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五:貞觀盛世之三十二:唐太宗東征高麗無功而返與劉洎受讒含冤而死

(2017-07-21 11:04:46) 下一個


貞觀十九年即公元645年五月初十(丁醜),唐太宗李世民渡過遼水,於五月十七(甲申)率軍攻占遼東。六月初唐軍占領了白岩城西南,並於六月二十二(戊午)在安市附近取得駐蹕山大捷,並在此日接受了被擊潰的援軍高延壽和高惠真的投降。


秋七月初五(辛未),唐太宗將大本營搬遷到安市城東嶺。七月十三(己卯),唐太宗下詔標識陣亡將士的屍體,準備撤軍時帶著他們一同回國。七月二十二(戊子),唐太宗任命高延壽為鴻臚卿,高惠真為司農卿。


再說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張亮率軍經過建安城下。他的壁壘尚未修建牢固時,多數士卒就出去砍柴或牧馬了。高麗兵馬突然來到,軍中大為驚駭擾動。張亮平時就比較怯弱,坐在主將的胡床上,幹瞪著雙眼說不出話來。將士見了,反而以為他英勇無畏。總管張金樹等人於是擊鼓鳴金,帶兵出擊高麗,打敗了他們。


八月初八(甲辰),巡邏的候騎捉獲了高麗莫離支的間諜高竹離,將他反綁了送到軍門。唐太宗召見他,為他鬆綁後問道:“怎麽瘦成這樣?”高竹離答道:“偷偷走小路過來,好幾天都沒吃東西了。”唐太宗命令賜給他食物,跟他說:“你身為間諜,應當盡快回去複命。替我轉告莫離支:想要知道我軍的消息,可以派人直接來到我的行宮,何必派人這麽辛苦地偷偷走小路!”高竹離當時赤著腳,唐太宗賜給他一雙鞋後遣返了他。


八月初十(丙午),唐太宗又把大本營遷到安市城南。唐太宗在遼東時,每次設置大本營,隻是在明處設置崗哨斥候,從不開挖塹壕或修建堡壘。即使緊逼對方的城池時,高麗人也從不敢出城偷襲。軍士單人在外行走或野外露宿就像在中原時一樣放鬆。


唐太宗親征高麗時,薛延陀派使者入朝進貢。唐太宗跟使者說:“告訴你的可汗,如今我父子準備東征高麗。你如果想要入寇,應該趕快來!”真珠可汗非常惶恐,又派使者來致歉,並請求出兵協助,但唐太宗沒有答應。當高麗在駐驊山慘敗時,莫離支派使者去勸說真珠,用厚利引誘他,但真珠可汗懾服於朝廷而不敢輕舉妄動。九月初七(壬申),真珠可汗病故。唐太宗還為他發喪舉哀。


當初,真珠可汗請求讓他的庶長子曳莽為突利失可汁,居住在東方,統領其他混雜部落;讓嫡子拔灼為肆葉護可汗,居住在西方,統領薛延陀部落。唐太宗下詔準許,還都以禮正式冊封了他們。曳莽性格急躁冒進,喜歡輕易用兵,和拔灼不和。真珠可汗去世後,他前來出席喪禮。真珠可汗下葬後,曳莽擔心拔灼趁機暗算自己,便提早返回所部,但被拔灼追上襲殺了。拔灼然後自立為頡利俱利薛沙多彌可汗。


唐太宗率軍攻克白岩時,跟李勣說:“我聽說安市城不但險要而且兵精,他們的城主智勇雙全。莫離支叛亂時,城主不服。莫離支派兵出擊,但無法攻下,這才讓他擔任城主。建安城則不同,不但兵弱而且糧少。如果我們出其不意,一定能攻克它。李公可先去攻打建安。一旦攻下建安,那麽安市就在我們的掌握之中。這就是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的說法。”李勣說:“建安在南,安市在北。我們的軍糧都在遼東,如今要越過安市去進攻建安,如果賊兵斷絕我們的糧道,那該怎麽辦?不如先攻打安市。一旦攻下安市,那麽我們就可以擊鼓南行,進而奪取建安。”唐太宗說:“朕既然以李公為主將,怎能不采用李公的計策。千萬不要耽誤了朕的大事!”李勣於是在七月份就開始進攻安市。


