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式風格”有魅力

(2015-03-13 21:34:32) 下一個
     文隨心走,文風即人。領導幹部的學識、品質、風範,往往在其文風中得到充分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的係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因其風格鮮明、內涵深刻,被國外媒體讚譽為“習式風格”。探究這種語言魅力背後的力量,是他執政為民、勇於擔當執政理念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人格魅力的生動體現。

  有“魂”

  講話要立得住,有分量,要有明確的觀點,這就是講話的魂。研讀習近平的講話,貫穿其中的一條紅線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他指出:“信仰問題是頭號考題”,“如果丟失了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就會迷失方向,變成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者”,“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他用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告訴大家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同時,對於黨內和幹部隊伍中存在的問題,他敢於“唱黑臉”,敢於亮劍,經常列舉幹部隊伍作風方麵存在的突出問題;講到現在社會上浪費現象以及奢靡之風等問題時痛心疾首;講到一些幹部特權思想、特權現象嚴重時直指病根。特別是對黨內存在的腐敗現象,更是敢於與之進行堅決鬥爭,強調“蒼蠅”、“老虎”一起打,“出重拳”、“用重典”。正是因為他信仰堅定、黨性純潔、勇於擔當,才使得他的語言有底氣、有定力,具有振聾發聵的力量。

  有“勢”

  古人論文,講氣,氣貫長虹。品讀習近平的講話,一種攝人心魄的氣勢撲麵而來。這種氣勢表現在語言的氣勢上。比如,他這樣闡述中國夢:“中國夢是曆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中國夢是國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中國夢是我們的,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這種氣勢又表現在堅定的曆史自信上。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中,他向世界這樣展示中國的力量和形象:“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擁有保衛人民和平生活堅強能力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任人宰割、飽受欺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中國人民正在意氣風發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而奮鬥。中華民族的發展前景無比光明。”這種氣勢還表現在對事物規律的把握上,他用“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這樣樸實無華的話,來闡明每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用“同樣一桌飯,即使再豐盛,8個人吃和80個人吃、800個人吃是完全不一樣的”,來講述現實國情;通過講述世界社會主義波瀾壯闊的發展曆史,深刻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易,等等。這些講話具有很強的曆史縱橫感和現實深邃感,體現著理性的光芒。

  有“情”

  習近平曾長期在基層工作,對中國的國情有著深刻的了解,與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聯係。他寄語各族群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有夢想,有機會,有奮鬥,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在與普通群眾的交流中,他的一句“你比我大,我叫你大姐”溫暖無數人心;他用拉家常的方式與幹部談心,要求大家“少出去應酬,多回家吃飯”,好似鄰家大哥、自家長輩;談到城鎮化建設,他要求,“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直抵百姓心坎,滋潤群眾心田;他在看望河北省正定縣塔元莊村幹部和鄉親們時,抑製不住重回故地的喜悅,對鄉親們說:“這裏我很熟悉,當年下鄉就騎自行車來。今天就是來聽大家的,看看鄉親們,接接地氣,充充電。”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有“趣”

  習近平講治國理政的大問題、大道理,卻不搞說教,而是娓娓道來。這不僅是他的講話風格和語言特點,更是一個大國領袖對自己的事業、力量和韜略有充分信心的表現。他善於用故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坦桑尼亞時,他講了一對中國年輕人如何熱愛非洲的故事;在剛果時,他講了三位中國華僑冒險救出12名剛果鄰居的故事;在哈薩克斯坦時,他講了冼星海在阿拉木圖創作的故事。特別是他講述的中哈兩國人民交往的兩個故事,一個是半個世紀後兒子找母親,一個是哈薩克斯坦留學生無償獻血,感人至深、催人淚下。他善於運用生活中的語言敘事說理,賦予“家常話”以全新的意蘊。他用“鞋子合不合腳穿著才知道”,說明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用“發揚釘釘子的精神”闡述政貴有恒的道理,要求真正做到“一張好的藍圖一幹到底”;用“打鐵還需自身硬”,強調領導幹部率先垂範、以上率下的極端重要性;用“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形象地闡述青年時期價值觀養成的重要性;用“中國人喜歡茶而比利時人喜愛啤酒”,說明不同文明既各具特色又能夠包容互鑒;他引用哈薩克斯坦諺語“吹滅別人的燈,會燒掉自己的胡子”、“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倡議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交流和地區安全。這些語言源於生活、源於群眾,樸實自然接地氣,讓人在輕鬆愉快中茅塞頓開,體味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事理。

  有“典”

  習近平的演講、發言、會談和署名文章中,援引了大量的中華古典詞句,不僅向世人深刻闡述了中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而且充分向全世界展示了大國領袖的博學、睿智、包容、親和的人格魅力。比如:他用“誌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闡明中國和澳大利亞雖然遠隔大洋,但曆史和現實的紐帶將兩國緊緊連在一起,成為好朋友和戰略夥伴;用“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倡導中國和新西蘭攜手合作,譜寫中新關係發展新篇章,更好造福兩國人民;用“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表明中國與斐濟雙方完全能夠將彼此發展戰略對接起來,優勢互補,做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好夥伴;用“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闡明中國與太平洋建交島國一道努力,求友誼之真,務合作之實,結共贏之果,圓發展繁榮之夢。習近平講話中的精辟用典,豐富多彩,蔚為壯觀,讀來貼切、精當,賦予中華典籍以新的時代內涵,達到出神入化的意境。

  ——學習積累。習近平語言風格的形成,主要得益於他從青年時代就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真正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政治責任和精神追求。“一物不知,深以為恥,便求知若渴”,是他青年時期就立下的誌向。在熟讀中外傳統文化的經典中,不僅開闊了時空視野,提升了哲學思考和思辨能力,也極大地豐盈了他的知識儲備和語言積累。

  ——愛民情懷。習近平在2015年新年賀詞中,說到“這一年,我們也經曆了一些令人悲傷的時刻。馬航MH370航班失蹤,150多名同胞下落不明,我們沒有忘記他們,我們一定要持續努力、想方設法找到他們。這一年,我國發生了一些重大自然災害和安全事故,不少同胞不幸離開了我們,雲南魯甸地震就造成了600多人遇難,我們懷念他們,祝願他們的親人們都安好。”這麽一段親切感人的話,讓人感到無比溫暖和充滿力量。“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正因為習近平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時刻牽掛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所以,他的話語才有一種泥土的芬芳,體現了人民領袖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的責任擔當和政治品格。

  ——坦誠務實。“隻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領導幹部要做到用真理說服人、用真話贏得人,就得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從群眾中獲得真知;就得有一說一,襟懷坦蕩地闡明自己的觀點。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四下基層”;在浙江工作期間強調大興調查之風,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還通過四副春聯來表達求“四真”、務“四實”;去年又提出“三嚴三實”的要求。做人、做事、講話講究一個“實”字、一個“真”字,表現在語言的風格上,自然就真實樸實,打動人心。

  一位哲學家曾說過,人的語言方式就是他的生活方式。“笑語作春溫。”學習習近平的語言風格,就應該學習他說老百姓愛聽的真心話,遠離假話空話和官話套話。這樣,我們的文風才能逐步達到“品味高雅、真知灼見、坦誠務實、清新活潑”的境界,以語言的感染力、親和力,增強人心的凝聚力,讓黨和政府的聲音真正走進億萬人民的心裏,撥動廣大幹部群眾的心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