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曆史

本人是喜歡曆史的機械工程師,有點風馬牛不相及。
個人資料
正文

隋唐係列五:貞觀盛世之二十四:唐太宗赦免黨仁弘與魏徵病逝

(2017-07-12 10:14:54) 下一個


貞觀十五年即公元641年九月初四(丁巳),唐太宗李世民任命鄭國公魏徵為太子太師。冬十月十四(丙申),殿中監郢縱公宇文士及去世。


唐太宗跟侍臣們說:“薛延陀在漠北稱霸。現在我們對付他們隻有兩個策略:要麽發兵消滅了他們,要麽和他們聯姻加以安撫。你們看哪個辦法更好!”房玄齡答道:“中國剛剛穩定,發兵隻會給國家增添危險。臣覺得還是和親更好。”唐太宗說:“朕也這麽覺得。做為百姓的父母,朕考慮的是民眾的利益,怎能為了憐惜一個女子而發兵!”


先前,左領軍將軍契苾何力的母親姑臧夫人和他弟弟賀蘭州都督契苾沙門都在涼州。唐太宗讓契苾何力回家探親,並且去安撫他的部落。當時薛延陀人的力量很強,契族部落都想歸附他們。契苾何力大吃一驚,問他們說:“主上對我們如此厚恩,你們怎能匆忙就成為叛逆!”契苾族徒眾們說:“夫人和都督都已經先到他們那裏去了,我們怎能不去!”契苾何力說:“沙門對母親盡孝,我對君王盡忠,所以絕不能跟你們一起去。”他的徒眾們便拿下他,前往薛延陀部落,讓他站在薛延陀頭領真珠的牙帳前頭。契苾何力輕慢地盤腿坐下,拔出佩刀,麵朝東方大喊道:“豈有唐朝的忠烈人士,在胡虜的庭院受辱?天地日月為鑒,但願明白我的真心!”於是割下自己的左耳,對天發誓。真珠想殺了他,但他的妻子一再勸諫,他才作罷。


唐太宗聽說契苾族反叛,說:“這一定不是契苾何力的本意。”身邊侍從們說:“戎狄人臭氣相投。契苾何力到了薛延陀那裏,一定不過如魚得水罷了。”唐太宗說:“不會的。契苾何力心如鐵石,必定不會背叛朕。”剛好有使者從薛延陀那裏過來,詳細訴說了契苾何力的事。唐太宗為他流淚,跟身邊的侍從們說:“契苾何力果然一片忠心!”於是當即命令兵部侍郎崔敦禮持節去全權勸諭薛延陀人,並答應將新興公主嫁給真珠可汗,用來交換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因此得以回歸長安,唐太宗拜他為右驍衛大將軍。


十一月初四(丙辰),唐太宗到武功的岐山去圍獵。


十一月初五(丁巳),營州都督張儉上奏說,高麗東部大人泉蓋蘇文弑殺了高麗王高武。泉蓋蘇文不但凶暴,而且行為不法,高麗王和大臣都想殺了他。泉蓋蘇文暗中得悉後,集中了他所部兵馬,裝作檢閱軍隊的樣子,並在城南舉行盛大宴會,召各位大臣一道前來赴宴並觀賞閱兵式。然後他趁機將他們全都殺了,死者多達一百餘人。泉蓋蘇文接著飛馬入宮,親手弑殺了高麗王,把他砍成好幾段,投進溝裏,然後立高麗王的弟弟高子藏為王,自己成為莫離支,相當於唐朝的吏部兼兵部尚書。於是他向全國發號施令,專製國事。泉蓋蘇文相貌雄偉,意氣豪逸,身佩五刀,身邊的人都不敢抬頭看他。每次上下馬,他總要讓貴人和武將跪伏在地當他的腳墊。他出行時也一定要整列隊伍。前導的人長聲高呼,手下士兵就必須奮勇前進,不避坑穀。於是高麗路上看不到行人,百姓叫苦連天。


十一月十九(辛酉),唐太宗派使者去祭掃隋文帝的山陵。次日,唐太宗到岐陽圍獵,並順便巡幸慶善宮。十一月十五(丁卯),他召來以前相識的武功地區父老,在慶善宮南門設宴招待他們。半醉時,唐太宗和父老們流著淚談論舊事,老人們也輪番起舞,爭著為唐太宗祝壽。唐太宗也為每人各盡一杯。十一月十八(庚午),唐太宗從岐州回到長安。


十一月二十(壬申),唐太宗說:“朕作為兆民的君主,想讓大家全都富貴。如果用禮義教導他們,使他們少敬長、婦敬夫,那麽他們自然就尊貴了。朕再減輕徭役和租賦,使他們各自管好家業,那麽他們自然就富足了。如果每家都豐衣足食,朕即使不聽管弦音樂,樂也在其中了。”


