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十六:永貞改革之七:唐憲宗貶斥八司馬

(2018-06-17 19:27:42) 下一個


永貞元年即公元805年八月十七(癸醜),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去世,節度副使兼行軍司馬劉辟自稱西川留後。


十月初三(戊戌),唐憲宗李純任命宰臣劍南安撫使袁滋為檢校吏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照樣帶著同平章事的頭銜(《新唐書》作袁滋罷相);然後內征劉辟為給事中。


同時,舒王李誼病故。他本名李謨,是唐代宗第三子昭靖太子李邈的兒子。因為他年幼,唐德宗李適還是親王時就很可憐他,把他當做自己的兒子。大曆十四年(779)六月,他封舒王,拜開府儀同三司,與通王和虔王同日受封。唐代宗還下詔給所司部門,他的開府俸料必須每月供給,但很快因為動亂而取消了。建中元年(780),唐德宗任命他為四鎮北庭行軍和涇原節度大使;任命涇州刺史孟皞為節度留後。他因舒王是愛弟的兒子,在諸王中年齡最大,所以軍國大事總想叫他親身經曆,讓他試試。


翌年,尚父郭子儀病重,唐德宗登禦紫宸殿,命令舒王帶著製書去看望他。舒王頭戴遠遊冠,身穿絳紗袍,乘坐帝王的象輅車,駕馭駟馬,後麵還有飛龍騎士三百人跟隨。樂府的樂官都穿著褲褶騎馬在前引導,組成儀仗但不奏樂,因為那時正在所謂“遏密”(即帝王去世期間不奏樂)期間。到了府第門口,郭氏子弟迎拜在門外,但舒王沒有答拜。郭子儀臥床,不能起身,隻是用手叩頭謝恩而已。舒王解下頭冠珮玉,用平常的服飾傳詔,慰勞問候了郭子儀。


建中三年,蔡州主帥李希烈反叛,唐德宗下詔派哥舒曜出討。八月,李希烈親自率領三萬部眾將哥舒曜包圍在襄城。唐德又下詔派河南都統李勉馳援。李勉舍下襄城,命令大將唐漢臣等人挑選勁兵去襲擊許州,以解襄城之圍。唐漢臣他們還沒到許州時,唐德宗就派中使追他們回來,責備他們違詔。官軍班師時被叛軍趁機追殺,結果唐漢臣的部眾大敗。李勉擔心東都危急,隻好分兵數千趕赴洛陽,結果又被叛軍隔絕。叛軍加緊急攻汴、滑二州,李勉逃往宋州,造成朝廷大為震動,唐德宗於是下詔,任命舒王為揚州大都督,持節荊襄、江西、沔鄂等道節度,兼諸軍行營兵馬元帥,改名李誼。又因為舒王和哥舒翰聲音接近,引起士卒私下議論,唐德宗便改封他為普王,讓他統攝諸軍,進攻李希烈。唐德宗還任命兵部侍郎蕭複為戶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元帥府統軍長史。根據舊例元帥府有行軍長史,因為蕭複父親名蕭衡,所以將行軍改為統軍。唐德宗又任命新任潭州觀察使孔巢父為右庶子、兼禦史大夫,出任行軍司馬;任命山南東道節度行軍司馬、檢校兵部郎中、兼禦史中丞樊澤為諫議大夫、兼禦史中丞、行軍右司馬;任命刑部員外郎劉從一為吏部郎中、兼中丞;任命侍禦史韋儹為工部郎中、兼中丞,一道出任元帥府判官;任命兵部員外郎高參為本司郎中,出任元帥府掌書記;任命右金吾大將軍渾瑊檢校工部尚書、兼禦史大夫,為中軍虞候;任命江西節度使嗣曹王李皋為前軍兵馬使,鄂嶽團練使李兼為他的副手;任命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為中軍兵馬使;任命荊南節度使張伯儀為後軍兵馬使;任命左神武軍使王價檢校太子賓客;左衛將軍高承謙檢校太子詹事;前司農少卿郭曙檢校左庶子,前秘書省著作郎常願為秘書少監,一道出任元帥府押衙。但唐德宗這道冗長的任命並未實行,因為正遇上涇原兵馬嘩變,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唐德宗最初得知涇原兵士因為沒得到賞賜而很有怨言時,讓李誼和翰林學士薑公輔去傳詔安撫,答應給他們厚賞。他們走到內門時,涇原士兵已經在宮闕前布陣了。李誼隻好狼狽跑回,然後簇擁著唐德宗逃往奉天。朱泚叛軍攻城時,李誼晝夜傳詔,慰勞諸軍,衣不解帶地忙了個把月。他跟從禦駕回宮後,重新被封為舒王和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如故。這時他去世,唐憲宗為他取消三天朝會。