安市人望見唐太宗的旗蓋,馬上就登上城樓擊鼓呐喊。唐太宗非常憤怒,李勣因此請求在攻克安市那天,將全城人都活埋了。安市人聽說後,更加堅定了固守的決心,所以久攻不下。高延壽和高惠真請求唐太宗說:“奴才既然歸降了大國,就不敢不獻上自己的款誠,想為天子早日成就大功,奴才也能早日得與妻兒相見。安市人為了自己的家人,人人拚死作戰,不容易很快攻拔。奴才先前帶領十來萬高麗部眾,望見陛下的大旗就沮散潰敗,國人也都嚇破了膽。烏骨城的耨薩是個老朽的家夥,肯定不能堅守。陛下一旦移軍前去兵臨他的城下,早上到那裏,晚上就能攻下。其餘擋在路上的小城,必定望風奔潰。陛下然後收取他們的資糧,擊鼓南行,平壤必定堅守不住。”群臣也都說:“張亮兵在沙城,召他兩個夜晚就能到來。趁著高麗人的恐懼,我們可以合力攻拔烏骨城,然後渡過鴨綠水,直取平壤。成敗就在此一舉。”唐太宗打算聽從他們的建議,隻有長孫無忌認為:“天子親征,和大將出征不同,不能冒險,心存僥幸。如今建安和新城的敵虜,還有十萬之眾。我們如果向烏骨進發,他們就會跟蹤我們之後。不如先攻破安市,奪取建安,然後再長驅而進。這才是萬全之策。”唐太宗這才取消了向烏骨進軍的計劃。


各路大軍於是加緊進攻安市。唐太宗聽到城裏的雞鳴,跟李勣說:“我們圍城已久,城裏的炊煙日益稀少。今天聽到這樣喧鬧的雞叫,一定是他們殺雞犒賞將士,想在夜裏出城襲擊我們。所以應當嚴加防備。”當夜,好幾百高麗士兵果然從城牆上縋下。唐太宗得悉後,親自來到城下,召來兵馬出擊,殺了幾十人,高麗人才退走。


江夏王李道宗督領部眾在安市城東南角修築土山,逐漸逼近城牆。城裏守軍也增加城牆的高度加以抵禦。雙方士卒輪番交戰,每天都得打上六七回合。唐軍用衝車和炮石損壞了樓牆,城裏守軍馬上就用木柵塞住缺口。李道宗傷了他的腿腳,唐太宗親自為他針縫傷口。唐軍日夜不停地修築土山,花了六十多天時間,投入了人力五十萬。山頂離城牆隻有幾丈,還可以看到城裏的情況。李道宗派果毅傅伏愛帶兵駐紮在山頂防備敵軍。結果土山頹崩,壓倒了部分城牆。剛好傅伏愛私自離開他的崗位,幾百高麗士兵從城牆的缺口衝出來,占領了土山,然後挖掘塹壕守在那裏。唐太宗勃然大怒,當下將傅伏愛斬首示眾,然後命令諸將攻打,但接連三天都無法攻克。李道宗打著赤腳到唐太宗旗下請罪,唐太宗說:“你的確罪當處死,但朕覺得漢武帝誅殺王恢,不如秦穆公任用孟明。況且你有攻破蓋牟和遼東的大功,所以才特赦了你罷了。”


唐太宗因為遼東寒冷得早,草木幹枯,水也凍結,兵馬難以久留,況且軍糧也即將用完,所以於九月十八(癸未)下敕令班師回朝。他先讓早先征服的遼、蓋二州百姓渡過遼河,然後在安市城下炫耀武力後,凱旋而歸。城中守軍都避而不出。安市城主登上城樓向唐太宗拜辭,唐太宗嘉許他堅守城池的忠義,賜給他一百匹縑布,勉勵他繼續事奉自己的君主。他還命令李勣和江夏王李道宗帶領步騎四萬殿後。


