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商店

(2015-05-27 19:23:56) 下一個
商店

文革中是不允許有私人交易的,村民們手裏可以換錢的東西也非常少,因此家家都缺錢,沒有錢就沒法買東西,使得買賣非常少。私養的家禽家畜是村民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每家隻允許養幾隻。羊奶,雞蛋,每天都有公家的人到村上來收購,價錢是沒有商量的。雞,鴨,豬,羊,好幾個公社才有一個交易的市場,一年就隻能交易一兩回,能夠換得的錢非常有限。有了錢,要買東西,也隻有國營商店可去。我們公社在我們村上,它的所有職能部門,包括醫院,學校,商店等也就都在我們村上。公社的商店離我家隻隔著一條壕溝,那是我們買日常用品的地方。

那個商店設在一個小地主的家裏。地主的院子很是堅固威嚴。院子的外牆被拆掉了,隻留下了內院。內院是由房子圍起的方正院子,南北兩麵都是可以內外相通的大瓦房,房頂上長著瓦杏,高高地屹立在石基之上,房前都是青磚鋪就的廣場。大瓦房的正中是兩扇紅漆木門,門的兩麵是一排排密密的雕花木格窗,窗下是刻有浮雕的石牆和寬大的走廊。這些走廊都是石頭砌的,磨得滑溜溜的。院子的東西兩側是廂房,都朝裏開,對著外麵的是密實的高牆。東西兩側各有一個耳門通向外麵。院內的大瓦房下,廂房下都是青石砌的走廊,使院內成為一個低下去的天井,原來有一個小花園,後來隻留下了幾棵古樹。耳門的兩邊也栽有大樹。露出牆外的隻有綠綠的樹頂。

大瓦房裏的隔牆被拆掉了,隻留下了支撐房頂的大柱子,整個成了一個大通間,這就是我們的商店。廂房裏住著商店裏的那些售貨員。地主早已死了,地主婆帶著她的孩子住在大院外原來馬夫住的小土屋裏。
盡管商店就在我們家的門前,可也不能想去就去。商店是國家的,店員們是吃皇糧的,天天進去看,卻買不起那裏的東西,遭人家的白眼,不是一種舒服的感覺。趴在我家的院牆上,我們經常觀察從遠方來買東西的人,他們有的搖著馬車,有的牽著驢,極少有騎自行車的。大部分人步行,背著布袋子。隻要看到有孩子跟著,我們就等著看熱鬧。這些孩子,經常有在商店的石級下抱著大人的手不離開,大人拖也拖不走的,還有在地上打滾耍賴的。。。這些小孩大多第一次來這裏,也隻不過想要一塊糖而已,但大人沒有給他買。如果大人們有了經驗,就不會這麽輕率地帶著小孩子來了。

商店裏的東西其實很少:就幾個大桶子,分別裝著煤油,食油,醬油,醋;幾個大罐子,裝著白糖,紅糖,水果糖,鹽麵,堿麵,餅幹,麻餅;再就是櫃台下玻璃櫃子裏的文具,針頭線腦,旮旯油,肥皂和火柴。這些東西都一樣,沒有什麽挑頭,不幸買到了次品或廢品,是不可以調換和退回的,所以買前要看好,說的時候要說準,售貨員的手碰到了你說的那一塊,就不能再改口了。

“都像你這麽挑,不好地賣給誰呀?” 售貨員經常憤憤不平地吼到。他們能把人小看到十八層地獄裏去。這真是尊嚴的考量!如果看到有小媳婦從商店裏走進走出好幾趟,她多半要買布匹:隻有櫃台上摞起來布匹有不同的花色,還有得挑頭。就算售貨員綿善一點,不是罵罵咧咧的,或者不是虎著個臉,而是一聲不吭地,麻利地把小媳婦指的那塊布從底下翻出來給她,小媳婦卻發現那塊布不是她想象的那個顏色,那個花紋,如何反悔呀?這就好比小媳婦向老天爺祈求下雨,等老天爺終於答應下雨了,她卻發現你祈求錯了,她如何給老天爺交待呢?然而她又想到,幾年了她才攢夠了錢,來買一塊布。這塊布還要穿上好幾年,買不到心意的花色,那多鬧心!售貨員在那裏瞅著她,一幅蔑視她買不起的樣子,這真是尊嚴,誌氣和錢包的較量。她多半隻好推說她不想買了。但一出門,想到走過的長長的路,來一趟也不容易,還有家中那些等著她拿著新東西回去的眼睛,多半她隻好又返回商店。。。所有的自豪和盼望都會在沮喪,憋屈中結束。

夏日的晚上,屋裏太熱了,我們常常要在外麵玩到很晚才回家。商店門前的廣場自然是個好地方。看商店的老栓子經常出來趕我們,嫌我們太吵了。太吵嗎?我們就敲他的桶子,讓他知道什麽叫吵。那些各種‘油’賣完後,空桶暫時放在商店房簷下的走廊上等著拉走,它們就成為我們宣泄的對象。老栓子出來抓我們,我們就逃跑。有時候一晚上他要出來趕我們十幾趟。有時候敲著敲著就有意思了,老栓子會藏在什麽地方伏擊我們,讓我們驚喜不已。有時候,我們隻是路過,不小心碰響了桶子,也值得他出來?有時候我們敲得很響,敲了很多遍,他卻不出來,我們也就隻好無聊地作罷。

商店給我們帶來熱鬧,也給我們帶來不測。來買東西的人有的不知從多遠的地方來,或者是要給多少家代買東西,居然駕著馬車來。成年馬倒是沒什麽,小馬最可很。喜歡追小孩玩,把人嚇得夠嗆。有一次我要從商店門前回家,看到一匹小馬在那裏跟在它媽媽的身邊,又踢又跳,便猶豫起來,不敢過。等了很久也不見有人來將馬牽走,我隻好悄悄地,盡量遠地避開小馬,貼著鄰居的牆邊,小心地往家裏走。那匹小馬一點也不笨,立刻就追了過來。大街上立刻就出現了馬追人的景象,我大聲喊叫著往家跑,跑了好久,才有人一把抱住了我,小馬在我身後也摔倒了,避免了一場事故。

上初中的時候,商店早已搬離了那個地方,地主婆也搬回自己家住了。遠地的同學來到我們家玩,認出了這個小時候買過東西的地方。我就說了那個小馬的故事。沒想到同學說:“就小馬討厭嗎?你們不討厭嗎?”

我們怎麽啦?

“我那時候來買東西,最怕從你們的牆邊過。。。原來是你們!”同學說。

那時候,我們常常躲在牆後,看到陌生的小孩經過就朝人家扔土塊,並不比那個小馬好多少。

改革開放後,土地分到了個人手裏,地裏長的東西一下子成倍的增多,人們有權支配自己的東西,市場一下子活躍起來。人人都可以把東西拿到市場上去賣,人人都可以當售貨員。國營商店裏的吃皇糧的售貨員不再金貴。國營商店也不得不拉下架子,和私人商店公平競爭。。。

這樣的變化說起來就幾句話,很簡單,卻飽含著人們十幾年來痛苦的熬煎和在這轉換中付出的沉重的代價。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譚曉嵐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onsony' 的評論 : 我在陝西。您覺得熟悉,大概是因為那時候大家的處境都差不多。
fonsony 回複 悄悄話 你涚的象我村的小賣店。公社是_個圩填.有很多店。或許是僑鄉吧。
banyuewan 回複 悄悄話 最後這句話總結得好!
周老虎 回複 悄悄話 這樣的社會主義和大監獄有什麽區別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