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間一塵的博客

歡迎光臨本人YouTube頻道(頻道名:林泉晗禪):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Vjv8tLsukFI_ciYYAxN5A


個人資料
正文

道信大師的念佛觀(達照法師)

(2021-07-28 19:32:36) 下一個

http://www.fodizi.net/qt/dazhaofashi/13085.html

道信大師的念佛觀

達照法師 2013/10/12 

在中國佛教史上,禪宗與淨土宗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在一千多年來,禪淨兩家時而互相排斥,時而互相遵從的相互交錯過程中,念佛人有時提倡參禪念佛,禪師們也有時主張念佛就是參禪,這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宗派關係,也隻有在中國才會有這種宗派之間的相爭相容的曆史相貌,在印度就沒有什麽念佛與參禪相斥的情況了。

既然念佛的人有提倡參禪的,參禪的人也有主張念佛的,那麽,念佛的人又為什麽要排斥參禪?而參禪的人又為何會排斥念佛呢?甚至於有人主張念佛就是參禪,參禪就是念佛呢?從表麵上看,好象有著重重矛盾,事實上,如果對他們各自所作對“念佛”與“參禪”的解釋進行了解,就不難發現,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說的。那麽,給他們一個準確的角度,就能夠把握曆史上念佛與參禪的真正內涵。

本文以《楞伽師資記》中所記載的道信禪師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為中心,試從一位禪宗祖師——道信禪師的立場,來看禪師們如何理解並把握念佛的,闡明道信禪師的念佛觀的實際內容與特色,從而給現代的淨宗行人一點必要的提示。

一、為什麽要念佛

淨宗行人都知道,念佛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回轉娑婆,普度眾生,圓成佛道。而在道信禪師看來,念佛的本身就是一種“覺”的行為,念佛的時候,心就如同佛一樣,念佛是沒有妄念的,有妄念就是凡夫,所謂“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如他所描述“一行三昧”的時候,就說:“念佛心是佛,妄念是凡夫”,很明顯地說出了他提倡念佛的根本目的,就是“去除妄念”,而達到“念佛心是佛”。

如果說淨宗行人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作念佛的目的,而念佛隻是往生的一種手段的話,那麽,道信禪師就是不把念佛當作某種手段,而是把念佛本身就當作念佛的目的,因為念佛的本身就能夠“心是佛”,要達到“心是佛”,就必須“去除妄念”,因為“妄念是凡夫”。所以,道信禪師認為,散亂心、妄想心的念佛,不能算是真正的念佛,真正的念佛是要做到“心是佛”一般清淨的,這樣才能夠了凡成聖,解脫生死,圓證佛果。

二、念佛的方法

道信禪師提出了三種念佛方法,即:持名念佛、覺觀心念佛、無所念念佛,這具有非常清楚、極為重要的修學次第,由淺入深,由相而臻無相,這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

1、持名念佛:

就是稱念佛的名號,如何稱念呢?道信禪師引了《文殊說般若經》中“一行三昧”的修行方法,如說:

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從這裏的“係心一佛,專稱名字”和“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兩句,最是持名念佛的吃緊處,也是持名念佛的關鍵所在。所謂“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也與此處相映互證,“舍諸亂意,不取相貌,係心一佛,專稱名字”就是“都攝六根”了,這裏的“念念相續”也就是指“淨念相繼”了。《阿彌陀經》也說:“一心不亂,執持名號”,持名念佛的人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反而悠悠忽忽,以散亂心,隨便在口頭上念念而已,真是有違經旨祖意了。因此,憨山大師批評散心念佛的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所以,道信禪師的持名念佛,旨在“係心”、“專稱”及“念念相續”,至關重要。

除對內心的要求外,他對持名念佛的外在條件也作了說明。首先是“應處空閑”,這裏的“空”是指無他人幹擾的空間,“閑”是指無雜事糾纏的時間,這是對身外物質條件的要求。其次是“隨佛方所,端身正向”,如念阿彌陀佛,就要隨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國土的方向,端身正坐,麵朝西方,如此等等,都是對持名念佛者的威儀方麵的要求。

在適當的環境中,有如法的儀態,再加上係心專念,就達到了道信禪師所主張的持名念佛的全部要求了,這樣念下去,就可以證得一行三昧,能夠見到三世十方諸佛,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

2、覺觀心念佛:

就是使心處在覺醒狀態下的念佛,我們凡夫的執迷不覺,主要是由於各種貪嗔癡等煩惱所至,念念攀緣一切塵境,流浪生死,無有出期,如果斷除一切貪嗔癡等煩惱,則此心當下覺悟,所謂“一念覺即是佛,一念迷即是凡夫”。因此,道信禪師提出了“覺觀心念佛”,他說:“倂除三毒(即貪嗔癡)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

這裏念佛的前提就是要“倂除三毒心、攀緣心”,如果有三毒心和攀緣心存在的話,就沒有辦法使自己產生覺悟的觀照了,有了這些前提之後,才能以一顆覺觀的心來念佛。而在念佛時的要訣也是與持名念佛一樣,需要“心心相續”,毋令間斷。用這種覺觀心念佛,到了一定的時候,行人就會“忽然澄寂”,斷能所,絕人我,睹見實相,證入空性,到此時便是“無所緣念”了,這是真念佛,隻有經過認真刻苦的用功辦道,心心相續地念佛,才能夠達到的,也已接近於實相念佛了,這是從有能所、彼此的持名念佛上,達到絕能所、彼此的實相念佛的重要階段,想得到念佛的真正利益,就必須經過這種殊勝的“覺觀心念佛”。也就是從有念而臻無念的過程。

“覺觀”即覺醒不寐,使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落昏沉、掉舉。“覺觀心”用現代的話說就是“警覺心”,也即“看心”,看住自己的心,不令妄念生起。如貓捕鼠,睜大眼睛,全神貫注。看自己的心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的?以此心來念佛,心心相續,佛號不斷,心亦不斷,佛號不常,心亦不常,不斷不常,一味地念下去,念到心即無心,無心可心,真妄雙融,能所兩忘,自然就能真相大白,而至“無所緣念”了。這一點,對我們現在的念佛人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念佛如何做功夫,一句佛號,二三十年,也沒消息,還以為自己根機不對,不是念佛的根器,誤作判斷,徒喪光陰,殊為可惜!若能認定方向,咬定腳跟,以覺觀心,自有念而達無念,無念而不妨常念,定能獲無量利益,慶快平生,臨終決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3、無所念念佛:

就是以無所念之心來念佛,這是實相念佛,此心當下與佛體同,心即是佛,無所念心即是念佛。如道信禪師所說:

無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這裏完全把念佛納入實相之中,實相理體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離諸相對、超相絕待的,所謂“實相無相無不相”,因其無相,故宇宙萬有諸相並不是真實之相,因其無不相,故不妨給萬物作種種相。如來出現於世,就是要宣說“宇宙之真理,人生之實相”,所以,隻要明了、證得實相,當下就是諸佛如來,無論是心還是情,總與實相不即不離,相融相即。從這個角度來說,心也就是佛,佛也就是心,當然念佛也就是念心,念心也就是念佛了。無所念之佛,也無能念之心,心佛一體,能所兩忘,頓入如來大光明藏。

因此,無所念念佛,是針對已經證得實相的人來說的,也即是通常所說的“實相念佛”禪宗所提的念佛,大都是從這個角度來說的,道信禪師的念佛觀,尤其突出了這一點,這從他對西方極樂世界的描述,和對佛說淨土教的理解就可窺見一斑。

上述是道信禪師提出的三種念佛,這與淨土宗通常所說的四種念佛有著相通之處,又大異於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淨土宗的四種念佛是: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相比之下,我們就會發現,兩者對“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都很重視,也都加以采用。但是,道信禪師卻沒有把觀想與觀像這兩種念佛方法納入自己的念佛方法之列,取而代之的是“覺觀心念佛”,僅僅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我們留意!

唐朝之後弘揚淨土宗的大德們,幾乎把持名念佛代替了四種念佛,他們最大的理由就是“末法眾生,境細心粗,觀想念佛、觀像念佛都很難得到真實利益,唯有持名最為當機”,實相念佛又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得到的,所以,隻有眼巴巴地看著持名一法在流傳,也顧不及能否得到真實受用了,這是何等可惜的事啊!其實,道信禪師也看出了末法眾生的根機淺薄了,所以他對觀想、觀像兩種念佛方法,連提都不提轉而提出了“覺觀心念佛”,在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間架起了一座亮麗的橋梁,使念佛人的修學有了明白的次第,穩妥的方法,這在禪宗或淨土宗的曆史上,可以算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三、念佛的利益

