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八:穆宗為政之十一:韓愈反對官府販鹽與唐穆宗平定宣武叛亂

(2018-08-07 19:27:39) 下一個


長慶二年即公元822年夏四月初一(辛酉),日食。四月初四(甲子),新任左仆射韓皋到台省上任,中使奉詔賜酒饌招待他,宰臣和百官也陪同他前往,就像近代的慣例。


雲陽縣角抵力士張蒞欠羽林官騎康憲的錢,康憲前往討債。張蒞趁著酒醉將康憲打得快死了。康憲的兒子康買德才十四歲,當場舉起一個木鍾把張蒞的腦袋打破。三日後張蒞就死了。刑部將這事上奏,唐穆宗李恒下敕說:“康買德還是個孩童,卻能知道為子之道。雖然殺人當死,作為父親實在值得哀憐。如果遵從一命抵命的律科,恐怕會失去原宥的意義。可以為康買德減死罪一等。”


李寰守衛博野和傅良弼守衛樂壽時,當時的成德叛將王庭湊久攻不下。四月十四(甲戌),唐穆宗因此任命傅良弼和李寰均為神策都知兵馬使。忻州刺史李寰所領兵馬雖然隸屬右神策,但仍然以忻州軍為名。


四月二十(庚辰),桂管觀察使杜式方去世。四月二十三(癸未),唐穆下任命武寧軍節度使崔群為秘書監,分管東都。同時,翰林侍講學士韋處厚和路隨進獻他們所編撰的《六經法言》二十卷,唐穆宗因此賜給他們錦彩二百匹和銀器二百件,並改任韋處厚為中書舍人,路隨為諫議大夫,賜給金紫官服。四月二十七(丁亥),他任命秘書監嚴譽為桂管觀察使,取代杜式方。當天夜裏,東北有流星,光亮照亮地麵,還殷殷有聲,並衝擊天市垣,到郎位才熄滅。


這期間,戶部侍郎兼判度支張平叔上言說:“官府如能自己賣鹽,可以獲利一倍。”他又請求讓產鹽所在地官府將鹽直接送到各村販賣交易,還要讓宰相兼領鹽鐵使。張平還請求根據賣鹽多少作為刺史和縣令的政績考核標準,並說:“讓各地落實戶籍,根據人口形成團保,給百姓一年的食鹽,然後讓他們四季交納鹽錢。”還說:“實行這一政策後,如發現富商大賈進行賄賂,或鼓動民間鬧事上訴,各地官府必須將為首的人處以杖殺,連名告狀的人都處以杖打背脊的刑罰。”唐穆宗下詔,讓百官討論他建議的可行性。


兵部侍朗韓愈上言說:“城鎮以外的鄉間,很少有人用現錢買鹽,多數都用雜物交易。鹽商則無物不取,有時還賒貸,讓人們慢慢再還,用這樣的辦法,雙方都得到便利。現在要讓官吏坐在店鋪自己賣鹽,那麽就非得現錢不可,其他的他們必不敢收。如此一來,窮人就無從得到食鹽,官府自然也就失去了鹽錢,如何還能得到加倍的利潤!又有,如果讓官吏帶著鹽到各家各戶出賣,他們必然趁機索取百姓的供給,將對民間帶來極大的騷擾。另外,刺史和縣令的職責在於替朝廷分憂,豈能僅僅根據鹽利多少確定他們的升黜,而不再考核他們的政績和操行!此外,窮人家裏吃鹽很少,有時動不動十天半月都吃淡飯。如果根據人口提供食鹽,依照時價課稅,那麽官吏害怕得罪上司,必定會使用威刑強迫百姓。臣恐怕因此會導致各地人心不安,而這正是尤其不能推行這政策的要害。”


