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林晨鷹

綿薄之力,亦當有為
正文

如何能窮追不舍?

(2015-11-29 14:02:40) 下一個

       今年3月至10月,百餘篇中國論文被國際科技出版集團輪番撤回,出版方給出的理由是“發現第三方機構有組織地為這些論文提供了虛假同行評審服務”。而隨著中國科協、國家自然基金委員會及被撤論文作者單位的深入調查,發現被撤論文中絕大多數作者均不同程度存在學術不端。

       這個“學術不端”貌似已成中國學術界常態。報道稱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說,“撤稿事件給我國學術界在國際學術界的聲譽帶來了嚴重的負麵影響,再次表明我國學術界、科學界仍然麵臨著學風浮躁、學術失範的嚴峻挑戰,學術不端行為變得更加多樣、更加複雜,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問題是,為何非到出現國際醜態時才知形勢嚴峻任務艱巨呢?誠實守信、實事求是本是從事科研工作者最基本的道德準則,為何卻在高級知識分子中屢犯頻發呢?說到底,除了在追名逐利中一部分人踐踏道德這個事實外,更與大環境各社會集團對學術失信缺少公義、利己回避有關。

       對此我有親身經曆的實例。

       一年多前我發現中科院動物研究所的《動物學雜誌》上有一論文涉假,(2013年第5期,2013,48[5]:693~700,《欽州灣越冬鴴鷸類對不同生境利用分析》,鏈接:http://dwxzz.ioz.ac.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ile_no=20130505&flag=1),此間經曆與第一作者廖曉雯、通信作者周放、《動物學雜誌》編輯部等反複聯絡多次受挫(請詳見我的博客係列博文“誰來重建中國的學術誠信”),無奈之下投訴到廣西大學學術委員會,該委員會接報後啟動學術不端調查程序,但最後在未經同行評審的情況下給出調查結論,稱1,周放教授的工作方式通常由後麵的研究生處理已畢業研究生留下的大量數據,隻要團隊同意就可以,不算學術不端;2,廖同學確實存在馬虎大意水平低下的問題,錯漏之處不屬於學術不端;3,一般樣線走夠3公裏就行,有GPS記錄不存在造假。

        然而正是這份調查結論從另一個角度證實了我所說的該論文確屬造假,同時也反映出廣西大學學術委員會水平之低。論文第一作者必須參加論文中大部分或全部實驗(或考察)是科研慣例,也是科研道德規範規定,而廣西大學周放教授所采取的是由在讀研究生整理匯總已畢業研究生留下的數據並以此成論文,這就是毫無異議的學術不端。其次,野外考察為避免人為因素誤差,要求同一項目固定考察人員,以消除因經驗、技巧和對目標敏感度差異導致的誤差,所以周放采用流動性的調研人員參與調研項目這種方式僅適合於學習或實習,其采集的數據不宜作為科研項目成果,試想,僅僅憑一堆數據而無現場考察,能做什麽樣的科研論文?除了想象和編造再加點符合性的文獻引用,就能作為科研成果嗎?且不說這成果有多大的價值能否經得起時間考驗,起碼花費納稅人金錢的國家科研項目絕對不應該如此兒戲。

        該調查結論第三點顯示出廣西大學采信了論文作者的解釋說明報告,而該作者的專業課基本功缺失,對樣線需結合實際行走情況在地圖上預設置的幾大步驟無認識,忽視樣線特征和布線間隔,更未根據實地情況進行分段設置,僅從“一般要求走夠3km”這點看其概念就是錯誤的,知識水平相當低。

       我將廣西大學的調查結論發給中科院動物所《動物學雜誌》編輯部梁冰常務副主編,再次證實我對《欽》文的舉報是無誤的,但梁主編這次不再給我任何回複。隨後我又致電郵給主編宋延齡,同樣泥牛入海。對於一篇有問題而且問題還不小的公開發表的論文,為何中科院這個中國最高級的國家科研機構卻不予以公開糾錯呢?

        搞環境生態監測的人都知道鳥類是反映該地生態的有效指示物種,其重要參考就是鳥隻數據。而這篇造假論文中有著嚴重失實的數據,這不僅會對今後參考此資料的人造成誤導,也可能對生態曆史趨勢分析帶來不必要困惑,要費時費工去釋疑。

       更匪夷所思的是,周放教授對於這樣一篇自己掛名通信作者的造假論文卻隻給編輯部梁冰常務副主編一封道歉函了事。仿佛這論文僅是他和梁主編之間的私人事情,與廣大讀者無關,更與其學術聲譽無關。而此前梁主編回複我不斷追問的郵件都強調,先耐心等作者回複,作為一項研究工作隻有作者他們才清楚。而當周放給梁冰道歉函證實第一作者確實是整理別人的數據成文之後,梁主編卻不再理會我這個執著的舉報人了,何其怪事也。

        回過頭看中國百篇科研論文被撤事件,不難知道國外對於失信的論文是如何嚴厲拒絕和嚴肅查辦的。論文造假哪個國家都有,但關鍵是社會公義力量和責任刊物如何鄙視和製裁之。看中科院動物所對《欽》文的含混態度也很容易聯想到,在基本道德喪失的今天,學術界這個最不應該有失信之舉的純淨領域,也是滿目瘡痍,百篇論文被撤不過是冰山一角。

       我是偶因一項工作閱讀文獻資料之需發現這篇造假論文,當以認真態度對待之否則何以心安?由於居海外多年對國內很多情況缺乏了解,令這樣一件事實清楚的事情變成如今的爛尾案,明知自己是對的,卻不知如何可以窮追下去,太遺憾!難道我們留給子孫後代的除了汙染的環境、枯竭的資源還要加上失信的科研成果嗎?這何止是悲哀的事情!簡直是災難啊!

        以前的傳統文化都強調做什麽事不要愧對祖先,現在沒人提這個了,但是不是也不要愧對子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