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維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女兒的紐約和羅素的鄉村:物質過剩的時代什麽最珍貴

(2018-11-07 08:30:57) 下一個

—— 1 ——

 

幾年前的夏天去紐約看女兒時,陪她從公司回家的路上,她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當時我們正在曼哈頓一條街上行走,邊走邊談論她的實習生活,品評街邊的行人、地上的垃圾、人行道上偶爾飄過的不一定那麽好聞的氣味。突然,女兒指著街邊的建築說:

 

你看,這裏全是商店、飯店、咖啡館,除了一、兩家之外,我都還沒進去過呢。我都想試一試。

 

女兒從小是個乖巧伶俐的孩子,學習好,體育好,人緣也好。除了高中快畢業那一段時間比較叛逆外,沒有讓我操過心。她做過的讓我驕傲的事,說過的讓我莞爾的話,多得數不清。但這樣一個女兒,那天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說的這句普普通通的話,卻讓我感到了一種全新的驕傲。

 

為什麽呢?讓我從頭說起。不管承認與否,古今中外的父母對孩子都是有期望的。古人要養兒防老,光宗耀祖,今人也希望孩子事業成功,生活富足,而如今那些自認為最開明的父母常掛嘴邊的一句話則是,“我隻要你健康快樂。”

 

但“健康快樂”並不像這些時髦父母輕描淡寫的那麽簡單。比如說快樂吧。快樂不是一件想要就有的東西,恰恰相反,研究發現,快樂和我們平時重視的金錢、名望、學位、豪宅不同,對它過於執著,不見得更能得到它,反而可能將它窒息和扼殺。快樂應該是追求其他具體目標時的副產品,本身不應該成為人生目標。在一定條件下,當一個人把快樂作為人生目標,反而更難得到快樂。

 

至於哪些具體目標可以帶給人快樂,當然眾說紛紜,健康、財富、名望、家庭、愛情、學識都榜上有名。我以為所有這些最好都不太缺。哪一樣少得不像話,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快樂,就像一隻木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一樣。

 

但在這些可以給人帶來快樂的世俗欲望都基本得到滿足後,哪一樣東西最值得追求,每個人卻有不同的回答。我喜歡哲學家羅素在《征服幸福》(Conquestfor Happiness)一書的“論熱情 ”(Zest)一章中的說法:

 

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他就有越多快樂的機會,被命運擺布的可能性就越小,因為失去一件事情,他還有另一件。人生短暫,一個人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感興趣,但最好有足夠的興趣把日子填滿。

 

幾行之後,羅素又說,

 

想象一下在鄉間散步時可以注意到的各種不同的事物。一個人可能對鳥感興趣,另一個對植被感興趣,一個人喜歡地質,另一個則喜歡農業。這些東西中的任何一件都可以有趣,如果你對它感興趣的話。在其他一切相同的條件下,一個對其中任何一樣東西感興趣的人會比對這樣東西不感興趣的人更好地適應這個世界。

 

紐約是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你可以在自由女神像和帝國大廈前照個相,就宣布來過紐約,也可以花一個夏天的時間來了解它,還是遠遠沒把它看透。雖然可能是拿橘子和蘋果比,但紐約這座城市內涵之豐富,應該不在羅素散步的鄉村之下。這裏每一條街道都有內容,每一棟樓都有曆史,街邊每一張門、每一扇窗的後麵,都有幽深而綿長的故事。

 

當然你可以對這一切都毫無興趣,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但套用羅素的話,對其中任何一樣東西感興趣的人隻會比對這樣東西不感興趣的人更好地適應紐約。從女兒對街邊的餐館和書店的興趣,我隱隱約約瞥見了一點羅素的智慧。

 

—— 2 ——

 

羅素於1872年出生,於1970年去世,他寫下上麵的話,是在1930年。1930年是一個和今天完全不同的時代。美國人均GDP在1930年是6213美元,2017年是53128美元。1930年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沒有滿街的快餐店和星巴克,沒有看不完的電視劇,聽不完的音樂。在那個年代,吃飽穿暖還是大部分人苦苦追求的目標。那時候大談興趣和熱情,一定會讓有些人翻白眼說,“何不食肉糜”,另一些人不屑地哼一聲,斥之為“小資情調“,即使是羅素的崇拜者們,也不得不若有所思地說,“偉大的羅素又一次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是的,你沒有聽錯,強調興趣和熱情之重要,在今天比1930年更合適。小時候的一團泥巴,幾張包糖紙,一小把冰棒棍,就可以消磨半天時間,我們缺的是玩具,不是對玩具的熱情。同樣地,在那個燉一隻雞、燒一條魚、買一隻蛋糕都是過年才有的快樂的時代,我們缺的是食物,不是食欲。

 

現在則反過來。一方麵是物質極其豐富,吃的,用的,玩的,應有盡有,得來全不費功夫。隻要喜歡,每天都可以吃得像過年一般豐盛,可惜常常沒有胃口;每一個小孩,都有堆積如山、泛濫成災的玩具,再加上電子遊戲,Spotify,iTunes,Snapchat,但“好無聊”反而成了孩子的日常用語。

