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親密的距離

(2006-07-10 10:20:01) 下一個

我一直有個願望,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成為一種向往,一個不太可能實現的夢想,纏繞在心底,揮之不去。

我想要一個自己的房間。

幾乎每個聽到這願望的人,反映都是嘲笑,善意的,還有諷刺的,他們覺得我不可理喻。

“什麽是自己的房間?”

終於有一天,一個人問了我這個問題。他的下一個問題是,“從小到大,你不是一直有自己的房間嗎?”他以為我想要的,是女人的閨房。

閨房這個詞,在十八世紀,源於法語的動詞“慍怒”。這個空間,是女人可以避開家人,仆人,可以從事一切女性活動的地方,比如她們可以閱讀,寫作,刺繡,烤點心,喝茶,說悄悄話。

英國的Virginia Woolf寫過<<自己的房間>>,她探討的是女性精神發展的空間,為什麽女性的成就會小於男性。

我看那本書的時候,不由得走神想起“閨房”,想知道是不是可以不斷地有人進來,不斷地打斷她們的活動,那些相幹的,不相幹的人,倒不一定非得是男人。

後來Woolf寫道:“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片原始森林,甚至飛鳥的足跡都是聞所未聞……”

這時我的心砰砰地跳,是啊,就是這個,我想要的,自己的房間。

沒有我的允許,誰也不能進來,拚命地敲門我也可以理直氣壯地不開,即使外麵等待的是我最親近的人,最愛的人。

因為這是我自己的房間。我不時地需要這樣一個地方。

“你的願望,對別人來說,隻傳達了一個信息,你不願意和他們相處,你要逃離。他們隻能嘲笑你,因為誰也不願意被背叛,被親密的感覺所背叛。當別人都在的時候,你不能選擇走開。”

我一字不差地記錄了另一個朋友的話,因為他說的都是事實,我努力反對的事實。

再後來我看了一個人的親密所寫的文章,他的名字讓我想到自己的願望。可是,我不知道他闡述的那種“和諧而豐富的親密感”在哪裏,對我來說,“一個人的親密與開放的親密”,始終是一個“親密的困境”。那裏麵有我,有很多人。

他最新的一首詩中說:“有一種親密一見如故,有一種溫暖一見情鍾”。

親密感有時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無可解說。

記得我上初三的那年,每天早晨上學要走過一條窄窄的馬路,每天都能看見一個男孩子從馬路對麵朝我迎麵走過去,從未打過招呼,從未越過馬路,這樣風雨無阻地走了一年。

等我考上高中,去報到的那天,很多新同學排著長隊。我偶然一回頭,發現身後就是那個男孩,他有點兒緊張地朝我一笑,我也趕緊轉過身去,那一刹那,心裏有一種很親密的感覺。

在土耳其旅行時,第一站是卡帕多西亞,那裏最著名的景觀是蘑菇狀的岩石堡。我一個人捧著相機走來走去,一邊拍照一邊看當地人所賣的紀念品。忽然有個男孩對我說:“想看看這裏最深的隧道嗎?我帶你去看!”他的樣子不會超過二十歲,微笑時黑黑的眼睛眯起來。

我跟著他來到一條狹小的隧道,越走越窄,越走越黑,到最後他不得不拉著我的胳膊往前走。走了半天,一下子陽光照了進來,我伸出頭去,發現自己居然站在一個製高點上,眼前的風光美不勝收。

男孩看著我,“我以前愛上一個來旅行的女孩,也是亞洲人,但我不知道她是哪個國家的,她隻說英語。我也帶她來看這裏的景色,她就象你一樣高興。而且,你也是長長的黑頭發。我知道,你也不會再回來。我們的國家離得那麽遠。”

我本來想和他多聊聊,後來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把我當成一個回憶的影子,有點兒甜,有點兒苦,更多的是快樂。我對於他,是一個短暫的親密的感覺,不需要多說。

一個人的親密還寫道:“有一種遙遠注定親近,有一種相聚通往分離。”

他寫的是情詩,我看見的,是心心相印的不可能。

個人的神秘很渺小,因為世界的神秘太大。我們要找到自己的時候,往往不得不失去他人。

加繆說:“每個人都生來孤獨,人與人之間沒有相互了解的可能。”

杜拉斯更近一步,她說:“愛情的本質是背叛。”

當然,他們都是偏激的人,因為大多數的人不認同。

一個人的親密相信還是有一種和解的可能性,他甚至相信在最遙遠的地方也有一個閃閃發光的點,亮得你我都能看得到。因此,他寫的一切,盡管透徹,總還有溫暖。開個玩笑吧,他的樂觀,讓我幾乎忘記了薩岡的話,“你好,憂愁!”

