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這條小魚在乎!”

(2015-04-03 00:20:36) 下一個

    生活中,會遇到這樣的現象:地鐵上,瞧見無座的老人孩子很想讓座,一看他們不像很疲憊的樣子,想想自己一天班上下來也挺累的,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坐著不動;大街上,看見有人帶著孩子求助,心有同情,卻因疑心這是拐來的孩子,便什麽事也沒做走開;馬路上,聽見有人在問路,想插嘴相助,轉念一想“何必多此一舉”,又若無其事地經過……我們常常瞬間產生善念,但為什麽沒有更進一步,把善念變成善舉?

  善念如花,善舉似果。善念之花常開,善舉之果卻不易結。心懷善念,是有善端,這就像是水之源、火之星,正是善的基礎。然而,如果徒有善念而不為,也不過停留在“想”的層麵,既不能給陷入困境的人以幫助,也不能給社會風氣注入正能量,最終難免水源枯竭、火星熄滅。就此而言,善行比善念更重要,行動比觀念更重要。

  有這樣一個啟人深思的故事。暴風雨後,海邊沙灘的淺水窪裏,有許多被卷上岸來的小魚。一個小男孩不停地撿起小魚扔回大海,有人勸他:“孩子,這水窪裏有成百上千條小魚,你救不過來的。”“我知道。”小男孩回答。“那你為什麽還在扔?誰在乎呢?”“這條小魚在乎!”男孩一邊回答,一邊撿起一條小魚扔回大海。以行動為導向,把善念化成善舉,涓滴又何嚐不能匯成大海?倘若總在“值不值得”“需不需要”的猶豫中延宕,我們往往就錯過了讓一條小魚重返大海的機會。

  當然,止步於善念,也有現實的無奈。前段時間,有朋友在微信群、朋友圈轉發消息,呼籲關注一名生活困難的兒童。然而,當地人得知後去尋找,卻發現孩子的情況並非如此。朋友忙不迭發更正、發說明,澆滅了道德熱情,更讓人情緒有些沮喪。的確,不對稱的信息、不規範的求助,往往給愛心添堵。從扶起跌倒的老人需要“立此存照”,到救助街頭的乞丐卻發現他們有的月入上萬,這些堅硬的現實,衝擊著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拉長了從善念到善舉的距離。“一臂之力”“一步之遙”,在很多人那裏變成了舉棋不定的兩難選擇。

  有人說,最可怕的不是壞人的囂張,而是好人的沉默。善念之花結出善舉之果,需要每個人的嘉言懿行與共同努力。縱然有過“流血又流淚”的極端案例,但是崇德之心不能因此止步、向善之行不能就此裹足。有詩人曾寫下這樣的句子:“如果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我就不虛此生;如果能解除一個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種酸辛,幫助一隻昏厥的知更鳥,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虛此生。”誠然,保護善念的環境還需要涵養,托舉善行的製度還需要完善,但對每個人而言,首先要讓自己心中的火熊熊燃燒。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悲憫之情、樂善之意,可是否伸出這隻手、邁出這一步,卻成為平庸與高尚的分界線。“你就是他人的環境”,讓善念更多轉化為善行,讓善行善舉少一些無奈,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善念在路上,我們也不能讓善行遲到。

                                                                            (人民日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