十月初五(庚子),南詔使者趙迦寬來參加唐德宗下葬山陵的儀式。同時,浙東觀察使賈全去世。次日,吐蕃使者論乞縷前來進貢唐德宗山陵用的金銀衣服。同時,太常寺提議為大行曾太皇太後沈氏諡號為睿真皇後。


這期間,隱居山人羅令則自長安前往普潤,謊稱得到太上皇誥命,向秦州刺史劉澭征兵,並勸劉澭起兵進行廢立。劉澭將羅令則綁送長安,朝廷將他及其黨徒一道杖殺了。


十月十一(丙午),唐憲宗任命華州刺史楊於陵為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取代賈全。次日,朝廷將桂州的純化縣改為慕化縣,蒙州的純義縣改為正義縣。


十月十四(己酉,《舊唐書》誤作乙酉),朝廷將神武孝文皇帝安葬在崇陵,廟號德宗。


十月十九(甲寅),唐憲宗任命刑部尚書高郢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使;任命禦史中丞李鄘為京兆尹;將原京兆尹王權貶為雅王傅。因長久下雨,京師鹽價昂貴,朝廷拿出庫鹽二萬石平價賣給百姓。


十一月初四(己巳,《舊唐書》誤作乙巳,《新唐書》和通鑒同),朝廷將睿真皇後和德宗皇帝的神主牌位正式搬進太廟(《新唐書》說朝廷祔睿真皇後於唐代宗的元陵寢宮,即和唐代宗虛葬一道)。禮儀使杜黃裳等人建議說:“國家的禮法根據周製,太祖猶如後稷,高祖猶如文王,太宗猶如武王,都不遷移。高宗在三昭三穆之外,請求將他的牌位遷移到西夾室。”唐憲宗準奏。


十一月初七(壬申),唐憲宗將正議大夫和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事韋執誼貶為崖州司馬。韋執誼因為曾和王叔文唱反調,又是杜黃裳的女婿,所以才最後被貶斥。然而王叔文敗後,韋執誼也知道自己失勢,災禍遲早要來,所以雖然還是宰相,卻很不自在,總是有氣無力的;聽到人行走的聲音,就驚慌失措,臉色慘白,直到被貶斥時都是這樣。


同時,夏綏銀節度留後楊惠琳造反。


十一月十三(戊寅),唐憲宗任命韓全義為太子少保,讓他在這位置上退休致仕。


這期間,潤、池、揚、楚、湖、杭、睦、江等州幹旱嚴重。


再說,西川行軍司馬劉辟不肯奉詔入朝,擁兵自固。袁滋害怕他的強盛,逗留著不敢前往。唐憲宗十分憤怒,將袁滋貶為吉州刺史,並重新任命右庶子武元衡為禦史中丞;任命左驍衛將軍李演為夏州刺史兼夏綏銀等州節度使。


朝廷的輿論都覺得將某些王叔文的黨羽自員外郎貶為刺史,懲罰太輕。十一月十四(己卯),唐憲宗將韓泰進一步貶為虔州司馬,韓曄貶為饒州司馬,柳宗元貶為永州司馬,劉禹錫貶為朗州司馬;又將河中少尹陳諫貶為台州司馬,和州刺史淩準貶為連州司馬,嶽州刺史程異貶為郴州司馬。這七人連同早先被貶為崖州司馬的韋執宜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八司馬,與王叔文和王伾並稱永貞改革的二王八司馬。


