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六:高宗為政之二十三:張文瓘病逝與吐蕃青海湖大敗李敬玄

(2017-08-22 12:00:11) 下一個


儀鳳二年即公元677年春正月十二(乙亥),唐高宗李治到東郊的皇家藉田耕作。


正月十八(庚辰),京師地震。正月二十(壬辰),唐高宗臨幸司竹園,當天回宮。


當初,劉仁軌帶兵從熊津回朝後,留在那裏的扶餘隆害怕新羅的威逼,不敢留下,很快也就回朝了。二月二十五(丁巳),朝廷任命工部尚書高藏為遼東州都督,封朝鮮王,送他回遼東安撫高麗的剩餘部眾。朝廷也讓高麗先前淪落到各州的百姓和高藏一道回國。朝廷又任命司農卿扶餘隆為熊津都督,封帶方王,也送他回去安撫百濟的剩餘部眾,並將安東都護府遷移到新城,讓他管理。當時百濟荒涼殘破,朝廷讓扶餘隆寓居在高麗境內。高藏到了遼東,陰謀反叛,暗中和靺鞨勾結。朝廷發覺後,召高藏回來,將他遷徙到邛州;他後來死在那裏。朝廷也把高麗殘餘民眾分散到河南和隴西各州,把貧困戶留在安東城旁。高麗的舊城都被新羅吞並了,剩下的民眾都散到靺鞨和突厥,扶餘隆最終也不敢回到故地,高麗的高氏和百濟的扶餘氏就此滅亡。


三月初一(癸亥),朝廷任命郝處俊和高智周為左庶子,李義琰為右庶子;並於夏四月,任命原左庶子張大安為同中書門下三品。張大安是張公謹的兒子。同時,因為河南和河北幹旱,朝廷下詔派禦史中丞崔謐等人分道前往慰問賑濟。侍禦史寧陵人劉思立上疏認為:“如今麥子抽穗,春蠶吐絲,農事正十分繁忙。朝廷的敕使前往巡撫,人們都翹首以待,忘了自己的家業,期待著朝廷的恩典。他們聚集一起迎接觀看使臣,一定會嚴重妨礙甚至荒廢農事。還有,既然賑給,就必須建立簿冊,本來是安撫百姓的事,反而給他們增添了煩擾。還希望陛下暫且委托州縣賑給,待秋天農閑時,再派出使者進行褒貶。”上疏奏報後,崔謐等人最終沒有成行。


五月,吐蕃入寇扶州的臨河鎮,生擒了鎮將杜孝升,還要派人帶著他的書信去勸說鬆州都督武居寂,要他投降。但杜孝升堅決不肯。吐蕃軍隊最終舍棄了杜孝升離去,杜孝升重新率領殘餘部眾拒守扶州。朝廷下詔提升杜孝升為遊擊將軍。


秋八月,唐高宗改封周王李顯為英王,將他改名為李哲。


八月十六(乙巳),出現太白犯軒轅(金星進入房宿)的天象。同時,朝廷命令劉仁軌鎮守洮河(今甘肅西南部)。


冬十二月二十七(乙卯),朝廷下詔大規模征發兵馬,還敕令關內和河東各州召募勇士,出討吐蕃;同時下詔讓在職的三品以上文武京官,每年各舉薦才幹能夠勝任將帥或牧守的一人。


朝廷還下詔,因為顯慶年間製定的新禮,大多不師遵古代的禮儀,所以決定五禮(即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都必須依照《周禮》舉行。從此禮官更加沒有具體的條文憑據,每有大禮,總是臨時撰定禮儀程序。