 

奇怪嗎?一點也不。物以稀為貴。以前缺的是物質,不缺享受這些物質的胃口;現在物質過剩,享受物質的胃口成了珍稀物品。從經濟學的角度,以前是供給滿足不了需求,賣方市場,大家在商店門口排長隊買豬肉和大米;現在是供給遠超過需求,買方市場,商家都挖空心思,又哄又騙來引誘顧客。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的出現,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這種趨勢隻會變本加厲,我們個人作為消費者,更會成為資本家虎視眈眈地想要攫取的獵物。

 

資本家覬覦的,當然是消費者的錢包。但沒有興趣和胃口的源頭活水,有錢也不想買,一擲千金也買不來快樂,買來也空虛浮淺不能盡情享受。看起來消費者的錢包裝著推動經濟發展的燃料,但興趣和胃口才是堅強後盾。

 

也就是說,現代社會的供過於求體現在兩方麵。一方麵是商家的供給超過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另一方麵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超過了消費興趣。

 

所以,千萬不要小看自己哦。你的胃口和興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財產,而且價碼還在嗖嗖往上竄。

 

在這樣的時代,最悲催的莫過於沒有興趣了。本可以在五光十色的世界裏高高在上地挑選最好玩的那一樣東西;沒有了興趣,就不能參與這一場天時地利人和的遊戲。

 

興趣缺缺發展到極端,就成了如今常見的憂鬱症。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挑戰。在我們這個時代,至少對那些生活在發達國家的人來說,填飽肚子不是挑戰,保持好的胃口才是;穿暖衣服不是挑戰,擁有高的品味才是;以前同一間宿舍的六個室友搶看同一本小說,現在書籍堆積如山,每個人都開公眾號,產出的文章鋪天蓋地,排山倒海,缺的是眼球和注意力。物質過剩,興趣不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標誌。

 

—— 3 ——

 

由此想到最近亞裔狀告哈佛種族歧視的案件。雖然我支持華人為自己爭取權益,也懷疑哈佛的錄取過程有虛偽不公之處,但我對所謂的“爬藤”一直不以為然。我反對把是否有助於孩子申請大學當作行為的指揮棒,也不看好家長們為了讓孩子多橫掃幾所名校,或者為了讓孩子就讀學校的名次再躍進兩位,而進行的孜孜不倦、無休無止的努力。

 

有些家長的口頭禪是,不推白不推,不爬白不爬,萬一孩子進了名校呢?讓孩子上更好的大學,總歸沒壞處。這個理直氣壯的說法問題多多,今天沒時間一一指出,隻能從我們這個時代物質過剩、興趣不足的特點出發來說幾句。

 

教育在今天並不是一件稀缺商品,美國至少有上百所大學提供高質量的教育,互聯網上有異常豐富的教育資源,書本學習和課堂學習之外還有數不勝數的學習機會。而很多數據都表明,頂尖名校的教育,不比普通學校的教育更有價值。如果一個孩子有足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完全不用擔心他學不到想學的東西。父母唯一要擔心的,是孩子失去學習的願望。

 

爬藤真的對孩子有百益而無一害嗎?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在慘烈的爬藤競爭後毫發無損,擔心的卻是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收獲了不那麽重要的(如果爬藤成功的話),或者什麽也沒收獲(如果爬藤不成功的話),卻損壞了更重要的學習的願望。

 

若果真如此,則等於丟了西瓜,撿了芝麻,舍本逐末,得不償失。好比在一座枯樹叢生的山上,為並不稀缺的幹柴大打出手,卻在這個過程中丟掉了寶貴的火種。

 

我當然希望女兒上好大學,事實上我希望她擁有所有世界上最好的東西。但我更希望她熱愛生活,對世界充滿好奇,懂得享受生活,對書籍,藝術,美食,旅遊等美好的東西保有興趣。我培養出來了這樣的女兒嗎?在養育她長大的過程中,我嗬護了她對這個世界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嗎?我激發了她對生活、對知識的興趣嗎?我不敢肯定,但我至少一直誠惶誠恐地把這一點銘記於心。而那個下午的女兒,正是我希望的樣子,怪不得她一句不起眼的話,幾年後都讓我臉上浮起笑意。 

 


維立,畢業於清華大學,斯坦福大學博士。現居矽穀從事高科技工作。業餘時間翻譯寫作,出版過六本作品/譯作。


 

 

——— 掃描關注每周五更新的“矽穀生活家”公眾號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ily 回複 悄悄話 CO: 好文!有理有據,有見識!大讚!
Redcheetah 回複 悄悄話 well said!
西風-西風 回複 悄悄話 有智慧!
virus88 回複 悄悄話 是這樣的,最重要就是好好地活著,不僅僅是活著,要好好地活著,活得興致勃勃,有滋有味。
辛晴浩 回複 悄悄話 好文!有理有據,有見識!大讚!
藍天白雲915LQB 回複 悄悄話 說得真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