九月二十(乙酉),唐太宗禦駕抵達遼東,並於次日渡過遼水。因為遼澤道路泥濘,車馬無法通過,所以唐太宗命令長孫無忌帶領一萬人去割草填平道路,水深的地方用車輛當作橋梁。唐太宗親自幫忙將木柴拴在馬後鋪路。冬十月初一(丙申),唐太宗在蒲溝停留,督領填沼鋪路的各路大軍渡過渤錯水。那天有暴風雪,很多士兵因為衣服濕透凍僵而死。唐太宗敕令在路邊點燃篝火等待士兵。


這次對高麗的征伐,唐軍先後攻拔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十座城池,遷徙了遼、蓋、岩三州共七萬人到中原。新城、建安、駐驊三大戰役中,一共殺死敵兵四萬多人,自己的將士也陣亡了近二千人,戰馬死了什之七、八。唐太宗因為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深為懊悔,歎道:“魏徵如果還在,一定不會讓朕有這趟東征!”於是命令使者乘坐驛馬到魏徵墓地,用二牲少牢祭祀他,又重新為他豎立刻有製文但先前被推倒的石碑,並召他的妻兒來到行宮,慰勞和恩賜了他們。


十月十一(丙午),唐太宗來到營州。他下詔將所有遼東陣亡將士的骸骨一起集中在柳城東南,命令有司部門設置三牲太牢,自己親自寫作悼文祭祀他們,並傷心地哭泣,表示盡哀。將士們的父母聽說後都說:“我兒死了,天子親自為他哭悼,還有什麽好遺恨的!”唐太宗跟薛仁貴說:“朕原來的部將都已年老,一直想得到新提拔的驍勇戰將親自率領,但沒人能比得上愛卿。朕不在乎得到遼東,在乎的是得到了愛卿。”


十月二十一(丙辰),唐太宗聽說從定州前來迎接的太子馬上要來了,便帶著三千禁衛飛騎快馬來到臨渝關,並在路上遇見了太子李治。唐太宗離開定州時,曾指著自己身穿的禦褐袍跟太子說:“等到回來見到你時,將把這褐袍給你。”在遼東時,即使在盛暑滿身大汗,他都沒有換下這褐袍。到了秋天,這褐袍早已磨損破舊。身邊侍從請求他換件新的,唐太宗說:“將士們的衣服都很破舊,就朕一人換了新衣,這樣能行嗎?”到這時,太子獻上新衣,唐太宗這才把褐袍換下了。


十月二十三(戊午),唐太宗在漢武台過夜,並在那裏銘刻石碑,記載東征的功德。


各路大軍將俘虜的一萬四千高麗人先集中在幽州,準備獎賞給將士。唐太宗可憐他們父子夫婦離散,便命令有司部門根據他們的價值,用府庫的錢布為他們贖身成為良民。高麗民眾為此歡呼之聲,三日不息。十一月初七(辛未),唐太宗的禦駕來到幽州,高麗民眾在城東迎候,下拜舞蹈,高聲歡呼,在地上輾轉跪伏,掀起漫天塵埃。


十一月十六(庚辰),禦駕經過易州境內。易州司馬陳元璹讓百姓在地下室用火增溫種植蔬菜,這時用來進獻給唐太宗。唐太宗討厭他的諂媚,免了他的官職。


十一月二十二(丙戌),唐太宗的禦駕抵達定州。次日,因為吏部尚書楊師道任命的官員大多很不稱職,唐太宗將他降職為工部尚書。


十一月二十八(壬辰),唐太宗離開定州。十二月初七(辛醜),唐太宗背上長了個癰,隻能乘坐步輦(人抬的乘輿)行走。十二月十四(戊申),他來到並州。太子親自為唐太宗吮吸癰膿,連續多天扶著步輦徒步跟從。十二月十七(辛亥),唐太宗病情好轉,百官都來慶賀。