中書舍人韋處厚認為:“宰相官府是談論大道的地方,用鹽務煩擾宰輔實在不很適宜。竇參和皇甫鎛都靠財政錢穀而成為宰相,因為名利難以兼收,最終都導致禍敗。現在又想用嚴法禁止人們喧嘩上訴。強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勉強人們辦不到的,這絕對是行不通的事情;禁止人們必定得做的,也絕對是行不通的法律。”這事也就被擱置起來了。


五月初一(辛卯),唐穆宗任命德州刺史李景儉為諫議大夫。


邕州(今廣西南寧)人不願意歸容管經略使管轄。邕州刺吏李元宗將官吏和百姓的上訴交給禦史,讓他奏請。容管經略使嚴公素得知後,派官吏去調查李元宗擅自將羅陽縣歸屬蠻人酋長黃少度的事。五月十二(壬寅),李元宗帶著一百隨從連同州印逃往黃洞,投靠蠻人。


五月二十三(癸醜),太子少傅嚴綬去世。嚴綬是蜀人,曾祖父嚴方約曾任利州司功,祖父嚴挹之曾任符離尉,父親嚴丹也曾任殿中侍禦史。嚴綬在大曆中年進士及第,累次在節度使府擔任參佐。貞元中年,他由侍禦史升任宣歙團練副使,深得團練使劉讚的信任和禮遇,劉讚經常向他谘詢政事。貞元十二年,劉讚去世,嚴綬於是接掌宣歙留後事務。他拿出幾乎所有的府庫珍藏作為朝廷的進獻,因此得到唐德宗的恩遇,被召入朝成為尚書刑部員外郎。各地賓佐的進獻,就是從嚴綬開始的。沒多久,河東節度使李說生病,很多政事都被耽擱。行軍司馬鄭儋代替他綜合管理軍政,因此當李說去世時,朝廷就授任鄭儋為河東節度使。當時唐德宗正盡力姑息四方諸侯,朝廷未曾自己任命藩鎮主帥,誰死了立即就任命行軍司馬接任為帥,希望以此安定軍心。鄭儋成為主帥後,唐德宗開始挑選朝臣中可以代替鄭儋為行軍司馬的人。因為嚴綬前不久的進獻,唐德宗記得他,於是任命他為檢校司封郎中,出任河東行軍司馬。不到一年,鄭儋也死了,朝廷於是升遷嚴綬為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工部尚書,兼太原尹、禦中大夫、北都留守,出任河東節度支度營田觀察處置等使。元和元年(806),楊惠琳在夏州反叛,劉辟在成都反叛。嚴綬上表請求出師討伐。嚴綬挑選了精銳部隊,交付牙將李光顏兄弟指揮,結果李光顏屢立戰功。蜀、夏二地平定後,唐憲宗加嚴綬為檢校尚書左仆射。很快他就官拜司空,進階金紫官服,封扶風郡公。嚴綬在鎮九年,以寬惠為政,士民和軍旅都得到休息,境內治理得很好。


元和四年,他入朝官拜尚書右仆射。嚴綬雖是名家子弟,作為地方大吏卻很有方略,然而他銳意勢利,不在意名節,所以士人以此看不起他。他曾參預百官在廊下的宴席,唐憲宗讓中使馬江朝賜給櫻桃。嚴綬位居兩班之首,但他在藩鎮時就認識馬江朝,在對話間,不知不覺習慣地屈膝而拜,禦史大夫高郢也跟著下拜。當天,因這事他被禦史彈劾。嚴綬在朝堂待罪,唐憲宗下令赦免了他。翌日,朝廷將這歸咎於馬江朝,將他降官一等。嚴綬很快又出鎮荊南,進封鄭國公。有個叫張伯靖的漵州蠻人首領,殺了地方長吏,占據辰、錦等州,連接九個溪洞自固。唐憲宗下詔讓嚴綬出兵討伐。嚴綬派部將李忠烈帶著書信曉諭他們,結果他們全被招降了。