毫州刺史裴行莊上奏請求討伐高麗。唐太宗說:“高麗王高武每年進貢不絕,結果被賊臣弑殺。朕為此非常悲哀,固然不會忘記他。但利用他們的喪亂去征服他們,即使得勝也沒什麽了不起。況且山東地區依然凋弊,所以朕不忍心談論出兵的事情。”


李淵當年率軍入關時,隋武勇郎將馮翊人黨仁弘帶領二千多人在蒲阪歸降他,並跟從他平定了京城。不久李淵便任命他為陝州總管。李世民率領大軍東征時,黨仁弘不斷為他們提供軍餉,並曆任南寧、戎、廣州都督。黨仁弘有將材和謀略,每到一個地方都有名聲和政績,唐太宗非常器重他。然而他生性貪婪,從廣州卸任回來後,被人指控,說他貪贓一百多萬,罪當處死。唐太宗跟侍臣們說:“朕昨天見到大理寺五次上奏,要殺了黨仁弘。朕可憐他已經白發蒼蒼了還要被殺,那陣子又正在吃飯,所以便下令撤案。然而想為他找條生路,又無法做到。今天就想委屈一下法律,讓你們饒他一命。”十二月初一(壬午),唐太宗重新把五品以上官員集中到太極殿前,跟他們說:“法律是人君受命於天而製訂的,不能因為私情而失信。今天朕因為黨仁弘的私情而想赦免他,是違犯了法律,也對不起上天。朕打算到南郊去坐在草席上,每天隻吃一餐蔬食,這樣連續三天,好向上天謝罪。”房玄齡等人都說:“生殺予奪的權柄,是人主的特權。陛下何至於如此自我貶責!”唐太宗不肯,群臣於是在朝堂上下跪磕頭,從早上直到傍晚,再三請求。唐太宗隻好降下手詔,自稱:“朕有三罪:知人不明,是一罪;以私亂法,是二罪;善善未賞,惡惡未誅,是三罪。因為你們再三勸諫,暫且依照你們的請求吧。”於是將黨仁弘貶為庶人,發配欽州。


十二月二十二(癸卯),唐太宗臨幸驪山溫泉,並於次日在驪山狩獵。他登上山頂,見到圍獵的圈子有斷開的地方,便看著身邊的侍從們說:“我見到圍獵的部隊軍紀不整。如果不將失責的將領處以刑罰,那麽就是不尊守軍法。但如果將他們處以刑罰,那又好像是我登高臨下,尋找他人的過失似的。”於是幹脆借口道路艱險,便牽馬到山穀去,避開了這事。十二月二十四(乙巳),他回到了長安。


刑部提出意見,認為“造反和叛逆,根據連坐的法律,兄弟隻是被籍沒官府為奴,判罪過輕。請求朝廷將之改為一並處死。”唐太宗下敕令讓八座大臣討論這事。參與討論的大臣們都認為“根據秦、漢、魏、晉的法律,犯反叛罪的都應夷三族。現在應該批準刑部的請求才是。”給事中崔仁師反駁道:“古代時父子兄弟都罪不相及。為何要用敗亡的先秦酷法去變更興隆的周朝章典!況且殺了反叛者的父子,足以讓他們心痛。如果他們連父子都不顧了,還顧得著兄弟嗎!”唐太宗聽從了他的建議。


唐太宗問侍臣們說:“自古以來要麽君主昏亂而臣下清明,要麽君主清明而臣下淫亂。二者哪個更好些?”魏徵答道:“君主清明,則對善惡的賞罰將會恰當,淫亂的臣下怎能亂得起來!假如君主不清明,放縱暴虐,剛愎拒諫,即使有良好的臣下,又怎能使用!”唐太宗說:“齊文宣(即齊顯祖高洋)得到楊遵彥,難道不是君主昏亂而臣下清明嗎?”魏徵說:“他們隻能避免敗亡罷了,卻不足為治!”


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春正月十五(丙寅),唐太宗跟群臣說:“太子有腳病,而魏王聰穎明悟,所以經常跟隨朕出宮遊幸。聽說外間不少士大夫因此以為朕心有異議,那些僥幸之徒,便開始附會。太子雖然腿腳不便,但並不影響他的行走。況且根據《禮記》,嫡子死了,也該立嫡孫。太子的男孩已經五歲了,朕終究不會用孽子取代正宗,從而開啟庶子窺視皇位的源泉!”