但他也是對的。我曾經跟一個女朋友說:“相對於女人,我更喜歡男人。”她點頭,“是,就是這樣。”

隻有她明白我在說什麽。因為懂得,她不會說,那當然啦,你是女人嘛!或者問,女人有什麽不好?她知道我根本不是那個意思。

對我而言,真正的親密,就是這樣的理解。

理解能夠到達哪個層次,親密就能到達哪個層次。

我最喜歡米蘭昆德拉的<<不朽>>,因為裏麵寫了一個渴望出走的人,阿格尼絲。她有一句話我會終生難忘,“獨處,甜蜜地擺脫一切目光。”

她有一個表麵上人人羨慕的家庭,丈夫,孩子,一個女人能有的一切她都有。但是,她想離開,一個人到瑞士去生活。也許除了她的父親,沒有人能理解她的心情,沒有人知道她每天所忍受的煎熬。

昆德拉試圖說明,世界處於一個危險的交界點,人們或者捧著鮮花走上街頭,或者互相殘殺。可怕的是,沒有人來把關,甚至沒有人意識到還有一個界限的存在。

阿格尼絲終於走了,但她沒有到達終點,死在路上。我覺得昆德拉在告訴我們,出走的不可能,離開的不可能。

最後瀕臨死亡的瞬間,阿格尼絲還在和時間賽跑,不願再看見匆匆趕來的丈夫,她跟自己說:“快點死吧,我死得快,還是他來得快?”

我看了最覺得難受的,是她的一個想法。她要離開丈夫和孩子,但願意知道他們的消息,知道他們過得還很好。對有些人來說,這天真得可笑,她都要背叛他們了,卻仍然想了解他們的日子會怎麽樣。這樣的想法,根本不能說出來。

因為對眾所周知的親密的背叛,她的死比活著的時候,更孤獨。

一個人能不能活得自由?不是別人給予的,也不是環境所期待的,而是自己想要的自由?這個自由和親密相互違背,勢不兩立嗎?

也許隻有薩特一針見血,他在自己的哲理劇<<密室>>(Huis-clos)中說:“他人即地獄。”

這個劇名在國內還被翻譯成“禁閉”,或者“間隔”,英文的更是一目了然,No Exit。從內容看,我覺得“密室”最直接,因為故事就發生在地獄的密室裏,“禁閉”和“間隔”,都是從意義上說出了“密室”的狀態。

密室裏沒有鏡子,三個有罪的人不得不把他人當作鏡子,通過他人的目光來認識自我,並因此獲得自我存在的證據。

刑罰是不需要的,因為他人已經是地獄的烈火。密室中唯一的折磨,是他們的相互關係。

一個人的親密所談到的,那種人與人之間互助,理解,關懷的關係,在這裏沒有地位,這裏充斥的是他翻開的反麵,控製,操縱,限製,而且以最粗暴的形式表現出來。

如果親密變成一種開放的恐怖,逃無可逃。阿格尼絲不是就到不了瑞士嗎?能繼續生活下去的,是她的丈夫和她的妹妹,在一切的目光中,在酒精中,忘掉自己的不安。

開放的是心靈,被禁閉的也是心靈。

大學裏選聽哲學課,擠得最滿的是存在主義那門,寫論文的人也很多,似乎大家都對存在這個命題有興趣。有一次教授在黑板上寫了一些詞,作為這門課的重點,要我們下去看書。

我抄下那些詞,忽然有些明白為什麽同學們喜歡選這門課了。看啊,“存在”,“本質”,“自由”,“選擇”,“負責”,“荒謬”,“束縛”……哪一個不是我們生存的姿態?

