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我的博客複製一份至《海外博客》
由於數據量較大,請您耐心等待複製完成
複製
正文
聊哲學,特好玩!(五)
(2006-11-28 13:34:40)
下一個
魯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世上本沒有路,走得人多了,便成了路。
從這句話,我認定他是個樂觀的人,雖然也知道他的內心有徹底的悲觀。因為他總還相信人的作為,正如相信冬天來了,春天也不再遙遠。
卡夫卡也認為路是存在的,即使是一條繩索,也可以在上麵行走。他的路,筆直地走向一個瘋狂的世界,在盡頭,有無數蛻變的蟲豸,惶惶然不可終日。
引用了這兩位的思想火花,是源於我找不到更好的一個開始。假若簡單的道理依然使人困惑,那麽不妨從深奧的起頭。人,有時是很奇怪的動物,倘若不說得麻煩一點兒,他們會覺得你就沒說到家。
這是個玩笑。下麵我要很嚴肅地說話了,一般在這之前我必得輕鬆一下,就象運動員在飛跑之前要放鬆他們的肌肉。
說起路的事兒,也不是偶然的。你看一個人的親密在他的思考當中,始終告訴我們,走進親密,是一條“無路之路”。
這個詞讓我迷惑不解。
我在猜測幾種可能性。也許他指的是,親密之路是一條原本不存在的路,需要人用心地走過,才能讓後來的人跟著走;又也許,親密這種感覺是不需要路的,它隻存在於人的領悟,根本用不著滴水穿石的功夫,而是一點就透;再或許,親密自己就是一條路,誰一旦找到了它,也就找到了通向人心的可能......
是不是呢?我說不清楚。因為我始終覺得,一個人的親密他自己,就是很矛盾的。
記得頭一次看他的博客,在名字下麵,有這麽一句,“人未識,情己在。這是一種追求,追求一個人的親密與寧靜。” 我還記得當時非常驚訝,這個人好樂觀啊,他相信通過自己的內省,可以找到一條親密之路。
等後來又讀了他的詩,《你是我的陌生人》,這首詩曾經引起我的長篇大論,試圖搞明白什麽是親密的距離。
“有一種親密一見如故
有一種溫暖一見情鍾
你是否穿越時空邃道
尋找夢裏你的陌生人”
這是他所說的“人未識,情已在”,也就是說,有一種親密甚至是不需要相識和了解的,它很自然地存在著。
因為這段詩,我對他新寫的關於親密之路的第四部分十分好奇,在裏麵他詳盡地探討了信任和親密,自由的關係。
有趣的是下麵的一段,他繼續寫道:
“透過你的眼神我笑了
透過你的笑意靈犀通
走近走近你我再走近
生命難以承受陌生人”
這分明是這種親密的第二步,當人意識到有這樣的情感後,發覺這些還遠遠不夠,想要更多的理解和溝通,想要靈犀,也就是當人走得更近的時候,他霍然驚覺,沒有再次的靠近,便不能承受對方原本是個陌生的人,原來自己對人家還無從了解。
現在便可以回到關於信任的問題了。為什麽信任對很多人來說,是如此的重要?這樣說,是因為我注意到有些人是例外,他們不在乎這個,信任未必是親密和自由的基礎。
我呢,我是半個例外。
在電影,《心靈捕手》中,教授SEAN是取得了WILL的信任,但這個信任是如何生效的,恐怕還有另外的解說。
WILL身世蒼涼,他從小所缺乏的,不一定是信任,而是愛和溫暖。當他在孤獨的環境中長大以後,他所有的憤慨和緊張,其實都來自那種深沉的被拋棄感。從前是被他的父母拋棄,現在他覺得自己被社會拋棄。
也因為曾經極度缺乏愛,他沒有學會如何去愛人,所以他和女友的關係一旦上了床,他就不知道該如何往下發展了,這讓同樣敏感的她十分失望。他們的關係不是毀於信任,而是挫敗於愛之能力的匱乏。
我想WILL和朋友們在一起喝酒的時候,是有一種非常的親密感的,至少他們有一種共同的和諧在裏麵。麻煩的是,他想要的更多,而他們不能再給他了。
SEAN之所以能夠直入人心,是由於他有非凡的理解的能力,隻有他看出了WILL的孤獨是多麽深邃,因為他自己就在同樣深的孤獨當中。
換句話說,WILL的心被SEAN所捕獲,是因為SEAN懂得他。對WILL來說,懂得,是打開內心封鎖的鑰匙。而SEAN通過與WILL的相互傾訴與交流,對自己也有了新的認識,重新懂得了自己。這扇親密之門,是兩個人彼此為對方打開的。
因此,我覺得信任恰恰是SEAN和WILL所能達到的最後一個高度,而不是基礎。隻有在這時,他們之間,才出現了真正的親密。
那麽自由呢?