這年冬天長安沒下雪。


儀鳳三年即公元678年春正月初四(辛酉),朝廷百官和蠻夷酋長們都到光順門朝見天後武則天。


劉仁軌鎮守洮河,每次有所奏請,經常被李敬玄壓抑,因此開始怨恨他。劉仁軌知道李敬玄沒有將帥的才幹,故意想害他,便上奏說:“西邊的鎮守,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再三推辭,唐高宗說:“劉仁軌如果需要朕,朕也會親自前往。愛卿怎能推辭!”正月十九(丙子),朝廷讓李敬玄取代劉仁軌出任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仍然檢校(代理)鄯州都督;又命令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李孝逸等人征發劍南和山南兵馬赴援。李孝逸是李神通的兒子。


正月二十六(癸未),朝廷派金吾將軍曹懷舜等人分別前往河南和河北招募猛士,不問出身,布衣和仕宦都行。


四月初一(丁亥),唐高宗因為幹旱避免在正殿上朝,並親自審錄囚犯,全部原宥了他們。四月二十二(戊申),朝廷大赦天下,並決定在來年改元為通乾。四月二十七(癸醜),涇州進獻兩個四歲小兒,連心異體。


五月初七(壬戌),唐高宗臨幸九成宮,同時任命相王李輪為洛州牧。五月十一(丙寅),九成宮山中下雨,天氣異常寒冷,跟從禦駕的士兵有人凍死。


秋七月,李敬玄上奏說唐軍在龍支打敗了吐蕃。七月初三(丁巳),唐高宗在鹹亨殿宴請近臣和宗親。他跟霍王李元軌說:“去年沒下雪,今年春季雨水也少,但自從到這裏避暑以來,甘霖頻頻下降,夏麥成熟豐收,秋稼也欣欣向榮。現在又得到李敬玄的表奏,說吐蕃入侵龍支,張虔勖和他們作戰,一天裏兩場對陣,殺了他們好多人。再有,太史上奏,七月朔日(初一),太陽當虧而不虧(即沒有日食)。這都是因為上天的垂祐,宗社的降靈,哪裏是朕虛薄的仁德所能帶來的!還有,男孩輪兒最小,是朕的鍾愛。前一段為他挑選新媳婦,大多都不稱心。近來納了劉延景的女兒,朕看得出她極有孝行,這又是私心裏的一大喜事。所以思量著和叔父等人一同歡飲一場,大家都應當盡醉方休。”唐高宗因此開賦了仿效柏梁體(相傳漢武帝在柏梁台和群臣共賦七言詩,人各一句,每句用韻)的七言詩,侍臣們也都接著作和。


唐高宗剛即位時,不忍心觀賞《破陣樂》,命令將它撤去。七月初七(辛酉),太常少卿韋萬石上奏:“久不演奏,臣擔心《破陣樂》將會荒廢殘缺。還請陛下從今以後在大宴會再次演奏。”唐高宗答應了。


九月初三(丁巳),唐高宗離開九成宮,並於九月初七(辛酉)回到京師。


唐高宗準備發兵討伐新羅。侍中張文瓘臥病在家,得知這事後,自己乘著車輿入宮參見,諫道:“如今吐蕃入寇,朝廷正發兵西討。新羅雖說不肯順服,但卻未曾侵犯邊境。如果又要東征,臣擔心官府和民間都受不了戰爭帶來的弊病。”唐高宗這才作罷。九月初九(癸亥),張文瓘病逝。


張文瓘是貝州武城人,但他家在隋煬帝大業末年搬到魏州的昌樂。張文瓘幼年時就成了孤兒,事奉母親和兄長以孝友聞名。貞觀初年,他通過明經考試,補任並州參軍。當時英國公李世勣為長史,對他深為禮遇。他經過累遷後升任水部員外郎。當時他兄長張文琮為戶部侍郎。根據舊製兄弟不能同時在台閣任職,所以張文瓘出任雲陽令。龍朔年間(約662),他曆任東西台舍人和參知政事,不久升遷東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