元和九年,吳元濟反叛,朝臣建議要增兵討伐。因為嚴綬有寬弘仁恕的美稱,大家覺得可以將兵權托付給他。唐憲宗於是授任他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很快又加淮西招撫使。嚴綬親自率領大軍直壓吳元濟的邊境,然而卻沒有威嚴和謀略用以製服敵寇。他到行營那天,馬上打開官府庫藏賞賜士卒,結果多年的積蓄,一下子全被用光。他又厚賄內宮的宦官貴人作為自己的聲援。他一萬多人的部隊,隻能閉壁自守而已,一年多毫無尺寸戰功。裴度謁見唐憲宗時,屢次提到嚴綬並非將帥的材料,不能將軍事托付給他。唐憲宗於是改拜他為太子少保,讓他回朝,不久又升他為檢校司空。後來他又進位為太傅,實封增加到三千戶。這時他去世,終年七十七歲。唐穆宗下詔追贈他為太保。


嚴綬的才器不比平常官員強,但他事奉兄嫂非常恭謹,得到時人的稱道。他常以寬柔自持,位達上公,年至大耋,前後統臨三鎮,都稱作是藩鎮之雄。他還親眼目睹自己的親信成為將相,共有九人,可見他的尊貴和高壽。


王庭湊包圍牛元翼時,和王傅於方想靠奇妙計策求得進位,便向宰相元稹建議說:“相公應當派賓客王昭和於友明去勸說賊黨,讓他們放出牛元翼。同時給兵部和吏部的令史們一些錢,讓他們偽造二十道任命告身,交給他倆,看方便賜給賊黨。”元稹都采納了。有個叫李賞的人探知了他的陰謀,告訴宰相裴度,還說於方為元稹尋找刺客,要暗害裴度。裴度將這事放在心裏,沒有聲張。李賞於是到左神策軍那裏告發了這事。五月二十七(丁巳),唐穆宗下詔讓左仆射韓皋等人審理此案。


次日,幽州節度使朱克融進獻的一萬匹馬和十萬隻羊抵達朝廷。並上表要求用這些牲畜的價值轉換成金錢犒賞他的軍隊。


同時,地方長吏上奏說,在隴山發現有隻像猴子一樣的異獸,腰和尾巴都很長,麵色青赤而且凶猛。它見到吐蕃人就跳起來把他們吃了,但遇到漢人則不會。


刑部和大理寺以及禦史組成的三司對所謂於方行刺裴度的事進行調查,結果沒有任何證據。六月初五(甲子),裴度和元稹都被罷相,裴度改任右仆射,元稹則出任同州刺史。唐穆宗任命正議大夫、守兵部尚書、輕車都尉李逢吉為門下侍郎和同平章事。


次日,長安刮大風,還震雷閃電,將太廟屋頂的鴟吻吹落在地,驚雷還電霹了禦史台的樹。


六月初八(丁卯),唐穆宗任命易州刺史柳公濟為定州刺史兼義武節度使。


這期間,黨項人入寇靈州和渭北,還劫掠了官府的馬匹。


諫官上言說:“裴度無罪,不應當罷免相位。元稹和於方互為邪謀,對他的責罰太輕。”唐穆宗不得已,隻好在六月十三(壬申)追回有關元稹的製書,並削去元稹長春宮使的職位。


六月十四(癸酉),吐蕃入寇靈州,但被鹽州刺史趙旰打敗。


六月十九(戊寅),唐穆宗任命前右仆射李夷簡為太子少保,分管東都。


六月二十一(庚辰),鹽州上奏,說黨項都督拔跋萬誠請求投降。兩天後,吐蕃入寇鹽州。


六月二十九(戊子),朝廷重新設置邕管經略使,並任命安南副使崔結為邕管經略使。


當初張弘靖任宣武(汴州)節度使時,屢次靠獎賞來取悅軍士,搞得府庫虛竭。李願後來繼任節度使。他生性奢侈,獎賞犒勞不如張弘靖那時,而采用的刑罰又更為嚴峻,因此將士都很不高興。李願任命他妻弟竇瑗負責宿衛值兵。竇瑗驕橫貪婪,軍中都十分厭惡他。牙將李臣則等人作亂,在秋七月初四(壬辰,《新唐書》作六月初四癸亥)夜裏,到他的帳裏砍下竇瑗的頭,接著大聲喊叫。府中的人也都響應他們。李願和他的一個兒子爬出城牆逃往鄭州。亂兵殺了他的妻子,推舉都押牙即衙門都將李翽(通鑒和《新唐書》均作李宀介,《舊唐書》有些地方作李絺)為留後。


