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書屋

有時間看看書,打打字挺好的。
個人資料
夏維東2015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我的五千年”第二部《西風烈:西周篇》(三十八)

(2016-10-25 20:12:42) 下一個

孟津在河南,姬發大冬天裏從陝西東進渡黃河抵孟津,為什麽又原路返回?難道他在冬季大練兵,搞渡河演習嗎?

我們猜對了,姬發真的是在練兵。《周本紀》對此說得頗為詳細,姬發在位第九年,他先去畢國祭奠他爹。關於畢有兩種說法,一是指姬昌當年強行霸占的畢國,另一是指姬昌苦心經營的程邑,二者都是被姬昌打下來的臣屬國,沒啥區別,它們在國破之日,國名於它們已經失去了意義,反正它們再也沒有複興過。總之,姬發在畢或程舉行緬懷先父的活動之後,也學帝辛搞了次大閱兵,一路演習到孟津,所謂“東觀兵,至於盟津”。

        姬發的閱兵和帝辛的閱兵動機完全不同,後者是嚇唬,前者則是實戰演習,而且那次“東觀”,差點就演變成“東決”。姬發完全是一副為父複仇的架勢,隨軍帶著木製的文王牌位,自稱“太子發”。這個自稱實際上等同於宣戰,周侯升格為周王或者周天子,那就意味著帝辛必須讓位。一山不容二虎,天下怎能有二王?姬發表示他是奉先王的名義發動正義戰爭,並不是他自己獨斷專行。(“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看來是文王托夢給姬發的,因為據我們所知,文王在世時,並未和商決裂,而且晚年一直在“老幹部活動中心”——辟雍和靈台頤養天年,再說姬昌也非受迫害而死,相反,他倒是很有可能是爽死的。據說他活到九十六、七歲,閱盡人間春色之後,他就到天上看風景去了。

        其實,姬發打祖父季曆的旗號更有說服力。供木主神位的主意很可能出自薑子牙,他喜歡玩這種陰風四起的招數。薑先生不認識季曆,但姬昌對他有知遇之恩,而且他是顧命大臣之一,讓姬發抬出文王,也順便抬出了自己的身價。

        姬發的戰前號召比大禹的兒子啟以及成湯的戰前威脅要強些,至少不像那兩位前輩那麽暴力,他對幾位高管比如司馬、司徒、司空和諸節說:“額無知,全靠你們這班老臣了,額繼承祖先遺業,一定賞罰分明。”啟和成湯當年對處罰很感興趣,受虐狂似地把可能、可怕的處罰亮出來,搞得指戰員及士兵們提心吊膽,奮勇殺敵,因為他們不殺敵的話,他們的家人將在後方非典型死亡。

       姬發很聰明,他自己的話裏賞罰皆不明,但他通過薑子牙的口,把威脅的信號傳遞出去。薑先生下的軍令是這樣的:“廣大指戰員們,快快集合你們的部下,帶上船隻,遲到者殺無赦!”(“總爾眾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遲到就殺,遑論陣前退縮?

據說當時來到盟津的諸侯多達八百,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八百諸侯竟然是不約而同前來會盟(“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八百諸侯事先沒有約定,在同一時間見、地點喜相逢,在概率學上來講屬於零概率事件。我懷疑這是太史公故意露出的又一破綻,太過明顯。試問這些諸侯一個個在冬季的同一天跑來盟津幹嘛?找帝辛單挑嗎?連姬發都不敢單挑,何況此等”眾庶”?這些“不期而至”的諸侯異口同聲地對姬發請願:“我們打紂王吧。”(“紂可伐矣”),這說明了他們很清楚此行目的是什麽:組團攻打殷商。這也說明了他們是被召集而來,絕不可能在“階級仇,民族恨”的大覺悟下自覺、自願地前去消滅反動的商紂王。

召集八百諸侯的人隻可能是姬發。姬發祭祀文王是個煙霧彈,用來迷惑帝辛。祭祀大典之後,姬發自稱太子,通令全軍他是以文王的名義進行討伐,又招來司馬、司空、司徒和諸節訓誡一番,然後興兵,完全是大決戰的模樣,薑子牙隨之號令“後至者斬”,這幾個字不僅僅是說給周軍的,也是警告“不期而至”的八百諸侯們,這麽一嚇唬,誰敢不來呀?之所以聲稱諸侯們不請自來,不過是為了宣傳周武王是多麽順應天意民心而已,隻是這個由“周辦”操刀的“宣傳通告”寫得太假了。

姬發在最後關頭取消了進軍殷商的戰鬥計劃,冠冕堂皇地宣稱天命還不明了,現在時機尚不成熟(“汝未知天命。未可矣”),於是班師回朝。

《周本紀》裏關於姬發退兵的理由沒做任何解釋,隻是呈現了兩起吉凶不明的“瑞”。在薑總司令發出總攻的號令後,周及其盟軍開始渡河,姬發的船行至河心,一條白魚跳上船,姬發毫不客氣把這條自我現身的白魚做成壽司獻祭(“白魚躍入王舟中,武王附去以祭。”)

周軍渡河之後,安營紮寨休整。突然一隻通紅的火球從天而降,落在姬發的大帳頂上,聲勢轟隆,火球化成烏鴉狀。看來這個火球不是火鳳凰,而是火烏鴉,姬發認為此乃不祥之兆,於是下令撤兵,不做任何解釋,因為他料定那八百傻諸侯不懂天命,解釋也沒用。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