時朝廷剛開始建造蓬萊、上陽、合璧等宮殿,又征討四夷,禦廄裏有一萬匹馬,而官府倉庫逐漸空虛。張文瓘因此進諫說:“人力不能不珍惜,百姓不能不養育。養育得安逸則百姓富裕安康,驅使得辛勞則百姓怨恨叛離。秦始皇和漢武帝,花了很大精力在征討四夷之上,還修造了大量宮室,結果導致國家士崩瓦解,戶口減半。臣聽說在動亂爆發前克製欲望,在危亡產生前保衛邦國。‘民罔常懷,懷於有仁(語出《尚書·太甲》,意思是民所懷無常,但總是心懷仁政)。’陛下不能在動亂之前克製欲望,又怎能在危亡之後保衛邦國?百姓不堪忍受戰爭帶來的弊病,必定會導致禍難。豐富的前車之鑒,為時不遠,近在隋朝。臣希望陛下對百姓稍加安撫,不要讓他們產生怨恨。”唐高宗覺得他講得非常在理,於是減少了數千匹禦馬,還賜給張文瓘一百段繒錦。


鹹亨三年(672),朝廷恢複了以前的官名,張文瓘改授黃門侍郎,兼任太子左庶子,不久又升遷大理卿,依舊參知政事。張文瓘上任才十天,就解決了四百多條疑難案件,處理得無不公允恰當。自那以後被判罪的人都沒有怨言。張文瓘常有疾病,在押囚犯互相作齋祈禱,希望他早日回來視事。當時大家都稱讚他執法公平寬恕,可以和戴胄相比。上元二年(675),他官拜侍中,兼任太子賓客。大理寺的囚犯們聽說張文瓘改任侍中,一時全都慟哭。他就是如此感動人心。


張文瓘性格嚴正,各個部門的奏議,他經常糾正或駁回,唐高宗十分依賴他。他有時臥病在家,朝廷每有大事,唐高宗總要問詢各位宰臣:“和文瓘商量了嗎?”如果回答還沒有,唐高宗總要讓他們和他共同磋商。如果回答說商量了,唐高宗就都聽從。張文瓘這年去世時年七十三歲。朝廷追贈他為幽州都督,諡號懿。因為他曾侍奉過已故太子李弘(追諡為孝敬皇帝),朝廷特下敕令讓他陪葬恭陵。張文瓘有四個兒子:張潛、張沛、張洽、張涉。唐中宗時,張潛官至魏州刺史,張沛同州刺史,張洽衛尉卿,張涉殿中監。父子兄弟五人都官至三品,當時人們把他們稱作“萬石張家”,即五位二千石大官。當韋溫等人被殺時,張涉被亂兵所殺,這是後話。


九月十二(丙寅),李敬玄帶兵十八萬與吐蕃大將論欽陵在青海湖大戰,結果兵敗,工部尚書右衛大將軍彭城僖公劉審禮被吐蕃俘虜。當時劉審禮率領前鋒孤軍深入,駐紮在濠所,被敵兵圍攻。李敬玄懦弱膽怯,按兵不救。聽說劉審禮戰沒,他狼狽逃走,停頓在承風嶺,利用泥溝自固。吐蕃軍隊進駐高岡以勢壓他。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在夜裏率領敢死士五百人襲擊敵營,吐蕃部眾潰亂,他們的將領跋地設帶兵逃走,李敬玄這才收拾殘餘部眾返回鄯州。


劉審禮的幾個兒子把自己綁了來到宮闕,請求到吐蕃贖回父親。朝廷敕令讓他次子劉易從到吐蕃去探望。等劉易從到了那裏,劉審禮已經病故。劉易從晝夜號哭不絕,吐蕃十分可憐他,因此歸還了劉審禮的屍體。劉易從徒步赤腳背著他回歸。