在地獄的密室裏,有罪的人尋求解脫的努力是徒勞的,原因在於,一個緊閉的環境下,他們不可能無視其他人的存在。

隻有人的活動不受任何現存的約定俗成的人性,道德,倫理,輿論等等的束縛,他才可能是自由的。如果在意他人眼中的自己,就會象在沒有鏡子的密室裏,他人的判斷便成為一種限製。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樣子,也許別人以為你是什麽樣子,你也以為自己就那樣了。

所以,自由,說穿了,就是一種選擇。

個人的選擇,決定你的自由界限。這個邊界,其實隻存在於你自己對自己的判斷中。

薩特認為人們誤解了他的想法,“他人即地獄”,並不是說你和其他人的關係糟糕透了,而是說,人如果寄希望於他人,哪怕是他人的救贖,不能通過自我選擇來決定自己的存在,其結果隻能是地獄。

人隻有先把自己變成了地獄,才會覺得別人也同樣是地獄。

我們想要親密的結果,得到的不過是疏離。別人很陌生,我們自己對自己難道很熟悉嗎?

我住的地方,窗外的視野很遠,能看到遠處的山巒,大片的樹林和草地,還有德國人喜歡種的菜地。看書累了,我常常向窗外眺望。近的地方,有星星點點的幾家燈火和晃來晃去的車燈,遠的地方,也許雨後能看見彩虹,主場踢贏了球賽,還有人放了焰火。

沒有人知道我眺望時的快樂,一個人,麵對如此豐富的自然,內心的感覺隻有親密可以形容。
自然不會拋棄我們,它隻是永遠在那裏,等我們和它親近。

真的在大自然中旅行,也有危險發生,要時時小心。但我記得一個專門徒步旅行的人對我說:“大自然不會真的傷害你,我們的危險很多都來自對它的不了解。在野外,見到一個陌生人,才有可能是最危險的。”他堅持著一個人走過很多地方,最後死在羅布泊。

距離產生美,偉大的箴言,荒誕的悖論。

我們什麽時候前進,什麽時候又該後退呢?

不過,我依然相信這句話的真實性。也許就是因為Tertullian說過的話,“正因為荒謬,我才相信。”

一個人的親密對我說:“就因為永遠是陌生人,也才能真正的永遠親密,守望著這道距離。”

他說的對。天哪,真可惜,他說的是對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下麵的話是我給"一個人的親密"的回貼:


一:
"看到你的第一篇時,我覺得和你的感覺很近,對親密的感覺,但看了這一篇,我突然發現,也許不是的.

我理解你所說的,人與人的更近,心與心的更近...但我不能相信.

可能我們在思考是"親密"的兩個方向吧,你關注它的"如何走進",我在眺望它的"如何分離".

親密對我來說,是一種內在的和諧,首先來自自己,其次來自對方,然後是這兩種和諧的彼此需要.

親密,就是在黑暗中行走,一個人,但握著另一個人的一隻手.看不到他的存在,但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暖. "

二:
"和諧的價值,對我而言,是相對於疏離.

而你說的"修煉",才是一條道路.

一個人的親密,的確是一個人內在的和諧.但兩個人的親密,並不開放.我是說,無法真的限定那個可以使親密不變質的距離.

是不是能以人弘道,我不知道,我所看到的,不過是道路中的人,經常迷失了自己.

我特別想知道,你的樂觀,是從哪裏來的呢?

是你看到的,感受到的,還是希望中的呢? "


三:
"距離在一個什麽程度,才能保持和諧與豐富呢?

這些是自己所感受到的,還是雙方都可以感覺到呢?

同意你說的,"親密不是自戀,也不是占有".因為它的內核裏不僅僅有自己.我是說,即使一個人麵對天地和人群的時候,他的心靈必須是敞開的,否則一切都將在禁錮當中.

我有點兒明白,我們的不同在哪裏了. "



艾麗思筆記 回複 悄悄話 BY: 沒心沒肺廚房

Iris,網戀是不是可能的、甚至唯一的“親密之路”?Seriously?

I am always thinking that in real world, you should never be able to find out that way. But 網戀 might provide people a virtual way to be 親密. Otherwise,
it's never going to happen.

"親密,就是在黑暗中行走,一個人,但握著另一個人的一隻手.看不到他的存在,但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暖"

That is definitely 網戀.
阿裏的畫廊 回複 悄悄話 邪乎了,昨天真的留了言,就是沒發上去。

其實也沒寫啥,就是想說俺比較簡單,琢磨不透這種親密,覺得人生簡單快樂真誠就是好。想得太多,會很累。

不過你不同,你要是像我這般,對你的寫作不好。 繼續努力,還記得我以前對你說的那個目標沒有?我可是一直都期待著。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