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風烈:西周篇》(四十六)

(2016-12-07 18:20:07) 下一個

帝辛火葬之際,走進新時代的姬發意氣風發地接受諸侯的祝賀和歡呼,那八個方國的酋長們格外高興,就像買了垃圾股的股民一覺醒來發現垃圾股突然成了明星股,發大財了,身份也不一樣了,他們將成為新朝的新貴。朝代的更遞,不過是鎖鏈和項鏈的主人掉個個而已。

據說當時朝歌城裏的商民集體在城郊恭候大駕光臨,手裏揮著小彩旗喊:歡迎,歡迎,熱烈歡迎!在這種情形下,在我們的想象裏,姬發一定神采飛揚地站在車頭,向圍觀的人群揮手致意(他揮手時,身邊的甲士可以暫時代掌大旗),回應一兩句吉祥話,比如“上天將賜福給你們!”。他確實說了這句話,但不是對列隊迎候他的人群說的,而是讓手下的大臣去跟人群如是說,(“於是武王使群臣商百姓曰‘上天降休’”)。這個場麵很蹊蹺,難道姬發激動得失聲了?

商民聽了周朝大臣轉達的、來自武王的良好祝願,於是齊刷刷向姬發稽首,姬發還禮答謝。稽首念“起首”,是跪拜禮,手和頭都要觸地,九拜中級別最高的,稽首禮不是誰都做得了的,身體差的趴地上就起不來了。

朝歌的百姓得知武王進城,紛紛湧到郊外去迎接武王?並一個個跪在地上向武王稽首?這是真的嗎?殷商的臣民怎麽就那麽賤?在城裏候著都等不及,非得急吼吼跑到郊外去獻殷勤?或者換一種說法,商民不是賤,而是子受德先生實在太壞,壞得暗無天日,人民被壓榨得已經到了臨界點(不是說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嗎?他們為什麽一直不鬧革命?如果西土之人不來革命,他們是不是一直就忍受下去?),所以一聽說受德垮台,姬發上台,一個個高興得“說都不會話”了,隻會唱“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於是對解放他們的西土之人表達迫不及待的感激之情,千言萬語都化成彩旗的海洋。

帝辛在彩旗的海洋中沉沒了,沉沒在深深的海底,但他沒有被人們遺忘,他經常被拿出來示眾,多數時候是作為反麵教材。但毛澤東認為帝辛“在曆史上是有功的”,因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一九五九年二月,毛在濟南的一次座談會上說:“商紂王是很有本領的人,周武王把他說得很壞。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後失敗了”,並且認為帝辛“能文能武,值得學習”。不過毛把帝辛的失敗歸於俘虜政策不好,既對又不對。

筆者認為帝辛最大的失誤是沒有處理好兄弟關係,他善待兄長說明其厚道,但治國靠厚道是不行的。帝辛對微子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惜的是他不“知人”——他到死才知道微子是什麽人,隻是已經太晚了。毛澤東說微子是個壞人,是個“漢奸”,沒有微子使壞,俘虜就不會倒戈,那也就不存在帝辛的俘虜政策有問題了。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對手,何況是蛇蠍一樣的兄弟?

帝辛武功出色,文治也不差。當時的殷商文明程度遠遠高於周圍的任何諸侯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遠非才經營了三、四代的岐周可比。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毛澤東在關於斯大林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交談中,一說到商品生產,毛澤東馬上就想到商朝,他說:“商朝為什麽叫商朝呢?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這是郭沫若考證出來的。”,毛澤東可能太激動,他把話說反了。商朝之所以被稱為商朝,不是因為有了商品生產,而是因為商朝發祥於商丘,盤庚遷都殷邑後,商朝又叫“殷”。相反,現在的商人、商品、商業的說法是從商朝的“商”而來,因為商朝人天生就會做生意,重農不輕商。

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治國理念,此後的中國王朝一律重農輕商,生意人是被人瞧不起的,呂不韋那種巨賈尚且為時人輕視。中國一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都一直保持輕商的“優良傳統”,資本主義的尾巴從封建主義一直割到社會主義。現在好像又矯枉過正了,農民不願意好好種田了,情願去城裏打小工,商人成為時代的偶像,尾巴豎立成大旗,好像也蠻奇怪的。看來看去,還就是商朝的政策先進:亦農亦商。

姬發對受德的幾項指責基本屬實,除了“葷曲”、聽信婦人之言外,其餘的比如疏遠同祖兄弟、重用刑囚和忽視祭祀恰恰說明了帝辛非同一般的治國理念。

商朝是女權的黃金時代,除了比不上原始社會的母係社會,此前和此後的任何一個時代的女性地位都不能和商朝比。女性可以象諸侯一樣擁有封地乃至私人軍隊,還可以擔任祭司、大臣或將軍。到了西周,女性地位一落千丈,女性的“封地”就是閨房和廚房,別說參與國事,家事上能插上嘴的就算是摩登女性了。

帝辛並不特別重視家庭成份,王族成員除了“三仁”外不見其餘親屬被委以重任,也就是說帝辛不願意任人唯親,這也許是他與“三仁”頻發爭執與衝突的一個重要原因。西周實行絕對的世襲製度,以“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為指導思想與方針政策,所以姬發才能理直氣壯地批評帝辛“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大逆不道。

帝辛任人唯賢的方針,在當時絕對是革命性的,可想而知,殷商那些遊手好閑、養尊處優的貴族有多恨帝辛了;反之,也可想象平民階層有多擁戴帝辛。

孔聖人曾有一段名言,緬懷他想象中那麽偉大、那麽輝煌的堯舜禹時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在那個美好的大同世界裏,國家選人才的標準是“賢與能”,而不是親屬關係。孔聖人想象的大同美景美如神話,事實上它就是個神話。聖人常見的一招是緬懷從不存在的東西與時代,然後一往情深地抒情、闡述,最後的重點是呼喊,站在一個高聳入雲的製高點上指點江山與眾生。

帝辛的施政方略不正符合“選賢與能”嗎?聖人們為啥跟著姬發把受德踩成一無是處的“紂王”呢?姬發一擁有天下,便給親屬狂封爵位與封地,這不正是大同的反麵教材“獨親其親,獨子其子”嗎?聖人的另一大招便是雙重標準,基本就是說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行也不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