唐高宗李治嘉獎黑齒常之的戰功,提拔他為左武衛將軍,出任河源軍副使。


李敬玄西征時,監察禦史原武人婁師德響應朝廷招募猛士的詔書,投筆從戎加入了西征軍。失敗後,朝廷敕令讓婁師德收集散亡士兵,大軍因此重新振作。朝廷於是命令他出使吐蕃,吐蕃大將論讚婆在赤嶺迎接他。婁師德宣諭朝廷的旨意,向他解釋禍福利害。論讚婆非常高興,為此數年不再侵犯邊境。婁師德回來後升遷殿中侍禦史,出任河源軍司馬,兼管營田事務。


唐高宗擔憂吐蕃造成的威脅,把全部侍臣召來商議。有的想和吐蕃和親,好與民休息;有的想嚴加守備,等待官府和民間富實之後再出兵討伐;有的想馬上發兵出擊。最終無法定論,唐高宗賜給侍臣們食物後讓他們回去了。


太學生宋城人魏元忠上呈密封奏事,提出抵禦吐蕃的策略。他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在於文與武。如今談論文的人隻注重文辭的華麗而不是政策的經綸,談論武的人則隻注重騎射的本領而不是征戰的方略,這對平定動亂有什麽幫助!所以陸機著述《辨亡》的理論,卻救不了河橋的慘敗;養由基的神射穿透七劄的厚度,卻也對鄢陵的大軍毫無幫助。這都是很明顯的道理。古語說過:‘人無常俗,政有理亂;兵無強弱,將有巧拙。’所以選拔將領應當以智慧和方略為本,勇猛和氣力為末。如今朝廷用人,一般都是選取將門子弟以及戰死將領的家人。但他們都是庸人,豈足以擔當軍事征戰的大任!李左車、陳湯、呂蒙、孟觀,無不出身貧賤而建立殊功,沒聽說他們家裏世代為將。


“賞罰公平是軍國的要務。如果有功不賞,有罪不誅,即使堯、舜也不能達到大治。議政的人都說:‘近日的征伐,虛設賞格而沒有事實。’都是因為那些缺乏才幹的官吏,不識國家大體,舍不得頒獎授勳,恐怕弄空了官府的倉庫。他們不知道如果將士不肯效命,那損失就大了!百姓黔首雖然微賤,但不可欺騙。豈能懸出沒有信用的命令,設置虛幻不實的賞格,反而期望他們去拚死立功!自從蘇定方征服遼東,李世勣攻破平壤以來,朝廷的賞格全沒施行,授勳也都停滯;也沒聽說朝廷為此殺了一個台郎,斬了一個令史,以此向功臣謝罪。大非川的失敗,薛仁貴和郭待封等人也沒及時受到重罰。假使盡早殺了薛仁貴等人,那麽後頭的其他將領豈敢再次失利!臣恐怕這樣下去,平定吐蕃的事,不是短期內可以期待的。


“又有,出師的要素,全靠馬力。臣請求開放養馬的禁令,讓百姓都可以養馬。如果官軍大舉用兵,可以委托州縣長吏用官錢加價在市場購買,那麽馬匹就可以全讓官府所有。那幫胡虜就是仗恃馬力變得強大,如果聽任民間交易和蓄養馬匹,那將減弱對方的強盛,增添中國的利益。”先前朝廷禁止百姓養馬,所以魏元忠才這麽說。唐高宗很欣賞他的諫言,召見了魏元忠,讓他在中書省當值,並在宮內隨時聽候使喚。


冬十月二十三(丙午),徐州刺史密貞王李元曉去世。他是唐高祖李淵第二十一子。


閏十月二十五(戊寅),出現熒惑犯鉤鈐(火星進入房宿,即天蠍座的一顆恒星)的天象


十一月十二(乙未),長安到處都是濃霧,一片昏暗,持續了整夜。次日,天上下起幹冰。十一月三十(壬子),黃門侍郎兼同中書門下三品來恒去世。他是初唐名臣來濟的兄長,兄弟倆都入相。


十二月,唐高宗下詔停止來年改元通乾的命令,因而通乾的反語很不吉利。


要想知道唐高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