唐太宗東征高麗時,讓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帶領突厥兵馬進駐夏州北部,防備薛延陀。這年,薛延陀的真珠毗伽可汗死了。多彌可汗登基後,覺得唐太宗出征未回,便帶兵入寇河南。唐太宗派左武候中郎將長安人田仁會和執失思力合兵出擊。執失思力擺下嬴弱隊形,假裝抵禦不住而後退,誘敵深入,直到夏州境內,然後才嚴陣以待。結果薛延陀大敗,執失思力率軍追趕了六百餘裏,在漠北炫耀武力後凱旋而歸。多彌可汗又發兵入寇夏州。十二月二十五(己未),唐太宗敕令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征發朔、並、汾、箕、嵐、代、忻、蔚、雲九州兵馬出鎮朔州;派右衛大將軍代州都督薛萬徹和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征發勝、夏、銀、綏、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馬出鎮勝州;派勝州都督宋君明和左武候將軍薛孤吳征發靈、原、寧、鹽、慶五州兵馬出鎮靈州;又命令執失思力征發靈、勝二州突厥兵馬,與李道宗等人遙相呼應。薛延陀人來到塞下,知道大唐早有防備,不敢進犯。


當初,唐太宗將侍中清苑男劉洎留在定州輔佐皇太子,仍讓他兼任左庶子,並代理民部尚書,總負責吏、禮、戶部三尚書的留守事務。臨行前。唐太宗跟劉洎說:“朕如今遠征,讓你輔佐太子。國家的安危寄托在你身上,你應當深切意識到朕對你的信任。”劉洎答道:“希望陛下不必擔憂,大臣如果有罪,臣會慎重地當即處置或誅殺。”唐太宗覺得他說話很不謹慎,責怪了他,並警戒他說:“你生性粗疏而且過於剛健,必定會因此導致失敗。應當非常謹慎才是!”當唐太宗身體不適時,劉洎從內宮出來,臉色非常悲哀恐懼,跟同僚們說:“病情如此嚴重,陛下的狀況令人擔憂!”褚遂良趁機在唐太宗麵前大講他的壞話說:“劉洎說國家的政事不足擔憂。隻要像伊尹和霍光那樣輔佐幼主,把有野心的大臣都殺了,自然就沒事了。”唐太宗病好後,下詔責問劉洎,劉洎以實情回複,又引來馬周替自己作證。唐太宗於是詢問馬周,馬周的回答和劉洎說的沒有兩樣。但褚遂良一再堅持他的證據,唐太宗聽信了,居然於十二月二十六(庚申)下詔說:“劉洎和他人私下議論,等候朕一旦出了萬一,便陰謀捉拿朝廷宰輔,把自己當作伊尹和霍光。他猜忌大臣,想把他們全都殺害。現賜他自盡,但赦免他的妻兒和家室。”


劉洎字思道,是荊州江陵人。隋朝末年,他出任在荊州一帶稱帝的蕭銑的黃門侍郎。蕭銑曾派他到嶺南攻城略地,他攻克了五十多座城池,但還沒回來時蕭銑就被唐朝消滅,劉洎隻好帶著他征服的地盤歸降朝廷,因此被任命為南康州都督府長史。貞觀七年(637),他經過多次升遷後官拜給事中,封清苑縣男。貞觀十一年,他轉任治書侍禦史,並上疏說:


“尚書的眾多事務,實在是為政的根本,要找到勝任的人選的確十分困難。所以八座大臣(即左右仆射和六部尚書)相當於天上的文昌星,尚書左右二丞相當於管轄(即車輪運行的關鍵)。這些部門的官員,下至曹郎,也都上應天上的星宿。如果他們不能稱職,竊據高位,那將一定引起外人的譏諷。臣見到近來尚書省傳達陛下的詔敕時經常延誤,文案堆積沒有及時處理。臣雖然庸劣,但還請求為陛下解說這事的根源。貞觀初年時,朝廷沒設令仆(中書令和仆射)。當時各部門事務繁雜,比今天要多得多。左丞戴胄和右丞魏徵,非常精通吏治,而且秉性公允正直;應該受到彈劾或檢舉的事情,他們從不回避。陛下又恩遇和信任他們,所以各部門也都自然肅穆遵從。朝廷百司辦事不敢懈怠,正是因此而起。到杜正倫繼任右丞後,也比較嚴厲禦下。近來朝廷的綱目不舉,都是因為功臣和皇親身居高位。他們品階雖高卻未必勝任,還互相爭功傾軋。其他的在職官僚,則無法遵循正道。雖然有人也想把事情辦好,但總是擔心輿論的譴責。所以一般的郎中,不敢做出決定,事事都要稟報。而尚書也拿不定主意,無法決斷。有的人害怕把事情奏報朝廷,所以導致了事情的延誤。即使很明白的案件,也一再盤問下屬而不敢決定。發下去的決定沒有期限,送上來的文件也不在乎遲延。經常一經手就拖上個一年半載。有的為了迎合上旨而辦事有失情理,有的為了避嫌而不管是否在理。有司部門覺得案子辦成了事情就算完了,也不管是非與否;尚書將迎合旨意當作奉公守法,而不管處理得是否適當。他們相互姑息,隻想縫合漏洞。況且選拔任用賢能的標準,隻能根據有沒有才能。為上天辦事,怎能隨便讓凡人代理,胡亂任用?至於皇親國戚和元勳功臣,隻要用禮儀和官秩優待他們就行了。他們之中有的年高老耄,有的積病智昏,留在任上就不利於時宜,也應當讓他們退隱得以閑逸。他們久居高位,妨礙進賢之路,臣覺得尤其不可。為了拯救這一弊病,就應當精簡尚書的四員。左右丞和左右司郎中如果用人得當,自然就會綱目並舉,也會矯正那種趨炎附勢的風氣,豈是僅僅糾正辦事拖延遲滯的毛病!”


奏折呈上沒多久,唐太宗就拜他為尚書右丞。貞觀十三年,他升任黃門侍郎,四年後,又加授銀青光祿大夫,不久就升任散騎常侍。劉洎生性粗疏嚴峻,十分敢言。唐太宗工於王羲之書法,尤其擅長飛白體。他曾在玄武門宴請三品以上官員,親自操筆寫飛白體字賜給群臣。有人趁著酒醉爭著從唐太宗手裏得到他的書法,而劉洎登上禦座伸手得到了。大家上奏說:“劉洎膽敢登上禦床,罪當處死。請陛下將他法辦。”唐太宗笑著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婕妤辭輦的典故出自《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下·孝成班婕妤傳》。漢成帝遊後庭時曾想和班倢伃同乘皇輦,但班倢伃認為隻有末代昏君才有嬖女,因此謝絕了)。他不久就成了代黃門侍郎,加授上護軍。


劉洎的事前麵都已細說,這裏隻撿些以前沒提過的講講。後來唐太宗敕令劉洎,讓他與岑文本和馬周輪流前往東宮,與皇太子談論國事。唐太宗曾因為某事對苑西守監穆裕氣得要命,命令將他在朝堂上處斬。皇太子不顧唐太宗的臉色就急忙進諫。唐太宗跟司徒長孫無忌說:“和人相處久了就會自然染上他人的習慣。自從朕君臨天下以來,虛心正直,所以就有魏徵朝夕進諫。自從魏徵去世以來,劉洎、岑文本、馬周、褚遂良等人又相繼進諫。皇太子幼年在朕的膝下,總是見到朕心情好時才進諫。近來顯然染成了(劉洎的)習性,才有今日不看場合的直諫罷了。”


劉洎在自盡前,請求得到紙筆,想書寫最後一份奏疏,但憲司不肯。劉洎死後,唐太宗得知憲司不肯給他紙筆,十分憤怒,將他關進廷尉監獄。劉洎留下文集十卷,在當時刊行於世。武則天臨朝時,他兒子劉弘業上言說劉洎被褚遂良誣陷而死。武則天下詔為他平反,恢複了他的官爵。這是後話。


劉洎死後,中書令馬周代理吏部尚書。他認為四季選拔官員過於辛勞,因此請求朝廷重新恢複每年十一月開始到明年三月完畢的選拔製度。唐太宗同意了。


這年,右親衛中郎將裴行方出討在茂州反叛的羌酋黃郎弄,擊潰了他,還窮追他的殘餘,往西直到乞習山,在弱水旁才停下來,然後撤回。


要想知道唐太宗以後的情況,請看下篇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