鄭文貞公魏徵重病不起。唐太宗派去探望他和賜給他醫藥的使者絡繹不絕。他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魏徵的府第過夜,隨時向自己報告魏徵的病情。唐太宗還和太子李承乾一同前往他的府第,指著衡山公主,想讓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戊辰),魏徵病逝。


魏徵字玄成,是钜鹿曲城人。他父親魏長賢曾任北齊的屯留令。魏徵少年時孤苦貧窮,但豪放不羈,胸有大誌。他不置產業,出家成為道士。魏徵喜好讀書,知識廣博。他見到天下逐漸大亂,因此尤其注重縱橫的學說。隋煬帝大業末年,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響應李密,召魏徵來負責他的書記工作。李密每次讀到元寶藏的奏疏,經常感歎不已。知道是魏徵寫的後,李密馬上派人召他前來。魏徵進獻了十道策略給李密,但李密雖然感到驚奇,卻不能采用。當王世充到洛口攻打李密時,魏徵勸李密的長史鄭頲說:“魏公(李密)雖然打了倉促的勝仗,然而損失了不少驍將銳卒。加上軍隊沒有府庫,無法獎賞有功的將士,造成軍心怠惰。光這兩點就難以應敵。我看不如深溝高壘,跟他們打持久戰。這樣一來,不過個把月,敵人糧盡,將不戰自退,然後我們出兵追擊。這是取勝之道。而且東都糧食將盡,王世充黔驢技窮,一心想決一死戰,所謂‘窮寇難與爭鋒’。還希望魏公謹慎行事,不要和他們開戰。”鄭頲說:“這不過是老生常談而已!”魏徵說:“這是奇謀深策,怎能說是老生常談?”因而拂袖而去。當李密敗後,魏徵跟隨李密來長安歸降。到了京師後,他長久默默無聞。因此他自己請求到山東招安,朝廷才任命他為秘書丞,到黎陽去招撫。當時徐世勣(即後來的李勣)仍然作為李密的部將在山東擁有軍隊,魏徵因此寫信給他說:


“自從隋末大亂離散以來,群雄競相逐鹿,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由叛將起身,奮臂高呼,四方響應,萬裏風馳,雲合霧聚,有部眾數十萬。他的威嚴所及,將近半個天下;在洛口攻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他正想西蹈鹹陽,北淩玄闕,揚旌瀚海,飲馬渭川,然而卻以百勝之威,敗於奔亡之虜。這時他才知道皇位神器的重大,自有所歸,隻能天授,不可力爭。所以魏公考慮到皇天有所眷顧,這才斷然進入函穀關,歸降大唐。明公生於天下擾攘之時,深感知己的恩遇。雖然根本已拔,卻巋然不動,鳩合遺散,據守一隅。王世充乘著勝利(打敗李密)的餘勇,卻不能往東謀取明公;竇建德利用滅敵(消滅宇文化及)的聲勢,卻不敢往南對付明公。明公英豪的名聲,足以震驚古今。然而誰沒有善始,但善終卻頗為困難。這關係到去就的良機,安危的大節。如果找到明主,那麽九族都會得享餘輝。如果投靠非人,那麽一身也不能自保。前車之鑒,為時不遠,也是明公親所見聞。‘孟賁猶豫,童子先之’(楚漢時的蒯通曾說:‘孟賁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意思是事情必須當機立斷。一個猶豫不決的大勇士往往不如一個果斷的童子)。一旦了解時機,片刻都不能等待。如今明公占有兵家必爭之地,應該趁機掌握主動。如果仍然遲疑不決,想坐觀成敗,那麽隻怕凶狡之輩,在明公下決心之前就動手了。這樣一來,明公的大事就完了。”


徐世勣收到魏徵的信後,便決定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歸順,並開倉運糧,支援唐淮安王李神通的大軍。不久後竇建德率眾南下,攻陷黎陽,俘獲了魏徵,任命他為起居舍人。當竇建德被擒後,魏徵和裴矩西行入關。隱太子李建成聽說他的名聲,聘他出任洗馬,對他非常禮遇。魏徵見到李世民的功勳和聲望日益加強,因此總勸李建成盡早想法對付。當李建成敗了後,李世民派人去召來魏徵,責問他道:“你為何要離間我們兄弟?”魏徵答道:“皇太子如果聽我的話,必定不會有今天的大禍。”李世民平時就很器重他,也知道他是各為其主,於是聘用他為詹事主簿。李世民即位成為唐太宗後,提拔他為諫議大夫,封钜鹿縣男。魏徵後來的事前麵都已細說,這裏就挑些沒講過的。


唐太宗剛即位時,勵精圖治,多次請魏徵到自己的臥內,征求他為政的得失。魏徵不但有經國之才,而且生性剛直,無所屈撓。唐太宗經常欣然采納他的建言。魏徵也很高興遇到知己的君主,因此竭誠盡忠,知無不言。唐太宗曾慰勞他說:“愛卿所陳諫的,前後二百多件事。要不是愛卿至誠奉國,怎能這麽做?”貞觀七年,魏徵取代王珪出任侍中。尚書省有很多疑難不決的案件,唐太宗下詔讓魏徵處理。魏徵並非法律出身,但他懂得大體,總是以情理斷案,人們無不心悅誠服。當初,唐太宗下詔讓令狐德棻和岑文本修撰《周史》,孔穎達和許敬宗修撰《隋史》,姚思廉修撰《梁史》和《陳史》,李百藥修撰《齊史》。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做了不少增減,倡導簡正。《隋史》的序論,都是魏徵所作,他還為《梁史》、《陳史》、《齊史》寫了總論,當時人們都稱這些史書為良史。史書修成後,朝廷加授魏徵為左光祿大夫,進封鄭國公,賜給他二千段布帛。