七月初八(丙申),宋王李結去世。唐穆宗為他取消這天的朝會。李結本名李滋,是唐順宗第九子,開始時封雲安郡王,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封宋王。


七月初十(戊戌),宣武監軍上奏,說那裏的軍隊發生動亂。兩天後,李翽自己上奏,說他已暫時代理留後。


同時,好畤縣山洪爆發,衝走了居民三百家。陳、許、蔡等州也發大水。


七月十四(壬寅),唐穆宗將中書舍人白居易派出擔任杭州刺史。


七月十七(乙巳),唐穆宗下詔,讓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也叫南北省)五品以上官員和宰相一道討論汴州的事。眾臣都覺得應當依照對付河北的先例處理這事,即授予李翽節度使的旌節。李逢吉說:“河北的事都是因為事不得已。今天如果連同汴州也一起拋棄了,那麽江、淮以南將都不再是國家擁有的了。”宰相杜元穎和戶部尚書張平叔爭辯道:“為何因為舍不得數尺的節杖,而舍得一個地方軍民的死難!”最後尚未決定時,宋、亳、潁三州都派人上奏,請朝廷另外任命宣武主帥。唐穆宗非常高興,決定采納李逢吉的建議,於是派中使前往這三州宣旨慰問。李逢吉因此請求說:“陛下可授任李翽為將軍,征他入朝。然後任命義成節度使韓充出鎮宣武。韓充是韓弘的弟弟,平時為人寬厚,深得眾心。如果李翽率軍抗拒,陛下可以命令徐、許兩軍攻打宣武的東西部,而派滑州軍隊威逼他的北麵。這樣韓充必能順利進入汴州。”唐穆宗全都聽從了他。


七月十八(丙午),唐穆宗將李願貶為隨州刺史,任命鄭、滑節度使韓充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汴宋亳潁觀察等使,照兼鄭、滑節度使。他還內征宣武軍節度押衙李翽為右金吾將軍。


次日,朝廷從內庫拿出綾絹五十萬匹交付度支,以供軍需。同時,陳、許二州發生水災,朝廷又拿出穀粟五萬石賑濟災民。


七月二十一(己酉),派去宣慰成德的中使楊瑞昌抵達鎮州。王庭湊通過他上奏說:“臣奉詔招集牛元翼的家屬族人,請求待到秋末再發遣他們回京。至於田弘正的骸骨,臣多方尋訪,但不知道在哪裏。”


七月二十三(辛亥),唐穆宗任命被安祿山殺害的贈司徒忠烈公李憕的兒子李源為諫議大夫,賜緋魚袋。


再說,李翽不肯奉詔。宋州刺史高承簡殺了他的來使,李翽於是派兵二千攻打宋州,並攻陷了寧陵和襄邑。宋州有三座城池,叛軍已攻陷其中的南城,高承簡帶兵保衛北麵二城,和叛軍經曆了十多場戰役(《新唐書》說李翽在七月二十戊申攻陷宋州,估計隻是指南城而已)。七月二十五(癸醜),忠武節度使李光顏帶兵二萬五千討伐李翽,進駐尉氏。兗海節度使曹華聽說李翽作亂,沒等到朝廷詔令,當即發兵討伐。李翽派兵三千人攻打宋州,也在這時來到宋州城下。