八司馬之首的韋執誼是京兆人,父親韋浼官位卑微。韋執誼幼年時聰俊有才,進士及第,應製策時高等得中,官拜右拾遺。他被召入翰林院當學士時才二十幾歲。唐德宗對他尤其寵異,常和他唱和詩歌,與裴延齡和韋渠牟等人出入禁中,備受顧問。唐德宗生日時,皇太子獻上佛像,唐德宗命令韋執誼為畫像寫讚,然後讓太子賜給他縑帛作為酬勞。韋執誼到東宮感謝太子,因為沒多少話說,太子於是順便問他:“學士認識王叔文嗎?他真是位了不起的人才。”韋執誼因此和王叔文交往甚密。很快他因母親去世丁憂,服完喪後,起複為南宮郎。唐德宗時常召他到禁中應對。


貞元十九年(803)時,補闕張正一因上書言事得到召見。王仲舒、韋成季、劉伯芻、裴茝、常仲孺、呂洞等人因曾是他的同僚,關係很好,所以得知張正一被召見後,一道前往祝賀他。有人告知韋執誼說:“張正一等人上疏議論先生與王叔文朋黨的事。”韋執誼信以為然,便利用召對的機會上奏說:“韋成季等人朋黨聚會,覬覦高位。”唐德宗讓金吾去打探,結果發現他們果然相從過密,還多次在一道飲食。唐德宗於是將韋成季等六七人全都貶斥,而當時人們都不知道到底出了什麽事。


唐順宗即位後,因久病不能親理朝政。王叔文當權用事,便想啟用韋執誼為相,於是將他自朝議郎、吏部郎中、騎都尉和賜緋魚袋,提拔為尚書左丞、同平章事,並賜金紫官服。王叔文想要專權,所以讓韋執誼在外為相,自己在內當政。韋執誼既然得到王叔文的引薦重用,便不敢負情,然而迫於公議,也時時不同意王叔文的意見,然後秘密讓人去向王叔文致歉說:“不敢有負盟約跟王公唱反調,隻是想共同成就國家的大事罷了。”王叔文憤怒地罵他,兩人因此成了怨仇。韋執誼通過王叔文才得到相位,所以也想和他有些矛盾,好掩蓋這一事實。當唐憲宗得到內禪後,王伾和王叔文的黨徒都被驅逐。唐憲宗覺得韋執誼是宰相杜黃裳的女婿,所以好幾個月後才將他貶為崖州司戶。當初,韋執誼出自卑微官職,經常有所忌諱,不願意人們提到嶺南州縣。他成為郎官時,曾和同僚到職方觀看地圖,每次人們在地圖上指到嶺南州縣時,韋執誼馬上讓人轉到其它地方,還閉目不看。當他拜相後來到辦事的廳堂,見到北壁有副地圖,居然因此七八天不到中書省。後來硬著頭皮到那裏看了一眼,結果發現是崖州地圖。他覺得這是不祥預兆,很不放心,也不敢說出口。當王叔文被貶後,他果然也被發配到崖州,後來死在貶所。


韓泰在貞元中年經累遷官至戶部郎中,王叔文起用他擔任範希朝的神策行營節度行軍司馬。韓泰最能籌畫,在暗中經常幫作決定,深得王伾和王叔文的器重。他這時被貶為虔州司馬;後來量移為漳州刺史,不久遷往郴州。


韓曄是宰相韓滉的族子,也有俊才,因依附韋執誼,所以經累遷成為尚書司封郎中。王叔文敗後,他被貶為池州刺史,這時又改任饒州司馬。後來他被量移為汀州刺史,又轉到永州,最後死在那裏。


八司馬中最有名的是柳宗元和劉禹錫。


柳宗元字子厚,是河東人,後魏侍中濟陰公的後裔。他曾伯祖柳奭是唐高祖朝的宰相,父親柳鎮曾任太常博士,終在侍禦史位上。柳宗元少年時就絕頂聰明機警,尤其精通《西漢詩騷》。他下筆構思,可以和古人相比;文章的體裁精密細致,璨若珠貝。當時風流人物無不推崇他。柳宗元進士及第,應舉宏辭後被授予校書郎和藍田尉。貞元十九年,他成為監察禦史。


