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重要的“真相”也許大概可能就是曆史“真相”了

(2015-05-20 08:22:44) 下一個

除非牽扯進什麽案件了

今天,人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球賽的曆史“真相”了,球賽結束,球場上剛剛發生的事情就都是曆史“真相”了。

可是,球迷們還是經常為幾個球、教練的那個決定或裁判的某個判決爭論不休,有的情況還可以爭論幾年之久,有的甚至成為永遠的迷。

具體的,比如奧運會,有實況轉播,全世界都在看,還有錄象,而且是很多不同角度的錄象,特別是還可以放慢動作,這可就是比時間旅行還牛了,因為時間旅行都未必能看見慢動作呢。

可惜的是奧運會也有爭不清的“真相”,近來幾乎每一屆都有,這還是有規則、有裁判、有實況轉播、全世界都看的情況呢,哦,對了,還有錄象,還可以慢動作回放哪。

曆史事件差不多都是秘密的,沒規則、沒裁判、沒實況轉播,因此,拿曆史“真相”說事,打曆史“真相”招牌,目的就是忽悠,因為隻能說曆史“觀點”或曆史“看法”,瞎子摸象,各說各的。

擺脫曆史“真相”的束縛,《資治通鑒》的價值甚至超過百分之百真實的曆史,好比宗教,各種宗教的經書其實也是曆史,隻不過也有人造的部分,人造的部分也有價值,甚至價值更高,比如《三國演義》的價值,我是說實際的社會價值,就比《三國誌》要高。

所謂“以史為鑒”不隻是以曆史上真實發生了的事情為鑒,也要以曆史上真實可能發生的事情為鑒,比如不能因為曆史上沒發生的壞事就可以做,或曆史上沒發生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因此,文學的想象力在曆史中也很重要,曆史的小說的部分至少起這個作用,比如《資治通鑒》和《三國演義》

所以,我猜你也不必給自己定位到通俗傳記,還是孔子說的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有根有據的地方就明說有根據,沒根沒據的地方就明說沒根據,是猜測,或者是部分根據和部分猜測混合,就說出來,老老實實,知道什麽就說什麽,不知道什麽就不說什麽,這就是特別嚴肅的學術書了

隻是邏輯推理要小心,不僅一方麵因為當年的人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跟現在不同,還因為很多我們討論的曆史人物都是大官甚至皇帝,這些人的思想方法和價值觀也跟老百姓不同,二方麵是人有主動性,往往越是最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反而最可能發生,比如大家都認為他不會那樣做,這就給了他那樣做的機會或權力,他就可以那樣做而甚至連被懷疑都不會

舉個例子吧,前幾天我看到一個油管視頻,是一個人大教授的,好象她還很有名,而且好象現在時興把曆史研究當破案搞,比如她分析楊廣怎麽那麽不可能殺楊堅的理由多多,反正都是楊廣不可能殺楊堅的理由,可是呢,因為楊廣是人,他有主動性,所以,越是旁人認為他不可能做的事情,他就越是應該做,特別是壞事,比如殺父,因為他不可能殺楊堅的理由同時也都是他應該殺楊堅的理由,而且他不可能殺楊堅的理由越多,他應該殺楊堅的理由也就越多,因為他殺了楊堅沒人信是他幹的,沒人想到是他幹的,甚至兩千多年後還有人大教授幫他洗地呢,不殺白不殺

當然了,楊廣殺沒殺楊堅,邏輯沒答案,隻能看證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