七月二十七(乙卯),唐穆宗下敕說:“員外郎兼知製誥在兩年後可以轉為郎中,再二年後可轉為前行郎中,又一年即可正式任命。兼管前郎中的諫議大夫,以及另有所管的給事中和翰林學士,不在此限。”同時,唐穆宗任命前義武軍節度使陳楚為東都留守、判尚書省事、東畿汝防禦使。按照朝廷的慣例,東都留守很少使用武臣。這時朝廷因為李翽擾亂汴、宋二州,所以才任用了陳楚。


七月二十八(丙辰),曹華在宋州城下攻打並擊潰了李翽叛軍。次日,李光顏也在尉氏打敗宣武兵馬,斬首和俘獲二千餘人。


八月初一(己未),唐穆宗任命絳州刺史崔弘禮為河南尹,兼東畿防禦副使。給事中韋穎覺得崔弘禮的名望太輕,將詔書封還給唐穆宗。唐穆宗派中使跟他解釋,這道任命這才下達。唐穆宗還詔令陳、許(即忠武)節度使李光顏帶兵收複汴州。


八月初三(辛酉),大理卿劉元鼎從吐蕃出使會盟回來。


八月初六(甲子),韓充率軍進入汴州境內,駐紮在千塔。武寧節度使王智興與高承簡共同攻破宣武兵馬,斬首千餘級,其餘的宣武部眾全都逃遁。


八月初十(戊辰),唐穆宗任命左仆射韓皋為東都留守、判尚書省事、東畿汝防禦使,改任新任命的東都留守陳楚為河陽懷節度使。


八月十四(壬申),韓充在郭橋打敗宣武兵馬,斬首千餘級,接著進軍萬勝。次日,他進駐千塔的奏折抵達朝廷。


當初,李翽自稱宣武留後,將都知兵馬使李質當作心腹。當李翽被任命為金吾將軍,但不肯奉詔時,李質屢次勸諫,但李翽都不聽。剛好遇上李翽頭上長了大疽,便派李臣則等人帶兵到尉氏抗拒李光顏。後來官軍四麵進圍,而宣武兵馬又屢次戰敗,加上李翽疾病加重,他便將軍事全都交給李質,自己臥病在家。


八月十八(丙子),汴州監軍姚文壽和李質共同密謀,然後拿下李翽及其黨羽薛誌忠和秦鄰等人,並殺了他們。李質他們接著偽造李翽的命令,追李臣則等人回來。他們回到汴州後,李質將他們都殺了,然後將李翽的四個兒子押送到京師。韓充尚未到達,李質暫時執掌軍務。當時牙兵三千人,每天都要用酒食招待他們,財力負擔不了。李質說:“韓公如果一來就把這取消了,那他將完全失去了軍心!我不能將這弊病留給我的主帥。”於是立即命令取消酒食,然後才出迎韓充。次日,韓充進入汴州。


八月二十五(癸未),唐穆宗讓韓充專任宣武節度使。接著他任命兗海沂密節度使曹華為滑州刺史,出任義成軍節度、鄭滑潁等州觀察等使;任命宋州刺史高承簡為兗州刺史和兗海沂密等州節度使;封汴州防城兵馬使李質為右金吾衛將軍。他還加授李光顏兼侍中。韓充開始處理政事後,人心粗定。於是他秘密登記軍中為惡的千餘人,然後在一個早晨,將他們連同父母妻兒全都驅逐出境,還說:“膽敢在境內逗留片刻的人立斬無赦。”於是汴州的軍政得到大治。


同一天,唐穆宗下詔,讓地方官府掩埋汴、宋、鄭三州陣亡將士,並給他們家屬免稅三年。他還任命前東都留守李絳為華州刺史,出任潼關防禦和鎮國軍等使。


這期間,浙東處州發大水,淹死了不少居民。同時,潁州和棣鄭滑觀察使兼鹽鐵轉運使王播進獻《開潁口圖》。


要想知道唐穆宗後來的事,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