扈,馬彥珪就必須和李繼岌一道去對付他。馬彥珪見了皇後,遊說她說:“臣見向延嗣談到蜀中的局勢,令人擔憂的事就在旦夕。如今主上當斷不斷,而成敗之機,間不容發。豈能在緊要關頭要在三千裏外向主上稟命之後才采取行動!”皇後於是又去勸莊宗趕快下手,莊宗說:“傳聞的話不知虛實,怎能匆忙馬上就決定?”皇後不得已隻好退下,便自己下達教令給李繼岌,叫他殺了郭崇韜。孟知祥到石壕時,馬彥珪也趕到,並連夜叩門宣詔,催促孟知祥趕緊赴任。孟知祥私下感歎道:“動亂馬上就要開始了!”隻好晝夜兼行,趕往成都。

當初,楚王馬殷得到湖南後,不向商旅征稅,於是全國各地的商旅都跑到湖南做生意。湖南盛產鉛鐵,馬殷采用軍都判官高鬱的計策,用鉛鐵鑄錢。商旅出境時,這些鉛錢在別處用不上,便都買了其他貨物後才離去,所以湖南境內多餘的貨物都能夠交易到天下百貨,楚國因此十分富饒。湖南百姓不種桑養蠶,高鬱命令納稅的民眾都用布帛代錢。沒多久,民間的織布機大為盛行。

這期間,吳越王錢鏐派使者沈瑫寫信給南吳王,將他接受玉冊和進封吳越國王的事告訴他。南吳因為他的國名與自己雷同,便不肯接受他的書信,遣送沈瑫回去,並警戒邊境衛戍,不許吳越使者及他們的商旅進出邊境。

這年,洛陽出現太陽邊上有十三道背氣的天象。

要想後唐和西蜀及兩吳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