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懷念/延吉冷麵

(2004-08-14 10:42:46) 下一個
現在北京的街麵上有不少燒肉館,有的還添上幾個韓國文字,以顯正宗。這些館子裏大多也賣“朝鮮冷麵”,但是據我目前的“掃蕩”結果,談得上正宗的沒有幾家。 最初對朝鮮冷麵感興趣還是在20多年前,那時候物質生活還很貧乏,大街上的飯館也不像現在這麽瘋狂如雨後春草。愛吃冷麵的“同好”沒有不知道府右街北口路西的那家“延吉冷麵”的。其實那還是分號,總店在西四路西,但是這家分店卻是口碑最好的一處。 那時候店裏麵隻出售冷麵,後來才加上了啤酒和小菜。麵分為小中大三號,依稀記得價格是0.3、0.5和0.7元,物美價廉。店裏的服務員似乎都是朝族,在門外買好小票,進店後南麵是操作間,顧客可以看到員工從大鍋裏撈出煮好的灰色蕎麥麵(當時也有人說是白薯粉),然後放在一個水槽裏過涼水,有另一個員工伸手從水中撈出,一把把地將麵分放在幾十個碗中,這些碗都放在一個鋁製的托盤裏,能摞出三、四層來,然後被搬到操作間與店堂之間的一道門(沒有門板)的門口,那裏有一位大嫂子,管收票和交付冷麵。她拿著一把大鋁舀勺,從一個也是鋁製的缸裏麵舀出調製好的冷麵湯(傳說是狗肉湯),一邊澆在那些盛有冷麵的碗裏,一邊慢慢移動,一大勺湯能“照顧”好5-6碗麵。然後漫不經心地接過小票,問一句“加辣嗎?”客人根據口味可以要求多加辣醬或者不加辣醬,因為那個年代沒有聽說過假貨(諸如用硫磺熏製玉米皮子當作辣椒賣),那些辣醬貨真價實的辣,我一般都是要“一般”的。如果吃得舒服了,再單要一份湯也可以,3分錢。我去吃麵的時候從來都是人滿為患,冷麵也常常是供不應求,光是等著麵出鍋、拔涼、分份兒和澆湯就要等上10分鍾,還不算排隊等著開票和領麵的時間,但是,即便如此,也是經常光顧,可見其味道的魅力。 拿到麵後,下一個難題就是如何用餐。那個時候店堂裏麵一水兒的木製方桌方凳,地麵則油膩不堪,湯湯水水的很容易打滑。桌麵上不幹不淨也就無從講究了,客人吃完麵撂抓兒就走,下一個客人負責將碗推開挪出一小塊地界兒,坐下來接著吃,服務員們不到實在看不過去了根本不去打掃。很多人都是端著碗四下裏轉悠,看到哪位食客碗裏麵所剩無幾了,趕忙停住腳步,站到這位的後麵等著——等著他起身離開時好馬上坐下。作為窮學生的我們倒不太計較,大不了站著囫圇完了抹嘴兒就顛兒,可苦了那些談戀愛帶著女朋友或者拖家帶口來“用膳”的大老爺們兒們,找座兒成了比吃麵還大的任務。(這句話裏麵至少有兩條信息:一是那個年月談戀愛請客吃冷麵不是什麽丟人的事,二是如今我也成了大老爺們兒了,隻是還沒資格拖家帶口。)如果是夏天去那裏,還沒接近,隔著路口就可以望見餐館門外的三輪車上、馬路牙子上都有一個個神態各異、年齡不一的人在專心致誌地手捧大碗,圍攻冷麵。周圍的地麵和窗台上則零散地分布著殘羹之碗。現在回想起來,又覺得好笑,又覺得有點悲哀,可當時,既不好笑也不悲哀,都恨自己少生幾隻眼不夠踅摸空座兒的…… 一旦入座,那心態馬上就不一樣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零用錢並不寬裕,吃上一碗冷麵雖然不是什麽稀罕事,但是多少也有些“要好好享受”的想法。桌子上都會放置一瓶醋精,隻肖倒一點點便立刻口舌生津。碗裏麵除了黑黢黢的冷麵之外,最為顯眼的便是正當中一砣暗紅色的辣醬,還有一片蘋果和一片牛肉。倒入醋精,攪拌好之後,首先往往是喝上一口清涼酸辣的冷麵湯,這時候隻有一個詞可以形容當時的感受——沁人心脾!!!而一片蘋果盡管一定是最為便宜的品種,但吃起來卻格外好吃——因為在麵裏放水果從來沒見過,新鮮好玩兒。牛肉片有大有小,全憑你的運氣和朝族阿姨的心情,而味道著實“夠威夠力”。尤為出眾的便是冷麵的麵,蕎麥麵黑灰色半透明,極為筋道,吃在嘴裏很“較勁”,再加上味道鮮美的冷肉湯徘徊於根根麵條之中,咀嚼起來能夠讓牙齒和舌頭以及口腔各部委都有“不虛此行”的感覺。下咽之後,從咽喉到腸胃,似乎有極為細小的魚苗舒緩地遊走,直到幾個小時之後仍然有很充實的感覺。 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打著“延吉冷麵”的幌子的店鋪越來越多,而做得地道的、或者說與府右街這家略能爭風的,還真沒遇到過。 前幾日,乘車偶然路經府右街,看到那家冷麵館仍然在營業,隻是鋪麵裝修得有些不倫不類,猶豫了片刻,下了決心,沒有走進去。我擔心,那裏的店鋪、師傅、服務員也和門臉兒一樣改良了,擔心找不回那純正的味道了…… 2004-08-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又當爹來又當媽 回複 悄悄話 美好的回憶。你忘了說,麵裏有半個煮雞蛋,哈哈哈哈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