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八)

(2021-11-13 12:14:52) 下一個

性空法師:禪修開示(八)

 

四、不淨觀(patikuiamanasikara)

“patikuiamanasikara” 意思是逆作意、不適意作意、厭惡作意。

(一)不淨觀——修行甘露門

佛陀時代有兩個基本而重要的修行方法,一是安般念,一是不淨觀,合稱為二甘露門,即兩種進入不死境界的靈藥。直至今日,南傳佛教地區仍普遍沿用此二教法。安般念已如前述,主要對治散亂心、昏沉心;現在說明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心、淫欲心。

不淨觀即觀身不淨,觀察我們身體汙穢不清淨,從而對身體產生憎嫌、厭惡,以去除對自他身體執著的一種禪修業處。一般人所以會有種種煩惱,在於執著自己的身體,以身體為我,所以產生許多欲望和貪心,不斷追求卻永遠填不滿貪欲的大坑。一切的糾紛、煩惱都是從身體而有的。不淨觀針對此一妄執,對症下藥,若能觀成,解脫自在。

經典說明修行不淨觀的利益:不淨觀可以作為其他定的基礎;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二)有識不淨觀

不淨觀修法就對象來說有兩種:一、有識不淨觀,觀自己及他人身體的不淨。二、無識不淨觀,觀死屍的不淨相。就修法的方式來說也分二種:一、以不淨作為止禪目標,若以死屍為止禪目標時,隻能取同性的屍體。二、以不淨作為觀禪目標。此段先介紹有識不淨觀,無識不淨觀,在「觀墓園九相」時會介紹。

複次,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69

像經文所述以正念觀照身體各部分的不淨,這種方法是外道所沒有的,是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四大所造的身體,內外充滿種種不淨,經文列舉身體的三十一部分說明。三十一、三十二的數字不重要,我們可以加一點或是減一點,北傳的經典也有說三十六物不淨70 。佛陀以譬喻說明:

諸比丘!猶如兩端開口之糧袋,裝入種種穀物,諸如:稻、米、綠豆、蜿豆、芝麻、精米。視力佳者,解開糧袋,觀察分辨:此是稻、此是米、此是綠豆、此是蜿豆、此是芝麻、此是精米。

如此,諸比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而下,皮所覆包,遍滿不淨,思惟:於此身有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膜、脾、肺、腸、腸間膜、胃中物、糞、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皮脂、唾、涕、關節液、尿。

此譬喻的意義如下:兩端開口的袋子指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構成的身體;裝在袋子裡的各種的穀物,比喻頭髮等三十二部分;視力良好的人是指修行者;解開糧袋,分辨各種穀類,比喻修行者能清楚地觀察身體的三十二部分,了知身體是各種不同樣部分的組合,而這些組合物,充滿種種不淨。

好像一輛牛車,我們把牛車的不同樣的部分,四個輪、牛軛、車軸等不同樣的部分拆開來,如果你們部分、部分看,「牛車」的整體相就消失了,剩下輪的相,軛的相、輪胎的相等等。同樣的道理,如果用這種分別檢查我們的身體,人相、我相就會滅,剩下頭髮相、毛相、指甲相、牙齒相、皮膚相等。如果能這樣看很清楚,依照方法不斷練習,髮相、毛相、指甲相、牙齒相、皮膚相也滅,隻有剩下地、水、火、風等究竟色法,再依法修觀,可由此修行實現解脫。

(三)善巧作意修身分

如何修習?《清淨道論》說明七種遍取71身體三十二部分的善巧。

第一、反覆地念誦三十二身分,先順讀,再逆誦;反覆讀誦熟練。

第二、反覆地記憶三十二身分,依照它們的次第順序背誦,先順、再逆背誦。

第三、依照顏色來確定頭髮、指甲、心、肝等各身分。

第四、依照形狀來確定各身分。

第五、依照其位置在肚臍的上方或下方來確定各身分。

第六、依照其所佔的處所部位來確定各身分。

第七、依照自分界限與他分界限來確定各身分。

學習過七種把持善巧後,可以再練習十種作意善巧72:

第一、先依照它們的次第觀照,好像登三十二階的樓梯,依次思惟,不要跳級。

第二、不太快,過急作意,行色匆匆,不能明瞭各部分,不易達到殊勝位。

第三、不太慢,過緩作意者,停頓過久,不易到達終點,可能失去興趣。

第四、除去散亂,散亂的心無法專注業處,不能培育正念與定力。

第五、去掉不明顯,先取明顯的部分作意,不斷練習,不明顯的部分會變得明顯。。

第六、不要靠假名稱作觀,要靠修行的經驗,直接觀身體的部分。

第七、入安止,身體的三十二個部分都可以用來入第一禪定。如果成就身體的一個部分入不淨觀的第一禪定,其他的部分會變得愈來愈明顯。

第八至第十是以三部經典的重點,即增上心、清涼、覺支善巧,說明精進與定平衡的意義。

《雜阿含經》說明勤策「增上心」的修行者以三相時時作意73,調合身心。修行的過程中,有專注、散亂、定、掉舉,我們要清楚了知如何調定相作意、策勵相作意、捨相作意。若定超過強,不夠精進,心會有懈怠、懶惰、昏沉的情況;若策勵過強,精進過強,會有掉舉的情況;若捨過強,心會無聊、沒有興趣繼續努力,此時須用精進平衡。所以要善調策勵作意、定作意、捨作意使心平衡,要知道什麽時候調什麽作意,讓身心平衡、平靜,成就第一禪定。經典譬喻說好像金匠一樣,鍊金子的工人鍊金時,有時候加熱,有時候灑水。同樣的,修行者修不淨觀,好像熟練的金匠一樣,有時候加熱,有時候加水。加熱就像策勵心,加水就像放捨心;調心平衡,不論何種金飾都能完成,修行者依此調心,便能自在入定。

在《增壹阿含經》也說明,若修行者要使定俱足,讓修行成熟有六個條件74:他知道什麽時候抑製心,什麽時候策勵心,什麽時候喜悅心,什麽時候放捨心,要讓心有決心,讓心傾於更高的程度,樂於解脫、涅槃。若依此六法,能證得無上「清涼」。

就「覺支善巧」來說,在七覺支中,修行者知道什麽時候要用與定有關的捨、輕安覺支;什麽時候要用與慧有關的精進、喜覺支。調它們平衡,七覺支平衡、發展,修行會成就。三十二身分各經中教導重點大抵分為厭惡作意和界差別:以厭惡作意說的是止業處,本經以厭惡作意說的;以界說的是觀的業處,如佛在《大象跡喻經》75、《大教誡羅羅經》76、《界分別經》77所說。四念處的修習應以觀為目標,本經在厭惡作意的修習內容後,接著是「內外、生滅的觀察」等修法,即是觀的部分;也就是先修止後,再轉修觀。

(四)三種修法

在《身至念經》78中,說明如果能清楚的觀照身體的三十二部分後,便能以三種方法繼續修行:

第一、用不淨觀修行色遍:可專注於身分的顏色來修行黑遍、白遍、黃遍、紅遍。如專注於觀他人的、自己的頭髮修習黑遍;看自己、或是別人的血修習紅遍;看自己、或是別人的尿或脂肪修習黃遍。看自己、或是看別人的骨頭修習白遍。遍處可達到第四禪,以四禪為基礎,進修四無色界定,或轉修觀禪。

第二、不淨觀:即佛陀在本經中開示的修行方法,可觀三十二身分為一整體,或任何一部分為不淨,以厭惡作意可以達到初禪。

第三、四界分別觀:對身體的每一部分修行四界分別觀至見到色聚,分析色聚後就能見到究竟色法。每粒色聚有八至十種色法,每一身分有四十四種色法79,這是四界分別觀的詳盡修法。

(五)觀內外、生滅

此處有三種身:三十二身分、色身、名身。必須於內在與外在都照見這三種身,才是修習觀禪。如何照見呢?如果能清楚照見三十二身分,會有很強的光明產生,在此光明的幫助下,觀察他人的三十二身分,內外交替的觀自己和他人。當成功的到達初禪後,可以對身體的每一部分修行四界分別觀至見到色聚,分析色聚後就能見到究竟色法。如觀自己頭髮的四界,見到色聚,分析色聚後可以見到頭髮裡的四十四種色法。然後也應當觀眼、耳、鼻、舌、身意六門中的色法。六門與三十二身分的色法稱為色身。對於取究竟色法為目標而生起的究竟名法,也必須觀照,這些名法稱為名身。

若修行者有係統地逐步修習,不斷地精進,觀自己的身體,觀他人的身體,觀三十二身分、色身、名身,便能去掉我相、眾生相、男人相、女人相;接著觀生、觀滅、觀生滅,觀智會漸漸成熟,當觀智成熟時,聖道就會生起。由於四種聖道智會逐步的滅除煩惱,因此能無所依而住,不執著一切五蘊,不再貪戀世間任何事物。不淨觀成為解脫的法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