佛教修學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其殊勝的功德利益,當然念佛也不例外,在淨土宗裏把念佛的利益已經描述得非常詳盡,這裏就不再多費筆墨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道信禪師是如何表述念佛利益的,他說:

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辨才。……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夫身心方寸,舉足下足,常在道場;施為舉動,皆是菩提。

這裏說明了,念一佛的功德就可以“成最正覺”,一切行為動作“皆是菩提”。這是從有相、有所得的角度來說的。另外,從無相無所得的角度來說,道信禪師還有更精彩的描繪:

常憶念佛,攀緣不起,則泯然無相,平等不二。入此位中,憶佛心謝,更不須徵。即看此等心,即是如來真實法性之身,亦名正法,亦名佛性,亦名諸法實性、實際,亦名淨土,亦名菩提金剛三昧本尊等,亦名涅槃界般若等,名雖無量,皆同一體,亦無能觀所觀之意。如是等心,要令清淨,常現在前,一切諸緣,不能幹擾

這樣,從事、理兩個方麵都說到了念佛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從事上說可以得大自在,從理上說則能泯然無相,平等不二。重要的是“一切諸緣,不能幹擾”。這是道信禪師對念佛利益的描述。雖然隻有短短數言,但已包含了整個佛法修學的所有利益。由此可以看出,道信禪師對這種念佛是非常重視的,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也符合淨土宗對念佛殊勝功德的說法。

四、關於“西方”的看法

在作上述念佛目的、念佛方法、念佛利益的描述的同時,我們進一步發現,道信禪師的念佛與淨土宗所說的念佛是不盡相同的,這取決於他對“西方”的看法、理解與淨土宗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如他說:

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須知一方無量方,無量方一方。佛為鈍根眾生,令向西方,不為利根人說也。

這裏他說的三句話,第一句是依據《維摩詰所說經》中“欲淨國土,先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來的,但禪師特別提出了“更不須向西方”,則與淨土宗的宗旨有出入了,這種提法還影響到後來的慧能大師,在《壇經》中又作了類似的說法。

第二句帶有華嚴思想,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容的華嚴法界觀,所以,念一佛就等於念無量諸佛一樣,西方不外於十方,十方也不超出西方,這樣對於淨宗行人來說,是偏重於理性的說法,應從理事兩方麵來說才能與淨宗相吻合,但道信禪師在這裏想說的,就是從禪宗的角度來進行描述的。

第三句則是道信禪師對淨宗行人的當頭棒喝,也是為了破除學人對西方產生執著而說的。說有東有西,還是有能有所,有彼有此,有彼此能所,就是有分別,有分別就有人我,有人我就有是非,有分別、人我、是非者,就是不能徹悟真理的“鈍根眾生”了,對利根人則不用多費口舌,三際平等、十方圓融,令人當下悟去便是。正如淨宗祖師所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道信禪師的這種提法,從表麵上看,好象與淨土宗的主張大相徑庭,實際上正好提醒了淨宗行人,在念佛求往生的同時,最好是不執著種種假相,要念而無念,生而無生,證得真如實際理體,才是修學佛法的根本要點所在。

五、結語

通過上述對道信禪師念佛觀的了解,我們知道:

首先,念佛是一種非常殊妙的修行方法,以禪宗的立場,主張“念心即是念佛,佛外無心,心外無佛”的“心佛平等不二”,比起淨土宗的主張“他力往生”,更加強調自心的功用。

其次,這裏提出了三種念佛方法,即具鮮明的次第,又有清楚的實用性,筆者認為是現代淨宗行人急須掌握的重要資料,對了解禪、淨兩宗的念佛觀具有深刻的意義。同時,也更清楚地看出念佛這一法門的攝機之廣大,內涵之深遠。

再次,道信禪師對念佛利益的闡明,從事、理兩個角度加以概括,並不亞於淨土宗對此的描述,正如後人所說的“若人淨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一樣,這從禪宗祖師的口中說出來,其意義就更為深遠了。然而,道信禪師把往生西方,說成是鈍根眾生的事,卻更值得我們深深地思考!畢竟他是一位禪師,禪師的話,一般都是從內心中自性流露出來的,在他的心中是沒有什麽東方西方可以分別的,所分別的,所描述的,也隻是一些方便權巧而已。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