唐順宗即位後,王叔文和韋執誼當權用事,尤其寵待柳宗元。柳宗元和監察禦史呂溫被秘密引入禁中,朝廷要和他們商議大事。他後轉尚書禮部員外郎。王叔文本想重用他,但沒多久自己就敗了,柳宗元和同輩七人全都被貶。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在路上又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流放貶逐期間,他涉履蠻荒,曆經瘴癘;山路崎嶇,道途險阻,給文人騷客帶來不盡的鬱悒憂傷。柳宗元經常寫情敘事,文情並茂。他寫了騷文十多篇,讀的人無不為他感到淒涼惻隱。


元和十年(816),他因量移成為柳州刺史。朗州司馬劉禹錫轉為播州刺史,製書下來時,柳宗元跟親朋故友說:“劉禹錫母親年高,如今被派到蠻人地帶當刺史。西南是絕域,往返得有萬裏,他如何能帶著母親偕行?如果母子不在一個地方,便成為永訣。我和劉禹錫是摯友,怎忍心見到他落入如此處境?”當即起草奏章,請求將柳州授予劉禹錫,自己前往播州。剛好禦史中丞裴度也奏請這事,劉禹錫終於被換到連州。


柳州的當地習俗,經常用男女典當錢財,過期不還則被債主占有。柳宗元在那裏改革了這一陋習。即使已被占有的,他還拿出自己的私錢贖回他們,歸還給父母。江東和嶺南之間想成為進士的,都不遠數千裏前來追隨柳宗元為師。凡是經曆他門下的必定成為名士。他著述的盛況,名動於時,人們都說柳州這麽說柳州那麽說。柳宗元留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去世,終年四十七歲。他兒子柳周六和柳周七那時才三四歲。觀察使裴行立派人護送他的靈柩和妻兒回京師,當時人們都讚賞他的義舉。這些都是後話。


劉禹錫字夢得,是彭城人,他祖父叫劉雲,他父親劉漵曾任曆州縣令的僚佐,世代以儒學著稱。劉禹錫在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又登宏辭科。劉禹錫精於古文,擅長五言詩,流行體的文章也寫得非常華麗。他在淮南節度使杜佑的幕府當從事,負責記室,杜佑對他異常禮遇。他跟從杜佑入朝成為監察禦史,與吏部郎中韋執誼關係很好。


貞元末年,王叔文在東宮用事,許多一心進取的後輩都來投靠他。劉禹錫尤其得到王叔文的賞識,覺得他有宰相的才器。唐順宗即位,因久病不能親理政事,禁中的文誥都出自王叔文的手筆。他引薦劉禹錫和柳宗元進入禁中,和他們商議政事,對他們言聽計從。劉禹錫後轉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兼崇陵使判官。他頗為仗恃威權,中傷品行端正的士人。柳宗元曆來不喜歡武元衡,朝廷便將他由禦史中丞貶為右庶子。侍禦史竇群上奏指責劉禹錫奸邪亂政,不宜在朝。竇群因此當天就被罷官。韓皋憑藉出身貴門,不肯依附王叔文,也被支出擔任湖南觀察使。劉禹錫在任上憑自己的喜怒淩辱他人,京師人士都不敢對他指名道姓,在路上隻能以目相視。當時人們把這些人稱作“二王、劉、柳”。


王叔文敗後,劉禹錫被貶為連州刺史,在路上又被貶為朗州司馬。郎州地居西南夷,地方習俗邊僻寡陋,周圍都沒有可談得來的人。劉禹錫在朗州十年,隻能靠吟詠文章陶冶性情。蠻人的習俗喜好巫事,總是在那些濫建的淫祠打鼓跳舞,還唱些俚語的歌謠。劉禹錫有時也參與其間,就像一般的文人騷客那樣,寫作新辭,用以教導巫祝。所以武陵溪洞間的夷歌,很多用的都是劉禹錫的辭。


當初,劉禹錫和柳宗元等八人冒犯眾怒,唐憲宗也很恨他們,所以一貶再貶,製書裏還專門有“逢恩不原”的詔令。然而執政大臣愛惜他們的才華,想洗滌他們的罪過,逐漸加以序用。剛好八司馬之一的程異重新執掌轉運使,朝廷於是下詔任命韓皋和劉禹錫等人為遠郡的刺史。但武元衡當時在中書,指使十來名諫官論奏反對,說不能重新啟用他們,朝廷也就算了。


