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四) 紅衛兵和民兵

(2015-03-28 13:38:38) 下一個
紅衛兵和民兵

 
我的一個表哥有一張人人羨慕的照片,那是他13歲時在北京天安門城樓前照的。才13歲,他就獨自一人去過北京!離開家的時候,他身無分文,衣衫單薄。回到家時,他穿著令人人眼紅的軍綠大衣,意氣風發。他就是那時千萬紅衛兵中的一員。

隻有優秀的初,高中學生才能當紅衛兵。文革中,小學五年,初中,高中各兩年,加起來一共九年。因此紅衛兵的年齡都很小。那時候高等教育已被砸爛,成千上萬的孩子沒有完成基本的教育就走向了社會。我初中畢業時,一百二十多名同學中隻有七人考上了高中。那時文革已結束七年了,情況已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想而知,文革中的狀況有多麽的糟。

我的表哥到北京去見毛主席。作為毛主席的“客人”,他一路的吃住都有人招待:政府在各地為紅兵們設立了接待中心,衣食住行醫療全免費。我的表哥就是在那裏得到了他的軍大衣。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過紅衛兵多次。幾百萬紅衛兵像洪水一樣在他的麵前流過,他們喊著毛主席的名字,熱淚盈眶。但是很快政府就發現他們負擔不起這麽大規模的團聚。紅衛兵被要求停在當地表忠心。那時候,毛主席,國家,共產黨在這些十幾歲的紅衛兵的心目中沒有什麽區別,都是一回事。

從學校裏出來,這些孩子就成為民兵的主要來源。那時候幾乎每個村都有民兵“組織”。民兵就是批鬥會上捆綁“壞蛋”的那些人,他們還在村上巡邏,防止偷盜,搶劫和其他的犯罪行為。既然被稱為“組織”,就有“組織原則”,“榮譽”和“紀律”。這些原則,往往使人很容易忘記 “良知”,特別是對於正處於青春反抗期的十幾歲的孩子,他們渴求朋友,渴求認同,時尚可以使他們不顧一切。文革中軍人享有崇高的榮譽,軍綠是最高的時尚,槍是最好的裝飾,民兵對於年輕人有著無比的吸引力。當一個小孩子拿起槍,穿上軍裝,他就要嚐試他的職權。批鬥會給了他這個舞台。

老張的兒子是一個膽小文靜的孩子,以他的出身,就不能指望當民兵。但是文革後期,他居然被接納了。肩上扛著鋼槍,老張的兒子筆挺地站在批鬥會場不顯眼的一角,對於他,這樣的榮譽來得太晚了。但即使這樣,到最後捆綁“壞蛋”的時候他還是被替換下場,關鍵時刻,他還是難得信任。也許老天爺在暗中保護著這個衝動的年輕人,使他在未明了“榮譽”的真正的含義的時候,手上不至於沾上他父親的眼淚。

時間真是無情,文革後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麵對現代科技的挑戰,中國需要的是受過良好教育,有知識,有文化的人。這些從前的紅衛兵,民兵們都已經四十多歲,錯過的學習的好時候。在那樣的年齡,他們上有老,下有小,自己卻不得不麵對失業。曆史的潮流無情地衝擊著他們,時間給他們上了慘痛的一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