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五彩的印跡 (3)

(2008-09-24 10:12:55) 下一個

六十年代

第一章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 在陽城的中心地帶, 坐落著一個神秘的大院. 高高的紅牆把它與四周隔開。 大院的正對麵是市人民體育場, 東斜對麵是市中央公園, 也叫中山公園。 西斜對麵是一個紀念廣場, 命名為和平廣場。 大院的背後是某部隊後勤總部。

 

大院是四四方方的。前有倆座三層的工字樓, 大家都稱南樓, 北樓。後有三層紅磚樓四棟, 還有散落在四處的平房。走進大院迎麵是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麵篆刻著毛主席題詞“為人民服務”。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奪目。石碑的身後是林蔭道,被一人高,修正完好的小鬆柏包圍著,有一百米多長。內有長廊,長凳,還有葡萄藤搭成的涼亭。是供院內人員午飯後,休息,散步的場所。

 

院內有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有丁香樹,迎春花,桃樹,梨樹,桂花樹,還有鬆樹,垂柳。春天一到,迎春花先開,到處是黃鶯鶯的。接著,桃樹開了,粉紅粉紅的,梨樹開了,白了一片,一簇簇雪白的花,綴滿枝頭,待到紫色的丁香一開的時候 芳香襲人,花繁色麗,紛紜可愛。而那垂柳細細的枝條上,也開始吐出了綠綠的嫩芽來。那時,大院裏五彩繽紛,呈現一派春意盎然。

 

大院的正門建得非常氣派, 是一座高大的門樓。 莊嚴的大國輝鑲嵌在門樓的中央, 一看見它,你也會猜出這不是一般的辦公大院. 高大門樓左右兩邊各開一扇邊門. 門前常年有四位士兵持槍把守, 進出入的轎車大都是青一色的伏爾加, 進出入的人大多是身著中山裝的男士, 當然也有巾幗女子。 她們通常身著小翻領上衣, 或對開毛衣,裏麵是白襯衫, 顯得格外端莊和睿智。 他(她)們每每走進大門時, 會很自覺地從上衣口袋裏或手提包裏掏出一個小紅證來, 禮貌地展現給那四位站崗士兵. 士兵也報以微笑, 歡迎他們的到來。 天天,月月,年年如一日, 大家都是這個大院的主人, 彼此之間像家人一樣。到了周末, 每每你會看到一群群中,小學生手持淺咖啡色小證出示給崗哨人。 當他們準許進入大院時, 他們總是神氣地衝大兵詭秘一笑. 他們是誰呢? 這就是最開始(副標題)提到的大院(以下簡稱大院”)的孩子.

 

說他們是在 大院長大的孩子, 是因為他她們幾乎每周都要來 大院報道…, 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們的成長與這 大院有著千絲萬屢的聯係。

 

大院的左前方,大約一百米遠的地方, 坐落一片日偽時期,或更早時期-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建築的小洋樓房, 當地人都叫它們 蒙古包  可各個“蒙古包”的建築風格卻是截然不同的。有維度利亞時代的,德國建築風格,西班牙建築風格、意大利建築風格希臘建築風格,但最多的還數小日本式的。

那個年代沒有階級之分, 小洋樓群裏住的都是老百姓,人民公仆。 大到省委書記, 省長,小到食堂大師傅, 汽車隊的司機。

 

最靠近 大院一個社區, 根據城市社區行政規劃, 叫它六委居民區” (以下簡稱六委”.) 它是由三對對稱的院落組成的,很像一個“非”字。 六委裏的 一棟棟小樓房被灰色水泥磚牆包圍著。 人們從牆外走過, 根本不知道裏麵有多少棟小樓, 住著多少戶人家,有多少孩子? 劉蘇婭, 餘曉風, 彭媛媛, 喬丹丹, , 沙一兵, 王南男, 郝冬冬, 蕭泓等,就是在那裏出生, 在那裏長大, 從那裏搬走, 又搬回那裏, 直至那裏被開發, 所有小樓都被移為平地. 取而代之是拔地而起高樓公寓。 今日雖然再也找不到它們的蹤影, 隻因大院 , 當你走進它的氛圍時, 那已封存了多年的記憶還能時時地被撩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