劉禹錫長年在湘、澧之間,鬱鬱不樂,趁閑讀了《張九齡文集》,敘述感想時寫道:“世人稱曲江(張九齡是曲江人)為相,建議說不應將罪臣流放到好的地方,所以大多貶官都被遷徙到五溪的不毛之鄉。今天讀了他的文章,見到他自內職被貶去主管始安(桂林)時,有過對嶺南瘴癘的抱怨。自從罷相退守荊州之後,他又有拘禁囚徒那般的反思。他借托禽鳥和寄辭草樹諷刺時世,鬱然有文人騷客的風格。嗟夫,自己出身在遙遠的僻壤,一失意就無法忍受,更何況出身豪門士族的人,何必一定要將他們發配到窮山惡水,然後才感覺痛快!輿論都認為曲江是位良臣,一眼就看出那胡人(安祿山)有反相,並以跟凡夫俗子同列為恥,還為此秘密啟奏和當廷諫諍,即使古代哲人也趕不上他。然而他不為後代著想,最終成為無人祭祀的孤魂。難道不正是因為嫉妒心太強而失去仁恕,所以遭到陰間的譴責,即使前頭說的兩件美事也無法彌補?不然的話,為何袁公(指東漢的袁安)平反楚郡冤獄後會造福四代?所以和曲江相比較,神祗是能欺騙的嗎?”


元和十年(815),劉禹錫自武陵被召回,宰相又想將他安排在侍從的官署。當時劉禹錫曾作《遊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詞語涉嫌譏諷朝政,讓執政大臣很不高興,重新將他支出朝任播州刺史。詔書下達後,禦史中丞裴度上奏說:“劉禹錫堂上有八十多歲的老母。播州位處西南邊遠,是猿狖所居之地,人跡罕至。劉禹錫誠然理應獲罪,然而他的老母必定前去不得,這樣將不得不和她兒子作生離死別。臣擔心這有傷陛下以孝理政的風尚。還請求稍屈章法,適量將他移到近處。”唐憲宗說:“作為人子,每件事情都必須格外謹慎,常考慮到不讓親人擔憂。如今劉禹錫所犯的罪行,比他人更重,愛卿豈能以此為他辯護?”裴度無言以對。許久後,唐憲宗臉色緩和了些,說:“朕方才說的隻是指責作兒子的事,然而終究不想傷害他親人的心。”於是改授他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因此離開京師又有十多年,並接連在數郡任刺史。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他自和州刺史被征召回朝,拜主客郎中。劉禹錫對先前的事情還有怨言,又寫了《遊玄都觀詩序》說:“我貞元二十一年任尚書屯田員外郎,當時此觀中沒有花木。那年我出牧連州,很快又被貶為朗州司馬。在那裏居住十年後召回京師。人人都說道士親手種植的紅桃滿觀都是,猶如晨霞輝映,我便有詩表達一時的事情。很快又出外任職州牧,至今已有十四年。現在又得為主客郎中,因而重遊此觀,卻發現樹木蕩然無存,唯有兔葵和燕麥在春風中搖曳,因而再題二十八字,以待後遊。”他的前篇有“玄都觀裏桃千樹,總是劉郎去後栽”的句子,後篇有“種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劉郎又到來”的句子。人們欣賞他的才華但看輕他的品行。劉禹錫很恨武元衡和李逢吉,而裴度對他還比較認知。大和中年,裴度在中書省,想讓他兼知製誥。執政大臣聽說他寫的《詩序》,對他又有意見。他經累轉成為禮部郎中和集賢院學士。裴度罷免參知政事後,劉禹錫請求分司東都。他最終因為恃才偏執,無法長久留在朝列。那年六月,他被授予蘇州刺史,就地賜給金紫官服。秩滿後他到長安入朝,又被授予汝州刺史,後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劉禹錫晚年與少傅白居易關係很好,詩筆文章,當時沒人在他們之上。白居易常跟劉禹錫唱和往來,因而集中他的詩詞作序說:“彭城劉夢得,詩豪者也。其鋒森然,少敢當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應者聲同,交爭者力敵。一往一複,欲罷不能。由是每製一篇,先於視草,視竟則興作,興作則文成。一二年來,日尋筆硯,同和贈答,不覺滋多。太和三年春以前,紙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餘乘興仗醉,率然口號者,不在此數。因命小侄龜兒編勒成兩軸。仍寫二本,一付龜兒,一授夢得小男侖郎,各令收藏,附兩家文集。予頃與元微之唱和頗多,或在人口。嚐戲微之雲:‘仆與足下二十年來為文友詩敵,幸也!亦不幸也。吟詠情性,播揚名聲,其適遺形,其樂忘老,幸也!然江南士女語才子者,多雲元、白,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獨步於吳、越間,此亦不幸也!今垂老複遇夢得,非重不幸耶?’夢得夢得,文之神妙,莫先於詩。若妙與神,則吾豈敢?如夢得‘雪裏高山頭白早,海中仙果子生遲’,‘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之句之類,真謂神妙矣!在在處處,應有靈物護持,豈止兩家子弟秘藏而已!”白居易和名流就是如此相得。