對我來說,自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獨立是自由的前提。存在主義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意識到當今社會的所謂的“個人”,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被對象化了,被隔離化了,被他人和社會所吞沒。誰都可以否認這一點,但誰也難否認這個真相。
薩特的“選擇”基石,是自由,但這個自由不是我們所慣常認為的為所欲為。在他的境遇劇《密室》中,自由就是一麵沒有出現在舞台上的鏡子,沒有了這麵鏡子,裏麵的人於是喪失了自我觀察的可能,無法淨化自己的心靈。
薩特說了那麽多,隻是要我們知道自由的重要性,沒有它,也從來都沒有選擇。如果有的話,也是一種封閉的自由。當我們把選擇作為目的時,我們經常能夠體會到封閉的自由。
所以,選擇不應該成為目的,它最好是一個結果,而它的開始,必須是自由的,否則你隻會感受到選擇的痛苦。
我相信心靈的自由存在著親密和信任,如果自由是一棵樹,那麽親密和信任是樹上的花朵和果實。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自由與親密和信任的關聯,也許沒有我們以為的那麽重大。
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下次再聊啊。
......我幻想中的哲學島是這樣的,好玩,吸引無數哲學海盜......
不過愛麗絲筆記的理性討論倒是讓我獲益非淺:愛麗絲筆記似乎是想說,要獲得親密,首先的信任。這種信任可能由對方的理解開始,也有可能因為自己洞徹對方開始。因為這種理解,所以信任,從而互相信任,從而就達到了親密的關係。
別老一個人偷偷高興了,多拿出來些,讓我們也欣賞一下啊:))
是你自己刻的呀,你太厲害了!佩服,佩服!
你自學的?有師父的?還有別的作品沒?給大家瞧瞧好不好啊?
你的文章對我來說一直很深奧,我試圖通過一些方式去解讀它們,但也許我會走錯了方向,很抱歉啊:)
關於WILL的“自由”,是的,從表麵上看他是有的,但在沒有遇到SEAN之前,那不是真正的自由,那隻是一個令人迷惑的“存在”。他缺乏的不是生存主義的自由,正如我們每一個人,然而也和我們一樣,他缺乏的是認知這個自由的能力。很明顯,他不知道如何於“存在”中找到一個真實的自己,因此他的“自由”是不能起飛的,他的情感也因此而癱瘓。
在我的理解中,薩特認為“鏡子”更重要,它是一切與旁人和社會交流的前提。
這個“鏡子”是一種內心的反射,即擺脫了旁人和社會的束縛後,清醒的看到自己是什麽樣子。
兩個被拋棄,說明了什麽呢?換句話說,他需要愛與溫暖又說明了什麽呢?照說他擁有自由啊。特別是按薩特的說法,自由不是第一的嗎?Will並不缺少所謂的生存主義的自由,但是他卻還是痛苦著。
接著再看你的另一段:“對我來說,自由是一個獨立的存在,而獨立是自由的前提。存在主義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意識到當今社會的所謂的“個人”,已經不再是真正的“存在”,相反,不管你願意不願意,都被對象化了,被隔離化了,被他人和社會所吞沒。誰都可以否認這一點,但誰也難否認這個真相。”
回到電影中,如果不是Will和Sean彼此親近與交流與信任,他們還如以前般的獨立著,會更容易認清他們的自我嗎?會更加獨立自由著嗎?在薩特自己的生活當中,是鏡子重要,還是能夠與之心靈連結並互相理解的他人的交流更重要呢?
還讓不讓人活啦?我要另想主意了。
你烤圖烤得如何了?
這麽嚴肅的話題簡直要我的命。你看我多麽誠惶誠恐啊:))
例如“選擇不應該成為目的,它最好是一個結果,而它的開始,必須是自由的,否則你隻會感受到選擇的痛苦。”
還有 “也就是當人走得更近的時候,他霍然驚覺,沒有再次的靠近,便不能承受對方原本是個陌生的人,原來自己對人家還無從了解。”
但你得注意一下的,不是所有的圖片都可以直接這樣烤的,你得多找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