徵覺得自己對唐太宗登基毫無貢獻,隻是靠自己的推理和口才,才得以參與運籌帷幄,所以害怕地位太高,招人忌恨,便多次借口眼病上表請求遜位。唐太宗說:“朕在仇敵之中提拔愛卿,讓愛卿擔任樞要職位。愛卿見到朕的過失,未曾不苦口直諫。愛卿難道沒意識到,金在礦裏時,有什麽貴重的地方?隻是因為冶鍛成為金器,才被人當作寶貴。朕正把自己比作金子,把愛卿比作良匠。愛卿雖有眼病,但尚未衰老,怎能便請求遜位?”那年,魏徵又麵請遜位,唐太宗不好一再違背他的意誌,便拜他為特進,但還讓他負責門下省事務。後來魏徵又上了四道奏疏,陳述朝政的得失(見《舊唐書-魏徵傳》,這裏就不詳述了)。


後來有一次唐太宗到洛陽宮時,在積翠池宴請群臣,並在半醉時讓大家各為一件事賦詩一首。唐太宗賦了《尚書》詩:“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魏徵賦了西漢的事:“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穀,朝遊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唐太宗說:“魏徵每次出言,總要以禮約束我。”


魏徵覺得西漢學者戴聖的《禮記》編次有問題,便另著了《類禮》二十卷,根據類別歸類,削去重複的部分,采用先儒們的訓注,選擇好的用上,作了認真的研究,多年後才完成。唐太宗閱讀後很滿意,賜給他一千段布帛。他還讓人抄錄了幾本賜給太子以及諸王,並將原本珍藏在秘府。


當魏徵一病不起時,唐太宗曾到他府上探視,撫摸著他流淚,並問他有什麽話要說。魏徵說:“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語出《左傳·昭公二十四年》:‘嫠不恤其緯,而憂宗周之隕,為將及焉。’意思是憂國憂民)。”幾天後,唐太宗夜裏夢見魏徵,就像平日那樣。早上醒來後就有人上奏說魏徵病逝了,終年六十四歲。


魏徵死後,唐太宗親臨哭喪,還為他取消朝會五日,追贈他為司空和相州都督,諡號文貞。朝廷命令九品以上官員都到郊外送葬,還給了羽葆鼓吹和班劍四十人為他送葬,並送給他家一千段絹布和一千石米粟,讓他陪葬昭陵。即將祖載(將棺柩放在車上,舉行祖祭之禮)時,魏徵妻子裴氏說:“魏徵平生節儉樸素,今天用一品大員的禮儀安葬他,羽儀過於盛大,並非死者的意願。”因此全都謝辭不受,隻用一輛布車載著棺柩前往葬地,毫無任何文彩的裝飾。唐太宗登上苑西樓,望著送葬隊伍痛哭盡哀。他還親自製寫碑文,並在石碑上寫字。


唐太宗追思魏徵不已,因此賜給他家食邑九百戶。他曾臨朝跟侍臣們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朕經常保留這三鏡,以防止自己的過失。今天魏徵病逝,朕失去了一麵鏡子!魏徵去世後,朕派人到他的宅第,在他的書函裏找到一道奏表。那是一份草稿,字跡很難辨認,隻有前麵幾行,稍微可以分辯。他這樣寫道:‘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他的遺表就是這樣。然而朕思量再三,恐怕真有這事。公卿和侍臣,可以把這話寫在牙笏上,知道朕有什麽過失必定得直諫!”


魏徵的相貌還不如一般人,然而他曆來很有膽智,總是犯顏進諫。即使遇上唐太宗赫然震怒,他也神色不移。他曾暗中推薦中書侍郎杜正倫和吏部尚書侯君集,說他倆有宰相之材。魏徵去世後,杜正倫因罪被貶黜,而侯君集犯了叛逆罪被處死。唐太宗因此開始懷疑魏徵結黨營私。魏徵又把自己前後諫諍的言辭記錄下來,反複出示給史官起居郎褚遂良看。唐太宗後來知道了,更加不高興。他起先答應將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長子魏叔玉,後來親筆書寫了手詔,停止這一婚事,對魏徵家庭的照顧也逐漸少了。這都是後話。


要想知道唐太宗後來的情況,請看下篇的文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