劉禹錫曾作《西塞懷古》和《金陵五題》等詩,江南文士都稱為佳作。他雖然名位並不顯達,但公卿大臣很多都願意和他交往。唐武宗開成初年,他再次成為太子賓客分司,很快又被授予同州刺史。秩滿後,他成為檢校禮部尚書和太子賓客分司。劉禹錫在會昌二年(841)七月去世,終年七十一歲。唐武宗追贈他為戶部尚書。這時距劉禹錫被貶為八司馬之一將近三十六年。這些都是後話。


八司馬之一陳諫在王叔文敗時,已被支出朝廷擔任河中少尹。這時被貶為台州司馬。後來量移為封州刺史,又轉到通州,也死在那裏。


淩準則於貞元二十年自浙東觀察判官和侍禦史召入朝廷。王叔文和他是老相識,所以引薦他為翰林學士,後轉員外郎。淩準有史學才華,喜歡古文,撰有《邠誌》二卷。


八司馬中後來官位最高的一位是程異。他是京兆長安人,曾因侍奉父親疾病,在鄉裏以孝悌著稱。程異明經及第,最初任揚州海陵主簿。他登《開元禮》科,被授華州鄭縣尉。程異精於吏治,剖析案件和判決全無滯延。杜確任同州刺史和河中節度使時,都聘他為賓佐。貞元末年,他被提拔為監察禦史,後升遷虞部員外郎,出任鹽鐵轉運使下屬的揚子院留後。當時王叔文當權用事,財政官員大多依附於他,程異也被引薦重用。王叔文敗後,他被貶為嶽州刺史,這時又改為郴州司馬。


元和初年,鹽鐵使李巽舉薦程異,說他通曉錢穀事務,請求朝廷原諒他的瑕疵而加以錄用,唐憲宗於是提拔他為侍禦史,重新擔任揚子留後,經累遷成為檢校兵部郎中和淮南等五道兩稅使。程異自己後悔先前的過失,厲己竭節,江淮錢穀財政的許多弊病,大多都被他鏟除改革。他後來入朝先後成為太府少卿和太卿,後轉衛尉卿,兼禦史中丞,出任鹽鐵轉運副使。當時朝廷對淮西用兵,國用不足,因此派程異到江南去征調租賦。他鼓勵地主上貢富餘的錢財,在江南不靠剝削下民和搜括錢財,也為朝廷取得足夠的經費,給人們帶來很大便利。於是朝廷讓他專領鹽鐵轉運使、兼禦史大夫。元和十三年(818)九月,他轉工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領使如故。議政的朝臣覺得程異是錢穀官吏出身,一旦位冠百僚,人們將群起反對。程異也清楚這事,所以靠謙遜自律,上任一個多月裏都不敢掌印秉筆。程異知道西北邊塞軍政不理,建議朝廷在那裏設置巡邊使。唐憲宗問誰可勝任,程異請求自己前往。朝議尚未決定時,他突然於元和十四年四月無疾而終。朝廷追贈他為左仆射,諡號恭。程異生性廉潔儉約,在官府的宅第去世,家無餘財。士人為此讚揚他。這些都是後話。


以上就是八司馬的歸屬。要想知道短命的永貞改革後唐朝的事,請看下個係列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